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意识形态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意识形态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https://www.shukui.net/cover/4/31326852.jpg)
- 王承哲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86191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164MB
- 文件页数:405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意识形态-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意识形态与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网络新时代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1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新型社会基础4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11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变与不变17
五、基于网络新型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策26
第一部分 网络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33
第一章 意识形态理论的社会基础33
一、意识形态的国家概念34
二、意识形态的社会内涵38
三、意识形态的阶级分析44
第二章 网络新型社会的基本特征57
一、网络的社会空间57
二、网络的社会人口61
三、网络的社会经济66
四、网络的社会文化78
第三章 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征84
一、利益诉求多元多样多变更趋复杂85
二、社会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趋活跃97
三、社会阶层分层分化分众更趋常态101
四、网络社会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争夺更趋激烈104
第四章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108
一、对网络规律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社会治理的高度,局限于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特性108
二、对信息化发展的拓展没有及时向经济发展新空间转移,缺乏对网络社会新阶层经济利益诉求的分析把握114
三、对网络社会舆论的引导没有从社会综合治理的层面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17
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没有从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120
第二部分 网络意识形态的实践内容131
第五章 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131
一、封建意识形态的形成与发展131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分化139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趋势143
四、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变革的历史特征144
第六章 网络社会对当代意识形态的重构150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征150
二、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困境158
三、网络意识形态重构的基本路径172
第七章 网络社会新阶层的意识形态分析186
一、网络社会新阶层的划分187
二、网络社会新阶层的现状190
三、网络社会组织发展现状195
四、网络社会利益诉求与思潮分析200
第八章 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审视208
一、网络社会命运共同体逻辑体系208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政治舆论引导机制215
三、网络意识形态共同利益基础的构筑224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全球治理230
五、网络意识形态的可持续发展观235
第九章 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构建241
一、网络社会理论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41
二、网络社会价值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7
三、网络社会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52
四、网络社会教育创新:创新网络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260
第三部分 网络意识形态的社会治理体系275
第十章 网络意识形态的国家管理制度275
一、网络意识形态国家管理构建的必要性275
二、网络意识形态国家管理的组织体系279
三、网络意识形态国家管理的内容与结构287
第十一章 网络意识形态的社会治理模式297
一、网络意识形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客观性和可行性298
二、网络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组织体系302
三、网络意识形态的单向管理与双向互动308
四、网络意识形态的线上治理与线下、线上融合314
五、网络意识形态的单纯政府监管与注重社会协同治理320
第十二章 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法治体系325
一、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法律制度体系326
二、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执法体系335
三、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341
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社区、行业、群体、个人自律和奖惩条例体系348
第十三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保障355
一、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356
二、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协同管理和服务362
三、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367
四、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警与监控技术体系建设371
第十四章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机制体系379
一、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责任制、问责制和督导制379
二、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急、跟踪处理机制385
三、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规范和常态机制,建立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化、常态化388
后记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