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针灸学 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针灸学 总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1303314.jpg)
- 陈少宗著 著
- 出版社: 青岛:青岛出版社
- ISBN:978755526767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96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针灸学 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3
一 正确辨病是现代针灸临床的基础和方向3
(一)疾病的复杂性要求正确辨病3
(二)职业高风险性要求正确辨病4
(三)现代针灸学发展要求辨病治疗5
(四)国际交流要求辨病治疗5
(五)针灸临床客观现状要求辨病治疗6
二 中国针灸学的两种发展模式——21世纪青岛针灸发展论坛随想8
一、中国针灸学面临的挑战8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两种模式9
三、科学主义的极限与针灸学两种模式的并存发展10
三 建立现代针灸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体系13
(一)腧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临床取穴组方13
(二)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与针灸治疗方案中的关键因素15
(三)针灸治病的生理学机制17
(四)小结20
四 针灸双向调节的本质与机体的自组织原理22
一、系统自组织原理22
二、人是典型的自组织系统23
三、针灸的双向调节机制源于对人体自稳调节功能的触发与强化24
五 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对话28
(一)现代针灸学是学术发展的必然产物28
(二)现代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并不对立36
(三)现代针灸学不是现代生物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40
第二篇 经穴系统及经穴疗法的基本理论55
第一章 穴位与神经的形态学关系55
第一节 穴位局部的神经分布55
第二节 穴位局部的组织学特征57
第二章 针刺信号的产生与针刺信号的外周传入65
第一节 针感产生的生理学基础65
一、穴位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65
二、穴位的感受器66
第二节 针刺信号外周传入的生理学机制72
一、传入针刺信号的外周神经通路72
二、传入针刺信号的外周神经纤维的类别75
第三章 针刺信号在中枢内的作用过程87
第一节 针刺信号在中枢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87
一、针刺信号在脊髓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87
二、针刺信号在脑干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93
三、针刺信号在间脑内的传导通路及作用过程96
四、基底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97
五、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98
第二节 针刺对中枢内神经介质的影响100
一、胆碱类递质-乙酰胆碱(Ach)100
二、单胺类递质101
三、肽类递质103
第四章 针灸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产生调节作用119
第一节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网络系统的影响119
一、针灸对垂体-甲状腺机能的影响119
二、针灸对迷走神经-胰岛机能的影响121
三、针灸对垂体-肾上腺皮质机能的影响121
四、针灸对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机能的影响123
五、针灸对垂体-性腺机能的影响124
五、针灸对下丘脑-垂体系统的影响125
第二节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影响125
一、针灸疗法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126
二、针灸疗法调节免疫机能的机制133
第五章 经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经穴分类143
第一节 神经的支配方式143
一、大体解剖学的支配方式143
二、胚胎期节段支配方式144
第二节 经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特异性149
一、躯干部经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神经节段性支配的相关性149
二、四肢部经穴作用的基本规律与神经节段性支配的相关性156
第三节 经穴的分类170
一、根据穴位的分布特征进行分类170
二、根据传统经穴的作用规律进行分类171
第四节 经穴的组方规律175
第六章 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及针刺效应的分类181
第一节 针刺作用的四大规律181
一、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规律181
二、针刺手法的基本作用规律187
三、针刺时机的基本作用规律188
四、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200
第二节 针刺效应的分类207
一、节段性效应207
二、整体性效应208
第三篇 耳穴系统及耳穴疗法的基本理论213
第七章 全息生物医学理论213
第一节 全息生物医学的由来213
第二节 全息生物医学的历史沿革216
第三节 生物全息论225
一、生物全息律与全息生物学225
二、穴位分布的全息律227
三、对生物全息律的修正228
第四节 全息生物医学的几个理论问题233
一、全息生物医学中的“全息”与“相似”及激光“全息”233
二、对穴位分布全息律的补充和修订235
第五节 全息生物医学理论与经络学说237
一、对“经络全息”之说的看法237
二、全息穴位系统与传统经穴系统是两个不同的穴位系统239
三、全息穴位系统与传统经络穴位系统的联系241
四、全息生物医学理论与中医学的科学革命243
第八章 全息穴位的信息传递机制249
第一节 全息穴位的信息载体及其信息通道的结构249
一、什么是信息、信息载体及信息通道250
二、细胞的信息、信息传递250
三、全息穴位的信息载体与信息通道的结构252
第二节 神经生理学的实验依据257
一、神经系统在全息穴位与对应组织器官之间的信息传递中的作用258
二、反射中枢的位置问题259
第三节 全息反射机制在动物界的存在范围260
一、全息联系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261
二、非脊椎动物是否存在全息联系263
三、中枢内神经细胞全息联系的复杂性与系统发育265
第四节 刺激全息穴位的另外两种效应及其机制266
一、全息-广泛性效应266
二、全息-节段性效应272
第九章 耳穴及耳针疗法的几个理论问题274
第一节 耳穴的定位方式与命名原则274
一、命名与定位耳穴存在的问题274
二、“93耳穴国标”修订的必要性277
第二节 耳穴命名、定位方式的统一及其依据280
第三节 耳穴研究中“矛盾”问题的讨论281
一、临床研究中的“矛盾”现象281
二、实验研究中的“矛盾”现象284
第四节 耳穴“缩影”式分布现象的本质287
第五节 需要补充和修正的几个问题289
一、耳廓间接反应的产生289
二、对耳穴概念的修正290
三、耳穴的定位方法290
第四篇 穴位的定位与作用295
第十章 经穴的定位与作用295
第一节 颅神经支配区内的经穴295
第二节 颈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经穴314
一、上部颈髓节段(C1~4)支配区内的腧穴314
二、下部颈髓节段(C5~8)支配区内的腧穴319
第三节 胸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经穴332
一、上部胸髓(T1~5)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332
二、下部胸髓(T6~12)节段支配区内的腧穴339
第四节 腰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经穴347
一、分布在腰腹部的腧穴347
二、分布在下肢前外侧面的腧穴351
三、分布在下肢后内侧面的腧穴352
第五节 骶髓节段支配区内的经穴353
一、分布在骶部的腧穴353
二、分布在下肢前外侧、且与腰髓(主要是L4~5)节段有关的腧穴355
三、分布在下肢后内侧、且与腰髓节段(主要是L2~5)有关的腧穴362
第十一章 耳穴的定位和作用368
第一节 耳廓的解剖结构368
一、耳廓的表面解剖368
二、耳廓的组织结构和感受器369
三、耳廓的神经支配369
第二节 耳廓的划线与分区372
一、耳廓基本标志线的划定(GB/T134734-92)372
二、耳廓各部的分区(GB/T134734-92)374
第三节 对GB/T134734-92耳廓的分区及耳穴定位、命名的修订378
一、对国标GB/T134734-92耳廓分区的修订378
二、对国标GB/T134734-92耳穴定位、命名的修订380
第四节 耳穴的位置和作用382
一、耳轮部的耳穴382
二、耳舟部的耳穴384
三、对耳轮上脚部的耳穴386
四、对耳轮下脚部的耳穴386
五、对耳轮体部的耳穴387
六、三角窝部的耳穴388
七、耳屏部的耳穴388
八、对耳屏部的耳穴389
九、耳轮脚周围的耳穴390
十、耳甲艇部的耳穴391
十一、耳甲腔部的耳穴392
十二、耳垂部的耳穴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