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下法学新经典 中国物权法总论 第4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天下法学新经典 中国物权法总论 第4版
  • 孙宪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2483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46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574页
  • 主题词:物权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天下法学新经典 中国物权法总论 第4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有恒产者有恒心1

一、物权法的人文价值和民权思想1

(一)概说1

(二)物权法的人文价值:平等保护产权2

二、物权立法的必要性7

(一)民事财产的属性和范围7

(二)物权法对于民间资产的保障10

(三)民营经济资产的现实重要性11

(四)公有企业资产成为“民法资产”12

三、物权法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中的基础地位13

(一)市场交易主要是物权交易13

(二)《物权法》规定法律交易的关键规则14

(三)市场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物权法有本质区别16

四、《物权法》实现的重大理论更新16

(一)《物权法》在实现公有制利益方面的制度更新16

(二)“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具有划时代意义18

(三)私人所有权的充分承认是国家进入建设性社会的标志22

(四)《物权法》保护人民基本财产权利的一些具体制度25

(五)《物权法》裁判技术方面的重要更新26

五、学习和理解物权法的主要切入点27

(一)以改革开放的心态学习和理解物权法28

(二)物权体系以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的划分作为基本线索29

(三)从现代经济制度理解所有制以及物权法中的所有权29

(四)保障交易安全是《物权法》的核心使命33

(五)中国国情是制定《物权法》的基本出发点34

第一章 物权的概念与意义36

第一节 定义36

一、物权定义36

二、从法律关系看物权38

(一)权利人38

(二)物权客体40

(三)物权的本质41

三、物权概念的法理基础——支配权与请求权的区分42

四、物权概念起源及其发展51

问题讨论54

第二节 物权概念的科学性问题57

一、物权概念科学性的前提条件57

(一)物权为典型的民事权利,不属于公共权力57

(二)物权为财产权,不是人身权61

(三)物权为民事实体权利,不是程序性权利63

二、物权人对物的支配64

(一)物权人支配法律关系64

(二)物权人的权利就是意思独断70

三、如何认识“财产权”和“财产法”73

问题讨论79

第三节 物权与债权之间难以区分的特殊状态81

一、物权与债权之间的模糊状态81

(一)一般债权的处分82

(二)有价证券等权利的处分83

二、物权概念的有限性85

三、物权与债权的重合86

(一)BOT合同中项目经营人的权利87

(二)连锁经营关系中经营人的权利87

(三)信托关系中受托人的权利88

四、物权人直接行使债权的情形88

问题讨论89

第二章 物权的内容、特征、效力91

第一节 物权的内容与特征91

一、物权的内容91

(一)一般表述91

(二)特殊问题讨论94

二、物权特征95

(一)物权的客体特征95

(二)物权的内容特征97

(三)物权排他性特征、优先性效力97

问题讨论100

第二节 物权的效力101

一、物权效力的含义101

(一)物上“权利束”101

(二)制度意义102

二、物权对物权的效力104

(一)概论104

(二)确定标准105

(三)例外情形106

三、物权对债权的效力108

(一)物权优先于债权的一般原则108

(二)债权优先于物权的特殊情形109

四、物权对占有的效力111

问题讨论112

第三章 物权种类与物权体系113

第一节 物权种类113

一、依据物权的法律根据对物权种类的划分113

(一)公法中的物权与私法中的物权114

(二)普通法中的物权与特别法中的物权116

(三)制定法中的物权与习惯法中的物权117

(四)国际法中的物权与国内法中的物权118

二、按物权的主体对物权种类的划分119

(一)共同物权120

(二)国家的物权、集体的物权和个人物权124

(三)法人物权、“单位”物权127

三、依据物权的客体对物权种类的划分131

(一)可分物的物权和不可分物的物权131

(二)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132

(三)准不动产物权133

四、依据物权的内容对物权种类的划分134

(一)学术界一般的分类方法134

(二)法定物权和意定物权134

(三)独立物权与附属物权135

(四)法律上的物权和事实上的物权136

五、典型物权与准物权138

问题讨论140

第二节 物权体系142

一、概说142

(一)问题的提出142

(二)中国物权体系的发展143

二、所有权149

(一)概念、意义与特征149

(二)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问题151

(三)关于所有权的“三分法”158

(四)《物权法》中的公共财产所有权160

三、用益物权162

(一)概念、意义和特征162

