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现代艺术视觉文本:卡塞尔文献展1955-2007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方现代艺术视觉文本:卡塞尔文献展1955-2007
  • (德)张奇开著 著
  • 出版社: 重庆:重庆出版社
  • ISBN:97875366957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972页
  • 文件大小:372MB
  • 文件页数:975页
  • 主题词:艺术-作品综合集-世界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方现代艺术视觉文本:卡塞尔文献展1955-2007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罗中立3

向卡塞尔文献展致敬&许江4

文献之缘&王林5

序言&张奇开12

卡塞尔文献展的起源&张奇开15

第一届/documenta Ⅰ19

展览主题:20世纪的艺术20

展览理念:文献展的理念源自一个德国知识分子的境遇20

第一届文献展概述21

起因21

意义诠释21

作品22

历史比较22

展示方式23

效果24

注释25

附录1/波德计划/哈夫特曼:文献展目录介绍26

附录2/策展人26

附录3/媒体评论27

图录/documenta Ⅰ29

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部分展区平面图/74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 Ⅰ75

第二届/documenta Ⅱ77

展览主题:1945年以后的艺术78

展览理念:艺术归于抽象78

第二届文献展概述79

艺术家、艺术品、艺术道路79

艺术—世界语功效81

冷战的文化策略82

注释85

附录1/阿诺特·波德与赫波特·冯·巴特拉:关于第二届文献展的公开言论87

维尔勒·哈夫特曼:1945年以后绘画(第二届文献展画册)87

维尔勒·哈夫特曼:1959年7月11日第二届文献展上开幕词87

附录2/媒体评论87

图录/documenta Ⅱ89

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部分展区平面图/documenta Ⅱ118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 Ⅱ119

第三届/documenta Ⅲ121

展览主题:百日博物馆122

展览理念:艺术就是重要艺术家的所作所为122

第三届文献展概述123

作品—展览的灵魂123

布展调度124

策展人125

内部冲突125

传媒攻略125

政治与文化同时出场126

主题与形象运动127

改变的组织形式127

新的力量128

注释129

附录1/高端对话:波德教授访谈130

附录2/波德:第三届文献展序言130

附录3/哈夫特曼:第三届文献展介绍130

附录4/媒体评论130

图录/documenta Ⅲ133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 Ⅲ206

第四届/documenta Ⅳ209

展览主题:国际艺术展210

展览理念:迄今为止最有活力的文献展210

第四届文献展概述211

激荡的时代背景211

转入民主的组织程序211

来势汹汹的波普艺术和新面孔出场212

躲不开的批评213

被关注和忽略的艺术家213

历史性的成果215

注释217

附录1/阿诺特·波德:第四届文献展画册序言(写于1968年5月的最后一周)218

布洛克的参观者学校218

附录2/媒体评论218

图录/documentaⅣ223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Ⅳ276

第五届/documenta Ⅴ279

展览主题:质问真实—今日图像世界280

展览理念:百日事件280

第五届文献展概述281

左倾文化背景281

主题281

真是一些令艺术家们感到可怕的命题282

作品,势不两立的姿态282

组织与策展284

定位“百日事件”284

批评,来自右翼与左翼的双重夹攻285

结尾286

注释287

附录1/“百日事件”概念诠释289

附录2/艺术家罗伯特·莫里斯致哈尔特·塞曼的一封信289

附录3/1972年,第五届文献展主要策展人哈尔特·塞曼就邀请《收租院》群雕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给组委会主席的信289

