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相伯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相伯集](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150732.jpg)
- 马相伯著;朱维铮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15290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1355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13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相伯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3
上朝鲜国王条陈(约1882)3
致朝鲜京几道金宏集书(约1882)6
改革招商局建议(残稿)(1885)10
致汪康年(1896)12
务农会条议(1897)14
论叶君《条议书》(1897)21
枪不杀人(1897)22
台新制(1897)25
利玛窦遗像题词(1897)27
徐光启遗像题词(1897)28
汤若望遗像题词(1897)30
南怀仁遗像题词(1897)32
致汪康年(1897)33
致汪康年(1898)35
捐献家产兴学字据(1900)36
兴学笔录(1900)37
致朱志尧(1900)38
开铁路以图自强论(1901)39
震旦学院章程(1902)41
致英华(1902)44
《拉丁文通》叙言(1903)45
明故少保加赠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前十字记(1903)47
致汪康年(1903)48
前震旦学院全体干事中国教员全体学生公白(1905)49
复旦公学章程(1905)50
复旦公学广告(1905)62
中国图书有限公司招股缘起启(1906)64
《也是集》序(1907)68
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1908)70
附:政闻社总务员马良等上资政院总裁论资政院组织权限说帖(1908)77
《墨井集》序(1908)99
《古文拾级》序(1909)101
《求新广出品图》叙(1911)102
复旦学院广告(1911)105
卷二109
劝勿为盗布告(1912)109
复旦公学招生广告(1912)110
辛亥政见(南华录)(1912)111
上总统书(1912)113
致熊希龄(1912)114
上教宗求为中国兴学书(1912)115
致董恂士(1913)118
致英华(1913)119
致英贞淑(1913)120
覆丁义华(1913)121
函夏考文苑文件十种(1914)124
北京法国文术研究会开幕词(1914)138
宋氏山庄碑记(1914)143
一国元首应兼主祭主事否(1914)144
宗教在良心(1914)149
宗教之关系(1914)155
信教自由(1914)161
一九一五年(1914)165
答客问一九一五年(1914)167
致英贞淑(1914)175
重刊《辩学遗版》跋(1915)176
重刊《主制群徵》序(1915)177
致英贞淑(1915)179
致张渔珊(1915)180
题赠杨佑廷(1916)183
青年会开会演说词(1916)184
《圣经》与人群之关系(1916)185
书《利先生行迹》后(1916)222
《万松野人言善录》序(1916)226
《宪法草案》大二毛子问答录(1916)227
书《〈天坛草案〉第十九条问答录》后(1916)240
书《请定儒教为国教》后(1916)246
保持《约法》上人民自由权(1916)257
代拟《反对孔道请愿书》五篇(1916)261
宪法向界(1916)265
《约法》上信教自由解(1916)278
信教自由(1916)283
书《分合表》后(1916)284
国民大会说(1916)286
呈设农业改良社(1916)288
农业改良友助社简章(1916)290
致英华(1916)292
致英贞淑(1916)295
致段祺瑞(约1917)297
跋文?明《怀归诗》(1917)298
《元代也里可温考》序(1917)299
题赠山本树先生(1917)300
致英华(1917)301
致张渔珊(1917)304
重刊《真主灵性理证》序(1918)305
重刊《灵魂道体说》序(1918)307
《言善录》再版序(1918)309
民国民照心镜(1918)310
《民治学会签名簿》题词(1918)335
致英华(约1918)336
致英贞淑(1918)338
致英华(1918)339
致英华英贞淑(1918)346
