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学习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学习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1196327.jpg)
- 萧功达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ISBN:4173·36
- 出版时间:1983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学习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1
落后国家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1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武器5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又一伟大实践9
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13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基本的特点13
社会主义的国有化15
对小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18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由各国的具体情况来决定25
三、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文明29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29
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35
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高度民主43
无产阶级专政是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和建立无产阶级民主43
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的保证46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48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就应当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52
五、把工作重心转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上来52
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渡55
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必须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60
六、生产为了人,而不是相反--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6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客观必然性6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内容66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69
在落后国家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必须正确处理生活改善和生产建设的关系71
增加剩余产品的生产,是保证满足社会全体成员需要的手段75
七、国民经济计划和计划工作78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经济计划79
按客观规律办事,自觉地保持和调整好比例关系84
计划安排必须力求节省劳动,合理地使用经济资源,提高投资效果94
反对国家经济计划中的官僚主义97
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99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99
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106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从商品到产品的过渡109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116
九、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改善农民生活,是落后国家加速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119
落后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受封建主义压迫与剥削,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凋蔽119
无产阶级革命在落后国家胜利后,必须首先改善农民生活,才有可能巩固革命的成果,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20
农民生活的改善要依靠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125
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132
不劳动者不得食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主要的根本的原则132
对劳动量和消费量实行极严格的监督是按劳分配的关键133
在按劳分配中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别过大137
按劳分配的形式142
十一、学会工作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重要侨务--社会主义的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148
十二、企业管理的一长制158
一长制是历史转折的产物158
一长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必然要求159
社会主义的民主制与一长制的一致性160
一长制就是委员专家领导下的委员会161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必须充分利用资产阶级专家164
十三、造就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164
外行必须成为内行166
必须端正对旧专家的态度,同时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专家169
十四、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74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后,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必然性174
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及其作用178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183
国家资本主义是一方反对另一方而缔结的联盟186
十五、对外经济联系190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开展对外经济联系才能生存190
国际经济联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必然要求196
落后国家开展对外经济联系必须克服种种障碍197
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制是年轻的社会主义工业的盾牌和屏障200
十六、改进国家机关,克服官僚主义203
无产阶级国家机关中官僚主义产生的原因203
官僚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206
如何克服官僚主义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