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检验医学高级教程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检验医学高级教程 第2版
  • 丛玉隆,尹一兵,陈瑜主编;马筱玲,王兰兰,王昌富等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525482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1228页
  • 文件大小:277MB
  • 文件页数:12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检验医学高级教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2

第1章 ISO15189的主要内容&丛玉隆 邓新立2

第一节 管理要求2

一、组织和管理2

二、质量管理体系4

三、文件控制5

四、服务协议6

五、委托实验室的检验6

六、外部服务和供应7

七、咨询服务7

八、投诉的解决7

九、不符合项的识别与控制8

十、纠正措施8

十一、预防措施8

十二、持续改进9

十三、记录控制9

十四、评估和审核10

十五、管理评审11

第二节 技术要求12

一、人员12

二、设施和环境条件13

三、实验室设备、试剂和耗材13

四、检验前过程15

五、检测程序16

六、检验结果质量保证16

七、检验后过程17

八、结果报告17

九、结果发布17

十、实验室信息管理18

第2章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邓新立 丛玉隆19

第一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组成19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19

二、质量体系的构成19

三、组织结构的确定和资源配置20

第二节 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21

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及基本要求21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21

三、过程分析与过程管理22

四、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24

五、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26

第三节 临床检验的操作规程27

一、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的作用和意义27

二、操作规程的分类27

三、操作规程的编写和要求27

四、操作规程编写的具体内容27

第四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28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28

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影响因素28

第五节 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29

一、收集外部信息,识别需改进的领域29

二、实验室的自身评审及相应的质量改进30

第3章 医学检验的质量过程控制&丛玉隆33

第一节 医学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33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及其控制33

二、采血因素的影响及其控制34

三、血液标本的运输、存储及预处理37

第二节 分析阶段质量控制38

一、质控品的选择和应用38

二、质控图的选择和应用40

三、室内质控方法的设计和质量评价41

四、质控规则43

五、失控后的处理44

六、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46

七、室间质量评价46

第三节 分析后质量管理48

一、分析后质量保证的概念49

二、检验结果确认的原则49

三、结果的审核与发出49

四、检验后标本的储存51

五、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51

六、实验室与临床科室的沟通51

第4章 循证医学与循证检验医学&李萍 丛玉隆53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53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53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53

第二节 循证检验医学与方法54

一、循证检验医学的概念及研究范围54

二、循证检验医学的研究方法54

三、循证检验医学与诊断性试验56

四、循证检验医学与系统评价59

五、循证检验医学指南61

第5章 临床检验量值溯源&陈文祥 丛玉隆62

第一节 主要术语定义及有关概念62

一、量和量值及有关概念62

二、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及有关概念63

三、测量方法和程序及有关概念63

四、溯源性和不确定度及有关概念63

五、参考测量系统及有关概念64

六、互换性和基质效应及有关概念64

第二节 溯源性的建立65

第三节 临床检验参考系统现状及其应用67

第6章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赵辉71

第一节 生物安全管理要求71

一、生物安全管理组织71

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72

三、制定安全手册73

四、制定标准操作程序73

第二节 生物污染与生物安全防护73

一、生物因子危害程度分级73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及适用范围74

三、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75

四、实验室各种危害警示标识76

第三节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78

一、生物污染的原因、种类和获得性感染的途径78

二、生物安全防护80

三、消毒与灭菌85

四、废物处理86

五、应急事故处理87

第四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设88

一、国际发展概况88

二、我国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89

第二篇 临床检验基础91

第7章 概述&熊立凡 胡晓波 金大鸣91

第一节 临床检验基础的发展、现状及其特点91

第二节 临床检验基础全程质量保证92

第三节 临床检验基础复习重点92

第8章 标本采集与处理94

第一节 血液标本采集&刘成玉 金大鸣94

一、一般要求94

二、标本类型95

三、采集方法95

四、标本抗凝97

五、质量保证97

第二节 尿液标本采集&张时民 金大鸣99

一、一般要求99

二、采集容器100

三、采集方法100

四、质量保证100

第三节 粪便标本采集&粟军 金大鸣101

第四节 体液标本采集&粟军 金大鸣102

第9章 血液一般检验103

第一节 红细胞检验103

一、红细胞计数&吴晓蔓 金大鸣103

二、血红蛋白测定105

三、血细胞比容测定106

四、红细胞平均指数&吴晓蔓 金大鸣107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胡晓波 金大鸣109

