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理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邓景发,范康年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41685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828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84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物理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化学1
1-1 引言1
(二)体系的状态和性质2
(一)体系和环境2
1-2 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2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3
1-3 热力学第一定律3
(三)过程和途径3
(四)热力学平衡3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4
(三)内能U的概念5
(四)功和热量6
1-4 可逆过程和最大功7
(一)焓的概念11
1-5 焓和热容11
(二)热容的概念12
(三)理想气体热容13
(五)Cp与Cv的关系15
(四)气体热容与温度的关系15
1-6 焦耳实验16
(二)理想气体绝热过程18
(一)绝热过程的定义18
1-7 绝热过程18
(三)理想气体各种不同方式的绝热膨胀过程19
(四)理想气体绝热可逆膨胀和恒温可逆膨胀的比较21
1-8 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22
(一)焦耳-汤姆逊效应24
1-9 焦耳-汤姆逊效应24
(二)焦耳-汤姆逊系数25
(一)热化学方程式和标准态28
1-10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28
(二)反应进度29
(三)反应热的测定30
(四)恒压反应焓变△rH与恒容反应内能变化△rU之间的关系31
(六)盖斯定律32
(五)恒压反应焓变的实验测定32
(一)燃烧焓33
1-11 几种热效应——常温反应焓变的计算33
(二)生成焓34
(四)溶解热和稀释热37
(三)离子生成焓37
(五)从键焓估算反应焓变和生成焓38
1-12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高温反应焓变的计算43
2-1 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什么问题49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49
2-2 自然过程的共同特点50
2-3 过程方向性的判据——熵函数52
2-4 熵变的计算56
(一)恒温过程的熵变57
(二)变温过程的熵变60
(三)相变过程的熵变62
(四)化学反应的熵变63
(一)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各种表述65
2-5 热力学第三定律65
(二)标准熵的计算67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68
(四)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69
(一)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的引出70
2-6 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70
(二)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功的关系72
(三)吉布斯自由能的含义及其计算74
2-7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77
(二)麦克斯韦关系式79
(一)热力学的四个基本关系式79
2-8 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79
(三)麦克斯韦关系式的一些应用81
(二)平衡压力与平衡温度关系式的推导及其应用86
(一)蒸气压概念86
2-9 纯物质两相间的平衡86
(一)化学势概念的引出89
2-10 化学势89
(二)化学势概念的应用92
(三)理想体系和实际体系中的化学势93
(一)偏摩尔量的定义103
3-1 偏摩尔量103
第三章 溶液103
(二)偏摩尔量的测定104
(三)偏摩尔量的基本公式105
(四)化学势与压力和温度的关系106
(一)理想溶液的定义109
3-2 理想溶液和稀溶液109
(二)理想溶液的性质110
(三)稀溶液的定义和溶质的标准态113
3-3 稀溶液的依数性117
(一)沸点升高118
(二)凝固点降低120
(三)渗透压121
(一)实际溶液和理想溶液的偏差124
3-4 实际溶液和活度124
(二)活度的测定128
(三)超额函数131
4-1 化学反应的自由能降低原理136
第四章 化学平衡136
4-2 化学反应等温式138
(一)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141
4-3 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计算141
(二)平衡常数的测定和计算142
(三)平衡常数的各种表示方法143
(四)平衡转化率和平衡组成计算147
4-4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150
4-5 平衡常数与压力的关系153
4-6 苯乙烯(常压气相反应)生产条件分析155
(二)稀释剂或惰性气体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156
(一)压力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156
(四)温度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157
(三)原料组成对平衡转化率的影响157
4-7 乙酸乙酯(液相反应)生产条件的分析159
4-8 合成甲醇(高压气体反应)生产条件的分析162
4-9 复杂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计算165
5-1 相律169
第五章 相平衡169
(三)自由度170
(二)组分数170
(一)相170
(四)相律的推导171
5-2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172
(一)水的相图173
