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https://www.shukui.net/cover/47/31290217.jpg)
- 姚富强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8037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520页
- 主题词:通信抗干扰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通信抗干扰概述1
1.1 通信抗干扰的作战需求分析1
1.2 通信抗干扰覆盖范围的扩展2
1.3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定义5
1.4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分类7
1.5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选择8
1.5.1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选择的原则8
1.5.2 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10
本章小结12
参考文献12
第2章 通信干扰与抗干扰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15
2.1 通信干扰的基本理论15
2.2 常规通信干扰理论的局限性和价值16
2.3 扩谱通信抗干扰的基本理论17
2.3.1 香农公式及其工程意义17
2.3.2 处理增益及其工程意义20
2.3.3 干扰容限及其工程意义21
2.4 常规扩谱通信抗干扰理论的局限性和价值23
本章小结24
参考文献24
第3章 跳频通信工程与实践26
3.1 跳频通信基本知识26
3.1.1 跳频通信基本原理26
3.1.2 单路跳频信号特征27
3.1.3 跳频通信有关工程概念28
3.2 跳频处理增益算法修正41
3.2.1 跳频处理增益已有定义存在的问题41
3.2.2 跳频处理增益算法修正分析42
3.3 跳频处理增益对系统能力的影响44
3.3.1 跳频处理增益对抗阻塞干扰能力的影响44
3.3.2 跳频处理增益对抗跟踪干扰能力的影响45
3.3.3 跳频处理增益对组网能力的影响45
3.3.4 跳频处理增益对反侦察性能的影响46
3.4 跳频图案的性能分析与检验46
3.4.1 跳频图案复杂度分析47
3.4.2 跳频图案的均匀性和随机性检验50
3.5 跳频信号损伤及其估算53
3.5.1 跳频信号损伤产生原因分析54
3.5.2 跳频信号损伤比的理论估算55
3.5.3 跳频信号损伤比的工程测量57
3.6 实时频率自适应跳频58
3.6.1 实时自适应跳频的含义及作用58
3.6.2 实时频率自适应跳频算法59
3.6.3 实时频率自适应跳频性能分析62
3.7 跳频通信主要干扰威胁67
3.7.1 跟踪干扰68
3.7.2 阻塞干扰69
3.7.3 其他干扰72
3.8 跳频通信抗干扰增效措施73
3.8.1 抗跟踪干扰增效措施73
3.8.2 抗阻塞干扰增效措施74
3.8.3 抗多径干扰增效措施77
3.8.4 有关共用增效措施77
3.8.5 跳频增效措施小结81
3.9 跳频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82
3.9.1 常规跳频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83
3.9.2 改进型跳频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85
本章小结85
参考文献86
第4章 直扩通信工程与实践90
4.1 直扩通信基本知识90
4.1.1 直扩通信基本原理90
4.1.2 单路直扩信号特征91
4.1.3 直扩通信有关工程概念93
4.2 直扩处理增益算法修正100
4.2.1 直扩处理增益已有定义存在的问题100
4.2.2 直扩处理增益算法修正分析101
4.3 直扩处理增益对系统能力的影响102
4.3.1 直扩处理增益对抗干扰能力的影响102
4.3.2 直扩处理增益对组网能力的影响103
4.3.3 直扩处理增益对反侦察能力的影响104
4.4 直扩编码与译码104
4.4.1 直扩编码与纠错编码的异同点104
4.4.2 直扩编码方式105
4.4.3 多进制直扩编码与译码的实现107
4.5 直扩相关峰衰落概率分布108
4.5.1 “直扩死区”及其出现的概率108
4.5.2 相关峰衰落概率分布密度110
4.6 直扩多径分集及其实现114
4.6.1 多径分集的基本概念114
4.6.2 一种简化的直扩多径分集方案114
4.6.3 直扩多径分集的效果116
4.7 直扩伪码优选117
4.7.1 直扩伪码优选的数学模型描述117