六、红细胞形态检查&刘成玉 金大鸣110

七、红细胞沉降率测定&吴晓蔓 金大鸣113

第二节 白细胞和血小板检验&刘成玉 金大鸣115

一、白细胞计数115

二、血涂片制备116

三、血涂片染色117

四、白细胞分类计数118

五、血小板计数123

六、白细胞形态学检查125

七、血小板形态检查127

第三节 输血检验&吴晓蔓 金大鸣128

一、红细胞血型检查128

二、白细胞血型检查132

第10章 血液分析仪检验&熊立凡 胡晓波 金大鸣134

第一节 检测原理和参数134

一、基本检测原理134

二、检测原理组合应用135

三、检测参数结果显示136

第二节 质量保证136

一、检验前质量保证137

二、检验中质量保证137

三、检验后质量保证141

第三节 临床应用与评价143

一、红细胞系列新参数143

二、血小板系列新参数143

三、白细胞系列新参数143

第11章 尿液一般检验&张时民 金大鸣144

第一节 尿液理化检查144

一、理学检查144

二、比重和尿渗量146

三、酸碱度147

四、蛋白质148

五、葡萄糖149

六、酮体150

七、胆红素和尿胆原151

八、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152

九、白细胞酯酶153

十、亚硝酸盐154

十一、维生素C154

十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55

十三、本-周蛋白156

十四、尿微量清蛋白157

十五、脂肪尿和乳糜尿158

第二节 尿有形成分显微镜检查158

第12章 尿液分析仪检验&粟军 金大鸣163

第一节 检测原理和参数163

一、尿干化学分析仪163

二、尿有形成分分析仪165

第二节 质量管理167

一、尿干化学分析仪167

二、尿有形成分分析仪169

第三节 临床应用170

一、尿干化学分析仪170

二、尿有形成分分析仪170

三、联合应用170

第13章 体液一般检验171

第一节 粪便一般检查&粟军 金大鸣171

一、理学检查171

二、隐血试验172

三、显微镜检查173

第二节 脑脊液检查&粟军 金大鸣174

一、理学检查175

二、化学检查176

三、显微镜检查177

第三节 浆膜腔积液检查&胡晓波 金大鸣180

一、检测方法和原理181

二、质量管理182

三、临床应用183

第四节 精液和前列腺液检查184

一、精液检验184

二、前列腺液检查186

第五节 阴道分泌物检查&胡晓波 金大鸣187

第14章 临床寄生虫检验&费阳 陈丽 孙自镛190

第一节 临床常见寄生虫病190

一、医学原虫190

二、医学蠕虫190

三、医学节 肢动物191

第二节 临床常见寄生虫病实验室诊断191

一、标本采集与处理192

二、病原学检查192

三、免疫学检查195

四、分子生物学检查196

第三篇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198

第15章 概述&王鸿利198

第一节 血液学检验简史198

第二节 血液学检验现状199

第三节 血液学检验展望200

第四节 血液学检验的应用201

第五节 血液学检验的评价203

第六节 学习血液学检验的方法204

第16章 红细胞系统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丛玉隆 李绵洋 康慧姣206

第一节 红细胞生理206

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206

二、血红蛋白的合成及其特性208

三、红细胞能量代谢与酶211

四、铁代谢211

五、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代谢213

六、红细胞衰老与血红蛋白降解215

第二节 贫血实验室诊断概论216

一、贫血的概念216

二、贫血的分类216

三、贫血的病理生理217

四、贫血的临床表现218

五、贫血的诊断原则218

第三节 贫血诊断的一般实验技术219

一、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系统219

二、网织红细胞计数及自动化分析技术226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229

四、溶血性贫血的一般检验233

第四节 贫血的特殊检验与实验室诊断239

一、缺铁性贫血239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242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245