(二)种类163

四、担保物权174

(一)概念、意义和特征174

(二)《担保法》中担保物权制度基本上不再适用177

(三)《物权法》以及现行法中的担保物权体系178

五、准物权181

六、占有182

问题讨论182

第三节 一些特殊的物权问题186

一、优先权(优先购买权与优先受偿权)问题186

二、公房租赁权以及相关住房改革产生的房屋权利问题189

三、期待权问题193

问题讨论194

第四章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及法律规范体系196

第一节 物权法的基本范畴196

一、物权法的定义196

二、物权法的基本范畴199

(一)现实交易的分析199

(二)物权法基本范畴:静态秩序,动态安全207

三、第三人保护的专题探讨210

问题讨论218

第二节 物权法体系221

一、广义物权法体系222

(一)《宪法》中的物权法规范222

(二)行政法中的物权法规范223

(三)民商法中的物权法规范225

(四)地方性法规中的物权法规范225

(五)国际法中的物权法规范225

二、狭义物权法体系225

(一)物权法实体法规范225

(二)物权程序性规范226

(三)物权特别法227

问题讨论229

第三节 中国物权法的发展230

一、现代物权制度进入中国230

二、中华民国时期物权法的发展230

三、苏联民法中的物权法232

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物权法的发展236

(一)宪法修正案中涉及的物权法规范236

(二)民法中的物权法规范237

(三)行政法规中的物权法239

五、中国《物权法》的制定及其大体结构242

问题讨论243

第五章 物权法上的物245

第一节 基本意义及其范围限制245

一、问题的提出245

二、物的范围限制247

(一)民法上的物和公法上的物247

(二)无体物250

(三)物的被控制性251

(四)人体251

(五)动物252

(六)物的流通能力253

三、物和财产的区分254

问题讨论254

第二节 不动产与动产256

一、不动产与动产的区分256

(一)不动产的概念及其范围257

(二)动产262

二、土地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263

(一)一般模式263

(二)《物权法》的规定265

问题讨论266

第三节 物的组成部分、主物与从物267

一、必要组成部分267

(一)概念以及规则267

(二)临时性组成部分268

二、主物与从物269

(一)概念以及意义269

(二)处理原则269

问题讨论270

第四节 原物与孳息、遗失物271

一、原物与孳息271

(一)概念以及意义272

(二)孳息的归属273

二、遗失物274

(一)概念以及立法意义274

(二)拾得人的权利与义务274

问题讨论276

第六章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277

第一节 概述277

一、一般意义277

(一)基本原则的作用277

(二)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确定278

二、物权法不采纳“一物一权”作为其基本原则的理由279

问题讨论281

第二节 物权法定原则281

一、物权法定原则的含义281

二、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原因282

三、物权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284

(一)物权种类强制原则284

(二)内容强制原则285

四、违背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285

(一)不认可为物权的原则286

(二)无物权效力的原则286

(三)无效物权行为转换为其他有效法律行为286

问题讨论288

第三节 物权绝对原则289

一、基本意义及其根据289

二、物权绝对原则基本要求290

(一)物权意思的对世性、排他性290

(二)一物之上只能存在特定效力的一个物权292

(三)物权请求权、物上代位权293

三、物权排他性的限制294

(一)限制的意义294

(二)限制的方式295

(三)限制不是“相对化”296

问题讨论297

第四节 区分原则297

一、区分原则的含义297

(一)概念以及立法意义297

(二)区分原则的法理基础——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的区分300

(三)国际立法例的比较307

二、区分原则的基本要求312

(一)原因行为(负担行为)的生效条件314

(二)物权变动(处分行为)的生效条件315

(三)合同生效、物权未变动时的责任315

三、实践价值分析317

(一)保护非违约当事人的请求权317

(二)确定物权变动的时间界限、保护第三人的正当利益319

问题讨论320

第五节 物权公示原则323

一、含义及基本法理323

(一)含义323

(二)公示的基本法理324

(三)国际立法例的简单比较327

二、中国《物权法》不动产物权的公示基本方式329

(一)不动产登记330

(二)不动产交付331

(三)不动产物权其他不动产公示方式334

三、动产物权的公示方式335

(一)动产的交付与占有335

(二)准不动产的登记与交付336

四、权利物权公示方式、其他公示方式338

五、公示的法律效力338

(一)决定物权变动能够生效的作用338

(二)权利正确性推定的作用340

(三)善意保护的作用(《物权法》第106条解读)342

问题讨论346

第六节 物权特定原则347

一、基本含义347

