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8/31221316.jpg)
- 郭预衡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392905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574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89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古代文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先秦文学1
第一节 先秦文学概论1
一 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1
二 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6
第二节 神话8
一 神话的产生及其价值9
二 中国古代主要神话9
三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与演变12
第三节 《诗经》14
一 《诗经》概说14
二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15
三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22
第四节 史家之文27
一 《尚书》28
二 《春秋》30
三 《国语》32
四 《左传》36
五 《战国策》41
第五节 诸子之文44
一 《论语》《墨子》44
二 《老子》《庄子》47
三 《孟子》《荀子》52
四 《韩非子》《吕氏春秋》58
第六节 楚辞与屈原62
一 楚文化与楚辞62
二 屈原和《离骚》63
三 屈原的其他作品68
四 屈原的影响和楚辞的流变73
第二章 秦汉文学76
第一节 秦汉文学概论76
第二节 秦统一后的文学81
一 刻石之文81
二 诏令奏议之文83
第三节 汉代的论说散文与史传散文84
一 论说散文84
二 史传散文之一——司马迁的《史记》88
三 史传散文之二——班固的《汉书》95
第四节 赋体文学的产生与演变99
一 骚体之赋100
二 散体之赋101
三 抒情写志之赋105
第五节 汉代的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107
一 乐府民歌107
二 文人诗歌118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124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论124
第二节 建安文学131
一 汉末的时代特点131
二 过渡的作家曹操和孔融132
三 建安作家和曹氏兄弟137
第三节 正始文学141
一 阮籍 嵇康之论141
二 阮籍 嵇康之诗144
第四节 晋宋文学146
一 太康作者146
二 南渡诸家149
三 晋宋之际的陶渊明152
四 谢灵运和鲍照156
第五节 齐梁陈文学160
一 南朝文学概述160
二 永明体诗的出现162
三 骈体文的盛行164
第六节 北朝文学165
一 北地才人温子升165
二 由南入北的庾信和王褒166
三 北朝三部名著168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的民歌和小说170
一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170
二 南北朝的小说173
第四章 隋唐五代文学(上)176
第一节 概论176
一 隋朝文学概况176
二 唐朝文学概况176
第二节 隋朝文学和初唐文学192
一 隋朝文学192
二 初唐文学193
第三节 盛唐的两大诗派202
一 孟浩然 王维和山水田园诗派202
二 高适 岑参和边塞诗派207
第四节 李白212
一 生平和思想212
二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214
三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218
四 李白的散文和词221
五 李白诗歌的渊源和影响222
第五节 杜甫223
一 生平和思想223
二 杜诗的思想内容225
三 杜诗的艺术成就229
四 杜诗的渊源和影响232
第五章 隋唐五代文学(下)234
第六节 新乐府运动和白居易234
一 新乐府运动234
二 元结和顾况235
三 白居易237
四 元稹和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与者242
第七节 古文运动和韩愈 柳宗元243
一 古文运动243
二 韩愈245
三 柳宗元250
四 古文运动的其他参与者254
第八节 中晚唐文学255
一 中唐前期的诗文255
二 中唐中期的诗文259
三 中唐后期的诗文266
四 晚唐诗人271
第九节 唐代传奇274
一 唐传奇的兴起与分期274
二 唐传奇的思想内容277
三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地位279
第十节 唐五代词280
一 词的起源及民间词280
二 中唐文人词282
三 温庭筠283
四 花间词派284
五 韦庄285
六 南唐词和李煜286
第六章 宋辽金文学(上)291
第一节 宋代文学总论291
一 宋代的世风 士风及文风291
二 分体分期概说295
第二节 北宋初期文学302
一 柳开 王禹偁303
二 西昆派与反西昆派305
三 晏殊和北宋前期词308
四 柳永310
第三节 北宋中期文学(上)——欧阳修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312
一 欧阳修其人及文学主张312
二 欧阳修的散文314
三 欧阳修的诗词316
四 梅尧臣和苏舜钦318
五 王安石320
