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详谈新论二十八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曹培琳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773304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脉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详谈新论二十八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昧于脉诊医道之大失1
总论3
第一章 寸口脉波常脉3
第一节 寸口3
一、寸口的部位3
二、寸口的阴阳4
(一)左为阳名人迎,右为阴名气口4
(二)寸、关、尺分阴阳5
三、寸口脉外周气、津液、脂肪对脉象的影响5
(一)脉外气的盛衰及其对脉象的作用6
(二)脉外津液的变化及其对脉象的影响6
(三)脉外脂肪的多少及其对脉象的影响6
四、寸口三部脉的点与线6
五、寸口分三关7
(一)寸脉7
(二)关脉8
(三)尺脉9
六、寸口与脏腑的关系9
(一)左为心、肝、肾10
(二)右为肺、脾、命10
七、寸口为五脏六腑之终始11
八、气口成寸以决死生12
九、寸口为脉之大会12
第二节 脉波13
一、上升支14
二、下降支15
三、脉峰16
四、脉体16
五、脉底17
六、小波17
七、脉边18
八、连接线18
九、第二脉峰18
第三节 正常脉象19
一、正常脉率19
二、正常脉律19
三、正常脉力19
四、正常脉形19
五、胃、神、根20
第二章 脉象的要素21
第一节 脉率21
一、疾数脉率21
(一)阳胜滑数脉22
(二)外感发热疾数脉22
(三)内伤发热疾数脉22
(四)内伤杂病疾数脉23
(五)发作性疾数脉23
二、迟缓脉率23
(一)肾阳虚迟缓脉24
(二)寒湿困脾缓脉24
(三)脑痰迟缓脉24
三、相对缓脉和相对滑数脉26
第二节 脉律27
一、脉律的形成及脉律失常27
(一)气血是产生脉律的基础27
(二)神经对心律的调节28
(三)传导对脉律的影响29
二、脉律失常的分类及其诊断意义31
(一)气滞引起的脉律失常31
(二)淤阻引起的脉律失常31
(三)气虚引起的脉律失常32
(四)阳盛引起的脉律失常32
(五)气脱引起的脉律失常32
第三节 脉力32
一、脉力的产生33
二、脉力与脉象34
第四节 脉形35
一、大脉35
二、小脉35
三、短脉36
四、线索脉36
五、圆点脉36
六、曲脉38
第五节 脉位39
一、浮位脉40
二、沉位脉41
三、中位脉42
(一)气血平和主常脉43
(二)病在中焦也得中位脉43
(三)芤、革、钩、虚、缓、动脉都在中位脉上确定43
第六节 脉象的充盈度44
血液与血脉的充盈度44
(一)充盈太过44
(二)充盈不足45
第七节 脉象中的胃、神、根46
一、脉象中的胃气46
(一)有胃气的脉象46
(二)少胃气的脉象48
(三)无胃气的脉象48
(四)无胃气脉象的特点52
二、脉象中的神54
(一)有神脉、少神脉和无神脉54
(二)脉神与脉胃的区别54
三、脉象中的根55
(一)尺脉与有根无根55
(二)脉形与有根无根55
(三)浮脉与有根无根56
第三章 脉象的形成57
第一节 脉象形成的主要因素57
一、气与脉象的形成57
(一)心室的收缩与舒张与脉象的形成57
(二)心气与脉的“来”与“去”58
(三)气与脉力的形成59
(四)气与脉形60
(五)气与脉率60
(六)气与脉律60
(七)气与脉位60
(八)气与脉的充盈度60
(九)气与脉的胃、根、神61
二、五脏与脉象的形成61
(一)心气与脉象的形成61
(二)肺气与脉象的形成62
(三)脾气与脉象的形成62
(四)肝气与脉象的形成62
(五)肾与脉象的关系63
三、胃气与脉象的形成63
(一)胃气是脉之本63
(二)胃气的转化63
四、血与脉象的形成65
(一)血量与脉象65
(二)血燥与脉象65
(三)血热与脉象65
(四)血淤与脉象65
(五)血寒与脉象65
(六)血稀与脉象66
五、脉与脉象的形成66
(一)脉气与脉象66
(二)脉的分布与脉象66
(三)脉坚硬与脉象66
(四)脉紧缩与脉象67
(五)脉松弛与脉象67
六、脉率的形成67
(一)阴阳与脉率68
(二)心气与脉率68
(三)血虚与脉率68
七、脉律的形成68
(一)心脉通畅68
(二)虚里脉通畅69
(三)气血充沛是正常脉律的基础69
八、脉位的形成70
(一)浮位脉的形成70
(二)沉位脉的形成71
(三)中位脉的形成72
第二节 影响脉象变化的主要因素73
一、情志对脉象的影响73
二、饮食对脉象的影响73
三、劳作太过74
四、呼吸对脉象的影响74
五、痰饮对脉象的影响75
(一)寒痰75
(二)热痰75
(三)风痰75
(四)湿痰75
(五)燥痰75
六、淤血对脉象的影响75
七、六淫与脉象的关系76
(一)风邪与脉象76
(二)寒邪与脉象76
(三)暑邪与脉象76
(四)湿邪与脉象76
(五)燥邪与脉象76
(六)火热之邪与脉象77
八、季节对脉象的影响77
(一)春季的常脉77
(二)夏季的常脉78
(三)长夏的常脉78
(四)秋季的常脉79
(五)冬季的脉象79
第四章 诊脉的方法82
第一节 诊脉的时间82
一、平旦诊脉为最佳时间82
(一)阴气未动,脉柔以滑82
(二)安静未劳,阳气未散83
(三)饮食未进,脉不滑数83
(四)安静不劳,经脉未盛83
(五)喜怒失常,气血逆乱83
二、病情发作时诊脉84
三、在病情变化时诊脉84
四、持脉2×2分钟最为合理85
(一)结代脉与持脉的时间85
(二)动脉与持脉的时间85
(三)洪脉的持脉时间85
(四)乍疏乍数脉的持脉时间86
第二节 脉力的等级与确定的方法86
一、确定脉力的方法86
(一)浮、中、沉得点的多少87
(二)脉感强弱87
(三)脉形清晰88
二、脉力的分级与标准88
(一)平力脉88
(二)有力脉88
(三)无力脉89
(四)微力脉89
第三节 脉位与确定脉位的方法90
一、浮取90
二、沉取90
三、中取90
四、对比91
五、最明显91
第四节 对比法92
一、三部九候法92
(一)三部九候的诊脉部位92
(二)三部九候对比法93
二、左手寸口脉与右手寸口脉的对比法(气口与人迎的对比法)94
三、寸口三部脉之间的对比97
四、来与去的对比99
(一)来盛去衰100
(二)来盛去亦盛100
(三)“去盛”来平101
(四)“来盛”与“来衰”101
(五)来衰去亦衰101
(六)来疾去徐101
(七)“来徐去急”101
(八)“来急去散”101
附 诊断动脉硬化的方法102
第五章 脉与阴阳五行103
第一节 脉与阴阳103
一、去者为阴,至者为阳103
二、静者为阴,动者为阳104
三、迟者为阴,数者为阳104
四、沉者为阴,浮者为阳105
五、脉律之阴阳105
六、虚脉、实脉之阴阳106
七、脉力的阴阳106
八、胃气的阴阳107
九、五脏阴阳脉诊法108
第二节 脉与五行108
一、色脉诊法109
(一)色生脉之证109
(二)脉生色之证109
(三)色克脉之证109
(四)脉克色之证109
(五)脉侮色之证110
(六)色侮脉之证110
二、生克乘侮脉证111
(一)相生脉证111
(二)相克脉证112
三、脉与阴阳112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112
各论117
第一章 浮脉与沉脉117
第一节 浮脉117
一、浮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118
(一)浮脉的脉象118
(二)浮脉的脉象要点121
(三)浮脉与相关脉象的鉴别122
二、形成浮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124
(一)对古代医著中浮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124
(二)形成浮脉的机理及论治130
三、浮脉的主病144
第二节 沉脉145
一、脉象146
(一)沉脉的脉位146
(二)沉脉与相关脉的鉴别147
二、形成沉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148
(一)对古代医著中沉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148
(二)形成沉脉的机理及病例154
第二章 迟脉与数脉164
第一节 迟脉164
一、迟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164
(一)迟脉的脉象164
(二)迟脉与相关脉的鉴别166
二、形成迟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167
(一)对古代医著中迟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167
