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震监测预报40年 1966-2006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地震监测预报40年 1966-2006 下
  • 孙其政,吴书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978750283093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950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地震观测-中国-1966~2006;地震预报-中国-1966~200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地震监测预报40年 1966-2006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3

第一篇 地震监测3

第一章 地震监测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3

第一节 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3

第二节 地震前兆监测系统发展综述16

第三节 地形变观测系统的发展22

第四节 地电观测系统的发展35

第五节 地磁观测系统的发展39

第六节 地下流体观测系统的发展56

第七节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62

第二章 地震监测信息技术及其进步67

第一节 地震观测技术67

第二节 地磁观测技术101

第三节 地电与电磁扰动观测技术109

第四节 地壳形变观测技术117

第五节 地下流体动态观测技术135

第六节 地震前兆监测组网与公用技术140

第七节 地震通信技术160

第三章 地震监测信息网络及其布局170

第一节 地震观测台网170

第二节 地磁观测台网200

第三节 地电观测台网209

第四节 地形变观测台网218

第五节 地下流体观测台(井)网232

第六节 地震信息网络237

第四章 地震监测信息的产出与共享243

第一节 地震观测基本数据243

第二节 地震前兆监测数据251

第三节 地震信息共享服务254

第五章 地震监测环境与台站建设259

第一节 地震监测环境保护259

第二节 地震监测台站辅助设施264

第三节 地震监测台站建设266

第六章 重要科技攻关与工程建设项目270

第一节 区域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768工程)270

第二节 全国地震数据分析处理系统(837工程)275

第三节 地震监测台站基础设施和监测环境优化改造278

第四节 数字地震与前兆观测试验系统的研制(85-907)283

第五节 中短期地震前兆仪器研制与实用化研究(95-04-02)285

第六节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和地震前兆台站(网)技术改造(95-01)289

第七节 全国地震通信网络系统建设与完善(95-02-01)293

第八节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299

第九节 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工程技术系统建设305

第十节 新型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研制319

第十一节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323

第十二节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327

第七章 地震监测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服务336

第一节 地震核查336

第二节 水库地震监测338

第三节 火山监测342

第四节 油田地震活动监测343

第五节 地磁测量344

第二篇 地震预测预报349

第一章 地震预测预报实践回顾349

第一节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的基本背景349

第二节 地震预测预报的提出与准备350

第三节 地震预测预报的广泛实践353

第四节 地震预测预报的稳步发展359

第五节 地震预测预报的深化探索363

第六节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368

第七节 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主要成就380

第二章 地震预测的科学思路388

第一节 地震成因研究历史388

第二节 震源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391

第三节 渐进式地震预报399

第四节 块、带、源、兆——协同分析预报402

第五节 地震预报的途径与方法409

第六节 地震综合预报412

第三章 地震预测分析方法及其发展415

第一节 地震学预测分析方法415

第二节 地震与地形变/地应力/重力相关性分析方法427

第三节 地震与地磁/地电/电磁扰动与辐射相关性分析方法433

第四节 地震与地下流体物理化学动态相关性分析方法441

第五节 综合分析方法445

第六节 群测群防常用的前兆分析方法451

(下册)453

第四章 重要科技攻关项目453

第一节 地震监测与预报方法清理研究453

第二节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研究455

第三节 短临预报方法及理论攻关研究459

第四节 强地震中短期(一年尺度)预报技术研究462

第五节 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1998~2003)468

第六节 强地震短期预测方法和物理基础研究473

第七节 中国地震震例研究481

第八节 现代化震情分析会商系统建设486

第五章 地震预测预报实验场490

第一节 概述490

第二节 几个实验场的实施与进展491

第三节 经验教训506

第六章 地震现场监测预报510

第一节 国内地震现场工作部分实例510

第二节 震后趋势与地震类型判定的一些问题的讨论555

第三节 国外地震现场工作571

第七章 典型地震预测预报事件解读581

第一节 海城地震581

第二节 松潘地震585

第三节 唐山地震595

第四节 丽江地震608

第五节 唐山、海城、龙陵、松潘等大震异常特征的对比分析616

第六节 几次大震在地震预测预报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620

第七节 地震前兆复杂性的讨论625

第八节 政府的综合决策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630

第三篇 地震监测预报综合管理635

第一章 地震工作体制与机构635

第一节 地震工作体制沿革635

第二节 中国地震工作机构沿革637

第二章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法制化建设659

第一节 法律法规与部门建章立制659

第二节 业务工作制度683

第三节 科技行为规准697

第四节 辅助管理与业务协调组织718

第三章 发展规划(地震监测预报部分摘编)724

第一节 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地震部分)724

第二节 1970~1974年全国地震工作五年规划725

第三节 1978~1985年全国地震工作发展规划纲要(草案)727

第四节 1981~1990年全国地震科学工作长远计划要点(草案)732

第五节 1986~1990年地震重点工作发展规划纲要(草案)734

第六节 地震事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737

第七节 国家地震局事业发展“九五”规划和重点项目计划740

第八节 中国地震局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744

第九节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746

第十节 中国地震局“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750

第十一节 地震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753

第四章 地震监测预报科技成果762

第一节 全国科学大会奖762

第二节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763

第三节 中国地震局科技成果奖765

第四节 省级科技进步奖794

第五节 其他奖励796

第五章 国际交流与合作798

第一节 中国与亚洲有关国家双边合作与交流798

第二节 中国与非洲有关国家双边合作与交流806

第三节 中国与澳洲有关国家双边合作与交流807

第四节 中国与欧洲有关国家双边合作与交流808

第五节 中国与美洲有关国家双边合作与交流816

第六节 中国与美国双边合作与交流818

第七节 中国与相关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825

第六章 人才与队伍建设837

第一节 激励政策837

第二节 专业培训846

第三节 人员与机构855

附录1 港澳地震工作机构864

附录2 台湾地区地震观测预测研究866

附录3 中国地震学会及其各分支机构构成一览表891

附录4 我国科学家在主要国际性学术组织与期刊任职情况892

附录5 《中国震例》目录895

附录6 常用地震前兆测项代码、量纲与单位、数据格式900

附录7 地震监测预报大事记904

参考文献9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