4.7.2 基于0-1规划的直扩伪码优选算法120
4.7.3 计算机搜索123
4.8 直扩通信的主要干扰威胁123
4.8.1 非相关干扰123
4.8.2 相关干扰124
4.8.3 其他干扰125
4.9 直扩通信抗干扰增效措施125
4.9.1 抗非相关干扰增效措施125
4.9.2 抗相关干扰增效措施127
4.9.3 抗多径干扰增效措施128
4.9.4 有关共用增效措施129
4.9.5 直扩增效措施小结130
4.10 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30
4.10.1 常规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31
4.10.2 改进型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133
本章小结134
参考文献135
第5章 跳码通信工程与实践139
5.1 跳码通信基本知识139
5.1.1 跳码通信研究的意义139
5.1.2 跳码通信基本类型140
5.1.3 跳码通信基本原理141
5.2 跳码通信关键技术146
5.2.1 跳码合成技术146
5.2.2 跳码图案产生技术148
5.2.3 跳码同步技术150
5.2.4 选择跳码速率应考虑的因素153
5.3 跳码通信体制的扩展154
5.3.1 跳码/跳频通信体制及基本原理154
5.3.2 跳码/跳时通信体制及基本原理155
5.4 跳码通信性能分析156
5.4.1 跳码通信基本性能156
5.4.2 跳码通信抗干扰性能159
5.4.3 跳码通信反侦察性能166
5.5 跳码通信体制指标体系169
本章小结171
参考文献171
第6章 差分跳频通信工程与实践173
6.1 差分跳频通信基本知识173
6.1.1 差分跳频通信基本原理173
6.1.2 差分跳频信号帧结构174
6.1.3 差分跳频通信体制特点175
6.2 短波差分跳频最高跳速分析177
6.2.1 短波差分跳频跳速的制约因素177
6.2.2 短波天波群时延对跳速的影响178
6.3 差分跳频G函数算法181
6.3.1 线性G函数算法及其性能检验181
6.3.2 一种改进型G函数算法及其性能检验186
6.4 差分跳频通信中的误码扩散及其校正188
6.4.1 误码扩散的形成及分类188
6.4.2 无误码扩散差分跳频映射构造189
6.5 短波差分跳频信号的频率检测方法191
6.5.1 影响短波差分跳频信号频率检测的因素192
6.5.2 基于STFT的频率检测方法193
6.5.3 基于STFT与G函数相结合的频率检测方法195
6.5.4 基于小波分析的频率检测方法198
6.5.5 基于修正周期图的频率检测方法198
6.5.6 基于Viterbi算法的频率检测方法203
6.6 差分跳频通信抗干扰能力205
6.6.1 抗阻塞干扰能力205
6.6.2 抗跟踪干扰能力205
6.6.3 抗多径干扰能力206
本章小结207
参考文献207
第7章 快速高精度位同步技术与实践209
7.1 位同步的作用机理209
7.2 常规位同步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209
7.3 一种新型快速位同步技术方案213
7.3.1 设计思想213
7.3.2 快速捕获问题213
7.3.3 环路滤波问题216
7.3.4 环路切换问题217
7.4 位同步性能分析218
7.4.1 基带脉冲的相位抖动219
7.4.2 一阶环性能分析219
7.4.3 二阶环性能分析221
7.4.4 自动切换电路性能分析227
7.4.5 自动变阶数字锁相环整体性能230
本章小结231
参考文献231
第8章 典型通信装备的抗干扰技术体制与实践233
8.1 典型扩谱技术体制的抗干扰性能比较233
8.1.1 对典型扩谱技术体制的几点认识233
8.1.2 典型扩谱技术体制特性的综合比较234
8.1.3 典型多址方式及其与抗干扰的关系235
8.2 短波通信及其抗干扰技术体制239
8.2.1 短波通信的战术使用特点239
8.2.2 短波通信的发展及需求239
8.2.3 典型短波模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41
8.2.4 典型短波数字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44
8.2.5 短波跳频非对称跳频频率表技术251
8.3 超短波通信及其抗干扰技术体制253
8.3.1 超短波通信的战术使用特点253
8.3.2 超短波通信的发展及需求253
8.3.3 典型超短波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55
8.4 微波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262
8.4.1 微波接力通信的战术使用特点262
