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株洲历史 第1卷 1919-1949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共产党株洲历史 第1卷 1919-1949](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1269989.jpg)
- 杨剑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 ISBN:978780199807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94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515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党史-株洲市-1919~1949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共产党株洲历史 第1卷 1919-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编 中共株洲地方组织的创建和在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第一章 中共株洲地方组织诞生的社会环境3
第一节 中共株洲地方组织诞生的社会经济条件3
一、帝国主义的侵入3
二、残酷的封建剥削压迫6
三、军阀混战频繁不断9
四、株洲人民的反抗与斗争11
第二节 中共株洲地方组织诞生的政治思想条件12
一、五四运动对株洲的影响12
二、进步青年外出求学,探求革命真理16
三、马克思主义在株洲的传播19
第三节 中共株洲地方组织诞生的阶级基础23
一、株洲产业工人队伍的诞生和发展23
二、先进知识分子组建革命社团24
第二章 中共株洲地方组织的建立28
第一节 株洲第一个工人党支部的建立28
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对株洲的影响28
二、株洲工人运动的兴起30
三、株洲第一个工人党支部——中共株洲转运局支部的建立32
第二节 株洲农村党组织的建立及其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33
一、八叠农民开展平粜斗争和株洲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建立33
二、各县党组织的建立35
三、全省最早的农会之一——八叠乡农民协会的创立及其影响38
四、汪先宗被害与驱赵运动40
第三章 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和支援北伐战争43
第一节 实行国共两党的合作43
一、帮助组建国民党县党部43
二、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45
第二节 建立和发展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46
一、建立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46
二、建立团的组织49
三、建立各界妇女联合会50
四、建立学生联合会和商民协会52
第三节 发动工农支援北伐53
一、协助叶挺独立团首战攸县渌田53
二、协助北伐军攻克泗汾、占领醴陵55
三、工农运动与北伐军的相互支持与配合58
第四章 领导株洲农村大革命61
第一节 组建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61
一、组建各级农民协会61
二、开办农讲所,培训农运骨干65
三、建立农民武装67
第二节 打击农村反动势力69
一、摧毁旧政权,建立公法团联席会议69
二、惩治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72
第三节 开展经济斗争73
一、组织清算73
二、实行减租减息减押“阻禁”和“平粜”74
三、“吃大户”、“罚款”与“规定工价”75
第四节 横扫封建宗法势力,破除陈规恶习76
一、推翻族权、神权76
二、禁赌禁烟(鸦片)77
三、打破封建礼教,实行男女平等78
第五节 兴办公益事业开展文化建设81
一、成立公卖处与兴办公益事业81
二、改革兴办教育,发展文化事业82
第六节 毛泽东考察醴陵农民运动与株洲农运走向新阶段84
一、毛泽东考察醴陵农民运动84
二、领导农军讨伐罗定91
三、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95
第五章 为挽救革命而斗争99
第一节 “马日事变”后党组织的应变行动99
一、组织指挥数万农军准备围攻长沙99
二、组织“请愿活动”105
三、组织转移隐蔽,保存革命实力106
第二节 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与株洲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108
一、工农运动惨遭反动派血腥镇压108
二、株洲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111
三、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及其深刻影响115
第二编 中共株洲地方组织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7-1937.7
第六章 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以醴陵为中心的湘东革命斗争120
