图书介绍
论真假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真假](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114891.jpg)
- 刘永富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506577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45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真假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题记1
第二节 意义4
一、从两方面确定学术研究的意义4
二、从上述第二方面看研究真与假的意义4
三、从上述第一方面看研究真与假的意义4
第三节 意图、方法、特点、标准13
一、把一切都作为“所知”来考察、来说明14
二、统一的说明14
三、从实际出发15
四、能举出实例24
五、举不出反例25
六、连贯、协调26
七、根据活动来考察27
第四节 理路29
一、知与所知29
二、真假本身的问题31
三、真假与善恶、美丑32
第一章 知与所知33
第一节 本章与现行认识论的关系33
第二节 什么是知与所知36
一、从“我有所知”谈起36
二、三状态36
三、变形与活动37
四、“知”是什么样的活动47
1.“知”不可能是唯一的活动47
2.“知”是间接活动、间接变形49
五、所知50
第三节 实知与想知53
一、想与所想53
二、想知与实知54
三、“想”的独立性与非独立性54
四、“所想”的非实际性55
七、有意的活动与无意的活动56
五、对于“想”的知56
六、“想”作为实际进行的活动56
第四节 所知与所知的关联以及所知的位置58
一、关联与位置58
二、内外关联与内外位置58
1.外在关联与外在位置59
2.内在关联与内在位置59
三、“所知之关联、位置”本身作为所知60
四、如何揭示“所知”的位置61
五、关联本身、位置本身的位置62
六、关联的结构63
七、内在关联与内在位置的分类64
1.作用型与含有型64
2.先天与后天64
八、外在关联与外在位置的分类65
1.并立位置与并立关联65
2.相继位置与相继关联66
3.并立位置与相继位置之间的关系67
4.唯一的相继系列68
5.唯一的并立系列68
九、内、外关联与内、外位置不可少69
第五节 关于“所知”的独立存在70
一、何谓“存在”70
二、何谓“独立于我们的活动而存在”72
三、所知能否独立于我们的活动而存在72
1.能否在上述第一种意义上独立存在72
2.能否在上述第二种意义上独立存在73
3.能否在上述第三种意义上独立存在74
第二章 什么是真假78
第一节 关于问题的提法78
第二节 什么有真假82
一、真假与“什么如何”82
二、真假与“什么作为什么”84
三、有真假的是所知与所知之间的关联85
四、关联的真假的多种表现86
五、有真假的关联的完整性87
六、有真假的关联的层次88
七、什么是作为真者与假者的“真理”与“谬误”90
第三节 真假与标准91
一、真假离不开标准91
二、真假的标准与“实际”91
三、何谓“实际的关联”92
四、怎么知道关联是不是实际的关联107
五、关于“实际确立”本身的实际与非实际问题109
六、小结111
第四节 关于用主客观是否一致来说明“怎样才算真、怎样才算假”111
一、关于“主客观”的几种常见的理解111
二、由对主客观的第一种理解引出的对主客观是否一致的理解112
三、由对主客观的第二种理解引出的对主客观是否一致的理解113
四、由对主客观的第三种理解引出的对主客观是否一致的理解114
第五节 真假与对错117
第六节 “真”与实是、实在、事实119
第三章 真假的模态121
第一节 本章所要解决的问题121
第二节 必真与必假126
一、必真126
1.必然与关联126
2.必然的关联127
3.必然的关联与必真的关联141
二、必假143
1.必假与必不然143
2.必然与必不然143
3.必不然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的内容144
4.必假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的实际确立144
6.必假的关联与所知最初被知的方式145
5.必假的关联与所知由之确立的活动145
7.必假的关联与所知的规定146
三、必真、必假与逻辑真、逻辑假147
四、必真、必假与分析性关联147
第三节 悖论148
一、严格意义上的悖论148
二、悖论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152
1.相反的内容153
2.矛盾155
3.矛盾与循环162
4.悖论中的矛盾不是辩证矛盾而是逻辑矛盾169
三、悖论中的“否定”与“自我涉及”170
四、陷入悖论的原因180
五、关于“真与假”的悖论181
一、实真186
1.实然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的内容186
第四节 实真与实假186
2.实然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由之确立的活动188
3.实然的关联与确立所知的方式188
4.实然的关联与所知的规定189
二、实假190
1.实假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的内容190
2.实假的关联与关联中的所知由之确立的活动191
3.实假的关联与确立所知的方式及所知的规定191
第五节 可真与可假192
三、实然与实不然的相互转化192
一、可真193
二、可假194
三、注意区分一般的所知与独一无二的个别的所知195
四、可真与可假是对同一关联而言的197
五、可真可假与所知由之确立的活动198
