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医讲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道医讲义
  • 祝守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801747143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道教-中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医讲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 道医概论1

第一章 道医的定义1

第一节 道医学研究的历史回顾1

一、道医学研究之缘起1

二、道医学的专题研究与纵深发展2

(一)道教与道教医学的比较研究2

(二)“道医”一词的出现2

(三)《道教医学》开道医学研究之先河2

(四)关于道教医学的研究3

第二节 道医的定义4

一、“道医学”定义的提出4

二、与“道医”相关的定义4

(一)“终极者”的概念4

(二)“迷信”的概念4

(三)“神治”的概念4

三、“道”的回归4

(一)孙思邈说“大医”4

(二)鲁迅:从立志救治肉体的疾病到专以改变人们的精神为使命5

(三)孙中山:医国比医人更重要6

第二章 道医学的基本特色8

第一节 道医学的基本特点8

一、形神兼治8

(一)道医的“神”指大宇宙的“神”8

(二)中医的“神”指“情志”9

(三)从道医的“啬”到中医的“中”10

二、传流不离道11

(一)医道11

(二)医德12

(三)医术12

(四)医理12

(五)医智12

(六)医思12

(七)医学13

(八)医技13

三、医政相通13

四、道的善变性、万变性14

五、道医具备多种综合技能14

(一)意之体15

(二)意之象16

(三)意之用17

第二节 道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19

一、道医学以“损”为尚,其他学科以“益”为尚19

二、道医学以“德”为尚,其他学科以“得”为尚19

三、道医学以“玄”为尚,其他学科以“实”为尚20

四、道医学以“信”为尚,其他学科以“疑”为尚22

第三章 道医学的基本原理24

第一节 道医学的“大道”思想24

一、大宇宙的“道”是中国人的终极关怀24

二、老子“小国寡民”是道家理想中的宗教国度25

三、人之初,性本朴25

第二节 道医学的“大医”思想26

一、伟大的“巫”26

二、“母性文化”是道医的文化自觉27

三、“父权文化”是母性文化的一种完善28

四、庄子学派:母恋的感伤29

第四章 道医学的历史地位与未来发展31

第一节 道医学的历史地位31

一、历史地位:曾经的辉煌31

(一)巫是人文的开端31

(二)官医的出现32

(三)宫观道医的出现32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道医代表人物——孙思邈33

(五)宋代的道医代表人物——儿科鼻祖钱乙33

(六)金元时期道医代表人物——刘完素34

(七)明清时期道医代表人物——李时珍、傅山、徐大椿34

二、现实地位:脱颖而出35

三、未来地位:返璞归真36

(一)重视传统语言文字学习是道医复兴的基本前提36

(二)加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是道医复兴的思想保证37

(三)坚持传统学习培养模式是道医复兴的有效举措37

第二节 道医学的未来发展38

一、回归宫观传统是复兴道医的有效方法38

(一)宫观特殊条件38

(二)特殊地理环境39

(三)特殊文化涉猎39

(四)医界学者介入39

二、道医体制建设是道医发展的捷径40

(一)教材编撰40

(二)人才培养40

(三)机构建设41

第五章 道医学的学术原则与方法42

第一节 道医学的学术原则42

一、明确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是道医学研究的前提42

二、明确“上士”资格是跻身道医事业的文化自觉43

三、明确“治未病”是道医学的基本智慧43

四、明确“尚中致和”是道医学的基本理念44

第二节 道医学的学术方法44

一、明确“见素抱朴”、“大医精诚”是领悟道医学真谛的唯一路向44

二、明确“上医医国”和“上药三品”是道医学的理论导向45

三、明确“知者不博”是道医学术研究的学术基础45

四、“为道日损”的同时“为学日益”46

(一)《老子》的“道”“学”观46

(二)葛洪的“道”“学”观49

第二部 道医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第一章 先民的神学思想50

第一节 混沌50

第二节 巫51

一、巫51

二、巫医52

第二章 老子《道德经》的神学思想53

第一节 关于老子53

第二节 关于《道德经》54

一、“修道养德”的人生观54

二、“味无味”的辨证观54

三、“以静制动”的养生观55

四、“还本归原”的包容观55

五、“见素抱朴”的自然观56

六、“利万物而不争”的宗教观56

七、“民不畏威”的民生观57

八、“小国寡民”的领地观57

第三节 《道德经》的“大道”思想58

一、不可说的“道”58

