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
  • 刘怀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227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61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71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文学研究-中国-周代;古典诗歌-文学研究-中国-汉代;文学思想史-研究-中国-周代;文学思想史-研究-中国-汉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编3

第一章 早期赋、比、兴之异同与比兴思维的发展3

第一节 赋、比、兴在发生期的异同3

第二节 比兴思维在发生期的演变8

第二章 汉代以来比兴思维的演变12

第一节 汉人兴、比混同的诗学观12

第二节 唐人重讽谕寄托的比兴观15

第三节 比兴之艺术审美品格的成熟17

第三章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与比的关系27

第一节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及其阐释混乱28

第二节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30

第三节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35

第四章 中国的“香草美人”与西方的“双性同体”42

第一节 神话思维中的“香草美人”与“双性同体”43

第二节 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香草美人”与“双性同体”46

第三节 “香草美人”的民族特色及其与“双性同体”的本质差别50

第五章 赋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53

第一节 献诗、赋诗与赋的思维方式的转化历程54

第二节 纵横游说、谐辞隐语与赋的思维方式的发展59

第三节 先秦辞赋:赋的思维方式的文体形态66

第四节 汉大赋:赋的思维方式的艺术升华78

第五节 赋体的诗性特征与赋的形式化86

第六章 言意问题的历史源流与玄学“言意之辨”92

第一节 言意问题的提出92

第二节 魏晋之前关于言意问题的三种观点93

第三节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中的四种言意观100

下编109

第七章 汉初诗学思想的历史继承与转换109

第一节 上古“乐教”与儒家“《诗》教”之要义109

第二节 三家诗对《诗》教伦理精神的发扬112

第三节 楚骚艺术精神的历史转换117

第八章 汉代的赋学与诗学思想121

第一节 “苞括宇宙”的赋学思想121

第二节 汉乐府所体现的诗学思想125

第九章 毛诗及郑笺的诗学思想131

第一节 毛诗《序》、《传》的理论特点131

第二节 《毛传》标兴的诗学价值137

第三节 郑玄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与突破142

第十章 《吕氏春秋》的文学思想147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编撰意图147

第二节 取众出一的内在旨趣148

第三节 系统完整的形式构架149

第四节 以“适”为美的中和思想150

第五节 得意舍言的思维导向151

第十一章 《淮南子》的文学思想154

第一节 《淮南子》创作的潜在动机154

第二节 游心于虚、举事顺道的整体倾向155

第三节 体本抱神、神与形化的形神论157

第四节 愤中形外、有感而发的至情说160

第五节 有符于中、各因其宜的尚用观162

第十二章 董仲舒的文学思想165

第一节 天:文学的本源165

第二节 天地之美与文学之美166

第三节 天人体系中的文学情感168

第四节 王道理想与文学实用精神171

第十三章 史官文化的天人理论与司马迁的文学思想175

第一节 《史记》的整体倾向175

第二节 实录精神与爱奇取向177

第三节 发愤著书与人性张扬179

第四节 批评模式的因袭与审美情趣的新变184

第十四章 “九天说”与扬雄的文学思想190

第一节 扬雄思想的二重性190

第二节 “先王之法”与“鸿文无范”192

第三节 “文必艰深”论的传统评说194

第四节 “文必艰深”论的哲学基础196

第五节 从扬雄晚年悔赋看“文必艰深”论200

第十五章 求实与创新:王充的文学思想204

第一节 《论衡》文化精神述要204

第二节 人文品第的理论意义207

第三节 立足实诚的文本思想209

第四节 超越六经的创新意识212

第十六章 班固文学思想的正统色彩与史学意识216

第一节 感于哀乐的诗言情论216

第二节 宣德崇儒与丽雅征实218

第三节 辨源清流的史学意识222

附录一《诗经》怨刺诗论析227

第一节 谋国图远者的怨责228

第二节 不满朝政者的怨刺236

第三节 自伤伤时者的怨歌243

第四节 怨刺诗的艺术特点247

附录二汉哀帝罢乐府与东汉歌诗发展之关系250

第一节 汉哀帝罢乐府的政治背景250

第二节 汉哀帝罢乐府对歌诗发展的影响252

参考书目255

后记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