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173578.jpg)
- 迟福林,田夫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18405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59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导论1
目录1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2
(一)无产阶级专政与过渡时期2
(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实质9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15
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及其政权组织形式的形成和20
发展阶段20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渊源20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形成22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阶段及其实质27
(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30
(五)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发展32
阶段32
(一)“政治体制”概念的由来39
三、政治体制及其历史分期39
(二)政治体制概念的含义41
(三)作为政治体制核心的党政领导体制47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的分期61
四、政治体制改革64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64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和性质72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78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的建立86
(1949年10月—1954年9月)86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86
(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86
(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了即89
将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和基本89
任务等根本问题89
共和国的成立91
宣告中国人民大团结的实现和中华人民91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91
二、建国初期国家政权机关的结构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97
(一)中央人民政府和各大行政区、省、市人97
民政府的组织结构97
(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状况102
三、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国家政权,为实现恢复国民经济和组织国内的社会改革运动而进行的斗争109
(一)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国民经济和推动国内110
的社会改革及建设事业,制定路线、方110
针和政策110
(二)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组织全国人民为恢复118
国民经济和进行国内社会改革及建设事118
业而艰苦的工作118
四、结语12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和新中国政治体制的确立128
一、开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129
(一)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29
(1954年9月—1956年9月)129
(二)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创造性地开辟了131
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131
路13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确立133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和134
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34
立139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确139
三、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权机关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确立前后两年中的主要活动及其社会影响142
(一)国家行政机关的主要工作及其社会影142
响142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及其社会影响148
(三)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进行的主要工作157
四、结语160
(一)国内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新变化166
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新形势和主要166
任务166
第四章 政治体制结构和职能的暂时调整166
(1956年9月—1957年7月)166
(二)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国内外一切167
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67
(三)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要求169
原有的政治体制结构和职能有相应的调169
整和转换169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171
正确的方向171
会对调整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171
(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国家新时期171
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八届二中全171
(二)党的八大对调整政治体制的积极影响173
(三)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对调整政治体制的影179
响179
(一)党和国家一些领导人的论述181
工作181
结构和职能的调整与转换方面所进行的主要181
三、党的八大后的一年中,党和国家在政治体制181
(二)这一年中政治体制结构和职能的调整与185
转换方面进行的主要工作185
四、结语193
第五章 政治体制调整和转换中的曲折发展196
(1957年7月—1966年6月)197
一、这个时期党的指导方针上既有继承和发展党197
的八大路线的正确方面,又存在严重的失误197
方面197
(一)在1957年上半年以前,毛泽东和他的战197
友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八大的路线,提出197
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97
(二)党的工作的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对国199
家生活的重大影响199
(一)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的纠“左”措施208
失误的交错实践中进行208
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党的指导方针的正确与208
(二)党和国家实行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对国212
家生活的影响212
三、国家的政治体制结构和职能在调整与转换中曲214
折发展214
(一)党组织在国家生活中的主要活动214
(二)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工作在国家生227
活中的运行的基本情况227
的基本情况231
(三)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在国家生活中运行231
(四)工会等组织和社会团体工作运行情况239
四、结语242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体制248
(1966年5月—1976年10月)249
一、1966年5月—1969年4月,“文化大革命”全249
面发动、全面夺权阶段的政治体制249
的集体领导250
(一)主要领导人个人高度集权,取代了中央250
(二)中央文革小组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书256
记处,成为“文化大革命”实际的指挥256
机构256
(三)原有的政治体制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258
陷入了瘫痪、半瘫痪的境地258
(四)以“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为宗旨的266
各种造反组织林立全国266
(五)革命委员会把一元化的领导体制推向极266
端266
(六)以阶级斗争为纲初步整顿,重建党的组272
织272
二、1969年5月—1973年8月,“林彪事件”期间276
的政治体制276