无题(残稿)(1919)348
明《李之藻傅》序(1919)349
重刊《灵言蠡勺》序(1919)351
答问中国教务(残稿)(1919)352
录北京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巡阅使光主教致天津华铎书并按(1919)355
题《愧林漫录》(1919)358
现今财政以组织收支细则为要务说(残稿)(1919)359
代拟《北京教友上教宗信》(1919)360
致英贞淑(1919)364
致英华(1919)367
致陈垣(1919)372
致张渔珊(1919)373
致张仲仁(1919)375
致陈垣(约1919)377
《王觉斯赠汤若望诗翰》跋(1920)380
跋《造花园新法序》(1920)381
《教宗本笃十五世通牒》译文(1920)384
教育培根社募捐小引(残稿)(1920)398
致英华(1920)399
重刻《忍字辑略》序(1921)401
无题(残稿)(1921)403
致英华(1921)405
致英贞淑(1921)408
五十年来之世界宗教(1922)409
《康墨林戒弟书》书后(1922)430
致英华(1922)431
致英贞淑(1922)437
致杨千里(1922)438
致英华(1923)443
致英华(约1923)445
致英贞淑(1923)446
致刘少坪(1923)447
二黄司铎辉烈诚烈祖母刘太夫人百岁记(1924)448
覆徐季龙先生电(1924)449
《尤其反对基督教理由》书后(1924)451
致英华(1924)456
美国本笃会士创设北京公教大学宣言书稿(1925)457
致英华(1925)461
《芝加哥万国圣体大会事理之说明》译文(1926)462
《天民报》发刊词(1926)467
致徐宗泽(1926)479
致英华(1926)480
致英千里(1926)482
卷三485
罗马教廷锡封瓦嘉郡司牧代任宣化区司教赵公墓堂碑(1927)485
问谋叛专制与谋叛共和其罪孰大(残稿)(约1927)488
《胡明复先生遗稿》序(1928)490
《圣难绎义》叙(1928)492
谢刚总主教书(1928)496
致陆徵祥(1928)497
释景教(1929)498
教廷使署志(1929)499
代译《教廷驻华代表上主席书》(1929)501
当今教宗晋铎五旬金庆(1929)502
统一经文?议(1929)504
《纳氏英文法讲义》叙(1929)506
致徐宗泽(1929)507
致陈垣(1929)509
威县?轩张府君墓表(1930)511
题《徐季龙先生墨迹》(1930)513
题墨井道人书画(1930)514
九一寿辰演说词(1930)515
《〈孝经〉之研究》序(1930)517
江苏省通志局宗教一门嘱拟之稿(1930)518
致徐宗泽(1930)521
劝国人慰劳东北抗日军队(1931)522
《历代军事分类诗选》叙(1931)523
备忘录(约1931)524
九二老人病中语(1931)525
息焉公墓碑记(1931)526
《世界杂志》题词(1931)527
致陆徵祥(1931)528
致徐宗泽(1931)529
题《磐石杂志》创刊号(1932)530
《李诵清堂述德录》序(1932)531
《勒赛夫人日记》与《日思录》序(1932)533
跋《中国民治促成会发起宣言》(1932)534
与熊希龄、章太炎等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通电(1932)535
六十年来之上海(1932)536
《宗座代表驻华东十周年大庆特刊》发刊词(1932)546
致陆徵祥(1932)547
致徐宗泽(1932)549
徐文定公逝世三百年纪念词(1933)551
求为徐上海列品诵(1933)553
徐文定公与中国科学(1933)554
赠科学研究会(1933)555
双十节献词(1933)556
国货展览会演说词(1933)558
《南海黄竹岐乡何氏谱》序(1933)559
十诫序论(1933)561
宗教与文化(1933)562
致陆徵祥(1933)568
致于斌(1934)569
致陈垣(1934)570
民治私议(1935)571
联邦议(1935)577
《童鲍斯高圣传》序(1935)579
题赠丁在君先生(1935)580
题赠映城(1935)581
劝国人节约拯救水灾书(1935)582
耶稣圣心敬礼短诵(1936)584
《救世福音对译》叙(1936)585
贝沙罗司牧马师大裔族费来弟氏安德勒自序(1936)587
教宗比阿九世答法文译者饶实亵对菜山峦司铎译文及按语(1936)589
题马建忠著《东行三录》(1936)591
致复旦大学学生书(1936)592
致冯玉祥(1936)593
苏联对中国毫无野心(1936)594
救国谈话(1936)596
题赠全球第二次执委会词(1936)598
学术传教(1936)599
南海何君墓志铭(1937)601
