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单位制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单位制度](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1134685.jpg)
- 周翼虎,杨晓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0583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单位 管理组织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单位制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单位制度研究的主题1
(一)现实主题:五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1
目 录1
(二)学术主题:制度社会学的创立4
二、单位制度研究的方法论9
(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9
(二)制度选择的方法论模型13
(三)制度社会学的基本概念20
三、单位制度的研究结构25
四、单位制度的研究范畴:中国城市社会的巨型个案分析29
第一节 单位制度的类别37
第一章单位制度的类别、特性与层次37
一、Ⅰ类制度:生产分类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和财务制度38
(一)生产分类管理制度38
(二)人事制度40
(三)财务制度50
二、Ⅱ类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52
(一)户籍制度53
(二)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与保险制度54
第二节 单位制度的特性59
一、行政化特性60
(一)组织形式的行政特性:科层同构60
(二)资源配置的行政特性:非契约化61
(三)社会活动的行政特性:单位身份64
二、单位组织的复合功能性65
(一)政治功能66
(二)社会功能68
(三)生产功能71
第三节 单位制度的层次72
第二章单位制度的结构化和制度化过程77
第一节 单位制度的结构形态77
一、单位组织的外在形态77
(一)行政结构:等级制度、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绝对领导77
(二)身份与成份等级结构:体制内的入场券78
(三)单位组织结构:体制内联系的主要方式80
(四)制度化意外与政府社会利益博弈81
二、 单位组织的规范结构82
(一)规范结构的外部形态:内化于政府的社会82
(二)规范结构的运行机制83
(三)规范结构中的基本行为准则85
(四)物化的思想与文明86
三、单位组织的派系结构89
(一)派系结构的产生条件89
(二)派系结构的要素分析90
(三)派系结构的外在形态和行动策略92
四、私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中国社会前进的合力94
(一)中国现代社会的基本矛盾96
第二节 单位制度的结构化过程96
一、以强国家能力为目标的现代化进程96
(二)工业化与国有化:凭空创造的经济奇观98
(三)单位组织的形式和现代化模式103
二、人口与资源压力下的现实选择104
(一)与工业化结合在一起的单位制度104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形成的单位制度105
(三)单位社会与市民社会106
第三节 单位结构的制度化过程109
一、超行政能力:束缚-保护机制109
(一)传统的中央集权与西方的现代国家观念109
(二)树结构:传统政治与单位制度之间的渡船110
(三)单位社会的束缚-保护机制113
(四)单位形态结构的制度化114
(一)平均主义思潮:与身份相联系的平等115
(二)单位组织的平均主义:利益结构的均衡态116
(三)平均主义:一种不能自由选择的制度119
三、制度化的综合病症:体制内腐败120
(一)制度化与体制内腐败120
(二)单位制度下的腐败类型122
(三)腐败的产权因素124
(一)财政能力与国家能力132
一、财政意义上的单位组织和单位体制132
第一节 单位制度是集权的强财政体制132
第三章单位制度的经济学分析132
(二)中国单位体制内的财政进程135
二、作为集权组织的单位制度143
(一)行政体制的集权模式143
(二)单位体制的财政贴现率研究147
三、财政体制和集权体制的交接点:单位149
(一)单位体制的结构特征:条块分割149
(二)改革时期单位制度的财政分权151
四、单位制度:效率优先的合法化机制153
(一)单位化的生产组织154
一、作为生产制度的单位制度154
第二节 单位制度是低效率的生产制度154
(二)生产组织的产品分析156
(三)生产体制的行政性158
二、单位体制低效率模型159
(一)低效率的供求模型159
(二)低效率的配置模型164
三、低效率的实证研究173
(一)劳动时间测不准原理与市场173
(二)企业目标与平均主义177
(三)平均主义与闲暇目标179
(一)产生国有制的第一次恩惠182
第三节 单位制度是推广的俱乐部产权制度182
一、产权的预备知识182
四、公平:提高效率的唯一选择182
