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论丛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论丛](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1284562.jpg)
- 高时良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4845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9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08页
- 主题词:教育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论丛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文教方针政策1
(一)始皇未焚尽书“坑儒”实坑术士1
(二)罢百家独尊儒术非“古今通谊”5
(三)孟学宋而后在文教领域定位12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说有偏颇16
(五)黄老之学缘何进入科场学校22
(六)早期启蒙思潮冲击古老理念26
(七)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模式31
二、历代教育官制37
(一)司徒掌管教育但非专职教官37
(二)瞽史亦为早期文化教育官员38
(三)三老五更各一人非三人五人39
(四)博士设官始于战国非始于秦41
(五)国子祭酒西汉时置后世承之43
(六)汉经博士应是教职不是吏职44
(七)秦汉到民国间教育官制变迁46
三、各类学校建置53
(一)《王制》记虞庠设国之西郊有误53
(二)早期的塾并非专指教育场所55
(三)小学起初乃为贵族子弟而设57
(四)明堂与辟雍非同一性质机构59
(五)大学太学文字表述同中有异60
(六)“乡学”非地方基层或农村学校62
(七)郡国立学始于汉初非在魏世64
(八)学、校、学堂各有历史时代标志65
(九)大、中、小学结构早于清初提出66
(十)师范职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68
(十一)社学发展驱动教育走进民间74
(十二)宋设慈幼局为育婴事业开端76
(十三)村有冬学展现农家生活风采78
四、教师学生称谓80
(一)称“子”“夫子”,以其为师间有例外80
(二)“先生”“学生”寓意涉世经验深浅83
(三)喻学生为“桃李”疑不自唐代始85
(四)“青衿”为学生代称首见于《诗经》87
五、课程教材教法89
(一)孔门六艺之教世有不同解读89
(二)最早的学校教科书范本石经94
(三)兔园册以通俗课本流行村塾97
(四)《千字文》疑有不同的版本行世98
(五)最早看图识字课本《对相四言》99
(六)后汉马融绛纱帐下的导生制101
(七)监生积分制始于宋完备于明103
(八)明代高等学校创学生实习制107
(九)从“夏楚收威”看历史上的体罚108
(十)“满腹经纶”找到新近理论依据111
六、伦理道德教育113
(一)“礼”的本性不是宣扬禁欲主义113
(二)衡量道德标准因时而异其趣116
(三)“义”“利”两种价值取向几时合龙117
(四)诚信亦是道德教育重要内容122
(五)“束脩”多义作修行解符合逻辑126
(六)曹魏太学生犯规罚饮水质疑128
七、察举科试制度130
(一)早期以得举秀才为无上光荣130
(二)历代选拔人才重视进士出身132
(三)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始于明代135
(四)东汉创立复试制度历代因之137
(五)唐宋科举开始试卷弥封謄录139
(六)宋代严厉取缔试卷文字雷同141
(七)“公车”非备车马接送举人之谓142
(八)读书人祀文昌魁星为求功名144
八、书院文化特质147
(一)唐代与宋而后书院性质有别147
(二)书院组织管理深受禅林影响149
(三)园林化为书院营造绚丽环境155
(四)宋学汉学及其教育在此长成159
九、生产劳动教育167
(一)尊神农等为圣在教人不忘本167
(二)士于春秋时期脱离生产劳动170
(三)墨翟从哲理上揭示劳动价值172
(四)我国史有行会未有行会学校174
十、科学技术教育177
(一)《墨经》中所见的数理知识传授177
(二)汉以后几部农业技术指导书181
(三)手工业技术留下来传世纪录185
(四)清末科技教育发展坎坷历程190
(五)政府官员或学者到西方取经195
十一、少数民族教育203
(一)科举不分夷夏一体取得功名203
(二)党项羌人治理下的西夏教育207
(三)契丹、女真族文教中原化历程210
(四)清代苗瑶等族子弟教育设施218
(五)清末、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219
(六)郑经等开拓台湾高山族教育223
十二、终身教育机制228
(一)古今教育家、学人论终身教育228
(二)旧时官学、私学修业不拘年限234
(三)科举制诱发读书人继续学习239
(四)胎教亦得纳入终身教育范畴241
十三、生态环保教育246
(一)儒家典籍中的生态环保语言246
(二)“天人合一”揭示人与自然和谐251
(三)生态伦理教育得从童蒙抓起256
十四、语言文字学习260
(一)我国文字起源在甲骨文之前260
(二)传统蒙学从教孩童识字起步266
(三)习字具有怡情养性教育功能268
(四)白话文如何成为今文字主流272
(五)倡讲普通话亦一场文化革命276
(六)汉字简化符合文字发展规律279
(七)外国语登上我各类学校讲台285
附录:参考书(刊)目举要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