致冯玉祥(1937)603
家产立典记(1937)604
致徐宗泽(1937)605
致李荫西(1937)607
卷四635
致知浅说635
致知浅说付刊叙635
小引637
原言自序642
致知浅说卷之一 原言上644
小引644
卷之一上 原言内界(凡六篇)646
第一篇 论现量,其诠表以名言 凡二章647
一章 现量即现识古译直通647
一之一 现量自性647
一之二 现量分类648
二章 诠表以名言656
二之一 名言自性656
二之二 名言之用658
第二篇 论比量,其诠表以言谏 凡二章661
一章 比量智即判决。古译判通661
一之一 比量智661
一之二 比量分类662
二章 比量诠表以言陈663
二之一 言陈自性663
二之二 言陈分类665
二之三 言陈相较672
第三篇 论探明功用,初剖分675
一 剖分法功用675
二 剖分法部分676
三 剖分法纲要678
第四篇 论探明功用,次界说679
一 界说法功用679
二 界说法部分679
三 界说法纲要681
四 界说寻求法682
第五篇 论探明功用,末推显 凡四章684
一章 推显之诠表以三句论684
一之一 其自性及规则684
一之二 前按之理由685
一之三 三句论规戒686
二章 三句爻象论690
二之一 爻象略解690
二之二 爻象细则691
三章 三句句格论692
三之一 诸象句格692
三之二 名格机言694
四章 三句繁言体695
四之一 句身繁复695
四之二 论关假定697
四之三 化繁为简700
四之四 论关繁糅701
四之五 馀体别裁701
第六篇 推显功用等方法 凡五章705
一章 推显之方法705
一之一 方法之重要705
一之二 一定之明证706
一之三 明证之证据708
二章 明证以搜徵709
二之一 搜徵之功用709
二之二 知类由明证713
三章 推论重两可716
三之一 两可之训解716
三之二 两可从同论716
三之三 两可假定论719
四章 推论贵辩诘720
四之一 争辩训分类720
四之二 间接辩论法721
四之三 诡辩有须知724
五章 揭示辩论法理728
五之一 讲学宜治辩728
五之二 辩论法规矩729
五之三 剖解综合二法733
五之四 因明法参同异736
附:致知浅说总序残稿738
灵心小史739
导言739
第一章744
第二章753
第三章762
第四章770
第五章781
第六章792
第七章804
第八章814
第九章827
第十章843
第十一章862
第十二章872
附录:圣女所编经文892
引用《圣经》书名简字表894
卷五899
国难言论集899
序899
题辞900
为日祸敬告国人书(1931年10月23日)901
上海《民力周刊》载马相伯先生谈话(1931年10月31日)903
泣告青年书(1931年12月)905
江苏耆老马相伯先生一夕谈(1931年12月18日)908
马相伯先生讲救国信条(1931年12月25日)910
新年告青年书(1932年1月1日)912
国难人民自救建议(1932年3月)914
马相伯痛谈国事(1932年3月19日)919
提议实施民治促成宪政以纾国难案(附?议)(1932年4月8日)921
国难期中之华封老人(1932年4月29日)927
为抵抗日本第二次进攻华北告国人书(1932年8月15日)930
对拥护国联盟约会之意见(一封公开的信)(1932年9月19日)933
兴国大计答客问(1932年10月10日)934
关于李顿报告书意见(1932年10月17日)937
良心救国之大义(《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序言》)(1932年11月)940
九三老人马相伯主张劝募义勇捐(1932年12月10日)943
九四老人马相伯主张借债御寇(1933年1月12日)945
马相伯忧时谈话(1933年1月23日)946
将来的中国(应《对方杂志》社徵文)(1933年1月1日)947
国货年献词(1933年2月1日)950
本人道主义而努力(《大晚报》周年纪念词)(1933年1月24日)952
答萧伯讷问(1933年2月17日)955
告世界人士书956
一(1933年2月10日)956
二(1933年2月20日)957
九四老人马相伯对时局重要谈话(1933年3月10日)958
中国民治促成会发起宣言(1932年7月12日初次发表,1933年3月修订)961
华封老人言善录968
开场白968
第一次广播演说:国难的根本问题(1932年11月5日)969
第二次广播演说:何谓人道主义(1932年11月7日)971
第三次广播演说:民治从乡里组织起(1932年11月18日)973
第四次广播演说:组织“不忍人”会(1932年11月25日)975
第五次广播演说:告日本军阀(1932年12月2日)977
第六次广播演说:?哉义勇东北军,为维护世界人道而战(1932年12月9日)979
第七次广播演说:劝募中华义勇捐,一人一日一铜元(1932年12月23日)984