(二)形成迟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171
第二节 数脉180
一、数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180
(一)数脉的脉象180
(二)数脉与相关脉的鉴别181
二、形成数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182
(一)对古代医著中数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182
(二)形成数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185
附1 疾脉202
一、疾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202
(一)疾脉的脉象202
(二)疾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03
二、形成疾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04
(一)热盛形成疾脉的机理及病例204
(二)肺结核形成疾脉的机理及病例205
附2 动脉206
一、动脉的脉象及其与相关脉的鉴别206
(一)动脉的脉象206
(二)动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07
二、动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08
(一)惊恐形成动脉的机理及病例208
(二)疼痛形成动脉212
(三)气喘形成动脉的机理及其病例212
(四)血虚形成动脉的机理及其病例213
(五)阴虚形成动脉的机理及其病例213
第三章 虚脉与实脉216
第一节 虚脉216
一、虚脉的脉象及其与相关脉的鉴别216
(一)虚脉的脉象216
(二)虚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18
二、形成虚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18
(一)对古医著中虚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218
(二)形成虚脉的机理及病例220
第二节 实脉224
一、实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225
(一)实脉的脉象225
(二)实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27
二、形成实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27
(一)对古医著中实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227
(二)形成实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29
第四章 大脉与细脉237
第一节 大脉237
一、大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237
(一)大脉的脉象237
(二)大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38
二、大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39
(一)对古医著中大脉的分析及结论239
(二)形成大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41
第二节 细脉243
一、细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243
(一)细脉的脉象243
(二)细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45
二、形成细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46
(一)对古医著中细脉的分析与结论246
(二)形成细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48
第五章 长脉与短脉253
第一节 长脉253
一、长脉的脉象与相关脉的鉴别253
(一)长脉的脉象253
(二)长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56
二、形成长脉的病因机理及病例257
(一)对古医著中长脉的论述分析与结论257
(二)长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58
第二节 短脉261
一、短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262
(一)短脉的脉象262
(二)短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63
二、形成短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64
(一)对古医著短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264
(二)形成短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65
第六章 弦脉与弱脉268
第一节 弦脉268
一、弦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268
(一)弦脉的脉象268
(二)弦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71
二、形成弦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73
(一)对古医著中对弦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273
(二)形成弦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74
第二节 弱脉282
一、弱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282
(一)弱脉的脉象282
(二)弱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84
二、弱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85
(一)对古代医著中弱脉论述的分析和结论285
(二)形成弱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87
第七章 紧脉与缓脉293
第一节 紧脉293
一、紧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293
(一)紧脉的脉象293
(二)紧脉与相关脉的鉴别295
二、形成紧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97
(一)分析古典医著中的紧脉297
(二)形成紧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298
第二节 缓脉305
一、缓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305
(一)缓脉的脉象305
(二)缓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08
二、形成缓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09
(一)分析古医著中之缓脉及结论309
(二)形成缓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11
第八章 滑脉与涩脉323
第一节 滑脉323
一、滑脉的脉象及其与相关脉的鉴别323
(一)滑脉的脉象323
(二)滑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24
二、形成滑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25
(一)对古医著中滑脉的分析与结论325
