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2辑 1912-1927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2辑 1912-1927](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1172511.jpg)
- 章有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ISBN:4002·102
- 出版时间:1957
- 标注页数:1077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10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第2辑 1912-192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次1
编辑说明1
第一章 国民党封建买办政权对农村的压迫1
第一节 频繁内战中的财政军事征发1
一 战祸与军费1
(一)军阀混战情况1
(二)各地兵灾示例4
(三)国民党反动政府历年财政支出中的军费支出8
二 田赋的苛重9
(一)正附税的增长9
(1)概况9
(2)各地情况18
(二)税额的高度32
(三)预征制39
(四)烟亩税42
(1)农民被迫种烟42
(2)鸦片种植的扩大48
(3)烟税负担51
(五)所谓“减轻田赋”54
(六)地主田赋负担向农民的转嫁56
(1)隐瞒田亩56
(2)拖欠60
(3)向农民转嫁61
三 兵差及其他摊派与征发65
(一)兵差65
(1)兵差的种类和流行区域65
(2)各地兵差情况67
二 新农具使用情况73
(3)兵差的实际负担者73
(二)农田和力役的征发75
(1)无偿占用民田75
(2)滥征力役77
(三)其他摊派82
(四)官僚土劣对农民的额外榨取91
(1)浮收91
(2)中饱95
(3)勒索98
四 盐税及其他农用品和农产品税捐的加重103
(一)盐税103
(二)其他税捐109
五 公债与通货的泛滥116
(一)滥发公债116
(二)通货膨胀120
(1)纸币120
(2)辅币124
六 农田水利的破坏126
(一)官僚政府对水利费的挪用与贪污126
(二)军阀官僚破坏水利示例129
(一)运费昂贵对农产品销路的堵塞130
一 运输上的障碍130
第二节 军阀割据对农产品流通的阻碍130
(二)中国市场上中外农产品运费负担的比较132
二 税捐和关卡的阻碍133
(一)变相厘金的繁重133
(二)各地税卡举例137
(三)苛捐杂税对农产品流通的阻碍141
三 谷物流通的限制144
(一)谷物市场的人为割裂144
(二)各地禁令示例145
四 货币流通的限制148
(一)币制的不统一148
(二)各地现银输出的限制150
五 市场分裂状态的新发展152
六 区域间农产品供求的不相适应155
(一)盈亏不调的现象——以粮食为例155
(二)地区价格的悬殊156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的农产统制措施及其作用157
一 茶叶统制157
二 蚕丝统制163
三 棉花统制168
四 烟草统制170
五 糖业统制174
六 粮食统制175
第四节 以官僚资本为主体的银行资本深入农村176
一 银行农村投资的发展176
(一)简史176
(二)投资的区域和方式182
(三)投资数额186
二 银行资本在农村的作用189
三 银行投资农村的机构194
(一)农民借贷所194
(二)农业仓库198
(三)合作社206
(1)发展情况206
(2)经营的实质214
税收与运输政策229
(一)乞求贷款229
一 对帝国主义资本和技术的依赖229
第五节 国民党政府为外国资本服务的外债、229
(二)乞求“技术合作”231
二 便利洋货倾销和阻碍土产输出的税收政策233
(一)便利洋货倾销的关税税则233
(二)阻碍土产输出的各种税捐236
三 公路政策和铁路运价政策的买办作用238
第二章 农村中的封建与半封建剥削241
第一节 租佃制度的变动与地租剥削的增长241
一 地租形态的变动241
(一)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241
(二)突物地租与货币地租的比重及租额的比较245
(三)劳役地租的残余246
二 永佃制之进一步没落250
(一)地主撤佃条件的法律规定与租佃期限的变动250
(二)各地永佃制的没落251
三 地租剥削的加重256
(一)租额上涨256
(二)押租加重262
(三)预租盛行266
四 地租剥削对农业生产力的束缚268
(一)佃农简单再生产的破坏268
(二)农业技术改良的阻碍278
五 国民党政府“减租”的骗局281
(一)有关土地关系的法令281
(1)土地法281
(2)租佃暂行条例296
(二)所谓“二五减租”301
(三)官设追租机关306
(一)农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308
一 市场势力对农民的统治308
第二节 农民对市场的依赖与商业高利贷剥削的加剧308
(二)农村初级市场的贸易内容——以山东邹平市集为例317
(三)市场势力对农民生产活动的支配320
二 商业高利贷资本活动的猖獗321
(一)操纵农产品价格的季节变动321
(二)杀价预买与高价赊销324
(三)进行高利盘剥327
三 商业资本对农民的榨取形式和深度331
(一)榨取形式331
(1)各种榨取形式示例331
(2)一种无本生利的榨取——滥发不兑现纸币340
(二)剥削深度345
(1)农产品价格的季节差345
