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历史图说 1 先史时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历史图说 1 先史时代](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182030.jpg)
- 苏振申主编;李荣村编撰 著
- 出版社: 世新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118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历史图说 1 先史时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编者的话1
编辑说明1
人类的起源2
一、地表的历史2
图:1 地质年代与生物演程表2
2 中国第四纪的自然环境3
二、人类由猿演化而来4
图:3 脊椎动物胎体发育三部曲4
4 猩猩5
5 大猩猩5
7 人类进化历程表6
6 智人(Homo Sapiens)6
三、人类可能起源於亚洲7
图:8 直立猿人想像图7
9 直立类人猿的想像图8
10 喜马拉雅山的景色9
11 第四纪人类发源地—西藏及其扩散路线图10
四、人和类人猿的分别11
图:12 南非猿人11
13 人与类人猿之头盖骨特徵11
17 旧石器时代的人与现代人之比较12
16 人与大猩猩12
15 人与四脚兽胸廓之比较图12
14 腰骨的比较12
五、仁安猿人13
图:18 一百五十万年前的头盖骨13
19 三百万年前的手骨13
20 东非猿人的头骨14
六、最早的遗骨15
图:21 人类最早的遗骨15
22 牙齿的比较图15
七、中国人种的起源16
图:23 昆仑山景色16
图:24 安特生博士像17
25 步迪生教授像17
旧石器石代17
一、龙骨与臼齿化石17
北京人17
26 魏登瑞教授像18
27 周口店猿人洞18
二、北京原人的体质19
图:28 北京人的牙齿及肢骨19
29 北京人与现代人肢骨的比较19
31 北京人的头盖骨(二)20
30 北京人的头盖骨(一)20
32 北京人头复原像21
33 北京人、猩猩、现代人头骨之比较22
34 北京人复原模型23
35 北京人形像23
三、周口店遗址24
图:36 周口店所在的位置24
37 北京人的穴居地24
38 周口店文化遗址分布图25
39 周口店裂隙堆积程序图25
40 周口店风景26
41 周口店文化遗存发掘情形27
42 周口店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之骨器28
43 北京人的遗物—石器工具29
44 第十三发掘地点南北剖面及东西剖面30
45 第十三发掘地点东西剖面30
46 周口店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之石器举例31
47 第十三发掘地点出土之中锋砍器31
48 猿人洞出土之肿骨鹿的下颚骨32
49 第十三发掘地点出土之扁角鹿的带角头骨32
50 葛氏斑鹿的鹿角32
52 第一地点猿人洞入口33
51 猿人洞堆积纵剖面图33
53 周口店人类文化遗址出土之骨角器物34
54 第一地点下段文化层出土的偏锋砍器35
55 第一地点下段文化层出土的石片器36
56 第一地点下段文化层出土石核器37
57 第一地点下段文化层出土中锋砍器37
58 第一地点上段文化层出土的石器38
59 周口店第十五地点的发掘39
60 第十五发掘地点南北剖面39
63 十五地点出土石器40
62 十五地点出土中锋砍器40
61 第十五地点出土的偏锋砍器40
64 十五地点出土石片器41
65 十五地点出土石核器41
四、北京人的生活情形42
图:66 北京人哺乳42
67 北京人打制石器工具43
68 北京人烤火及饮食43
69 北京人喝水44
70 北京人生火烤肉熟食44
71 北京人斗兽45
72 北京人猎罢归来45
73 北京人猎罢归来想像图46
图:74 北京人击石取火图47
五、发光的文化47
75 周口店人类遗址中发现之朴树籽及火烧痕迹48
六、本土生长的文化49
75-1 周口店猿人洞底部49
七、北京人神秘失踪50
图:76 北京人遗失之地50
其他原始人类51
图:77 匼河遗址出土的石器51
78 匼河出土的动物化石52
81 蓝田人的发现地53
79 蓝田人53
80 蓝田人的石器53
82 资阳人54
83 柳江人头骨55
84 柳江人头骨正面侧面图55
85 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迹56