(二)妊娠形成滑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27
第二节 涩脉334
一、涩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334
(一)涩脉的脉象334
(二)涩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37
二、形成涩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38
(一)对古医著中涩脉的分析与结论338
(二)形成涩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40
第九章 洪脉与微脉356
第一节 洪脉356
一、洪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区别356
(一)洪脉的脉象356
(二)洪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60
二、形成洪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61
(一)对古医著中洪脉的分析与结论361
(二)形成洪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62
第二节 微脉366
一、微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366
(一)微脉的脉象366
(二)微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68
二、形成微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69
(一)对古医著中微脉的分析与结论369
(二)形成微脉的机理及病例372
第十章 濡脉与牢脉376
第一节 濡脉376
一、濡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376
(一)濡脉的脉象376
(二)濡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77
二、濡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78
(一)对古医著中濡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378
(二)濡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80
第二节 牢脉384
一、牢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384
(一)牢脉的脉象384
(二)牢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86
二、牢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87
(一)对古今医著中有关牢脉的分析与结论387
(二)牢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88
第十一章 芤脉与革脉392
第一节 芤脉392
一、芤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392
(一)芤脉的脉象392
(二)芤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94
二、芤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94
(一)对古医著中芤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394
(二)芤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395
第二节 革脉398
一、革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398
(一)革脉的脉象398
(二)革脉与相关脉的鉴别399
二、革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00
(一)对古今医著中革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400
(二)革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01
第十二章 散脉与伏脉404
第一节 散脉404
一、散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404
(一)散脉的脉象405
(二)散脉与相关脉的鉴别406
二、散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06
(一)对古医著中散脉的分析与结论407
(二)散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08
第二节 伏脉409
一、伏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410
(一)伏脉的脉象410
(二)伏脉与相关脉的鉴别411
二、伏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12
(一)对古医著中伏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412
(二)伏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15
第十三章 促脉、结脉与代脉419
第一节 促脉419
一、促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419
(一)促脉的脉象419
(二)促脉与相关脉的鉴别420
二、形成促脉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21
(一)对古医著中促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421
(二)促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22
第二节 结脉431
一、结脉的脉象及其与相关脉的鉴别432
(一)结脉的脉象432
(二)结脉与相关脉的鉴别433
二、形成结脉的原因机理与病例434
(一)对古代医著中结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434
(二)结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38
第三节 代脉443
一、代脉的脉象及与相关脉的鉴别443
(一)代脉的脉象443
(二)代脉与相关脉的鉴别446
二、代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46
(一)对古医著中代脉论述的分析与结论446
(二)代脉形成的原因机理及病例449
代脉中止有定数的讨论451
一、代脉的动止投数451
二、心脏跳动与五脏的关系451
三、五十动的讨论453
四、代脉的主病和预后问题453
第十四章 对《内经》《难经》死证脉象的分析455
第一节 对《内经》中死证脉象的分析455
一、“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素问·平人气象论》455
二、“脉绝不至曰死”。《素问·平人气象论》455
三、“乍疏乍数曰死”。《素问·平人气象论》455
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素问·脉要精微论》456
五、“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为真脏见,皆死”。《素问·平人气象论》456
六、“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素问·三部九候论》460
七、“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素问·三部九候论》460
八、“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素问·三部九候论》461
九、“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素问·三部九候论》461