第一节 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121
一、恢复发展党的组织121
二、掌握和组建革命武装,准备武装斗争122
第二节 组织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24
一、毛泽东在株洲部署秋收起义124
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26
三、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工农革命军攻占醴陵129
四、起义受挫,工农革命军向南转移135
第三节 醴陵革命斗争的兴起138
一、秋收起义后,醴陵党组织的复兴与反“清乡”斗争138
二、建立工农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41
三、工农武装的不断壮大和武装斗争的广泛开展144
第四节 工农武装两次攻打醴陵县城与中共湘东特委的建立147
一、发动年关暴动,第一次攻打县城147
二、中共湘东特委的建立与第二次攻打县城150
第五节 攸县农民暴动与株洲残梅会议153
一、攸县农民暴动153
二、株洲残梅会议和组织工农骨干上井冈山157
第六节 醴陵苏维埃运动的逢勃发展及其失败158
一、醴陵区、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58
二、开展土地革命162
三、醴陵苏区遭血洗165
四、醴陵革命斗争失败的原因170
第七章 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斗争172
第一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72
一、毛泽东在酃县水口主持连队建党172
二、工农革命军到达茨坪和第一次占领茶陵城175
三、工农革命军二占茶陵城与中共茶陵县委、县工农兵政府的建立178
四、湖口肃反与“三大任务”的制定182
第二节 酃县“三月暴动”和土地革命实践186
一、组织发动酃县“三月暴动”186
二、毛泽东在中村给工农革命军上政治课190
三、中村插牌分田192
第三节 朱毛两军在酃县会师195
一、毛泽东、朱德互派代表联络195
二、毛泽东率部出击湘南,朱德、陈毅率部来到酃县196
三、朱毛两军胜利会师199
第四节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株洲境内的革命斗争202
一、高陇战斗和茶陵县委改为特别区委202
二、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重建中共酃县县委205
第五节 井冈山根据地“八月失败”210
一、红四军主力开往湘南210
二、根据地和红军同遭失败及其原因213
第六节 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井冈山根据地被敌占领215
一、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215
二、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218
三、加强军事根据地的建设220
四、红四军主力开往赣南,井冈山根据地被敌占领221
第八章 湘东南根据地的创建225
第一节 井冈山失守后湘赣边界特委领导的斗争225
一、成立临时特委,指导各县工作225
二、酃县临时县委的成立和茶陵游击队重返九陇山227
三、红五军返回湘赣边界,特委召开二届四次执委扩大会议229
第二节 三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和茶陵、酃县县委的恢复231
一、“二七”陂头会议,三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231
二、茶陵、酃县县委的恢复和县苏维埃政府的建立233
第三节 重建湘东特委和湘东革命斗争的恢复235
一、重建湘东特委和湘东苏维埃政府的成立235
二、醴陵革命斗争的恢复236
三、攸县、株洲革命斗争的新发展241
第四节 红一方面军进入株洲和株洲革命斗争的发展243
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株洲召开扩大会议243
二、毛泽东在醴陵召开湘东特委会议245
三、株洲各县革命斗争的新发展247
四、组建湘东独立师253
第五节 成立湘东南特委,巩固扩大湘东南根据地255
一、组成湘东行动委员会,发动湘东南总暴动255
二、湘东南根据地得到大发展257
三、撤销湘东南行动委员会,成立湘东南特委258
四、迎接红七军和茶陵将军山战斗260
五、湘东南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土地分配263
第九章 中共湘赣省委领导下株洲各县的革命斗争267
第一节 株洲各县成为湘赣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67
一、中共湘赣省委的成立和湘赣根据地的形成267
二、株洲人民积极配合红军开展第三次反“围剿”斗争271
第二节 湘赣省委领导下株洲各县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273
一、发展党的各级组织和加强党的建设273
二、各级苏维埃政权的建设276
第三节 党领导的群团组织278
一、各级共青团(少共)组织的建立和青运工作的开展278
二、建立工会组织和开展工运工作280
三、各级妇运组织的建立和妇运作用283
四、建立贫农团组织286
五、建立反帝大同盟、革命互济会287
六、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组织的建立289
