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创新系统 NIS 理论与中国的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洪涛等著 著
- 出版社: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51068X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192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家创新系统 NIS 理论与中国的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摘要1
序1
第1章 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2 NIS研究的理论背景3
1.2.1 主流经济学的局限与创新的演进理论4
1.2.2 创新研究的发展与NIS概念的提出8
1.3 NIS研究的评述12
1.3.1 国际上的研究状况12
1.3.2 国际上NIS研究的不足之处23
1.3.3 中国NIS的研究24
1.4 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结构及创造性贡献25
第2章 国家创新系统(NIS)的构成:功能主体、动力与能力25
2.1 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从微观到宏观的综合28
2.2 生产-学习系统(PLS)33
2.2.1 生产-学习系统的功能和主体构成33
2.2.2 生产-学习系统的动力33
2.2.3 生产-学习系统的能力34
2.3 搜寻系统(SS)36
2.3.1 搜寻系统的功能和主体构成36
2.3.2 搜寻系统的动力39
2.3.3 搜寻系统的能力42
2.4 探索系统(ES)44
2.4.1 探索系统的功能及主体构成44
2.4.2 探索系统的动力46
2.4.3 探索系统的能力47
2.5 选择系统(CS)48
2.5.1 系统的功能及主体构成48
2.5.2 选择系统的动力与能力55
2.6 小结56
第3章 国家创新系统(NIS)的学习特性59
3.1 学习、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59
3.2 生产-学习系统(PLS)的学习60
3.2.1 系统的特有知识基础与学习60
3.2.2 学习方式:干中学与用中学61
3.2.3 “干中学”与“用中学”的影响因素与新学习函数模型63
3.2.4 “干中学”与“用中学”的局限性68
3.3 搜寻系统(SS)的学习69
3.3.1 搜寻、信息来源与生产者-用户交互作用69
3.3.2 从生产者-用户交互作用中学习71
3.3.3 创新与生产者-用户交互作用模型72
3.4 探索系统:从科学发展中学习75
3.5 选择系统:从历史和别国经验中学习76
3.6 从生产-学习系统与搜寻系统的交互作用中学习78
3.7 从科学与技术的交互作用中学习80
3.8 结论82
第4章 中国国家创新系统(CNIS)的历史演进84
4.1 引言84
4.2 阶段划分85
4.3 行政体制期(1950~1978年)86
4.3.1 第一阶段(1950~1957年):中国国家创新系统基本框架的形成86
4.3.2 第二阶段(1958~1966年)92
4.3.3 第三阶段(1967~1976年)95
4.3.4 第四阶段(1977~1978年)96
4.3.5 小结:行政体制时期CNIS的特点及其对创新的影响97
4.4 转型期(1979年以后)100
4.4.1 第一阶段(1979~1993年)100
4.4.2 第二阶段(1994年以后):CNIS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111
4.4.3 小结:转型期CNIS的特点及演进117
4.5 基本结论119
第5章 中国创新模式及其演进的实证研究:假说的统计验证122
5.1 中国技术创新模式的分类、假说及争鸣122
5.1.1 自主创新、引进创新及其细分122
5.1.2 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124
5.1.3 创新的机构与独立创新、联合创新126
5.1.4 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127
5.1.5 创新的部门模式128
5.2 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来源及分类129
5.2.1 样本数据来源129
5.2.2 样本固有偏差的说明130
5.2.3 样本分类130
5.3 样本分析—假说的验证及阐释132
5.4 结论143
第6章 国家创新系统(NIS)微观基础的实证研究:C公司的案例144
6.1 研究说明144
6.1.1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案例144
6.1.2 创新活动(模式)的界定与分类145
6.1.3 案例分析框架146
6.2 案例描述与初步分析147
6.2.1 企业发展历史概述147
6.2.2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155
6.2.3 彩管发展的技术轨道与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163
6.3 案例的分析165
6.3.1 干中学、用中学165
6.3.2 企业内部研究与发展166
6.3.3 与上游企业的交互作用167
6.3.4 与下游企业的交互作用168
6.3.5 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合作168
6.3.6 大学探索活动的作用169
6.3.7 政府作用的变化170
6.3.8 市场竞争与技术创新努力170
6.3.9 不同学习方式对企业各类技术创新的贡献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