第八次广播演说:全国同胞援助东北义勇军(1932年12月28日,1933年1月6日)987
第九次广播演说:准备空防决死队(1933年1月13日)990
第十次广播演说:从榆变谈要人民自卫(1933年2月3日)993
第十一次广播演说:从立国要义观察国货年的重要(1933年1月3日,2月10日)996
第十二次广播演说:“一国家”“一法人”“一性命” (1933年2月14日)999
华封老人言善录特载1004
第一号:潘守廉先生来函及覆函1004
第二号:陈淦先生来函及覆函(以上1932年12月30日)1005
第三号:缅甸仰光孙西满先生暨数十同志来函及覆函(1933年2月14日)1006
华封老人言善录附载1010
九四老人发起妇女勤俭社最近工作1010
不忍人会前方救护队(1933年3月21日)1010
谈“不忍人会”之发起(1933年3月22日)1011
关于“不忍人会”之函件1012
(一)徐季龙函(1933年3月23日)1012
(二)冯焕章函(1933年3月)1012
(三)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函(1933年3月)1013
(四)章太炎氏谈话(1933年3月)1013
(五)马相伯章太炎沈信卿通电(1933年4月1日)1013
(六)捐款启事(1933年4月)1014
朱子桥访晤马相伯(1933年4月)1015
乐善堂纪闻(1932年9~11月)1017
乐善堂纪闻序言(徐景贤)1017
对内不许枉费一枪弹1018
政党把人当做机器来使用1019
雍正求刻寿星杖不获遂恶教士1019
天条十诫内容一斑1020
准备招待国联调查团的一席话1021
九一八事变志哀文字1022
(附录)九一八事变后为日本研究社启事1023
中国的土地问题1023
大阪《每日新闻》记者来访问答1024
五六十年前的世界1025
我们救国是本天职1026
国民拒毒的面面观1027
所谓进贡的一幕喜剧1027
难道你不愿做难民头?1028
“善果藏”1029
假如甘地在中国1030
法顾问宝道的献策1031
“邦家之望!”1031
诗文和酒1032
前清人口报告虚增虚减1033
一戴巴黎帽便可充绅士1034
从刘海粟谈到中西画1035
荡子回头的故事1035
人有爱恶等八情1036
保育儿童和尊敬女子1037
所谓外交的手腕1038
徐光启与日本1039
钟表眼镜来自外国考1040
国民都要受军事训练1040
商店和私塾,家庭和工艺1041
韩国开教的元勋是中国人1042
勿伤慈心1043
新娘李…鼠尾衣…考文院1044
想当年创办震旦1044
在国家忧患中生长着1045
朱夫子制订的脚1046
人生的归宿1047
“唯有真心万古留”1048
关于语录的回响1048
明贤王徵遗文——于右任先生得自温氏海印楼名贤词翰中1049
祈望长生的上智光照我1050
附编一:祝贺马相柏先生九十寿纪1052
马相伯先生九旬诞辰预庆纪1052
天津《益世报》祝贺华封老人九旬大寿社论1054
贺华封老人九旬大寿1055
北京《益世报》祝贺马相伯九十寿特号1056
编辑前言1056
贺马相伯先生九旬荣庆1056
贺诗四章敬呈1057
祝贺新闻1057
马相伯先生九秩寿辰之馀闻1058
附编二1060
(甲)马良(相伯)先生印象记(泽村幸夫)1060
(乙)九四相老人访问记(毛仿梅)1062
附编三:马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序(徐景贤)1068
一日一谈1070
一 莫索里尼的算盘(1935.10.5)1070
二 谈华侨(1935.10.8)1072
三 人物月旦(1935.10.9)1074
四 袁世凯之为人(1935.10.10)1075
五 上下相蒙(1935.10.12)1077
六 德俄之战与日俄之战(1935.10.13)1078
七 关于本届全国运动会(1935.10.14)1080
八 中西学术的谈屑(1935.10.15)1082
九 我的幼年(1935.10.15)1083
一○ 获得神学博士以后(1935.10.16)1085
一一 杨谷山孝廉服官秘诀(1935.10.17)1086
一二 文谈(1935.10.18)1088
一三 我与高丽(1935.10.19)1089
一四 袁世凯与丁汝昌(1935.10.20)1091
一五 和几百个鸡毛帚儿周旋(1935.10.21)1092
一六 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第一个黄花岗纪念日(1935.10.22)1094
一七 从高丽回国以后(1935.10.23)1096
一八 刘省三(铭传)与张香涛(之洞)(1935.10.24)1098
一九 其昌洋行与招商局(1935.10.25)1099
二○ 借款(1935.10.26)1100
二一 巴黎的金钢?与“南京” (1935.10.28)1102