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50

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251

六、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55

七、冷凝集素综合征258

八、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259

九、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61

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262

十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63

十二、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265

十三、珠蛋白合成异常疾病267

第五节 红细胞增多症271

第六节 贫血实验室检查的质量管理273

一、血液分析仪检测全面质量管理273

二、血液分析仪检测与显微镜细胞形态检查的关系276

第17章 造血与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检验&张利铭 李琳芸 王昌富 冯娟280

第一节 基本理论280

一、造血器官280

二、造血细胞282

三、细胞增殖动力学284

四、造血细胞的凋亡286

第二节 实验诊断287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87

二、骨髓纤维化289

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90

四、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92

第三节 检测技术293

一、造血细胞培养293

二、细胞因子检测296

三、细胞增殖检测298

四、细胞凋亡检测300

五、MPN相关基因及检测303

第18章 白血病与淋巴瘤的检验&唐元艳 邓明凤 黄俊 王昌富307

第一节 基本理论307

一、细胞与分子遗传学307

二、血细胞免疫表型309

三、血液系统肿瘤的分类311

第二节 实验诊断315

一、急性白血病315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19

三、淋巴瘤321

四、浆细胞肿瘤322

第三节 检测技术323

一、骨髓细胞和组织的获取方法324

二、光学显微镜检测326

三、电子显微镜观察331

四、细胞化学染色334

五、免疫化学检测339

六、细胞遗传学和分子诊断学检测342

第19章 与机体防御和代谢相关的白细胞疾病的检验&陈永玲 王昌富347

第一节 基本理论347

一、白细胞的发育与成熟347

二、成熟白细胞的代谢和功能349

第二节 实验诊断354

一、类白血病反应354

二、嗜酸粒细胞增多症356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57

四、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358

五、脾功能亢进360

六、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360

七、类脂质沉积病362

第三节 检测技术364

一、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代谢及功能的检测364

二、淋巴细胞代谢与功能检测368

第20章 出血病与血栓病的诊断&王学锋 李健373

第一节 基本理论373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373

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374

三、血液凝固机制376

四、抗血液凝固系统379

五、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382

第二节 血栓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的检测384

一、血栓性疾病的检测384

二、出血性疾病的检测386

三、对出血、血栓性疾病检测的评价387

第三节 常见的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检测388

一、血友病出血的检测388

二、血管性血友病出血的检测389

三、维生素K缺乏引起出血的检测391

四、肝病出血的检测392

五、遗传性易栓症的检测394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98

第四篇 临床生物化学与分子诊断403

第21章 概述&尹一兵403

第一节 研究范畴与发展简史403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04

一、改进现有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404

二、寻找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诊断标志物404

三、分子诊断学的崛起404

四、治疗药物监测405

五、全程质量管理405

六、床旁检验405

七、循证检验医学405

八、检验与临床的沟通405

九、个性化诊断和治疗406

第三节 本篇概要406

第22章 光谱分析技术&姜旭淦407

第一节 光谱分析技术概述407

一、光的基本性质407

二、光谱分析技术的分类407

第二节 吸收光谱分析408

一、光的选择吸收与物质颜色的关系408

二、吸收光谱408

三、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408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10

第三节 发射光谱分析411

一、发射光谱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的依据411

二、火焰发射光谱法411

三、荧光分析法412

四、化学发光分析法413

第四节 散射光谱分析414

一、散射比浊法414

二、透射比浊法415

三、散射光谱分析的应用416

第23章 色谱分析技术&邓少丽417

第一节 色谱法概述417

一、色谱法分类417

二、色谱法的基本原理418

三、色谱法的理论基础418

四、色谱图418

第二节 薄层层析法419

一、薄层色谱法的原理419

二、固定相和流动相及操作技术420

三、薄层色谱法的特点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420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421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原理421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422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422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422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422