附录4/策展人290

附录5/媒体评论290

图录/documenta Ⅴ293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 Ⅴ330

第六届/documenta Ⅵ333

展览主题:艺术在传媒社会中的身份与定位334

展览理念:艺术在传媒社会中的身份与定位335

第六届文献展的概述335

展览印象335

第六届献展的形成336

主题与作品336

媒体观念338

新工具的诞生339

文献展引发的对批评的批评340

注释341

附录1/曼弗雷德·施奈肯伯格:关于第六届文献展的公开表述344

洛塔尔·罗迈和施奈肯伯格:第六届文献展的基本原理344

施奈肯伯格:第六届文献展目录的前言344

附录2/策展人344

附录3/媒体评论344

图录3/documenta Ⅵ47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 Ⅵ426

第七届/documenta Ⅶ429

展览主题:(本届空缺)430

展览理念:将艺术从各种束缚和激变中解放出来430

第七届文献展概述431

主题缺失的展览431

没有主题,作品就是一切432

无视理论的后现代主义433

市场433

历史处境434

注释435

附录1/鲁迪·福克斯给被邀参展艺术家们的信436

附录2/策展人436

附录3/媒体评论437

图录/documentaⅦ439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Ⅶ500

第八届/documenta Ⅷ503

展览主题:艺术在历史和社会中开启一个新的窗口504

展览理念:艺术在历史和社会中开启一个新的窗口504

第八届文献展概述505

策展与理念506

背景和概况506

部分作品506

观念的智慧含量和美学的技术含量508

注释509

附录1/理念阐释510

曼弗雷德·施奈肯伯格:第八届文献展的新闻发布会510

附录2/策展人511

附录3/媒体评论511

图录/documentaⅧ513

部分展区平面图/documentaⅧ588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Ⅷ589

第九届/documenta Ⅸ591

展览主题:从肢体到身体到群体592

展览理念:从肢体到身体到群体592

第九届文献展概述593

眼花缭乱的视觉盛宴593

参展艺术家类型594

策展人与作品遴选595

策展方向595

空间借用与协调596

艺术及艺术家的参与使命597

批评与赞扬597

突出的成果597

注释598

附录1/扬·霍特:第九届文献展目录介绍599

扬·霍特:给考文的信—酝酿中的第九届文献展599

附录2/策展人599

附录3/媒体评论599

图录/documentaⅨ601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Ⅸ654

第十届/documenta Ⅹ657

展览主题:文化的形象与形式表现658

展览理念:在全球化的时代……当代艺术实践&同时体现出审美与政治的双重力量658

第十届文献展概述659

如此背景下的展览659

百位来宾—文化政治搜索引擎660

人文影视662

历史使命线索663

文化空间664

城市规划664

建筑665

注释666

附录1/卡特琳娜·达维特:第十届文献展新闻发布会668

附录2/策展人668

附录3/媒体评论669

图录/documentaⅩ571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Ⅹ740

第十一届/documenta Ⅺ743

展览主题:后殖民和全球化744

展览理念:第十一届文献展在五大平台的基础上,对当今的文化本土化以及本土文化与全球其他认知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744

第十一届文献展概述745

新奇的策展人745

四个平台—说话745

第五个平台—展览746

难以解读的集合装置748

图片749

绘画749

影像749

介入文献展的中国艺术家750

展览理念的出发点751

主题阐释:后殖民与全球化751

注释753

附录1/奥克维·恩维佐:第十一届文献展的简要介绍755

附录2/策展人755

附录3/媒体评论755

附录4/全球化潮流与本土性关怀—许江与奥克维对话757

附录5/冲突的历史:艺术家拒绝和被拒参展/弗里德海姆·夏夫/塞纳·希尔门763

图录/documentaⅪ767

部分展区平面图/documentaⅪ806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Ⅺ807

第十二届/documenta Ⅻ809

展览主题:形式的迁徙810

展览理念:现代主义是我们的古代吗?什么是生活的本质?怎么办?810

第十二届文献展概述811

展览的时代背景811

策展理念诠释812

展出路线及作品分类813

部分作品阐释814

历史“创举”—四件失败的作品319

批评的声音322

注释823

附录1/卡塞尔市市长的展览致辞823

附录2/策展人824

策展人的展览前言824

图录/documentaⅫ825

部分展区平面图/documentaⅫ884

艺术家名单/documentaⅫ885

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50 Jahrs/Years documenta 1955-2005:archive in Motion887

概述889

祝辞892

前言893

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 中国展区/50 Jahrs/Years documenta 1955-2005:archive in Motion in China905

重庆展场906

展览组委会906

上海展场906

学术研讨会907

学术座谈会907

学术讲座907

鸣谢907

重庆展场前言&罗中立908

上海展场前言&沈其斌908

重庆展场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现场记录918

1.德国卡塞尔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艺术理论家芭芭拉·海因里希女士的主题发言: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918

2.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资料馆馆长斯藤格女士的主题发言:卡塞尔文献展与中国亲密接触918

3.中国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徐虹女士的主题发言:展览策划中的问题意识920

4.上海证大美术馆馆长沈其斌先生的主题发言:态度决定一切—文化态度和文化复兴921

5.德国艺术史家克利斯多夫·朗格博士的主题发言:作为政治的艺术—维尔勒·哈夫特曼和文献展922

6.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教授的主题发言:寻找黄盒子—中国美术学院策展艺术中心思考923

7.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肖小兰女士的主题发言:女性艺术需要精神自立925

8.批评家陆蓉之女士的主题发言:新文人的杂异美学926

9.德国自由艺术家卡特琳·冯·马尔常女士的主题发言:移动档案馆资料之一,图表64928

10.德国自由艺术家弗克勒先生的主题发言:无题929

11.四川美术学院牟群教授的主题发言:传媒时代和消费社会中的前卫艺术930

12.四川美术学院申玉女士的主题发言:文献展的开放性—加强女权主义931

13.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特聘教授张奇开的主题发言:文献展与中国艺术谋略932

14.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的主题发言:策展的公众性933

15.批评家王林教授的主题发言:重要的是思想—关于展览策划与文化复兴934

附录1/与“欧洲中心主义”互动—一次关于卡塞尔文献展的对话935

附录2/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张奇开访谈939

附录3/我不代表政府—采访卡塞尔市文化副市长荣格先生941

专访芭芭拉·海因里希女士942

与“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组织机构的部分往来信件943

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展览特别条款945

媒体报道946

1945年后国际艺术事件年表949

中国艺术与卡塞尔文献展相关活动年表966

致谢968

附录/杂志资源.网站资源969

参考文献9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