(一)在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中遏制与清除277
林彪反党集团的势力277
(二)国务院机构的调整变化和权力下放284
制287
(三)全面整党建党,再造党的一元化领导体287
(四)筹备四届人大的召开290
(五)群众组织的初步整顿和恢复292
三、1973年9月—1976年10月,与“四人帮”斗294
争时期的政治体制294
(一)领导体制中的“人治”弊端日趋严重294
(二)“四人帮”组阁失败298
(三)四届人大召开与修改宪法299
(四)邓小平整顿对政治体制的积极影响301
(五)政治体制的诸种功能继续处于扭曲之306
中306
四、结语309
第七章 政治体制的逐步恢复312
调整313
的覆灭313
(一)粉碎“四人帮”和上海“四人帮”余党313
(1976年10月—1978年11月)313
一、粉碎和揭批“四人帮”及其各级领导班子的313
(二)揭批“四人帮”和清查帮派体系317
(三)在揭批查中党政工作机构的恢复和对领321
导班子的调整321
(一)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遇到严重障323
碍323
正323
二、反对“两个凡是”和政治体制的初步拨乱反323
(二)反对“两个凡是”,邓小平重返政坛326
(三)中共十一大及其党章修改331
(四)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其宪法修改336
三、局部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初步恢342
复342
(一)落实干部政策和开始平反冤假错案342
(二)法制建设初步恢复346
(三)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工作开始恢复348
(四)工、青、妇恢复正常活动350
四、结语353
(1978年12月—1982年8月)357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对政治体制发展的357
影响357
(一)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357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357
第八章 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恢复和改革的起步357
(二)历史性伟大转折的实现362
(三)对政治体制发展的重大影响365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重368
要目标之一368
二、全面拨乱反正与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恢复368
(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提出建设368
(二)党政领导机构和领导人的调整,国家机374
关进一步正常运转374
(三)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及其社会关系的调378
整378
案”381
(四)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加强,审判“两381
(五)多党合作的恢复和统一战线的发展387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起步和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393
本纲领393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初举措393
(二)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纲领:邓小平397
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397
(三)政治体制局部改革的几项措施404
四、结语407
第九章 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的政治体制412
(1982年9月—1987年9月)412
一、中共十二大及其对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412
(一)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412
的纲领412
(二)党章修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417
(三)中共十二大对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423
的总章程426
二、新宪法的制定及其对国家体制的调整完善426
(一)宪法修改。新宪法是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426
(二)宪法对国家领导体制的调整和社会主义民429
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规定429
(三)宪法关于国家机构设置的规定对于调434
整领导体制的意义和新的国家机构的434
产生434
三、在改革开放中进行政治体制的局部改革和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436
(一)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政治体制作了436
局部改革436
(二)全面整党,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440
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进展448
(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448
(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454
五、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在反思中提上日程及其总体设计457
(一)不继续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适应形势457
(二)政治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酝酿设计465
六、结语468
第十章 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和改革的稳步推进472
(1987年10月—1992年9月)473
一、中共十三大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473
(一)中共十三大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473
本路线473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476
(三)十三大对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影响483
(一)党政分开的实践486
二、党政分开和党内制度建设486
(二)党的制度建设489
三、改革政府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495
(一)政府机构改革495
(二)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准备和人事制度499
改革499
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502
(一)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02
政治协商制度510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510
(三)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在社会民主生活中的作用515
(四)民主选举实践的发展517
(五)基层民主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在制度上进一519
步落实519
五、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520
(一)立法工作取得新的进展521
(二)完善政法体制,严肃执法523
(三)加强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建设527
六、结语529
第十一章 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535
(1992年10月—1997年9月)536
一、十四大提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536
二、法制建设特别是立法工作的步伐明显加快538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544
制度544
四、机构改革作了新的探索547
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551
六、中央和地方关系新的调整和创造557
七、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563
八、依法治国方略臻于确立566
九、结语570
第十二章 政治体制改革跨越世纪的蓝图572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572
改革572
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574
略574
三、健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580
四、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推进机构584
改革584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监督制度587
六、积极发展和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589
后记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