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先秦汉语实词语法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先秦汉语实词语法化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0011873.jpg)
- 方有国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978755310508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46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459页
- 主题词:汉语-实词-语法-研究-先秦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先秦汉语实词语法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汉语实词和虚词的区分1
一 实词和虚词二分格局的形成1
二 副词、代词等词类的虚实问题4
第二节 语法化与虚词研究6
一 语法化理论及其价值6
二 语法化视角的虚词研究9
第三节 本书的内容、语料和说明11
一 本书的内容11
二 语料选择和相关说明12
第二章 用、以、式14
第一节 用14
一 名词“用”的产生和本义14
二 动词“用”的用法和意义来源15
三 介词“用”的形成和功能扩展16
四 连词“用”及其形成机制19
五 小结22
第二节 以22
一 动词“以”的产生、用法及词义演变23
二 介词“以”的形成和句法功能26
三 四种连词“以”的形成机制29
四 “有以”、“无以”及“以”的词性分化36
五 “可以”、“足以”及“以”的语素化41
六 “以”和“已”及代词“以”的来源47
七 小结49
第三节 式50
一 名词“式”的产生和本义51
二 名词“式”向动词“式”的发展52
三 动词“式”向介词“式”的发展52
四 介词“式”的功能扩展58
五 小结62
第三章 因、自63
第一节 因63
一 名词“因”的产生和本义63
二 名词“因”向动词“因”的发展65
三 动词“因”向介词“因”的发展66
四 两种连词“因”的语法化过程70
五 小结75
第二节 自76
一 名词“自”的产生和本义76
二 代词“自”的形成和功能77
三 动词“自”和副词“自”的来源85
四 介词“自”的功能和形成机制89
五 连词“自”的功能和形成机制91
六 小结94
第四章 是、之、其96
第一节 是96
一 “是”的产生、本义及名词性质96
二 “是”的其他实词义及其来源99
三 指示代词“是”的功能和产生机制100
四 判断词“是”的特点和形成过程102
五 连词“是”、“是故”的用法及来源111
六 小结114
第二节 之115
一 动词“之”的产生和用法115
二 指示代词“之”的用法和来源118
三 复指宾语“之”的词性问题122
四 三人称代词“之”及其形成机制123
五 连词“之”及其形成机制128
六 衬音词“之”的用法和来源134
七 小结136
第三节 其137
一 名词“其”和时间副词“其”137
二 语气副词“其”的功能及形成条件140
三 两类代词“其”及其来源143
四 连词“其”的用法及产生机制148
五 语气词“其”的形成过程154
六 小结157
第五章 所、卣(逌)、攸159
第一节 所159
一 名词“所”的产生和用法159
二 名词“所”向指示代词“所”的转化162
三 名词“所”向量词和概数词的转化166
四 假设连词“所”的用法和来源169
五 被动助词“所”的形成过程172
六 小结176
第二节 卣(逌)、攸177
一 “卣(逌)”、“攸”的产生及词义演变178
二 名词、代词“卣(逌)”、“攸”的句法功能183
三 名词“卣(逌)”、“攸”向指示代词的发展185
四 小结186
第六章 者、诸187
第一节 者187
一“者”的产生、本义及动词性质187
二 指示代词“者”的形成和句法功能192
三 指示代词“者”向语气词“者”的发展196
四 小结200
第二节 诸200
一 “诸”的产生、本义及动词性质201
二 “诸”的其他词性和用法202
三 兼词、介词、词尾“诸”的形成204
四 “藐诸孤”的“诸”211
五 小结213
第七章 止、已214
第一节 止214
一 名词“止”的产生和用法214
二 动词“止”的产生和用法216
三 动词“止”向副词“止”的转化217
四 指示代词“止”及其来源220
五 语气词“止”及其来源223
六 小结226
第二节 已227
一 “已”的产生及动词功能227
二 “已”从动词向指示代词的发展228
三 两种副词“已”的用法和来源230
四 语气词“已”及其来源236
五 小结238
第八章 为、于239
第一节 为239
一 动词“为”的产生、词义和用法239
二 动词“为”向判断词“为”的演变245
三 动词“为”向介词“为”的演变247
四 连词“为”的用法和形成机制250
五 被动词“为”及其形成过程252
六 语气词“为”及其形成过程263
七 小结273
第二节 于274
一 “于”、“於”及其关系274
二 动词“于”的用法277
三 动词“于”向介词“于”的发展281
四 介词“于”的句法功能284
五 连词“于”与连词“与”287
六 小结288
第九章 或、莫、有、无289
第一节 或289
一 名词“或”与动词“或”289
二 动词“或”与无定代词“或”291
三 副词“或”的用法和形成机制296
四 连词“或”的用法和形成机制299
五 小结302
第二节 莫303
一 名词、动词“莫”的产生和用法303
二 动词“莫”向无定代词“莫”的发展305
三 副词“莫”的用法和形成机制308
四 小结310
第三节 有、无311
一 动词“有”的产生和用法311
二 动词“无”的产生和用法313
三 代词“有”、“无”的用法和形成机制315
四 副词“无”的用法和形成机制319
五 小结321
第十章 如、若、奈322
第一节 如322
一 “如”的本义及实词用法322
二 助动词“如”及其来源325
三 连词“如”的用法及形成过程327
四 词尾“如”的用法及形成过程332
五 “如X何”、“如何”、“何如”335
六 小结342
第二节 若343
一 “若”的本义及实词用法343
二 两类代词“若”及其来源345
三 连词“若”的用法和来源350
四 词尾“若”的形成机制355
五 “若X何”、“若何”、“何若”356
六 小结359
第三节 奈360
一“奈”和“柰”及字形假借361
二 “奈柰X何”的用法和结构关系362
三 “奈柰何”的用法和来源364
四 小结365
第十一章 而、斯366
第一节 而366
一 “而”的本义和字形假借366
二 指示代词“而”及其句法功能368
三 二人称代词“而”的用法和来源371
四 连词“而”的形成和功能发展373
五 词尾和语气词“而”的形成381
六 小结384
第二节 斯385
一“斯”的本义及字形假借385
二 指示代词“斯”的句法功能387
三 连词“斯”的用法和来源389
四 词尾和语气词“斯”的形成393
五 小结395
第十二章 然、焉397
第一节 然397
一“然”的本义和字形假借397
二 指示代词“然”的句法功能399
三 连词“然”的产生及语义来源401
四 词尾“然”的用法和形成机制405
五 指示代词“然”的实化发展408
六 小结409
第二节 焉410
一“焉”的本义和字形假借410
二 指示代词“焉”和兼词“焉”411
三 三人称代词“焉”及其来源415
四 介词和连词“焉”的形成417
五 词尾和语气词“焉”的形成420
六 疑问代词“焉”的用法和来源424
七 小结427
第十三章 总结语428
第一节 先秦28词语法化概览428
第二节 先秦语法化的共性因素432
一 词义引申433
二 语境义影响434
三 句法成分改变435
四 复指淡化437
五 类化与重新分析437
第三节 先秦语法化的主要规律439
一 单向循环演变439
二 歧变与并存440
三 保持与滞后441
四 降类与渐变442
五 内衍与外吸443
本书所引甲骨文著录书简称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