六、可真可假与确立所知的方式以及所知的规定199
七、可真可假与实真实假200
第六节 关于真假的诸模态的相互规定与转化200
一、什么有绝对性与相对性203
第七节 绝对的真假与相对的真假203
二、“绝对”与“相对”的确立204
1.基本内容的确立204
2.对基本内容的引伸207
3.关于量的关联的绝对与相对208
4.“绝对、相对”与条件210
三、“绝对、相对”与“必然、实然”211
四、“绝对、相对”与所知在关联中的位置213
五、“绝对、相对”与“个别、一般”214
六、关于绝对与相对、必然与实然的相互转化215
七、绝对与相对的相互规定221
八、“绝对、相对”与“绝对真、相对真”223
第八节 关于永真与永假223
一、永真与永假作为不变的真假--否定意义上的永真与永假223
二、肯定意义上的永真与永假227
一、决定真假的程度的因素229
第九节 真假的程度229
二、真假度的两种类型231
第四章 真假的确证233
第一节 什么是真假的确证233
第二节 关于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236
一、现行真理论对实践检验的看法及其问题236
二、逻辑推论能证明什么237
1.现行真理论的看法及其问题237
2.什么是逻辑推论238
3.逻辑推论能证明什么248
4.其他活动能否证实或推翻逻辑结论249
三、能检验一切真假的实践是什么253
四、关于实践是检验一切真假的唯一标准254
第三节 真假与确证256
二、关联中的各项所知的位置(外在位置)特征260
1.三类位置260
第四节 直接的确证、间接的确证、不可确证260
一、概述260
2.两系列中的位置的九种组合261
3.作为特定范围的特定位置262
4.位置的确定与当下位置263
5.通过一种所知来确定另一所知的位置264
6.位置的量的特征269
7.量的特征与前述特征的组合270
1.一次活动271
三、一次活动所占有的位置的范围271
2.一次活动所占有的位置范围273
四、直接的确证275
1.关联中的诸所知的位置在确证活动一次所占有的位置范围之内275
2.关联中的诸所知的位置超出了确证活动一次所占有的位置的范围275
五、间接的确证296
1.对必真与必假的间接确证297
2.对实真与实假的间接确证300
一、实证与非实证的一般规定310
六、完全不可确证310
第五节 实证与非实证310
二、第一种具有肯定意义的非实证以及相应的实证312
三、第二种具有肯定意义的非实证以及相应的实证316
四、兼有两种肯定意义的非实证319
五、哲学关联、心理学关联、物理学关联320
六、严格意义上的实证333
七、严格意义上的非实证333
八、非纯粹、非严格意义上的实证与非实证334
第六节 确证的步骤335
一、确定关联的外在位置特征335
二、直接确定337
三、间接确证337
四、同一关联中的所知在确立上的先后337
第七节 真假的公验与公认339
一、什么是真假的公验与公认339
二、公验与公认所含的问题339
三、对变形的识别与一切所知的共有内容--哲学范畴340
四、哲学关联的真假可公验与公认341
五、形式科学--关于外在位置的科学--中的关联的真假也可公验与公认343
六、其真假不能严格公验与公认的关联346
七、非严格意义上的公验350
八、公验在确证关联的真假中的作用351
第五章 真假与善恶、美丑362
第一节 什么是善恶362
一、各种不同的善恶362
1.本然的善恶与手段的善恶363
2.道德上的善恶与非道德上的善恶363
二、统一的善与恶365
1.手段的善恶之确立366
2.本然的善恶的确立369
3.本然的善恶与手段的善恶的统一370
4.道德上的善恶与非道德上的善恶的统一370
一、最一般的美丑371
5.统一的善恶371
第二节 什么是美丑371
二、对所知的喜厌与对所知、所由知、所由确立的活动的喜厌372
三、对活动的喜厌之确立372
1.活动或变形的自然趋向373
2.对活动的喜与厌373
3.现状的构成374
四、由变形部位的先天结构决定的喜与厌、美与丑374
五、由已有的其他所知决定的喜与厌、美与丑376
1.同正在实际发生的其他变形的关系377
2.同所想到的其他变形的关系378
3.由其他变形、其他所知决定的喜与厌、美与丑379
六、先天结构与其他变形的结合380
七、“所知”的美丑之变化与差异382
第三节 真假、善恶、美丑之间的同与异383
一、同与异的相互依存383
三、真善美(或假恶丑)之间的同与异384
二、两种同异384
1.同385
2.异390
第四节 真假、善恶、美丑的相互规定391
一、真假对善恶、美丑的规定392
1.真假对善恶的规定392
2.真假对美丑的规定393
3.“善恶、美丑”的“必真、必假”与“实真、实假”393
二、善恶、美丑对真假的规定394
1.善恶对真假的规定394
2.美丑对真假的规定395
三、善恶与美丑的相互规定396
1.美丑对善恶的规定396
一、“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含义397
1.“价值真理”397
第五节 关于“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397
2.善恶对美丑的规定397
2.“事实真理”401
二、关于“事实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区别403
三、关于真假与价值的相互规定405
第六节 关于真善美的统一406
一、谈论统一的两个角度406
二、关于第二种角度的真善美的统一的四种看法407
1.关于第四种看法407
2.关于第三种看法409
3.关于第二种看法412
4.关于第一种看法414
三、关于真善美、假恶丑在同一所知中的联系416
1.关于真假与善恶的联系417
2.关于真假与美丑的联系420
3.关于美丑与善恶的联系422
主要结论425
参考文献428
索引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