二二 拿破仑第三的政变(1935.10.29)1103
二三 蔡孑民先生与二十四个学生学拉丁文(1935.10.30)1105
二四 从震旦到复旦(1935.10.31)1106
二五 意阿战争中的面面观(1935.11.1)1108
二六 关于震旦与复旦种种(1935.11.1)1109
二七 犹太人问题(1935.11.2)1111
二八 宪法总题(1935.11.4)1113
二九 新货币政策之后果(1935.11.5)1114
三○ 闵记之死(1935.11.4)1116
三一 郑孝胥与溥仪(1935.11.7)1118
三二 再论政府的货币政策(1935.11.9)1119
三三 拿破仑的军事天才(1935.11.11)1121
三四 儿童时代的幻想与儿童教育(1935.11.12)1122
三五 经学与“月亮” (1935.11.13)1124
三六 杜工部的描写天才(1935.11.14)1125
三七 谈屑(1935.11.15)1127
一 心理问题1127
二 《创世纪》中的一个新解1127
三 “天圆地方”1127
三八 关于马眉叔先生(1935.11.15)1128
三九 孔教所给与中国的影响(1935.11.16)1129
四○ 孔教所给与社会的影响(1935.11.18)1130
四一 说谎(1935.11.19)1132
四二 关于货币之发行与现金储藏问题(1935.10.20)1133
四三 我的孩童时代与宇宙观与家教(1935.11.21)1135
四四 杂谈(1935.11.22)1136
一 镍Nickel1136
二 袁世凯杀子1137
三 中国的小说1137
四 中国文字的短处1137
四五 “Being”问题一(1935.11.23)1138
四六 “Being”问题二(1935.11.24)1139
四七 杂谈(1935.11.23)1141
一 西洋人给我们的教训1141
二 中国人的心理1141
四八 清季外交界的趣闻(1935.10.25)1142
四九 菲律宾的独立(1935.11.26)1144
五○ 中国各大学教授所应做的事(1935.11.27)1145
五一 中西各国元首学问上的比较(1935.11.28)1147
五二 欧美的社会学者和历史家应当到中国来研究(1935.11.29)1148
五三 生物学上的“亲善”现象(1935.12.21)1149
五四 谈屑(1935.12.3)1150
一 “大局”1150
二 我之一度被骗1151
五五 中国人的演说(1935.12.3)1151
五六 中国人应该知道国家是什么(1935.12.4)1152
五七 所谓文化(1935.12.5)1153
五八 谈屑(1935.12.7)1154
一 胡适的一鸣惊人1154
二 敬以质之纠纠桓桓之士1155
三 买办头脑1155
四 上海汇丰银行开办时的大股东1155
五 磕头请愿1155
五九 再谈国家(1935.12.9)1156
六○ 三论国家问题二(1935.12.10)1157
六一 杂谈(1935.12.11)1158
六二 好学生(1935.12.13)1160
六三 “怯懦”与“残酷”(1935.12.14)1161
六四 胜败的关头(1935.12.17)1162
六五 所谓“礼教”问题(1935.12.18)1163
六六 所谓“礼教”问题(续前)(1935.12.19)1165
六七 所谓“礼教”问题(再续)(1935.12.21)1166
附:原序(王瑞霖)1167
后论1171
近代中国的历史见证——百岁政治家马相伯(朱维铮)1171
引言1171
1.局外旁观者1173
2.从总督幕僚到国王顾问1176
3.失败的内外使命1181
4.君主立?派领导人1186
5.为了宪法和民主1193
6.“民国民”的沉思1202
7.在非基督教运动中1209
8.呼号抗日的“老青年”1216
9.国民政府委员1220
附:本篇主要参考文献1224
信仰与传统——马相伯的宗教生涯(李天纲)1227
1.“圣俗”与“中外”1227
2.天主教世家和早年教养1233
3.修士,神父,半途离会1239
4.息影土山湾1247
5.晚年的宗教思绪1254
6.中国教会自主运动的先驱1263
附注1271
站在两个世界之间——马相伯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陆永玲)1279
1.三所大学的创始人1279
2.一位受西方教育的中国人1282
3.从震旦到复旦:1903~19051287
4.新的希望:筹建函夏考文苑1299
5.无止境的追求:辅仁的创建1307
附注1313
马相伯著译目录(陆永玲 编)1318
附一 马相伯传记资料及研究目录1333
附二 马相伯书信目录1341
马相伯生平简表(廖梅 编)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