二、基本要求348

问题讨论350

第七章 物权变动352

第一节 含义以及基本规则352

一、物权变动的基本意义352

二、制度意义355

(一)对物权享有以及行使的影响355

(二)风险负担的确定基准356

三、基本类型与基本原则360

问题讨论361

第二节 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361

一、依据公共权力发生的物权变动(法定物权变动)362

(一)公共权力依据及其效果362

(二)涉及权利类型363

(三)特征364

二、因继承发生的物权变动(附:遗嘱及遗赠问题)365

三、因事实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367

(一)概念以及特征367

(二)事实行为的具体类型368

四、因自然事件发生的物权变动371

五、时效取得371

六、国家取得物权的特殊方式:征收与征用373

(一)立法背景和制度特征373

(二)征收不动产375

(三)征用380

七、非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与物权公示原则380

(一)问题之所在380

(二)制度意义381

(三)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则383

问题讨论383

第三节 不动产物权登记384

一、概念及意义384

(一)概念386

(二)意义387

二、当代世界主要登记制度简要比较389

(一)实质主义登记与形式主义登记389

(二)托伦斯登记制和契据(合同)登记制392

(三)新中国的做法393

三、登记基本内容以及登记种类394

(一)登记内容394

(二)登记的基本种类397

四、登记机关399

(一)不动产登记机关的法律性质400

(二)不动产登记机关的设立以及管辖权问题401

(三)登记机关的职权与责任403

五、不动产登记簿和权属证书405

(一)不动产登记簿的设置与掌管405

(二)不动产登记簿记载的内容406

(三)不动产登记簿的特点407

(四)权属证书409

六、基本登记程序409

七、不动产登记顺位411

(一)概念、特征以及意义411

(二)“程序性权利”顺位权412

(三)顺位制度的原则413

(四)顺位保留414

(五)顺位变更415

八、预告登记415

(一)概念、原理及意义415

(二)预告登记所保全的请求权417

(三)预告登记性质和效力419

(四)预告登记中义务人的抗辩权420

(五)预告登记的生效与失效421

九、变更登记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形422

(一)发生的原因422

(二)第三人的同意权423

十、更正登记和异议抗辩登记424

(一)更正登记424

(二)异议登记426

十一、不动产的合并与分立、权利混同428

(一)不动产的合并与分立428

(二)不动产物权的混同429

问题讨论432

第四节 动产交付、准不动产登记、权利的交付与登记436

一、动产交付436

(一)概念及其意义436

(二)交付的成立439

(三)交付的生效440

(四)交付的类型以及效果441

二、准不动产登记446

(一)一般规则446

(二)具体规则简介449

三、权利的交付与登记451

(一)意义以及基本规则451

(二)权利质权设定中的交付与登记452

问题讨论454

第八章 物权保护456

第一节 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自助456

一、物权保护的一般意义456

二、自助458

(一)自助的含义与意义458

(二)自力防卫459

(三)自力取回461

问题讨论462

第二节 物权请求权463

一、一般意义463

(一)概念以及立法价值463

(二)法律特征465

(三)法律适用方面的问题466

二、物权确认请求权468

三、返还请求权469

(一)一般规则469

(二)物权人替代合法占有人的返还请求权470

(三)返还的基本原则(原物返还、孳息返还)471

(四)现时占有人的抗辩权472

(五)善意占有人可以行使的抗辩权474

(六)侵夺占有时各种抗辩权的排除475

四、排除妨害的请求权与消除危险的请求权475

(一)概念以及立法意义475

(二)排除妨害的请求权的行使476

(三)消除危险请求权的行使477

五、损害赔偿的请求权478

问题讨论479

第九章 物权行为理论481

第一节 概念、价值及其在德国本土的争议481

一、起源以及基本价值481

(一)起源481

(二)理论基本内容486

(三)理论基本价值487

二、德国法学界内的看法490

(一)批评的观点490

(二)肯定的观点493

三、对物权行为理论进行限制的真相496

问题讨论499

第二节 物权行为理论在中国501

一、对否定该理论的中国学者观点的分析501

(一)中国学者对该理论的不准确表述502

(二)独立物权意思表示是否存在?504

(三)抽象性原则不公正吗?509

(四)物权行为理论很玄妙吗?517

(五)折中主义不能替代区分原则518

(六)客观善意理论是物权抽象性原则的产物521

二、中国立法对物权行为理论的应用522

(一)中国旧“民法”、中国台湾地区“民法”应用该理论的状况522

(二)《民法通则》中的区分原则525

(三)中国《物权法》对物权行为理论的采用527

(四)《物权法》实施后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529

问题讨论531

后记:法学家必须讲真话534

第四版后记:坚持做一个说真话的法学人538

主要参考书目5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