二、以道为尊,以智为害58

三、养生之道首在养神59

四、神为形本59

五、无为才能有为60

六、静能统躁60

七、上医与下医61

第四节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61

一、精气之说61

二、经络之说61

三、养生方法62

(一)守督观窍法62

(二)守腹法62

(三)守中法62

四、大道教育出天才63

五、首创“知病无病”的预防医学思想64

六、身为道体64

七、神在体外65

八、“善”的医疗观65

(一)治神是治形之本65

(二)“善”是人体最佳的医疗方法66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道德经》思想67

第一节 关于《黄帝内经》67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道”67

一、“道”是生命的本质67

二、“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68

三、对“气”的认知和继承70

四、“天人合一”的宇宙观71

五、“因时之序”的道医养生观71

六、形神合一73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德”74

一、智者察同74

二、抱一守中74

三、以和为贵75

四、以人为本76

五、大医精诚77

第四章 神治体系的基本内容78

第一节 当代对“神治”的认识78

一、国际“心理健康”定义78

二、国内“心理健康”定义79

第二节 道医对“神治”的认识79

一、道医对人体“精”的认识79

二、道医对人体“气”的认识80

三、道医对人体“神”的认识81

四、道医对人体“魂”和“魄”的认识82

五、道医“灵”、“便”、“验”的神治技术84

第三节 道医神治体系的基本内容84

一、道医完整体系的基本内容84

(一)经方系统85

(二)术数系统85

(三)实证系统85

(四)道德系统85

二、道医神治体系的基本内容85

(一)无为之治85

(二)身国同构86

(三)符箓方术87

(四)饮食疗法87

(五)房室养生88

(六)内外丹修炼89

第五章 神治体系的发展90

第一节 《老子想尔注》的“道神”说90

第二节 《太平经》的“天医”“神药”“天父地母”说91

第三节 《玉皇心印妙经》的“上药三品”说94

第六章 神治体系在当代的价值95

第一节 人类正遭遇“抑郁”95

一、抑郁症的基本特征95

二、抑郁症的病因根源96

三、抑郁症的社会背景96

四、根治抑郁症是道医神圣的使命97

第二节 抑郁的时代迫切需要道医98

一、西方科学研究抑郁症的成绩与无奈98

二、吉林省紫云抑郁症康复研究所对抑郁症的超前探索99

第三部 道医产生的历史条件101

第一章 动物本能时代101

第一节 人类蒙昧阶段101

第二节 人类愚昧阶段102

第三节 人类经验阶段103

一、求安的经验104

二、求食的经验104

三、求欢的经验105

(一)房室养生的经验105

(二)房室优生的经验106

第二章 羲黄时代107

第一节 伏羲107

一、人文始祖108

二、东方帝君109

三、医易之宗109

第二节 黄帝111

一、军事方面112

二、政治方面113

三、经济方面113

四、文化方面113

五、宗教方面114

第三节 羲黄文化116

第三章 方士医学118

第一节 方士118

第二节 方士医学119

第四章 《道德经》指导道医的形成122

第一节 道用于医122

第二节 近代医、道的分离124

第五章 《道德经》指导道医的发展126

第一节 道医的易道渊源126

一、简易之易:道法自然126

二、不易之易:身国同治126

三、变易之易:乐天知命127

第二节 道医的法道渊源128

一、尊道养德128

二、清静无为128

三、守一处柔129

四、居下不争129

第四部 道医代表人物131

第一章 扁鹊131

第一节 扁鹊的道医成就131

一、高超的望诊和切诊技术131

二、高尚的医德132

三、十分重视预防医学132

四、无私传授医术133

五、全科能手133

第二节 扁鹊学派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133

一、扁鹊学派的基本特点134

(一)扁鹊学派的源头之一是禁咒134

(二)本草源头是“五苦六辛”134

(三)决死生135

二、扁鹊学派的影响135

第二章 华佗136

第一节 华佗的生平136

第二节 华佗的道医特色与成就137

一、大医医相137

二、大隐隐于市137

三、情志疗法138

四、灵、便、验的民间医术138

五、决死生138

六、养生大师139

七、外科鼻祖139

八、全科能手140

第三节 华佗与方士医学140

第三章 董奉143

第一节 董奉生平143

第二节 董奉的道医成就144

一、以道化民144

二、精通天文地理144

三、怪病怪治144

四、观血知病144

第四章 葛洪146

第一节 葛洪的生平146

第二节 葛洪的道医成就148

一、急症克星148

二、特效药的开拓者149

三、“上药”之王150

四、道医理论体系的奠基者151

第五章 陶弘景153

第一节 陶弘景的生平153

第二节 陶弘景的道医成就153

一、山中宰相153