(二)升华操作原理和水杨酸的升华提纯174
(三)二级相变175
(一)液固体系相图的绘制178
5-3 二组分液固体系178
(二)杠杆规则及其应用180
(三)溶解度曲线的计算181
(四)生成稳定和不稳定化合物的液-固体系182
(五)生成完全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184
(六)生成部分互溶的固溶体的液-固体系186
(一)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188
5-4 二组分气-液体系188
(二)完全互溶的实际溶液的气-液平衡190
(三)蒸馏操作原理193
5-5 部分互溶的二组分液-液体系195
5-6 完全不互溶的二组分液-液体系197
5-7 三组分体系199
(一)部分互溶的三液体体系200
(二)固-固-液盐水体系201
第六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204
(一)表面自由能及其定义205
6-1 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张力205
(二)表面张力206
(一)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207
6-2 弯曲液体表面的现象207
(二)附加压力与曲面的曲率半径和表面张力的关系208
(三)表面曲率与液体蒸气压的关系209
(二)接触角与润湿的关系211
(一)粘附功211
6-3 润湿和铺展211
(一)表面相和表面过剩量213
6-4 表面相热力学213
(二)吉布斯吸附方程式214
(一)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在界面上和溶液中的定向排列216
6-5 表面活性剂216
(二)表面活性剂的几种作用218
(三)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221
(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222
6-6 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222
(二)吸附势能曲线223
(三)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224
(四)费罗因德利希和捷姆金吸附等温式227
(五)BET吸附等温式及比表面测定原理228
(一)胶体体系的分类229
6-7 胶体分散体系229
(二)胶体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电化学性质230
(一)从经典物理学到旧量子论238
7-1 波粒二象性238
第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238
(二)实物微粒的波动性241
(三)波粒二象性的统计解释243
(四)测不准关系244
(一)算符246
7-2 量子力学246
(二)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249
(三)定态薛定谔方程252
(一)一维势箱中的粒子254
7-3 简单应用254
(二)线性谐振子258
(三)刚性转子260
附录Ⅰ:线性谐振子方程的解266
附录Ⅱ:刚性转子方程的解267
第八章 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272
(一)氢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273
8-1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其解273
(三)Ф(φ)方程的解274
(二)分离变量274
(五)R(r)方程的解275
(四)Θ(θ)方程的解275
(一)量子数的物理意义277
8-2 氢原子的薛定谔方程解的讨论277
(二)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示280
(三)平均动能和平均位能286
(一)定态微扰法288
8-3 近似方法和氦原子288
(二)变分法289
(三)氦原子291
(二)自旋波函数和角动量295
(一)电子自旋假设295
8-4 电子自旋和保里原理295
(三)保里原理296
(一)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及单电子近似299
8-5 多电子原子结构299
(二)自洽场方法300
(三)中心力场近似和屏蔽模型302
(四)轨道能量和能级次序304
(五)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308
(一)角动量的耦合309
8-6 原子的状态和原子光谱项309
(二)原子光谱项311
(三)原子光谱项对应的能级314
(一)跃迁几率和选择定则317
8-7 原子光谱317
(二)碱金属原子光谱319
(三)塞曼效应321
附录Ⅰ:R(r)方程的解323
第九章 共价键理论和双原子分子结构326
(一)波恩-奥本海默近似和H+2的薛定谔方程327
9-1 氢分子离子的线性变分法处理327
(二)线性变分法解薛定谔方程328
(三)积分H?a、Hab和Sab的含义330
(四)结果讨论331
(一)分子轨道——分子中单电子波函数333
9-2 分子轨道理论333
(二)LCAO方法和成键三原则334
(三)分子轨道的分类和符号336
(一)双原子分子轨道的符号和能级338
9-3 双原子分子结构338
(四)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原则338
(二)同核双原子分子结构339
(三)异核双原子分子结构341
(一)角动量和谱项符号343
9-4 双原子分子光谱项343
(二)各种组态的电子谱项344
(三)分子的电子谱项345
(一)海特勒-伦敦法处理氢分子346
9-5 H2分子结构和价键理论346
(二)价键理论要点349
(三)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比较350
(一)对称操作和对称元素354
10-1 对称操作及其组合规律354
第十章 分子对称性和群论初步354
(二)对称操作组合规则355
(三)对称操作对易规律356
10-2 群的知识和分子点群357
(一)群的定义358
(二)子群、共轭类和群的同构359
(三)分子点群和分类360
(四)分子所属点群的确定363
(五)分子的对称性和分子的物理性质364
(一)对称操作的矩阵表示365
10-3 群的表示和特征标365
(二)群表示定义和性质368
(三)不可约表示的性质369
(四)特征标表介绍371
(一)波函数作为不可约表示的基373
10-4 群表示理论的应用373
(二)群的直积表示374
(三)投影算符法求对称性匹配函数376
(一)离域分子轨道381
11-1 饱和多原子分子结构381