十、“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素问·三部九候论》462
十一、“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素问·大奇论》462
十二、“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素问·大奇论》463
十三、“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素问·大奇论》463
十四、“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四黑,死不治”。《素问·大奇论》464
十五、“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素问·大奇论》464
十六、“帝曰:消瘅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素问·大奇论》465
十七、“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素问·评热病论篇》465
十八、“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素问·奇病论》466
十九、“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素问·大奇论》466
二十、“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预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素问·大奇论》467
二十一、“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预夺也,草干而死”。《素问·大奇论》467
二十二、“脉至如散叶,是肝气预虚也。木叶落而死”。《素问·大奇论》467
二十三、“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蹇涩而鼓,是肾气预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素问·大奇论》468
二十四、“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不足也,榆荚落而死”468
二十五、“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素问·大奇论》468
二十六、“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素问·大奇论》469
二十七、“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韭英而死”。《素问·大奇论》469
二十八、“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素问·大奇论》469
二十九、“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素问·大奇论》470
三十、“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素问·大奇论》471
三十一、“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素问·大奇论》472
三十二、“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素问·大奇论》472
三十三、“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473
三十四、“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473
三十五、“中部之候相减者死”。473
三十六、“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从则生,逆则死。”《素问·通评虚实论》473
三十七、“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素问·通评虚实论》474
三十八、“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素问·通评虚实论》474
三十九、“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灵枢·终始篇》475
四十、“热病七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灵枢·热病篇》475
四十一、“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灵枢·热病篇》476
四十二、“热病七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灵枢·热病篇》476
四十三、“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灵枢·热病篇》477
四十四、“热病者,脉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灵枢·热病篇》477
四十五、“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且大且数,死不治”。《灵枢·禁服篇》477
四十六、“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灵枢·禁服篇》478
四十七、“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静脉,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衃不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灵枢·五禁篇》479
四十八、“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加,立死”。《灵枢·论疾诊尺篇》480
四十九、“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灵枢·论疾诊尺篇》480
五十、“大便赤,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灵枢·论疾诊尺篇》481
第二节 对《难经》中死证脉象的分析481
一、《难经·十三难》说:“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481
二、《难经·十四难》说:“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482
三、《难经·三难》:“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483
四、《难经·十五难》说:“春脉弦……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484
五、《难经·十五难》说:“夏脉钩……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484
六、《难经·十五难》说:“冬脉石……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485
七、《难经·十五难》说:“秋脉毛……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485
八、《难经·十七难》说:“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485
九、《难经·十七难》说:“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486
十、《难经·十七难》说:“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487
十一、《难经·十七难》说:“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487
十二、《难经·十七难》说:“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