六 曾巩 苏洵 苏辙324
第四节 北宋中期文学(下)——苏轼327
一 苏轼其人327
二 苏轼的文艺观329
三 苏轼的散文330
四 苏轼的诗332
五 苏轼的词335
第五节 北宋后期文学339
一 黄庭坚 陈师道 张耒 晁补之340
二 秦观 周邦彦344
第七章 宋辽金文学(下)348
第一节 南宋初期文学348
一 吕本中 曾几 陈与义等江西诗派348
二 李清照及朱敦儒 张元干 张孝祥的词351
第二节 南宋中期文学(上)——陆游 杨万里范成大356
一 杨万里357
二 范成大359
三 陆游的生平 创作道路及文学主张362
四 陆游诗的内容与题材364
五 陆游诗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366
六 陆游的词与文370
第三节 南宋中期文学(下)——辛弃疾及其他作家371
一 辛弃疾其人371
二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373
三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375
四 辛派词人379
五 朱熹的诗论和诗作380
第四节 南宋末期文学381
一 姜夔等骚雅派词人382
二 江湖诗人386
三 文天祥等人的抒情纪实性爱国作品388
第五节 宋代其他文学样式392
一 话本392
二 民间歌谣395
三 诗话与词话395
四 笔记396
第六节 辽金文学397
一 辽代文学概述397
二 金代文学概述398
三 元好问400
四 《西厢记诸宫调》402
第八章 元代文学403
第一节 元代文学概述403
一 元代社会403
二 元代文学406
第二节 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410
一 关汉卿的生平410
二 《窦娥冤》411
三 关汉卿的其他杂剧作品414
第三节 王实甫和《西厢记》417
一 《西厢记》的面貌418
二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418
三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421
第四节 其他杂剧作家及南戏423
一 元前期杂剧作家423
二 元后期杂剧作家430
三 南戏432
第五节 元代散曲434
第六节 元代诗文438
一 前期作家作品439
二 后期作家作品441
第九章 明代文学446
第一节 明代文学概述446
一 时代特点446
二 文学特征448
第二节 《三国演义》450
一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450
二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452
三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454
第三节 《水浒传》455
一 宋江起义及“水浒”成书455
二 《水浒传》的思想倾向457
三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459
第四节 《西游记》460
一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460
二 《西游记》的思想倾向462
三《西游记》的艺术成就463
第五节 《金瓶梅》464
第六节 明代其他长篇小说468
一 历史小说468
二 神魔小说470
第七节 明代短篇小说471
一 话本及拟话本472
二 冯梦龙和“三言”472
三 凌濛初和“二拍”475
四 文言短篇小说476
第八节 明代戏剧477
一 明杂剧477
二 明传奇478
第九节 汤显祖482
一 汤显祖的生平482
二 《牡丹亭》484
三 汤显祖的其他作品487
第十节 明代诗文488
一 明初诗文和“台阁体”“茶陵派”489
二 前后“七子”与“唐宋派”491
三 “公安派”和“竟陵派”494
四 末代的两派作者495
第十一节 明代散曲与民歌496
一 明代散曲497
二 明代民歌498
第十章 清代文学501
第一节 清代文学概述501
第二节 《聊斋志异》503
一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503
二 《聊斋志异》的思想倾向504
三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509
第三节 《儒林外史》510
一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511
二 《儒林外史》的思想和人物511
三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518
第四节 《红楼梦》519
一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519
二 《红楼梦》的思想倾向521
三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527
第五节 清代其他长篇小说532
一 《水浒后传》《说岳全书》532
二 《醒世姻缘传》534
三 《镜花缘》535
第六节 清代早期的戏曲537
一 李玉及苏州剧作家537
二 尤侗等其他戏曲作家541
第七节 《长生殿》542
一 《长生殿》的作者洪升542
二 《长生殿》的思想和艺术543
第八节 《桃花扇》546
一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546
二 《桃花扇》的思想和艺术547
第九节 清代中期的戏曲550
第十节 清代说唱文学552
第十一节 清代诗文554
一 易代之际的诗文554
二 太平盛世的诗文559
附篇 近代文学564
一 诗文的发展变化565
二 小说戏剧的变化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