二、气相色谱法的分析流程422

三、气相色谱法的特点423

四、气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423

五、气相色谱法的应用424

第24章 生物质谱技术&周小棉 李水军425

第一节 概述425

第二节 质谱仪器425

一、质谱仪的组成与分类425

二、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426

三、离子源426

四、质量分析器428

五、检测器430

六、真空系统430

第三节 质谱联用技术430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430

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431

三、串联质谱法431

第四节 质谱仪性能指标432

一、灵敏度432

二、分辨率432

三、质量范围432

四、质量稳定性和质量精度433

五、选择质谱分析时注意事项433

第五节 质谱解析基础知识433

一、分子离子433

二、碎片离子433

三、同位素离子434

四、重排离子434

五、质谱解释434

第六节 质谱技术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434

一、蛋白质分析434

二、核酸研究435

三、临床检验435

四、展望435

第25章 电泳技术&钱士匀 涂建成 周小棉436

第一节 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436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436

二、电泳技术的分类437

第二节 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437

第三节 常用电泳分析方法438

一、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438

二、凝胶电泳438

三、等电聚焦电泳技术439

四、双向电泳法439

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439

六、温度梯度凝胶电泳439

七、脉冲场电泳440

八、等速电泳440

九、其他电泳技术440

第四节 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442

一、常规电泳的临床应用442

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临床应用443

三、芯片电泳的临床应用444

第26章 临床酶学技术&王玉明446

第一节 酶的概念和分类446

一、酶是生物催化剂446

二、酶的重要性446

三、酶的命名与分类447

四、酶的分子结构447

第二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448

一、酶促反应的特点448

二、酶促反应的机制448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449

一、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49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50

三、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50

四、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50

五、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51

六、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451

第四节 酶活性的测定451

一、酶活性浓度的单位451

二、酶活性的测定方法452

第五节 同工酶测定454

一、电泳测定法454

二、免疫化学测定法454

三、层析分离测定法454

四、动力学分析法454

第六节 临床医学中的几种重要酶测定455

一、酶的代谢455

二、生物学因素和干扰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455

三、血清常用酶的测定456

第27章 临床生物化学自动化分析技术&钱士匀461

第一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展概况461

第二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工作原理461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分类461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基本结构463

三、自动生化分析的基本原理464

四、自动生化分析的基本测定方法466

第三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及评价469

一、自动生化分析仪性能评价指标469

二、自动生化分析仪的选择与应用469

第四节 干化学分析技术470

一、干化学仪器的类型及特点470

二、干化学试剂载体的基本结构470

三、干化学测定的基本原理472

四、干化学分析的应用及发展前景472

第五节 实验室信息系统与全实验室自动化472

一、实验室信息系统472

二、全实验室自动化473

第28章 生物传感器技术&陈鸣475

第一节 概述475

第二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477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477

二、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477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479