86 人类牙齿的化石57
87 丁村人箕形门齿与北京人河套人与现代人的比较57
88 丁村出土石器58
89 丁村出土石器59
90 丁村人之尖形石器60
91 淡水产贝壳化石61
92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62
现生人类63
一、尼安德塔人63
图:93 尼安德塔人63
94 尼安德塔人的生活情形64
二、克罗马农人65
图:95 克罗马农人65
96 克罗马农人猎罢归来图66
图:97 山顶洞人67
三、山顶洞人与河套人67
98 周口店山顶洞遗迹68
99 周口店山顶洞的现状68
100上洞保存完整的三具头骨69
101 山顶洞的文化遗物70
102 山顶洞人之鹿角短棒71
103 山顶洞出土的石器71
104 山顶洞出土的石器71
105 河套人的头骨72
106 河套文化的石器72
107 河套人的大腿骨72
108 石器73
110 方形石槌74
109 萨拉乌苏河出土石器74
111 水洞沟出土石器75
112 石器76
113 石器77
114 角的化石78
115 宜良县出土的石器79
116 汉源富林镇出土的石器80
四、印第安人的老家81
图:117 印第安人81
图:118 黑人的人骨82
五、白人和黑人82
六、台湾长滨文化83
图:119 乾元洞堆积断面照片及重要现象造写图83
120 台湾八仙洞遗址全景84
121 ?石石片器85
122 石片器86
123 ?石偏锋砍器87
124 潮音洞出土石英等较细材料制石片器88
125 潮音洞出土较细石料制石片器89
126 骨角器89
128 骨针90
127 骨角器90
中石器时代91
一、东北区91
图:129 中国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址91
130 札赉诺尔遗迹的层位及发现遗迹之处92
131 方形石槌92
132 骨角器92
133 顾乡屯遗迹93
134 石器及骨器94
135 骨器94
图:136 沙苑文化的石器95
二、中原区95
137 石器96
138 石器96
139 石器96
三、西南区97
图:140 石器97
141 有孔石?97
142 西樵山的打制石器97
新石器时代99
一、界说99
图:143 磨制石器99
图:144 蚕茧100
二、文化形成的背景100
三、新石器时代的分期101
145 彩陶、黑陶、拍纹陶三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原的分布101
彩陶文化102
一、彩陶名称的由来102
图:146 安特生博士102
148 洮河流域遗迹104
150 甘肃走廊之沙井遗迹104
149 湟河流域遗迹104
图:147 华北彩陶文化分布与重要遗址104
二、彩陶遗址104
三、彩陶的分区106
150-1 仰韶式彩陶106
四、彩陶的遗迹106
151 中国古村落的遗迹106
152 方形竖穴居住址107
153 方形居住址复原图107
153 方形居住址复原图108
154 圆穴式居住址108
155 圆形住居的想像复原图108
157 部落集会所的遗迹109
156 方形竖穴居住址109
158 村落的祭场遗址110
159 彩陶文化的房屋110
160 陶器的窑址111
161 半坡遗址陶窑复原图111
162 幼儿的瓮棺112
163 伸展葬的人骨及陪葬壶112
164 彩陶文化的墓葬113
165 半山文化之墓葬复原图114
166 伸展葬的人骨116
167 诺木洪文化的建筑遗迹117
图:168 尖底器118
五、彩陶文化的器物118
169 河南省仰韶村119
170 尖底壶119
171 瓶120
172 鼎120
173 高杯120
174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迹121
175 半坡式彩陶器及其他陶器121
176 半坡式红陶尖底壶122
177 半坡式红陶尖底壶123
178 鱼纹彩陶钵124
179 半坡器上的彩纹125
181 半坡彩陶126
180 半坡陶器的彩纹126
182 陶罐中的粟127
183 瓶127
184 彩陶花纹128
185 人面土器128
186 人面土器128
187 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迹129
188 潮底沟式彩陶129
190 庙底沟出土的红陶130
189 彩陶片130
191 曲线三角纹彩陶钵131
192 曲线三角纹彩陶钵131
193 马家窑式彩陶132
194 马家窑式彩陶壶133
195 马家窑式云纹彩陶壶134
196 钵的纹样135
197 马家窑式彩陶罐135