第十一章 多原子分子结构381
(二)杂化轨道理论385
(三)定域轨道的概念以及和离域轨道关系389
(一)休克尔分子轨道法391
11-2 共轭分子结构391
(二)HMO应用实例392
(三)共轭直链多烯和共轭环多烯396
(四)含杂原子和无机共轭分子398
(五)共轭大π键形成的条件和类型400
(一)缺电子分子结构和多中心键401
11-3 缺电子分子和原子簇的结构401
(二)原子簇化合物及其结构规则404
(一)晶体场理论407
11-4 配位化合物结构407
(二)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410
(三)分子轨道理论和配位场理论412
(四)σ-π配键与有关的配位化合物417
(一)常用计算方法简介420
11-5 分子性质的计算420
(二)电离能和体系的总能量422
(三)键能和解离能423
(四)分子的几何构型和偶极矩424
(五)电荷分布,键级和分子图425
(一)结构的周期性和点阵430
12-1 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和点阵理论430
第十二章 晶体结构430
(二)点阵单位和晶胞431
(三)晶面及其表示法433
(四)晶体的特征和晶体的缺陷435
(一)晶体结构所可能包含的对称元素437
12-2 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及其分类437
(二)对称性与周期性相适应原理440
(三)晶系的划分和14种空间点阵型式442
(四)晶体的宏观对称性和32点群443
(五)晶体的微观对称性和230空间群444
(一)金属键和能带理论445
12-3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结构445
(二)金属单质的三种典型结构451
(三)金属原子半径455
(四)合金的结构456
(五)金属表面结构457
(一)离子键和点阵能459
12-4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结构459
(二)离子晶体的几种典型结构462
(三)离子半径和离子的堆积规则463
(四)离子极化465
(五)复杂离子化合物及其结构规则466
(一)共价键型晶体结构——金刚石468
12-5 共价键型晶体结构和混合键型晶体结构468
(二)混合键型晶体结构——石墨469
12-6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对应的晶体结构470
(一)分子间作用力471
(二)分子型晶体和范德华半径472
(三)氢键和氢键型晶体474
13-1 微观结构测定方法概论479
第十三章 微观结构测定方法的原理及应用479
(一)刚性转子模型482
13-2 分子转动光谱482
(二)非刚性转子模型483
(四)多原子分子转动光谱简介484
(三)转动光谱的应用484
(一)谐振子模型486
13-3 分子振动光谱486
(二)非谐振子模型487
(三)振动光谱的应用488
(四)谱带的精细结构(振动-转动光谱)490
(五)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简介491
(一)双原子分子电子能级和选律495
13-4 电子光谱495
(二)谱带系一般结构(电子-振动光谱)496
(三)富兰克-康登原理及其应用497
(四)多原子分子电子光谱简介498
(一)拉曼散射效应499
13-5 拉曼光谱499
(二)双原子分子的拉曼光谱500
(三)激光拉曼光谱简介501
(一)核磁矩和核磁共振的一般原理502
13-6 核磁共振谱502
(二)化学位移505
(三)核的自旋-自旋耦合作用508
(一)顺磁共振基本原理509
13-7 顺磁共振谱509
(二)g因子,精细结构和超精细结构510
13-8 电子能谱513
(一)电子能谱基本原理513
(二)紫外光电子能谱(UPS)514
(四)俄歇电子能谱(AES)518
(三)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518
(一)X射线的产生以及与晶体的相互作用520
13-9 X射线衍射法520
(二)衍射方向521
(三)衍射强度524
(四)实验方法525
(一)电子衍射法与X射线衍射法比较528
13-10 电子衍射法528
(二)电子衍射法测定气体分子的几何结构529
(三)低能电子衍射法在表面分析中的应用530
(一)概率534
14-1 基本概念534
第十四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534
(二)宏观态和微观态535
(三)热力学概率和熵537
(四)独立等同可辨和不可辨的粒子体系539
(一)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法541
14-2 麦克斯韦-玻耳兹曼统计541
(五)量子态,能级和简并度541
(二)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定律542
(一)配分函数的物理意义548
14-3 配分函数及其与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548
(二)独立等同可辨粒子体系的热力学函数549
(三)独立等同不可辨粒子体系的热力学函数550
(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统计解释552
14-4 热力学三大定律的统计解释552
(三)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统计解释553
(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解释553
(一)平动配分函数556
14-5 配分函数的计算556
(二)转动配分函数559
(三)振动配分函数562
(四)电子配分函数566
(六)粒子的全配分函数568
(五)核配分函数568
(一)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法570
14-6 量子统计570
(二)费米-狄喇克统计法571
(三)金属中自由电子的热容572
(二)自由能函数G?m(T)-H?m(OK)/T的计算和应用举例573
(一)能量零点的选择对粒子配分函数的影响573
14-7 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理想气体反应平衡常数573
(三)从配分函数直接计算平衡常数575
第十五章 宏观反应动力学580
(一)化学反应速率583
15-1 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583
(二)质量作用定律584
(三)反应级数和反应分子数585
(一)零级反应586
15-2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586
(二)一级反应587