第三节 质量敏感型生物传感器479

一、QCM的检测原理479

二、SAW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479

三、质量敏感型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479

第四节 光学生物传感器480

一、SPR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480

二、SPR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480

第五节 热生物传感器481

一、热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481

二、热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领域的应用481

第六节 未来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趋势481

一、微型化、集成化481

二、智能化482

三、功能多样化482

四、低成本、高灵敏度、高稳定性和高寿命482

第29章 糖代谢紊乱的检验技术&陈筱菲484

第一节 体液葡萄糖的检测484

一、标本及其稳定性484

二、葡萄糖测定方法484

第二节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检验指标的检测485

一、酮体的检测485

二、血液乳酸测定486

三、丙酮酸测定487

第三节 血液糖化蛋白和尿清蛋白的检测487

一、糖化血红蛋白测定487

二、糖化白蛋白测定488

三、尿白蛋白测定488

第四节 血糖调节 激素的检测488

一、胰岛素测定488

二、C肽测定489

三、胰岛素原测定489

四、胰高血糖素测定489

五、胰岛组织自身抗体检测489

第30章 血脂分析技术&朱名安490

第一节 概述490

一、血脂的组成490

二、血浆脂蛋白490

三、脂蛋白受体493

四、脂代谢相关的酶与蛋白493

五、血脂、脂蛋白的检测指标493

五、标本采集与处理494

第二节 血清总胆固醇检验494

一、酶法测定胆固醇495

二、正己烷抽提L-B反应显色法测定胆固醇495

第三节 血清三酰甘油检验495

一、酶法测定三酰甘油495

二、变色酸显色法测定三酰甘油496

第四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查497

一、磷钨酸——镁沉淀法497

二、硫酸葡聚糖-Mg沉淀法497

三、匀相测定法497

第五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验498

一、聚乙烯硫酸沉淀法498

二、匀相测定法499

三、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499

第六节 血清载脂蛋白检验499

第七节 脂蛋白(a)检验与血清脂蛋白电泳500

一、脂蛋白(a)[Lp(a)]检验500

二、脂蛋白电泳500

第八节 血浆脂代谢相关蛋白与酶的测定501

一、血清(浆)LPL测定501

二、血浆LCAT测定501

三、血浆CETP测定501

第31章 质量控制与方法学性能评价&王惠民 何於娟 李萍502

第一节 术语与基本概念502

一、测量正确度502

二、测量精密度502

三、测量准确度503

四、验证与确认503

五、参考测量系统503

六、量值溯源504

七、测量不确定度504

第二节 室内质量控制505

一、室内质量控制的意义505

二、总误差与允许总误差505

三、质控物505

四、质控图506

五、质控规则506

六、室内质量控制的应用508

第三节 室间质量评价509

一、基本概念509

二、室间质量评价计划509

三、我国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方式509

四、室间质量评价的成绩要求510

五、正确度验证室间质量评价计划510

第四节 方法学性能评价510

一、精密度评价510

二、正确度评价512

三、检出限评价512

四、可报告范围评价515

五、测量不确定度评定515

第32章 DNA重组技术&张莉萍517

第一节 DNA重组技术中常用的工具酶517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517

二、DNA连接酶519

三、DNA聚合酶519

四、其他常用的工具酶520

第二节 重组DNA技术常用的载体521

一、质粒载体521

二、噬菌体载体522

三、柯斯质粒523

四、其他常用载体523

第三节 DNA重组和鉴定524

一、目的基因的来源和制备524

二、载体的选择525

三、DNA分子的体外连接525

四、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527

五、重组子的筛选和鉴定528

六、外源基因的表达系统528

第四节 DNA重组技术的应用529

一、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529

二、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抗体529

三、转基因和基因敲除技术529

第33章 分子杂交技术&张莉萍531