198 马家窑式彩陶壶135
200 马家窑式彩陶壶136
201 马家窑式彩陶钵136
199 马家窑式彩陶壶136
202 马家窑式彩陶云水纹钵137
203 马家窑式彩陶天鼋钵137
204 彩陶双龙纹瓮138
205 彩陶罐138
206 壶139
207 仰韶式彩陶龙纹瓶140
208 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的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141
209 齐家文化的陶器142
210 红陶盉143
212 齐家式灰陶壶144
211 齐家式灰陶盉144
213 双耳瓶145
214 齐家式精陶壶145
215 齐家式粗陶壶的破片146
216 三角孔豆146
217 鬲146
218 盘146
219 大双耳壶146
220 四坝文化的刻印纹陶片147
221 半山式彩陶壶148
222 彩陶双耳罐149
223 彩陶壶150
224 彩陶双耳壶151
225半山式彩陶罐152
226 半山式彩陶碗153
227 半山式彩陶瓮154
228 半山式彩陶罐155
229 半山式彩陶壶156
230 半山式彩陶瓮157
231 半山式涡卷纹彩陶罐158
232 半山式彩陶壶159
233 半山式彩陶壶159
235 半山式彩陶壶160
234 半山式彩陶壶160
236 半山式彩陶壶161
237 半山式彩陶壶161
238 几何形纹彩陶壶162
239 半山式彩陶壶162
240 半山式粗陶壶163
241 半山式彩陶罐164
242 半山式彩陶坛164
243 半山式尖底壶165
244 半山人首器盖166
245 泥制彩绘人像167
246 马厂式彩陶瓮168
247 马厂式彩陶瓮169
248 马厂式彩陶罐170
249 马厂式彩陶壶170
250 马厂式彩陶壶170
251 马厂式彩陶壶170
252 马厂式彩陶高杯170
253 马厂式彩陶壶171
254 马厂式彩陶壶171
255 马厂式彩陶壶172
257 辛店文化的代表遗物173
256 辛店、寺洼与沙井文化的分布范围与重要遗址173
258 辛店式彩陶罐174
259 辛店式彩陶罐175
260 辛店式彩陶罐176
261 壶176
262 辛店式彩陶罐177
263 辛店式彩陶壶178
264 辛店式彩陶壶178
265 辛店式彩陶壶179
266 寺洼文化的代表遗物180
268 寺洼式彩陶鬲181
269 陶制纺锤车181
267 寺洼式彩陶壶181
270 甘肃沙井文化遗迹全景182
271 沙井文化的代表遗物182
272 沙井式精陶鬲183
273 沙井式彩陶壶183
274 沙井式精陶壶183
275 沙井式彩陶壶184
276 卡窑式砂质陶壶184
277 卡窑式的陶器184
279 唐汪式彩陶壶185
278 唐汪式的陶器185
280 辽宁省锦西县沙锅屯洞穴遗址186
281 辽宁省沙锅屯的遗物187
282 石器188
283 彩陶文化的石器188
284 石腕轮189
285 石器189
286 双刃石斧190
287 玉石器191
288 石鸟192
289 石瑗193
291 玉凿194
290 璧与环194
292 卜骨195
293 骨器195
294 骨角器196
295 骨角器197
296 骨制的刀子及铠甲板198
黑陶文化199
一、黑陶名称的由来199
297 山东省历城县城子崖遗迹199
二、黑陶的遗址200
298 龙山文化诸类型及其主要遗址200
299 后冈三文化层201
三、黑陶的分区201
四、黑陶的遗迹202
300 圆形竖穴居住址202
301 庙底沟圆形竖穴居住址的想像复原图202
302 陶器的窑址203
303 陶器的窑址203
304 灰坑204
305 灰坑群的平面图204
306 家族墓205
307 宁阳堡头的墓葬205
308 龙山形成期文化分布及主要遗址206
五、黑陶文化的遗物206
309 山东「彩陶文化」代表遗物207
310 红陶兽形尊208
311 彩绘红陶鼎形器209
312 镂孔豆210
313 红陶鼎211
314 壶212
315 大口彩陶壶212
317 鬶213
318 鬶213
316 红陶鬶213
319 彩陶钵214
320 青莲岗文化代表遗物214
321 青莲岗文化的陶器215
322 杯215
323 壶215
324 壶215
325 豆216
326 三足器216
327 鬶216
328 鬶216
330 高皇庙遗迹下层出土的陶器217
329 彩陶片217
331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218
332 屈家岭文化代表遗物218
