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杨东莼学术论著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杨东莼学术论著选
  • 杨东莼著;罗福惠,胡永弘选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18110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389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杨东莼学术论著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7

绪论10

一、什么是文化10

二、什么是文化史12

三、中国文化之特征12

四、中国文化起源的根据地13

五、其他文化枢核14

六、构成中国文化的诸民族15

第一编 经济生活之部23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状况25

一、初民生活状况之一般25

二、传说中中国初民的生活状况27

三、打破历史上的一种偏见29

第二章 农业31

一、农业的发明31

二、农业的发达32

三、代田法与牛耕法33

四、水利34

五、农业的破产34

第三章 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36

一、传疑的井田制度36

二、富豪的兼并与王莽的改革39

三、授田制度与杨炎的两税法41

四、土地问题的紧迫与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说43

第四章 农业经济下的民生47

一、奴隶制国家下的民生47

二、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民生48

三、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以来的民生50

第五章 商业 货币 杂税53

一、商业的发生53

二、商业的发达54

三、商业资本何以不曾代替土地资本——重农抑商的政策56

四、中西通商之始及其发达57

五、东西新航路的发现59

六、国际资本主义侵入以后的商业60

七、货币的发生及其沿革62

八、杂税制度的沿革65

第六章 工业71

一、工业的发生71

二、手工业73

三、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之下的中国工业73

第二编 社会政治生活之部77

第一章 中国社会之演进及其结构79

一、社会演进之一般的法则79

二、中国社会之演进81

三、中国社会之结构86

第二章 政治制度之变迁91

一、氏族社会的政治制度91

二、神权政治92

三、贵族政治与封建政治93

四、专制政治与秦之废封建为郡县98

五、封建郡县并行制99

六、封建政治之再现与军阀政治100

七、魏晋以后的门阀101

八、专制政治之成熟103

第三章 中央官制与地方官制之演变108

一、官制之始108

二、中央官制之演变与中央政权之推移109

三、地方制度与地方官制之演变113

第四章 乡治制度之演变120

一、古代之传疑的乡治制度120

二、《周礼》上之传疑的乡治制度122

三、军阀主义下的乡治制度122

四、秦汉的乡治制度124

五、汉代以后的乡治制度124

第五章 参政制度之演进127

一、《王制》上之传疑的参政制度127

二、辟举制之发生及其演变128

三、科举考试制之发生及其演变129

第六章 教育制度之演进135

一、古代教育之权柄于官府135

二、上古之传疑的教育制度136

三、教育之解放137

四、学校制之继起138

五、书院制之代起139

六、现代的学校之兴起139

第七章 司法制度之演进145

一、法之起源145

二、战国时代司法之变革147

三、司法制度之成长148

四、司法制度之完成149

五、司法制度之改革150

第八章 兵制之演进154

一、兵之起源与上古之传疑的兵制154

二、民兵制度156

三、府兵制度156

四、募兵制度及其他157

五、兵制之改革159

第九章 宗教163

一、宗教之起源与上古之宗教163

二、道教及其变革165

三、佛教之输入及其流派168

四、摩尼教、祅教、景教、回教之输入172

五、基督教之输入174

六、喇嘛教之兴起及其改革177

第十章 礼教182

一、周礼中之五礼182

二、支配中国人心的礼教185

第三编 智慧生活之部191

第一章 先秦诸子(上)193

一、智慧生活与经济基础193

二、先秦诸子学说勃兴之原因196

三、道家及其流派198

四、儒家及其流派205

第二章 先秦诸子(下)215

一、墨家及其流派215

二、法家及其代表人物221

三、道儒墨三家总论226

第三章 学术的厄运与经学的特盛229

一、所谓学术的厄运229

二、经学的特盛与今古文学家233

三、儒家与阴阳谶纬之关系235

四、独树一帜的王充239

第四章 清谈与玄学的特盛247

一、清谈与玄学特盛的原因247

二、清谈与玄学249

三、葛洪的神仙说252

四、鲍敬言的非君主制度说253

第五章 佛学时代257

一、佛学特盛的原因257

二、诸宗的历史及其教义259

三、李翱的复性书:宋明理学的开端263

第六章 理学时代267

一、儒家的一大转变:理学的发生267

二、濂学——周敦颐270

三、洛学——程颢、程颐272

四、关学——张载274

五、闽学——朱熹276

六、象山学——陆九渊280

七、阳明学——王守仁281

第七章 考据学(汉学)时代288

一、清代考据学特盛的原因288

二、清初四大学者291

三、考据学的建立及其特盛295

第八章 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300

一、今文学的兴起300

二、今文学与维新运动301

三、维新运动的二大健将:谭嗣同与梁启超307

四、新文化运动前的国内外局势313

五、新文化运动的前前后后314

第九章 文学与美术320

一、文字的起源及其变迁320

二、文学的起源及其演进323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323

四、艺术——书、画333

第十章 科学338

一、天文历数338

二、医学341

三、史学与地理学3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