第一节 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531

一、核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531

二、核酸的变性与复性532

三、分子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533

第二节 核酸探针的标记和检测533

一、核酸探针的种类533

二、核酸探针的标记和纯化534

三、核酸探针信号的检测538

第三节 分子杂交技术的分类及应用539

一、滤膜分子杂交539

二、原位分子杂交540

三、液相分子杂交542

第34章 PCR技术&王小中543

第一节 DNA聚合酶链反应543

一、PCR的基本原理和反应动力学543

二、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544

三、PCR扩增产物的检测和分析546

四、PCR技术的扩展547

第二节 荧光定量PCR548

一、荧光定量PCR的基本原理549

二、荧光定量PCR的定量参数和方法550

三、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特点551

第三节 PCR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553

一、PCR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553

二、PCR在遗传性疾病个体化诊疗的应用553

三、PCR在肿瘤个体化医疗中的应用553

第35章 DNA测序技术&刘北忠 徐婷555

第一节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简史与序列分析策略555

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简史555

二、DNA序列的分析策略555

第二节 链末端终止法556

一、测序原理556

二、测序体系556

三、方法特点558

第三节 化学降解法558

一、测序原理558

二、测序体系559

三、方法特点559

第四节 自动化测序559

一、基于单一荧光染料标记的自动化测序系统560

二、基于多种荧光染料标记的自动化测序系统560

第五节 其他测序新技术561

一、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561

二、杂交测序法561

三、焦磷酸测序技术561

四、原子探针显微镜法562

五、单分子测序技术562

六、纳米孔DNA测序技术562

第36章 生物芯片技术&刘松梅564

第一节 生物芯片的发展564

一、生物芯片的产生564

二、生物芯片的特点及一般分析过程564

三、生物芯片的种类565

第二节 DNA芯片565

一、DNA芯片的载体565

二、DNA芯片的探针设计566

三、DNA芯片的制备567

四、靶基因的标记567

五、杂交反应567

六、杂交信号的检测与数据处理568

七、DNA芯片的应用568

第三节 蛋白质芯片569

一、蛋白质微阵列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难569

二、蛋白质芯片制备570

三、样品制备570

四、杂交与结果分析570

五、蛋白质芯片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570

第37章 生物信息学&陈鸣572

第一节 概述572

一、生物信息学的定义572

二、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内容572

第二节 生物信息数据库573

一、国际著名生物信息中心573

二、数据库检索工具575

第三节 核酸数据分析575

一、核酸序列的基础分析575

二、开放阅读框分析575

三、序列比对分析和功能预测575

第四节 蛋白质数据分析576

一、蛋白质基本性质分析576

二、蛋白质功能预测577

三、蛋白质结构预测578

第五节 非编码RNA的分析578

一、microRNA分析578

二、lncRNA分析579

第六节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趋势579

第38章 分子诊断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及标准化&王小中581

第一节 分子诊断实验室的质量管理581

一、分析前阶段582

二、分析阶段585

三、分析后阶段588

第二节 分子诊断的标准化589

一、临床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的标准化589

二、临床标本制备处理和核酸提取方法的标准化589

三、检测试剂和方法的标准化589

四、检测结果分析的标准化590

五、标准品和质控品的应用590

六、标准化的组织实施机构590

第39章 糖代谢紊乱的实验室诊断&陈筱菲592

第一节 血糖及血糖浓度的调节592

一、血糖的来源及去路592

二、血糖浓度的调节592

第二节 各型糖尿病及其发病机制594

一、糖尿病的定义和分型594

二、不同类型DM的特点和发病机制595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及糖尿病的代谢紊乱597