333 碗219
334 鬶219
335 盉220
336 陶器上的纹样221
337 纺锤车221
338 台湾凤鼻头文化代表遗物222
339 庙底沟第二期文化之陶器代表223
340 壶及钵223
343 斝、皿、鼎、杯、壶224
341 陶灶224
342 斝224
344 皿225
345 皿225
346 黑陶钵225
347 陕西龙山文化代表遗物226
348 河南龙山文化代表遗物226
349 甑及鬲227
350 灰陶甗227
351 绳绞单把手的鬲228
354 钵229
352 杯229
353 钵229
355 鼎230
356 壶230
357 壶230
358 壶230
359 三里桥遗迹的陶器231
360 三里桥遗迹的黑陶231
361 三里桥遗迹的黑陶231
364 壶232
363 「典型」龙山文化代表遗物232
362 大城山遗迹全景232
365 龙山文化的陶器233
366 杯233
367 鬶234
368 鬶235
369 鬲235
370 城子崖出土刻字的陶片235
371 瓮236
372 器台236
373 鬶236
374 红陶鬶237
376 壶238
377 高杯238
375 良渚文化代表遗物238
378 壶239
379 壶239
380 壶240
381 钵240
382 皿241
383 高杯241
384 高杯的下半部分241
386 鼎242
385 鼎242
387 鼎243
388 辽东半岛貔子窝单砣子遗迹244
389 壶244
390 彩陶244
391 壶245
392 甗245
393 高杯246
394 高杯246
396 杯247
397 壶247
395 杯247
398 壶248
399 三足皿248
400 壶和杯249
401 钵和壶249
402 高杯250
403 高杯250
404 杯251
405 鬶252
406 黑陶罐253
408 河南龙山文化代表遗物254
407 石器254
409 片刃石斧255
410 石、陶制的纺缍车256
411 石制纺锤车257
412 石锄258
413 有肩有孔石斧、石刀258
414 七孔石刀259
415 有孔石斧259
416 石匕首260
417 石器260
418 石铲和有段石锛261
419 兽面纹石锄262
420 有孔石斧263
411 四孔石刀264
422 靴形钺264
423 石器265
424 石斧265
425 石器与骨器266
426 石斧与桂叶形石器266
427 玉器267
428 玉璧和玉环267
429 斧形玉铲268
430 镞269
431 卜骨269
432 骨器269
433 骨制捕鱼工具270
434 卜骨271
435 匙271
436 骨剑271
437 骨角器及蚌器272
438 城子崖的蚌器273
439 大墩子墓出土的陪葬品274
440 骨雕筒275
441 象牙的栉276
442 骨雕筒277
443 骨雕筒278
区域文化279
一、塞外细石器文化279
444 昂昂溪出土的石器279
445 昂昂溪的打制石器280
446 骨器281
447 昂昂溪的陶器281
448 林西的石器282
449 赤峰红山文化的特徵遗物283
452 壶284
450 壶284
451 钵284
453 壶285
454 壶285
455 鬲286
456 壶286
457 壶287
458 双孔石刀288
459 有孔槌斧288
460 有孔石斧289
461 彩陶、黑陶、拍纹陶三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原的分布290
(一)遗址概况290
二、拍纹陶文化290
(二)拍纹陶的分区291
462 东南地区印纹陶的分布图291
(三)拍纹陶的遗物292
463 石器292
464 石器293
465 骨角器294
466 有段石斧295
467 有段石斧295
470 傣族土器制作用拍子296
471 瓦族的制作陶器用的拍子296
469 接缝的痕迹296
468 云南傣族制作陶器的情形296
472 土制的拍子297
473 条篮纹的壶297
474 壶297
475 方格纹壶298
476 壶298
477 壶298
478 印纹的比较299
479 印纹陶纹样300
483 方格纹壶301
482 条篮纹壶301
480 方格纹壶301
481 壶301
484 钵302
485 钵302
486 壶303
487 壶303
488 壶304
489 壶304
490 壶305
491 壶305
492 钵306
493 壶307
三、苍洱沙陶文化307
(一)沙陶遗址307
(二)重要遗存307
文献传述的先史312
人类起源神话312
一、盘古开天辟地312