第四节 地方武装的发展及红军在株洲各县的作战291
一、地方武装的建立和发展291
二、攸县官田和茶陵沙子岭战斗295
三、茶陵九渡冲战斗298
四、茶陵塘下战斗301
五、茶陵雪花坳战斗303
六、茶陵五佛岭战斗306
第五节 湘赣根据地内株洲各县的土地革命307
一、重新分配土地运动307
二、查田运动及其后果310
第六节 湘赣根据地内株洲各县的经济建设316
一、农业生产连年丰收316
二、积极发展工业生产318
三、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活跃商业贸易320
四、废除旧的税收制度,建立新的税收体制323
五、成立工农银行,统一货币制度326
六、开辟财源,加强财政管理330
第七节 湘赣根据地内株洲各县的文化卫生邮政事业333
一、革命宣传和文化教育333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337
三、建立新的邮政交通340
第八节 开展革命竞赛活动342
一、第一次革命竞赛活动342
二、第二次革命竞赛活动与茶陵模范县的产生345
第九节 地下交通的建立和白区工作的开展347
一、建立地下交通站347
二、组建武装交通队349
三、开展白区工作351
四、中共长湘区委的成立及其活动354
五、中共攸(县)衡(阳)潭(湘潭)醴(陵)边委的成立356
六、湘南工作委员会的成立359
第十节 “左”倾错误的全面贯彻与苏区的全部丧失359
一、“肃反”斗争的开展及其严重后果359
二、为保卫根据地而斗争364
三、攸县、酃县苏区被敌占领,中共酃遂中心县委的组建366
四、茶陵苏区被敌占领,中共茶宁县委的组建369
第十章 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371
第一节 湘赣根据地丧失后株洲各县的形势371
一、敌人对根据地人民的疯狂报复371
二、湘赣红军反“清剿”失败374
三、省委机关转移至攸县376
第二节 组建湘赣临时省委和转变斗争策略378
一、省委书记陈洪时叛变投敌378
二、谭余保力挽危局组建临时省委379
三、转变对敌斗争策略382
第三节 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游击根据地385
一、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385
二、建立游击根据地386
三、开展统战策反,建立两面政权390
第四节 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391
一、发动群众护粮和反“移民并村”391
二、开办“曾隆茂杂货店”393
三、下山“吊羊”,一箭双雕395
第五节 积极开展游击战争398
一、严惩坐探,捣毁皮家、大陇敌碉堡398
二、游击队出击茶陵高陇、腰陂400
第六节 中共湘南工委和湘粤赣特委领导的游击战争401
一、中共茶(陵)安(仁)酃(县)永(兴)边委的建立及领导下的游击战争401
二、中共湘粤赣特委和游击支队司令部领导下的游击战402
三、湘南军政委员会的成立及茶安酃永边委的解体404
第三编 中共株洲地方组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7-1949.10
第十一章 恢复发展党的组织领导抗日救亡活动409
第一节 湘赣游击队下山整编409
一、陈毅来到湘赣边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409
二、湘赣游击队垄上整编412
第二节 中共湘赣特委的成立和国共合作的形成413
一、中共湘赣特委的成立及其领导的党组织413
二、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国共合作形成415
第三节 组织抗日团体开展抗日救亡活动416
一、各县纷纷建立抗日团体416
二、开展抗日宣传418
三、开展抗日捐款捐物运动424
第十二章 株洲人民的抗日斗争与抗战在株洲的最后胜利426
第一节 国共合作形势的逆转和党组织遭破坏426
一、中共攸醴萍中心县委遭破坏426
二、中共攸县中心县委的建立及遭破坏429
三、中共湘赣特委和茶攸莲中心县委遭破坏431
第二节 日军在株洲的暴行和八路军南下支队途经株洲432
一、日军在株洲的暴行432
二、株洲人民的抗日斗争434
三、八路军南下支队途经株洲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437
第十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组织的恢复、发展及领导的民主运动441
第一节 恢复发展党组织441
一、中共醴陵地方组织的恢复和发展441
二、中共攸县地方组织的恢复和发展445
三、酃县党、团组织的恢复和发展448
四、株洲、茶陵地下党支部的建立450
第二节 建立地下武装452
一、醴陵游击队与地下武装的组建452
二、攸县人民警卫大队的组建454
三、酃县武工队的组建455
第三节 开展爱国民主运动,进行“三抗”斗争456
一、各县师生进行反内战、反迫害示威请愿456
二、开展抗丁、抗租、抗税斗争458
第十四章 迎接解放建立人民政府461
第一节 积极开展统战策反工作,发动武装起义461
一、调换醴陵、攸县反动县长461
二、策动“雄狮”部队起义464
三、策动株萍路警和国民党旧部起义466
四、策动张佐夏、陈修农部起义469
五、协助民主党派组织武装起义472
第二节 开展政治宣传与反破坏斗争474
一、开展政治宣传,传播胜利消息474
二、开展护厂、护桥、护校斗争477
第三节 株洲解放,建立人民政府480
一、株洲全境解放480
二、南北会师,建立新的县委、县人民政府484
结束语489
后记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