(二)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必然性185
(三)公有制与政府、社团、集体产权187
二、单位制度:推广的俱乐部产权制度190
(一)俱乐部产权理论与单位制度性产权190
(二)除非强制性制度变迁,不存在私有产权和集体产权的逆熵191
(三)公有制根本悖论:退出与进入的逻辑矛盾194
三、对俱乐部产权进行修正后的单位制度198
第四章单位制度的弱化过程212
第一节 单位制度弱化趋势的个例研究212
一、石景山文化馆管理制度变迁212
(一)理论模型212
(二)实证经验的观察结果218
(三)个案初步结论:财政紧张导致单位制度分化利益集团的发展224
二、电冰箱产业的重复建设与市场竞争226
(一)电冰箱产业概述226
(二)企业大量进入的原因228
(三)政府对进入的管制229
(四)政府管制失败的原因231
(五)个案初步结论: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234
三、单位制度与货币化过程237
(一)理论模型237
(二)理论模型的实证分析238
(三)个案初步结论:货币化是单位制度瓦解的重要原因252
第二节 示范效应:非单位制度的发育与成长254
一、体制内与体制外254
二、1978年来的双轨制就业体制:效率与公平原则的竞争256
三、体制内的零利润目标:政府与企业利益博弈259
四、单位体制内资源向外流动262
五、单位的契约化过程262
第三节 单位社会转型的技术性措施263
一、金融体制改革265
(一)作为单位扩张机制的金融制度266
(二)金融体制改革评述270
二、行政主权的退出:政府机构改革270
(一)单位社会的公共秩序271
(二)市场社会的公共秩序273
(三)1949年以来公共秩序的变化274
(四)1998年的中国政府机构改革275
三、单位制度分配要素的改革277
(一)1998年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医疗、养老保险277
(二)货币化分房282
(三)户籍制度改革285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外围背景294
一、事业单位的编制和财政、工资的分类管理294
第五章中央电视台个案调查294
二、中央电视台发展历程297
三、内设机构、人员及下属企事业单位情况299
第二节 具体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变迁300
一、以收抵支、财政包干政策:供应型向自给型过渡的诱导变迁300
(一)中央电视台财务管理的历史沿革301
(二)各种财务制度约束下的制度变迁303
二、用工制度变革:聘用制度的创立307
(一)1993.4~1994.3:产生阶段308
(二)1994.3~1995.8:规范阶段309
(三)1995.8~1996.11:全面推广阶段311
(四)1996.11至今:完善阶段315
(五)招聘制度的一个小虫子:养老保险条例的缺失316
第三节 中央电视台制度变迁的具体组织形式316
一、人事体制316
二、经费体制317
三、节目生产(管理)体制318
一、改革的模式:以供给主导、双轨制并存型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323
第四节 个案的初步结论323
二、改革的策略:体制内的二元结构运行327
三、改革的方向:以国有产权为主导的生产单位改革330
(一)体制内能够进行结构性制度创新吗(内涵发展)?330
(二)国有部门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吗(效率问题)?331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单位?332
第一节 单位社会前三十年:从组织化的制度到制度化的组织341
一、历史回顾:文化传统与社会化过程341
第六章通往二十一世纪的单位社会341
二、单位社会:一个被制度锁定的社会344
(一)文化上的粗鄙主义和科技上的投机主义347
(二)什么是理性精神构建的社会?347
三、社会主义理性精神的注入:有限制的民主社会347
(三)传统社会主义的结构形态与发展路径选择350
(四)组织化的制度与制度化的组织351
一、从身份刚性结构到单位能力结构的嬗变352
(一)身份刚性结构352
第二节 单位社会后二十年:转型中的结构变迁352
(二)单位能力结构357
二、单位组织形式的具体变迁363
(一)1979年以来单位组织形态的变化363
(二)未来单位组织形式变迁的制度背景365
三、后单位社会展望368
(一)社会业绩结构368
(二)社会业绩制度形成的条件371
第三节 单位社会转型的伦理与产权选择375
一、社会主义伦理的文化气质375
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产权制度竞争377
三、对扩展秩序的质疑380
第四节 资源稀缺社会的发展模式:现代化理论模型382
一、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384
二、制度选择:初始条件与制度意外384
三、制度变迁:通往二十一世纪的单位社会386
参考文献398
二、单位结构要素的博弈:平均主义制度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