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红色激流 总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红色激流 总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3/31327355.jpg)
- 胡俊,邓尉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5093119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文学研究-20世纪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红色激流 总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红色激流奔涌的壮阔图景3
第一章 风起青萍3
第一节 五千年未有之变局3
一、从甲午海战到戊戌维新5
二、辛亥革命7
三、清末民初的社会思潮8
第二节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9
一、从“五四”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9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确立11
第三节 清末民初的红色文化13
一、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文学艺术13
二、清末民初的文艺思想14
三、红色文化的壮大与红色文化传统的形成15
第二章 大潮澎湃17
第一节 从个性独立到革命文学——五四启蒙思潮的价值张力17
一、悲愤的呐喊——民族独立与个性解放18
二、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19
三、从瞿秋白到蒋光慈——革命文学的勃兴20
第二节 20年代的进步报人与报刊21
一、中共早期的报刊与办报活动23
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党报刊24
三、20世纪20年代私营报刊和报人的办刊活动25
第三节 走出家庭与走向农村——20世纪20年代的启蒙文化思潮与社会解放运动26
一、无政府主义、工读运动与新村运动26
二、以女性为中心的社会改良思潮——以张申府和张竞生为例28
三、中共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回顾与反思(1921—1927)32
第三章 星火燎原38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38
一、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38
二、文化建设的政策规定40
第二节 苏区文化活动的开展42
一、文化建设的落实43
二、文化建设的成果44
第三节 红色报刊:《向导》的示范意义45
一、《向导》的创刊45
二、《向导》的特色和意义46
三、其他红色报刊48
四、中共早期的办报思想49
第四节 五卅之后的《热血日报》50
一、创办《热血日报》的背景50
二、《热血日报》对五卅运动的指导和推动51
三、其他红色报刊54
第四章 战火洗礼57
第一节 革命文艺的战争背景57
一、抗战时期的革命文化活动57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文化活动60
第二节 革命文艺活动的主要区域62
一、延安:革命文艺活动的中心62
二、解放区的文艺活动65
三、“孤岛”不孤:30年代上海的革命文艺69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73
第五章 高歌奋进79
第一节 新中国的新文艺79
一、新生和巨变79
二、新文化形态的整合与建构84
第二节 新文艺形态的展开86
一、“三次文代会”与新的政治权威话语的确立86
二、“红色经典”——激情燃烧岁月的文化瑰宝89
三、“灰色记忆”——挥不掉的政治运动的阴影93
四、兴奋与焦虑——主体资格的认定和角色转换97
第三节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活动机制98
一、“气象万千”——马克思主义文艺交流活动的景象98
二、十七年的文艺生产模式及特点99
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活动载体和制度建设100
第六章 艰难岁月103
第一节 艰难岁月时期的文艺与马克思主义文艺103
一、艰难岁月之初103
二、艰难岁月时期的文艺活动104
第二节 艰难岁月时期的文艺特征107
一、文艺为政治服务107
二、“歌颂光明”与个人崇拜相结合108
三、文艺与文艺规律109
第三节 在艰难岁月语境下的文化生存111
一、“破四旧”与中国传统文化111
二、文艺工作者的普遍遭遇111
三、幸存与隐秘发展112
第七章 风潮涌动114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社会主义的文化转型114
一、文化发展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文化问题114
二、改革开放:新社会主义的文化转型115
第二节 碰撞中前行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念116
一、新社会主义文化观念的演进116
二、改革开放的新世纪之路117
三、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立场118
四、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及相关争鸣121
五、90年代以来知识界的分化与中国道路的选择121
第三节 新社会主义文艺形态123
一、新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风格:开放的现实主义123
二、弘扬新社会主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文艺126
三、红色经典在90年代的变迁128
四、新世纪之初的新变132
下篇 马克思主义影响下20世纪中国文艺活动的六个范型143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实践功能论14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实践功能145
一、配合革命的战斗功能146
二、针对大众的教育功能150
三、组织动员的宣传功能163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实战中的两种倾向170
一、政党化、组织化与文艺发展170
二、关门主义与文艺繁荣176
第九章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论182
第一节 融合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契合182
一、现实需要182
二、理论支点183
三、契合之处183
第二节 融合的基本实践框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186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本义186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性品格187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实践过程188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特点189
第三节 融合的意义:中国文学及文艺理论的现代转型192
一、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建与发展192
二、奠定中国现代文论的理论基础193
三、推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现代转型195
四、确立中国文艺的进步方向195
第四节 融合的前景:中国文艺理论的前瞻性展望196
一、理清中国当代文艺发展的实际问题197
二、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髓197
三、吸收当代全球文艺理论的优秀成果198
四、促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结合199
第十章 民族解放与马克思主义文艺论200
第一节 革命文艺面临的新局面200
一、三路文艺大军会师延安200
二、文艺团体呈雨后春笋般的爆发性增长态势202
三、文艺期刊数量众多、辐射深远210
四、艺术学校为抗战输送文艺骨干212
第二节 民族解放与文艺整风运动214
一、蜜月:宽容的政策和开明的环境214
二、矛盾:知识分子出现不合时宜的问题216
三、整顿: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218
第三节 《讲话》:革命文艺标准的理论规范221
一、文艺与人民222
二、文艺与生活225
第四节 革命文艺形态的创新与变革227
一、戏剧228
二、小说230
三、诗歌230
四、音乐和美术231
第十一章 红色经典论232
第一节 红色经典的文化生产和话语建构234
一、文艺政策的国家规范235
二、文艺生产和出版制度237
三、文艺工作者的组织和改造240
第二节 红色经典的现代性研究242
一、传统叙事的现代转换242
二、传统精神的现代转型245
三、大众化与现代性的双重纠缠249
第十二章 艰难岁月时期文艺的本质论255
第一节 艰难岁月时期文艺的本质255
一、八亿人民八个戏255
二、艰难岁月时期文艺的理性基础257
第二节 艰难岁月的文化策略261
一、无产阶级文艺的新纪元261
二、根本任务论262
三、“三突出”原则成为文艺准则264
四、英雄形象的符号化象征267
第三节 艰难岁月时期的文化后果271
一、文化遗产的遭遇271
二、文艺创作的境地272
三、文化人的历史境遇272
四、文化价值观的改变272
第十三章 “主旋律”论274
第一节 “主旋律”的文化战略274
一、“主旋律”的横空出世274
二、“主旋律”的思想内核276
三、“主旋律”的审美载体277
第二节 “主旋律”的弹性运行机制279
一、政府培育“主旋律”文化精品279
二、商业化运作占领文化市场282
第三节 “主旋律”与其他的关系285
一、“主旋律”与多样化285
二、“二为”、“双百”和“主旋律”的关系287
三、“主旋律”与审美价值289
参考资料292
后记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