图:494 盘古氏312
二、女娲作人313
图:495 女娲氏313
图:496 原始人类314
三、生於自然314
四、昆仑之墟315
五、神话的分析315
(一)昆仑乃民族起源之地315
图:497 昆仑山315
(二)西王母乃原氏族316
图:498 西王母316
六、神话与科学史料会合317
(一)人类起源地是亚洲317
图:499 远古亚东地图317
图:500 塔里木盆地318
(二)人类故乡塔里木盆地318
三皇时代(旧石器时代)319
图:501 天皇氏319
502 地皇氏320
503 人皇氏320
有巢氏321
一、来自千古森林经验321
图:504 有巢氏321
二、木石并用322
图:505 手持木棒的北京人322
506 木枪322
图:507 河滨图323
三、采拾原始经济323
四、合群本性即人类最好的武器324
图:508 围猎图324
燧人氏325
一、造火与用火325
图 509 北京人猎罢归来图325
二、钻木取火326
图:510 马雅造火之神326
511 钻木取火图(一)326
513 钻木取火图(三)327
512 钻木取火图(二)327
三、炮生为熟328
图:514 猎罢归来图328
四、由巢居转为穴处329
图:515 天然山洞329
516 鸽子洞329
517 祝融氏330
伏羲氏331
一、由渔猎进入牧畜331
图:518 伏羲氏331
图:519 龙马332
二、伏羲氏的发明332
三、伏羲与女娲333
图:520 伏羲与女娲画像333
四、女娲的贡献334
图:521 绢画女娲伏羲像334
五帝时代(新石器时代)336
炎帝神农氏336
一、农业的创始者336
图:522 神农氏画像336
524 木锄337
523 汉代石刻神农像337
525 野生稻338
526 稻338
527 小米338
二、器用的制作339
图:528 石镰339
529 石刀339
530 石锄340
三、药物的发明341
图:531 神农尝百草图341
532 厉山镇神农洞341
图:533 轩辕氏342
一、炎黄的统一342
黄帝轩辕氏342
534 陈侯因资敦铭文343
535 汉代石刻黄帝像343
536 轩辕庙344
537 轩辕黄帝陵345
548 黄河346
549 黄土峡道347
二、黄帝的创作348
图:540 嫘祖像348
543 衣裳图349
541 先鬶元妃与西阴村茧349
542 冕图349
544 黄土的洞窟350
545 甲骨文的干支351
546 釜甑图351
547 纺织工具352
548 骨簇、箭尾、骨镖353
549 古代的贝货354
550 磬355
551 吹奏笙簧的木俑355
图:552 仓颉像356
三、文字的起源356
553 结绳357
554 彩陶器上的符号358
555 背壶上的符号358
556 图象文字359
557 仰韶遗址出土的陶文360
558 彩陶及牙骨器上的兽纹360
559 青海乐都柳湾出土的陶片刻纹361
560 彩陶上人物纹样361
图:561 少昊像362
(一)少昊金天氏362
四、黄帝的子孙362
562 少昊陵363
(二)颛顼高阳氏364
图:563 颛顼像364
564 汉代石刻颛顼像365
(三)帝俈高辛氏366
图:565 帝?像366
566 二陵图366
567 汉代石刻帝俈像367
568 刻有帝俈之龟甲367
图:569 帝尧像368
一、代挚而即位368
唐尧368
570 临汾尧帝庙369
571 尧宫殿址369
572 平阳府图370
573 汉代石刻帝尧像370
574 宋版本尚书尧典371
二、唐尧的成就372
图:575 尧帝茅茨土階372
577 夏至致日图373
576 命官授时图373
三、禅让政治375
虞舜375
一、以孝闻天下375
图:578 汉代石刻帝舜像375
579 帝舜像376
二、大舜的政绩377
图:580皋陶像377
581 四凶服罪图378
582 龟筮协从图379
583 后夔典乐图379
585 苍梧之野380
584 虞舜二妃之墓380
夏禹381
一、大禹治水381
图:586 夏禹像381
587 大禹治水图382
588 禹浚畎沧图383
589 汉代石刻大禹像383
590 禹域图384
591 导黑水副图384
592 禹王陵空石亭385
593 大禹庙385
595 禹贡物产图386
594 禹王陵386
二、中国第一个王朝387
图:596 夏王启387
597 夏世系表387
三、夏朝的史事388
598 襁褓中之少康388
599 夏代国都迁徙图389
600 钺389
601 夏桀像390
四、夏代的文化制度391
602 夏历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