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
  • 孙良明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语文出版社
  • ISBN:7800067602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205页
  • 文件大小:7MB
  • 文件页数:2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古代汉语语法变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关于本书的几点说明(代前言)1

1.0 代词的变化1

1.1 第一人称代词“我”字化1

目录1

1.2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字化13

1.3 问人代词“谁”字化19

1.4 问物代词“何”字化23

1.5 指示代词“此”字化35

2.0 名词句法功能的变化43

2.1 谓语功能的消失43

2.2 述语功能的消失——VN1—N2式48

2.3 述语功能的消失——VN1—P—N2式53

2.4 动词功能的消失——VN式54

2.5.1 先秦时代名词做谓语/述语的灵活性55

2.5 余论55

2.5.2 关于字类通假、词的转类、词类活用说问题56

2.5.3 语言变化与后人仿古57

2.5.4 词的句法功能不同与词的兼类57

3.0 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变化59

3.1 动词兼代中心词功能的消失60

3.2 形容词兼代中心词功能的消失62

3.3 余论:再谈词类活用问题64

4.0 名词、动词组合形式的变化66

4.1 N—V状述结构的变化………………………………(66 )4.2 V—N述宾结构的变化70

4.3 V—N1—N2述·宾·宾结构的变化75

4.4 余论77

4.4.1 关于介词结构说问题77

4.4.2 关于介词省略说问题78

4.4.3 关于汉语词序固定问题79

4.4.4 三谈词类活用问题79

4.4.5 名词动词组合与介词的使用80

5.0 介词、名词组合形式的变化81

5.1 介词、名词组合的词序变化81

5.2 介后名词由隐性到显性的变化82

5.3 述宾结构转为介词、名词组合的变化——动词、介词的分化83

5.4 “乎”“诸”介词功能的消失85

5.5 余论87

5.5.1 再谈介词结构问题87

5.5.2 介词、名词组合词序变化的最早发现者88

6.0 方位结构的变化89

6.1 方位结构的词序变化89

6.2 处所名词的方位结构化90

6.3 余论:方位结构及其词序变化的最早发现者91

7.0 兼语结构的变化94

7.1 使令、意谓义词变兼语结构94

7.2 使令、意谓义述宾结构变兼语结构96

7.3 兼语结构的完整化99

7.4 兼语结构用字的变化101

7.5 余论102

7.5.1 使动、意动现象的最早发现者102

7.5.2 使动、意动用法的分类103

7.5.3 多种特殊动宾关系的最早发现者104

8.0 前置宾语的变化105

8.1 一般名词宾语前置变后置105

8.2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变后置106

8.3 “是”“之”等字前置宾语变后置112

8.4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开始变后置119

8.5.1 前置宾语三类型的历史变化120

8.5 余论120

8.5.2 宾语前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123

9.0 述补结构的变化125

9.1 方式、凭借、工具补语变状语125

9.2 处所、与事补语变状语126

10.0 被动句式的变化128

10.1 Ns—V结构表现被动义局限性的显露128

10.2 V—于—Nat式的消失134

10.3 为—V式的消失138

10.4 被—V、为—Nat—V式的残存138

10.5 见—V式的继续使用138

10.6 为—Nat—所—V式的广泛使用140

10.7.1 关于为—Nat—所—V式的产生与发展141

10.7 余论141

10.7.2 古代汉语被动式的产生与发展142

10.7.3 汉语被动式的最早发现者143

11.0 判断句式的变化144

11.1 “乃”字的使用144

11.2 “为”字的使用145

11.3 “是”字的使用146

11.4 余论:关于东汉时代判断句式的特点148

12.0 疑问句式的变化149

12.1 特指问句的变化149

12.2 是非问句的变化151

12.3 反诘问句的变化154

12.4 选择问句的变化155

12.5 余论:汉语疑问句的产生与发展156

13.1 并列句的变化157

13.0 复句结构的变化157

13.2 承接句的变化161

13.3 递进句的变化165

13.4 选择句的变化167

13.5 转折句的变化169

13.6 让步句的变化172

13.7 假设句的变化176

13.8 因果句的变化179

13.9 时间句的变化184

13.10 多重复句的变化185

13.11 余论185

13.11.1 汉语复句关系及类型的最早发现者185

13.11.3 复句结构的意合法与关联词的使用186

13.11.2 汉语复句类型的发展186

14.0 总论187

14.1 注释书的释义变化与汉语语法发展的变化187

14.2 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规律探索188

14.2.1 代词单一化188

14.2.2 名词、动词句法功能分工化189

14.2.3 词序类同化189

14.2.4 单位组合方式显性语法形式化189

14.2.5 语法结构形式、内容一致化190

14.2.6 汉语语法发展规律的总趋势191

14.3 注释书中的共时句式变换分析示例191

14.3.1 联合结构的变换分析191

14.3.2 反诘问句的变换分析198

14.4 汉代注释书变换分析的特点、产生原因及现实意义2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