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从印刷机到互联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从印刷机到互联网
  • 张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3312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39页
  • 主题词:著作权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版权法中私人复制问题研究----从印刷机到互联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致谢5

引言1

第一章 印刷术与版权法的产生12

一、中国的印刷术及其西传12

(一)雕版印刷在中国的主导地位12

(二)活字印刷术与欧洲的印刷特权16

二、印刷术和版权在中国分道扬鏕的技术原因22

(一)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活字印刷25

(二)汉字形态对活字印刷的阻碍26

小结30

第二章 传播技术进程中的复制与复制权(上)31

一、印刷时代的版权—复制权31

(一)以复制为基础的早期版权法31

(二)复制权在版权法中的地位40

二、电子时代的版权—录制权和邻接权45

(一)复制方式的多样化和复制权的扩展45

(二)传播技术的发展与邻接权的产生48

三、技术变迁中的私人复制51

(一)印刷时代的私人复制—“法律不理琐事”51

(二)电子时代的私人复制—容忍还是无奈52

(三)国际组织的努力58

小结59

第三章 传播技术进程中的复制与复制权(下)61

一、数字环境中的信息传播61

(一)数字传播的传媒特性61

(二)数字传播的法律共性64

二、无所不在的复制与暂时复制的定性67

(一)暂时复制引发的版权争议67

(二)暂时复制的法律定位70

(三)暂时复制的法理分析73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出现78

(一)数字技术对复制权的挑战78

(二)发行权与复制权的分离83

(三)“向公众传播权”的产生86

小结89

第四章 复制权的限制91

一、权利限制的理由91

(一)基本人权对版权的限制92

(二)基于公共利益对版权的限制96

(三)为消除市场失灵对版权的限制101

二、权利限制的两种立法模式105

(一)“封闭式”权利限制体系105

(二)“开放式”权利限制体系110

三、国际组织的立法及对各国的影响116

(一)《伯尔尼公约》的“三步检验法”116

(二)“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靠拢120

小结123

第五章 数字技术对私人复制制度的挑战125

一、私人复制制度面临的困境126

(一)从模拟技术到数字技术的版权126

(二)互联网传播对版权法的冲击127

(三)有关私人复制的论争130

(四)私人复制难以定性的原因134

二、私人复制的判例法137

(一)索尼案:新技术提供者与私人复制138

(二)德克斯考案:终结了大众读者复印杂志文章的合理使用147

(三)Napster案:文件共享技术下谁为私人复制与传播行为负责149

三、“合理性”标准的困惑154

(一)使用的目的和性质155

(二)被使用作品的性质159

(三)使用的程度160

(四)市场影响162

小结165

第六章 数字环境下私人复制的定位167

一、私人复制的类型167

(一)“对作品的使用”和“对权利的使用”167

(二)“消费性使用”和“创造性使用”169

二、合理使用原则重述171

(一)重新认识“商业性”和“使用目的”172

(二)从“已有市场”到“新兴市场”174

三、我国著作权法权利限制制度的完善178

(一)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及不足178

(二)私人复制规定的修改建议181

小结183

第七章 网络服务商版权责任—限制私人复制的司法手段185

一、问题的提出185

二、版权法上第三人责任的历史演进186

(一)第三人责任的起源186

(二)第三人版权责任的发展194

三、第三人责任的法律标准199

(一)第三人责任的责任人—网络服务商199

(二)第三人责任的基础行为—间接侵权行为204

(三)第三人责任的主观要件—过错214

四、网络服务商责任的限制218

(一)网络服务商责任制度的演变218

(二)“安全港”抗辩223

(三)“技术中立”抗辩225

小结235

第八章 版权补偿金—限制私人复制的经济手段237

一、问题的提出237

二、补偿金的含义及制度运作238

(一)补偿金的缘起238

(二)补偿金的发展240

(三)各国立法及实施243

三、补偿金的性质249

(一)法理分析249

(二)经济分析254

(三)补偿金在不同法系之间的比较261

四、数字技术对版权补偿金的挑战265

(一)数字权利管理与补偿金的冲突265

(二)共存并相得益彰268

五、补偿金在我国的运用269

(一)著作权法的修改269

(二)网络传播权先行271

小结272

第九章 版权权利管理—限制私人复制的技术手段274

一、问题的提出274

二、个人管理和集体管理275

(一)权利的个人管理275

(二)权利的集体管理276

(三)中国的版权集体管理281

三、版权数字管理284

(一)数字管理系统及其正当性284

(二)数字权利管理与版权的关系289

(三)我国技术保护措施规定的完善296

四、数字权利管理的前景298

(一)服务于新的商业模式298

(二)为集体管理开辟新的发展机遇302

小结303

主要参考文献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