(三)二级反应589
(四)三级反应591
(五)速率方程的确定592
(一)温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式596
15-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96
(二)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598
(三)活化能的物理意义599
(一)对峙反应600
15-4 典型的复杂反应600
(二)平行反应601
(三)连续反应603
(一)稳态近似606
15-5 稳态近似和平衡态近似606
(二)平衡态近似607
15-6 微观可逆性原理和仔细平衡原理609
15-7 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610
(一)直链反应612
15-8 链反应612
(二)支链反应——燃烧和爆炸反应615
(一)遭遇对619
15-9 液相反应619
(二)扩散控制的反应620
(三)液相中的快速反应622
(四)化学振荡反应624
15-10 流动体系的速率方程式626
(一)理想活塞流的反应速率方程式627
(二)理想回混流的速率方程式629
(一)催化剂的特性631
15-11 催化反应631
(三)气-固相催化反应634
(二)均相催化反应634
(一)硬球碰撞模型639
16-1 双分子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639
第十六章 基元反应的速率理论639
(二)反应硬球碰撞模型641
(三)反应硬球碰撞模型与实验结果比较643
(一)势能面645
16-2 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645
(二)过渡态理论647
(三)过渡态理论的热力学处理651
(一)林德曼理论654
16-3 单分子反应理论654
(二)RRKM理论657
16-4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658
(一)实验事实659
(二)能量相关理论660
(三)前线轨道理论663
第十七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和表面化学667
17-1 宏观速率常数与微观速率常数的关系668
17-2 势能面及经典轨迹计算670
(一)反应势能面特征对产物能量配分的影响672
(二)有势垒的反应对反应物能量的选择性要求673
(三)反应物分子的相对质量对于产物能量配分的影响674
(一)化学发光光谱675
17-3 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675
(二)交叉分子束实验677
17-4 表面化学的研究内容682
(三)表面反应的研究683
(二)表面结构的研究683
(一)表面组成的研究683
17-5 表面组成和价态对表面反应性能的影响685
17-6 表面结构与表面反应性能的关系688
(一)热脱附方法研究表面吸附态691
17-7 表面吸附态和表面反应机理691
(二)用表面能谱研究表面吸附态694
(三)表面反应机理695
18-1 光化学基本定律699
第十八章 光化学699
(二)比尔-朗伯光吸收定律700
(一)光化学第一定律700
(三)光化当量定律701
(一)分子的态能级图703
18-2 光物理的基本过程703
(二)光激发和辐射跃迁704
(三)无辐射跃迁705
(四)分子间能量转移和猝灭过程707
(一)光化学反应的类型709
18-3 光化学反应709
(二)光解离和预解离反应711
(三)闪光光解动力学712
(一)激光的基本原理714
18-4 激光化学714
(二)激光器的类型和基本特性717
(三)激光化学反应中的光激发过程718
(四)红外激光化学719
(五)激光分离同位素721
(六)超短脉冲紫外激光诱导化学反应722
(一)金属导体和离子导体725
19-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现象725
第十九章 电化学725
(二)法拉第定律726
(三)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728
(四)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732
(一)离子强度和活度系数738
19-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738
(二)强电解质的离子相互作用理论739
(三)离子强度对溶液中离子反应速率的影响744
(一)化学反应和电池745
19-3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745
(二)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和可逆电池的电动势746
(三)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747
(四)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测定748
(五)可逆电池电动势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活度的关系749
(六)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和温度关系751
(一)电极电势表达式754
19-4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754
(二)标准电极电势755
(三)可逆电极的种类757
(四)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759
(五)电池电动势产生的原因760
(一)浓差电池762
19-5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762
(二)液体接界电势763
(三)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764
(一)用氢离子选择性电极测溶液pH766
19-6 离子选择性电极和膜电势766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的一般工作机理767
(三)电化学传感器768
(四)膜电势769
19-7 电解和极化现象769
(一)极化和超电势769
(二)超电势的测量方法及其应用772
(三)氢超电势理论776
19-8 应用电化学779
(一)电解779
(二)金属的电沉积780
(三)金属的腐蚀和防腐782
(四)化学电源784
(一)表面电化学788
19-9 电化学中的若干现代研究课题788
(二)光电化学791
附录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