8.4.2 微波接力通信的发展及需求262
8.4.3 典型微波接力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65
8.5 末端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74
8.5.1 末端通信的战术使用特点274
8.5.2 末端通信的发展及需求275
8.5.3 典型末端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及其关键技术276
本章小结278
参考文献278
第9章 通信网络抗干扰基础与运用282
9.1 通信网络抗干扰的基本知识282
9.1.1 通信网络抗干扰的基本概念282
9.1.2 通信网络抗干扰应用的需求283
9.1.3 通信网络抗干扰的研究内容285
9.2 跳频组网方式及其性能分析287
9.2.1 跳频组网的分类及存在的问题287
9.2.2 跳频同步组网及其性能分析288
9.2.3 跳频异步组网及其性能分析291
9.2.4 跳频正交组网与非正交组网294
9.2.5 几种组网方式之间的关系及性能比较294
9.3 跳频电台有效反侦察组网与运用295
9.3.1 跳频电台反侦察组网的意义295
9.3.2 跳频网分选概率与跟踪干扰概率296
9.3.3 跳频电台有效反侦察组网数量298
9.3.4 高密度跳频异步组网方法及性能分析299
9.4 跳频电台的组网状态及其转换304
9.4.1 组网状态和工作状态的划分304
9.4.2 典型组网状态的转换及其条件305
9.5 跳频电台协同互通及其运用306
9.5.1 跳频电台的定频互通306
9.5.2 跳频电台的跳频互通307
9.6 干扰椭圆分析及其运用307
9.6.1 干扰椭圆及其意义308
9.6.2 干扰椭圆的形成机理308
9.6.3 干扰椭圆的特点分析309
9.6.4 干扰椭圆的战术运用310
9.6.5 干扰椭圆与差分跳频的关系312
9.7 短波通信组网及其运用312
9.7.1 对短波通信组网能力的要求312
9.7.2 短波通信组网的复杂性313
9.7.3 短波通信网的网络结构313
9.7.4 短波通信网的协同点及其分布314
9.7.5 短波跳频组网与运用316
9.8 战术电台互联网及其运用318
9.8.1 战术电台互联网与战术互联网的关系318
9.8.2 战术电台互联网的基本组网要求318
9.8.3 战术电台互联网的基本组网形式319
9.9 微波接力机组网及其运用321
9.9.1 微波接力机与野战地域通信网的关系321
9.9.2 微波接力机组网要求321
9.9.3 跳频接力机组网322
9.9.4 直扩接力机组网325
9.10 跳码通信组网及其运用326
9.10.1 跳码同步组网326
9.10.2 跳码异步组网327
9.11 差分跳频组网及其运用327
9.11.1 差分跳频组网参数种类分析327
9.11.2 差分跳频同步组网特性分析328
9.11.3 差分跳频异步组网特性分析334
本章小结337
参考文献338
第10章 跳频通信战场管理控制工程与运用341
10.1 跳频通信对战场管理控制的需求341
10.1.1 海湾战争的教训及原因分析341
10.1.2 跳频通信设备使用特点分析342
10.1.3 跳频通信战场管理控制目的343
10.2 跳频通信战场管理控制的体制345
10.2.1 跳频通信战场管理控制体制的统一性345
10.2.2 战场电磁频谱的管理控制346
10.2.3 跳频通信设备的管理控制346
10.2.4 跳频通信参数的管理控制347
10.2.5 几种管理控制之间的关系347
10.2.6 跳频参数的种类及内涵347
10.3 跳频通信战场管理控制的作战运用349
10.3.1 管理控制的要素及基本步骤349
10.3.2 无缝管理控制的需求及原理350
10.3.3 远程管理控制的需求及原理351
10.3.4 实时管理控制的需求及原理352
10.3.5 短波跳频参数管理控制的特殊性353
10.4 跳频通信战场管理控制对跳频信号特征的影响354
10.4.1 对跳频信号频域特征的影响354
10.4.2 对跳频信号时域特征的影响354
10.4.3 对跳频信号空域特征的影响354
10.4.4 对跳频信号网域特征的影响355
本章小结355
参考文献356
第11章 通信抗干扰评估方法与实践357
11.1 通信抗干扰评估的基本知识357
11.1.1 评估的基本概念357
11.1.2 评估方法分类358
11.2 通信抗干扰评估指标体系358
11.2.1 层次分析法原理358
11.2.2 通信抗干扰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359
11.2.3 通信抗干扰评估指标体系内容和结构359
11.3 效能评估方法363
11.3.1 基本概念363
11.3.2 评估模型及算法364
11.3.3 评估范例366
11.4 灰关联评估方法367
11.4.1 基本概念367
11.4.2 评估模型及算法367