(2)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中的比重346
四 高利贷利率水平及其增长趋势349
(一)各地高利贷利率水平349
(二)技术、园艺作物区的高利贷利率355
(三)货币借贷与突物借贷利率的比较357
(四)各阶层农户利息负担的差异358
(1)概况360
(五)高利贷利率的增长360
(2)各地情况361
五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的三位一体365
(一)地主兼营商业高利贷365
(二)军阀的商业高利贷活动示例374
(三)高利贷与地权和劳役制的结合376
第三节 地主豪绅在农村的政治势力378
一 乡村政治机构的组成分子378
二 地主豪绅把持下的乡政机关对农民的压迫382
第三章 一九二九——三三年世界资本主义388
经济危机与中国农村388
第一节 一九二九——三三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概况388
一 危机的爆发和发展388
二 危机的特征392
三 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殖民地及附属国人民的掠夺395
一 关税壁垒的提高与输入的限制396
中国农村的影响396
第二节 帝国主义关税政策和倾销政策对396
二 通货贬值与银价上涨401
(一)列强币值和汇价的人为降低401
(二)美国白银政策403
三 商品倾销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侵夺408
(一)华货国际销路之被劫夺408
(1)茶408
(2)丝410
(1)概况411
(二)洋货在中国市场上的倾销411
(2)洋米413
(3)洋麦416
(4)人造丝418
(5)茶叶419
(6)棉货421
(7)其他424
(三)日货的走私424
(四)不等价交换426
第三节 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428
和投资的活动428
一 帝国主义对中国市场的角逐与投资的争夺428
二 美国棉麦借款438
(一)一九三一年的美麦借款438
(二)一九三三年的棉麦借款439
三 所谓“国联技术合作”445
四 所谓“中日提携”448
一 收刮农产品451
(一)外商垄断茶价和棉价451
第四节 外国资本在农村活动的加强451
(二)日商操纵茧市和麻市453
中国农民的一个典型454
(1)在潍县454
(三)英美烟公司对烟农的统治——外国资本剥削454
(2)在许昌458
(3)在凤阳462
二 侵占土地和高利贷的活动463
(一)教堂占地463
(二)外商及教堂的高利贷活动465
三 种植场的经营467
第五节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袭击下,民族工商业的471
一 民族工商业的状况471
破产对农业的影响471
二 工业破产对技术、园艺作物生产的打击477
三 工商业凋敝与农村人口压力的加重480
附录 华侨失业回乡483
四 城市工商业资本家对农民的压迫485
(一)抑低农产价格485
(1)烟厂、烟商垄断烟价485
(2)棉商操纵棉价486
(3)丝厂、茧厂压低茧价487
(4)无锡丝业大王薛寿萱对蚕种和茧价的统制489
——工业资本家榨取农民的一个典型489
(二)加强对家内劳动的利用和剥削492
(三)其他榨取方式494
一 日“满”经济一元化497
第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和华北农村的奴役497
第一节 日寇对东北农村的殖民主义掠夺497
二 移民与圈地503
(一)武装移民503
(二)土地掠夺511
(三)对关内农工的排斥519
三 市场垄断与农产品的收刮521
(一)日货独霸市场521
(二)农业生产的统制524
(1)勒种鸦片524
(2)励行植棉526
(3)其他农产统制528
(三)勒价收刮农产品529
四 军事破坏与征发539
五 殖民地化农业的衰退542
(一)农业经营的亏损542
(二)农业生产的萎缩545
(三)地价下落550
第二节 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剥削关系551
一 农村的阶级构成及其变动551
(一)税捐急增557
二 农村的税捐负担557
(二)各阶级税捐负担的比较560
三 地租、高利贷剥削565
(一)地租形态的变化565
(二)地租量和地租率568
(三)高利贷制的新发展571
四 农民生活的贫困577
(一)农家负债情况577
(二)雇农工资锐减580
(三)饥民遍地580
第三节 日寇加紧对华北农民的榨取582
一 所谓“华北经济的开发”582
二 植棉事业的控制585
(一)侵夺农田591
三 农田和劳动力的掠夺591
(二)收刮劳动力592
四 日伪的财政和军事征发595
第五章 农业危机的加深598
第一节 危机的增长及其特点598
一 危机的发展过程598
二 生产不足的危机与生产过剩的危机的结合608
三 灾荒频繁与农产收成的低落610
四 反映销售困难的农产品价格的下降615
(一)稻米617
一 谷物危机617
第二节 各种农作物产销危机617
(二)小麦及其他谷物621
二 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作物的危机622
(一)蚕丝622
(二)茶628
(三)棉花631
(四)烟草634
(五)苎麻637
(六)花生638
(七)大豆638
(八)蓝靛640
(九)其他640
第三节 农村副业的崩溃641
一 概况641
二 各业情况644
(一)畜牧业644
(二)棉织业645
(三)丝织业654