二、道医养生集大成者154

(一)提出“养生即是修道”的道医养生理论154

(二)强调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预防养生思想155

(三)食养文化先驱155

(四)“养生以不伤为本”155

(五)“道者,气也”156

三、房中大师157

(一)意动神劳损寿157

(二)放纵无度不寿157

(三)用意俗猥不寿157

(四)违犯禁忌不寿158

四、外丹大师158

五、药学大成159

第六章 孙思邈160

第一节 孙思邈生平160

第二节 孙思邈的道医成就160

一、亲自采药试药,终成“药王”160

二、人命至重,大医精诚161

三、善于用意,即为良医162

(一)心神162

(二)啬神163

四、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164

第五部 道医基本流派166

第一章 黄老学派166

第一节 黄老之道的治世理想167

一、“上医医国”的大医胸怀167

二、挥不去的传统回归168

三、黄老之道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中实现文化现代化170

第二节 黄老之道的民俗特征171

一、情志超脱出的安全感171

二、大自然赋予的依赖感174

三、自我调剂的幽默感177

第三节 医经派178

一、中医在汉代与道医正式脱轨178

二、自成体系,标本辨证180

三、中医进入现代以后,受到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181

第二章 庄子学派182

第一节 庄子学派的基本特点与影响182

一、庄子学派的基本特点182

(一)独立性182

(二)理想性183

(三)乐观性184

二、庄子学派的影响184

第二节 庄子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185

一、庄子的神学思想186

(一)“道”是宇宙的本体186

(二)神为宇宙之本187

(三)气为宇宙之体187

(四)宇宙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187

(五)阴阳之中相互转化187

(六)天人合一188

二、庄子的神治体系188

(一)庄子的大医医世观188

(二)庄子的小医医人观189

第三节 阮籍的道缘与养神疗法194

一、阮籍的道缘195

二、阮籍的养神疗法196

第四节 陶渊明的道缘与养神疗法197

一、陶渊明的道缘198

二、陶渊明的养神疗法199

第五节 李白的道缘与养神疗法201

一、李白的道缘201

二、李白的养神疗法202

第六节 苏轼的道缘与养神疗法205

一、苏轼的道缘205

二、苏轼的养神疗法206

第七节 辛弃疾的道缘与养神疗法207

一、辛弃疾的道缘207

二、辛弃疾的养神疗法209

第八节 陆游的道缘与养气疗法210

一、陆游的道缘210

二、陆游的养气疗法212

第九节 曹雪芹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213

一、曹雪芹的神学思想214

二、曹雪芹的救世主张218

第三章 符箓方术派225

第一节 符箓方术派的基本概念225

一、阴阳225

二、九宫225

三、五行相生225

四、五行相克225

五、五行制化226

六、符箓方术226

第二节 符箓方术诸家精华227

一、太平道227

二、正一道227

三、八字命学232

四、相学233

五、玄空风水学236

六、六爻预测学239

七、民间医术241

第三节 符箓方术的科学意义242

一、心理暗示242

二、意念诊疗243

三、潜能抗体243

第四章 服食派245

第一节 服食派源流245

第二节 服食派奇方珍宝246

一、奇方类246

二、药物类247

三、食物类247

第三节 服食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248

一、葛洪248

二、陶弘景248

三、孙思邈249

四、李时珍250

第五章 房中派252

第一节 房中派基本概念252

第二节 房中诸家精华255

一、《素女方》和《玉房秘诀》255

二、葛洪256

三、陶弘景256

四、孙思邈257

第六章 丹鼎派258

第一节 丹鼎派基本概念258

一、外丹基本概念258

二、内丹基本概念259

第二节 丹鼎诸家精华261

一、钟吕派262

二、南派262

三、北派263

四、东派263

五、西派264

六、中派265

七、三丰派265

八、伍柳派266

九、千峰派266

十、女丹派267

第三节 丹鼎派代表人物268

一、魏伯阳268

二、葛洪269

三、陶弘景270

四、孙思邈270

(一)内丹271

(二)服气采气272

(三)炼制外丹273

五、张伯端273

(一)《悟真篇》的基本内容274

(二)张伯端对丹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275

(三)张伯端在内丹修炼方面的实践276

第四节 丹鼎的修证279

第五节 丹鼎与科学281

参考文献2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