11.4.3 评估范例369
11.5 模糊综合评估方法372
11.5.1 基本概念372
11.5.2 评估模型及算法373
11.5.3 评估范例375
11.6 能力指数评估方法376
11.6.1 基本概念376
11.6.2 评估模型及算法377
11.6.3 评估范例378
11.7 德尔菲评估方法379
11.7.1 基本概念379
11.7.2 评估模型及算法380
11.8 通信对抗演习效果评估方法380
11.8.1 对抗演习效果评估的意义380
11.8.2 兰切斯特评估方法381
11.8.3 平均时效评估方法383
11.9 几种典型的评估方法比较385
本章小结386
参考文献386
第12章 通信抗干扰仿真方法与实践388
12.1 通信抗干扰仿真研究的需求388
12.1.1 通信抗干扰仿真的意义388
12.1.2 通信抗干扰仿真的指导思想389
12.2 通信抗干扰仿真系统基本框架389
12.2.1 通信抗干扰仿真系统的层次及研究内容390
12.2.2 通信抗干扰仿真系统的基本组成390
12.3 链路级抗干扰仿真方法391
12.3.1 链路级抗干扰仿真平台基本框架391
12.3.2 跳频通信系统仿真的建模技术392
12.3.3 短波数字跳频抗干扰仿真方法395
12.3.4 超短波数字跳频抗干扰仿真方法398
12.4 通信网络抗干扰仿真方法401
12.4.1 通信网络级抗干扰仿真平台基本框架401
12.4.2 通信网络抗干扰的性能指标403
12.4.3 通信抗干扰网络的物理及数学模型404
12.4.4 通信网络抗干扰性能仿真408
12.5 通信电子战仿真方法409
12.5.1 通信电子战仿真平台基本框架410
12.5.2 HLA主要内容411
12.5.3 仿真平台功能扩展412
本章小结413
参考文献413
第13章 外军通信电子战装备发展水平及基本态势415
13.1 外军通信抗干扰典型装备实用水平415
13.1.1 基于跳频体制的典型装备及其主要指标415
13.1.2 基于直扩体制的典型装备及其主要指标420
13.2 外军通信抗干扰装备基本态势421
13.2.1 外军通信抗干扰装备基本特点421
13.2.2 外军通信抗干扰装备发展趋势422
13.3 外军通信电子进攻典型装备实用水平425
13.3.1 外军通信侦察典型装备及其主要指标425
13.3.2 外军通信干扰典型装备及其主要指标429
13.4 外军通信电子进攻装备基本态势432
13.4.1 外军通信电子进攻装备基本特点432
13.4.2 外军通信电子进攻装备发展趋势435
本章小结436
参考文献437
第14章 通信电子进攻与电子防御作战运用440
14.1 常用通信干扰类型划分440
14.1.1 通信干扰来源划分440
14.1.2 通信干扰方式划分440
14.1.3 通信干扰样式划分441
14.2 通信电子进攻作战运用441
14.2.1 通信电子进攻一般作战策略441
14.2.2 通信电子进攻一般作战程序444
14.3 通信电子防御作战运用445
14.3.1 通信电子防御一般作战策略445
14.3.2 通信电子防御一般战术方法446
14.4 现代通信电磁欺骗及其使用451
14.4.1 现代通信电磁欺骗作用意义451
14.4.2 无线电佯动一般战术方法452
14.4.3 跳频佯动一般战术方法453
14.5 复杂电磁环境与通信抗干扰训练454
14.5.1 复杂电磁环境的实质454
14.5.2 电磁环境对无线通信的影响455
14.5.3 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抗干扰训练455
本章小结457
参考文献458
第15章 信息作战与通信电子防御的发展459
15.1 信息作战概述459
15.1.1 信息作战的有关基本概念459
15.1.2 信息作战的发展历程460
15.2 伊拉克战争信息作战特点分析460
15.2.1 美英联军信息作战的优势分析460
15.2.2 美英联军信息作战的教训分析462
15.3 无线病毒攻击与通信电子防御463
15.3.1 无线病毒攻击的基本原理及作用463
15.3.2 无线病毒防御的基本原理及意义464
15.3.3 国外无线病毒攻击与防御的研究现状465
15.4 高功率电磁攻击与通信电子防御465
15.4.1 高功率电磁脉冲武器攻击的基本原理及特点465
15.4.2 高功率电磁脉冲对无线电台耦合的范例分析472
15.4.3 高功率电磁脉冲武器防御的基本原理及措施477
15.4.4 国外高功率电磁脉冲武器与防御的研究现状479
15.5 新型作战理论与通信电子防御480
15.5.1 作战理论与通信电子防御的关系480
15.5.2 作战理论与通信电子防御的适应性480
15.6 通信电子防御的发展483
15.6.1 通信电子防御框架结构的形成483
15.6.2 通信电子防御发展策略的讨论485
本章小结493
参考文献493
缩略语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