(四)麻织业656
(五)草织业658
(六)造纸业660
(七)制糖业661
(八)其他副业662
第四节 农村资金外溢与金融的窘迫665
一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扩大665
二 农村资金流入都市675
(一)各地农村贸易入超情况675
(二)现金集中都市677
三 农村金融的枯竭679
第一节 农村阶级构成的动向682
一 各地农村阶级分化的趋势682
第六章 农村的阶级分化682
二 地主阶级构成的变动689
(一)中小地主689
(二)大地主693
(三)地主阶级中的新兴势力700
第二节 农民土地之进一步被剥夺706
一 地价下降706
二 地权加速集中717
三 灾荒成为土地集中的杠杆724
四 农民无地化的趋势728
五 抗日战争前农村土地的阶级分配估计746
(一)马札亚尔的估计746
(二)陶直夫的估计747
(三)各地情况示例747
第三节 农民贫困的增长749
一 农家负债状况749
(一)农家收支不敷概况749
(二)各类村户负债情况比较761
(三)负债户与负债额的增长766
(1)雇佣劳动的数量769
(一)落后的雇佣关系769
二 农业雇佣劳动者的境遇769
(2)短工市场770
(3)未脱离土地的农工773
(4)变相的奴隶和农奴775
(二)工资水平及其下降趋势781
(1)工资收入的低微781
(2)工资的不断下降784
三 农民生活状况的恶化788
第七章 农业经营的退化810
第一节 地主富农经营及新式农垦企业的没落810
一 地主农场经营状况810
二 富农经营的萎缩815
(一)富农经营的比重及其特点815
(1)概述815
(2)各地富农经营情况示例819
(二)富农经营的衰退828
(1)概况828
(2)各地实例832
三 新式农垦企业的没落839
(一)新式垦殖企业的封建性839
(1)垄断土地839
(2)封建的租佃关系843
(3)落后的农场经营方式849
(1)历年农林公司注册家数及资本额统计850
(二)新式垦殖企业经营的失败850
(2)苏北盐垦公司的失败851
(3)其他地区新式农场经营状况示例854
第二节 农民的耕畜、农具和肥料的饥荒857
一 农民缺乏耕畜和农具的情况857
(一)农具和耕畜的不足857
(二)各类经营的农具和耕畜的分配863
(三)农民丧失耕畜和农具的现象869
(四)耕畜租赁制的盛行871
三 人力代替畜力的趋势876
四 肥料贫乏与地力的枯竭877
(一)离村人数的急增880
(1)离村户口的增长趋势880
一 农民离村现象的日益严重880
第三节 农民离村与土地荒废880
(2)各地农民离村率886
(二)离村农民的去向893
(1)离村人口的职业893
(2)流徙于农村之间898
(3)流为城市的苦力和游民899
(4)流为兵匪901
二 耕地大量荒芜907
(一)各地耕地荒芜现象907
(二)垦殖事业的停滞912
(1)有关垦荒的空头政令912
(2)所谓“开发西北”915
(3)四川、广西垦殖情况919
第四节 本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921
一 耕地面积921
二 重要农作物产量922
三 国民党政府的所谓农业技术改良927
(一)“徒具名义”的农事试验场927
(二)棉产改良的失败929
(三)无成效的蚕丝改良932
(四)新农具和改良稻种的遭遇935
第一节 封建买办阶级的骗术——农村改良运动937
(一)发展情况937
一 农村改良运动的兴起937
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土地革命运动的展开937
第八章 封建买办阶级的农村改良运动的破产。937
(二)反动的实质943
(三)一位从事农村改良的实际工作者的报道948
二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950
(一)维护封建秩序和帝国主义统治的“理论”950
(1)否认中国社会阶级的存在950
(2)反对革命953
(3)主张重建封建秩序、保持农业社会956
(4)歌颂和维护帝国主义的侵略964
(二)“乡村建设”的措施及其作用966
(1)反动的纲领及其实施966
(2)欺骗农民的乡农学校及其下场971
(3)合作社与农产改良的作用与效果976
(4)“乡村自卫”的实质980
三 晏阳初的定县实验984
(一)“理论”和办法984
(二)反动的真象988
(三)实验的结果996
四 阎锡山的土地村公有方案999
(一)办法大纲999
(二)所谓“防共根本方法”1001
(三)地主利益的保证1002
(四)农村各阶级的态度1008
第二节 各地农民的自发斗争1012
一 农民抗租抗税的斗争1012
二 农民反抗力役和土地征发的斗争1025
三 饥民抢米风潮1028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运动1033
一 农民运动的新阶段1033
二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1037
三 红色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1051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提高1051
(二)农民生活示例1054
四 蒋介石匪军攻陷红区后,封建土地关系的复辟1055
(一)地主重新剥夺农民的田产1055
(二)地租、高利贷与苛捐杂税剥削的恢复和加剧1061
附录(一)中外年代对照表1063
(二)引用书刊目录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