一、代谢综合征的确定标准及其发生机制597

二、糖尿病的代谢紊乱598

第四节 糖尿病的诊断和检验指标600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600

二、血糖600

三、尿糖601

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检验指标601

五、糖化蛋白602

六、尿清蛋白排泄率602

七、血糖调节激素602

八、胰岛组织自身抗体603

九、糖尿病检验指标的应用604

第五节 低血糖症604

一、新生儿及婴儿低血糖症605

二、成年人空腹低血糖症605

三、餐后低血糖症605

第40章 脂代谢疾病与血脂改变&朱名安607

第一节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607

一、高脂血症概念607

二、高脂血症的分型607

三、高脂血症的分类608

四、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608

第二节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610

一、三酰甘油血症与冠心病610

二、餐后高脂血症与冠心病610

三、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611

四、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611

第三节 脂代谢异常与代谢综合征611

第四节 糖尿病的脂代谢异常611

一、1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特征611

二、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特征612

第五节 血脂异常与肾病综合征612

一、肾病综合征患者血脂变化612

二、实验室检查612

第六节 高脂血症与血栓形成613

一、血脂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613

二、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613

第七节 阿尔茨海默病与ApoE基因的多态性613

一、AD的病因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613

二、AD可能是遗传学上异源性疾病614

第41章 蛋白质与核酸代谢相关检验&秦雪615

第一节 血浆蛋白质及其代谢615

一、血浆蛋白质种类和功能615

二、主要血浆蛋白质及病理变化617

三、血清蛋白质的电泳分析621

第二节 体液蛋白质的检测621

一、血浆总蛋白的检测621

二、血浆清蛋白的检测622

三、血浆特种蛋白质的检测622

四、蛋白质电泳检测技术622

第三节 氨基酸代谢及其紊乱623

一、苯丙氨酸代谢623

二、酪氨酸代谢625

三、含硫氨基酸代谢625

四、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626

五、氨基酸的生物化学检验627

第四节 核酸代谢及其紊乱627

一、嘌呤核苷酸的代谢627

二、嘧啶核苷酸的代谢629

第42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检验&李园园630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630

一、水平衡及其紊乱630

二、电解质平衡紊乱631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632

一、血液中的气体及运输632

二、血气分析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632

三、酸碱平衡及其紊乱636

四、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和病例分析639

第三节 钾、钠、氯检测技术641

一、常用电解质检测技术原理641

二、渗透压检测技术及原理642

三、电解质和渗透压检测的质量控制643

第四节 血气酸碱分析技术643

一、血气分析仪的基本结构643

二、血气标本的采集、运输和保存644

三、血气酸碱分析的影响因素644

第43章 矿物质及骨代谢紊乱检验&彭志英646

第一节 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646

一、钙、磷、镁的代谢646

二、钙、磷、镁的生理功能647

三、钙、磷、镁的激素调节648

第二节 钙、磷、镁的代谢紊乱650

一、钙代谢紊乱650

二、磷代谢紊乱650

三、镁代谢紊乱651

第三节 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651

一、骨的组成、代谢与调节651

二、骨代谢标志物652

三、代谢性骨病654

第四节 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测655

一、钙、磷和镁的检测655

二、骨代谢调节激素的检测656

三、骨代谢标志物的检测657

第44章 肝胆疾病检验&王念跃658

第一节 肝的结构及功能概述658

一、肝的结构特点658

二、肝的主要功能658

第二节 慢性肝炎660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660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661

第三节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662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662

二、临床表现662

三、实验室检查663

第四节 酒精性肝病663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663

二、临床表现664

三、实验室检查664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66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665

二、临床表现665

三、实验室检查665

四、诊断标准666

第六节 肝性脑病66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667

二、实验室检查667

第七节 高胆红素血症667

一、黄疸的概念667

二、黄疸的成因与发生机制667

三、黄疸的实验室检查668

第八节 胆汁酸代谢紊乱性疾病669

一、胆汁酸代谢紊乱669

二、胆汁酸的实验室检测670

第九节 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及评价670

一、肝功能实验室检查的目的671

二、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671

第45章 胃、肠、胰疾病检验&鞠少卿672

第一节 胃、肠、胰结构与功能概述672

一、胃的结构与功能672

二、肠的结构与功能672

三、胰腺的结构与功能673

四、胃肠激素674

第二节 胃、肠、胰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检验675

一、胃疾病常用的生物化学检验675

二、胰腺疾病常用的生物化学检验676

第三节 常见胃、肠、胰疾病的实验室检验677

一、胃炎677

二、消化性溃疡678

三、胰腺炎679

四、胰腺癌681

第46章 肾疾病检验&王惠民683

第一节 概述683

一、肾的基本结构683

二、肾的生理功能683

第二节 肾功能的生化检验684

一、血清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684

二、血清尿素测定685

三、血清胱抑素C测定686

四、血清尿酸测定686

五、尿蛋白选择性指数测定686

六、尿渗量及自由水清除率测定687

第三节 肾小球肾炎687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687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688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688

四、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688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68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689

二、实验室检查689

第五节 肾小管性酸中毒690

一、低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Ⅰ型)690

二、近端肾小管RTA(Ⅱ型)690

三、高血钾型远端肾小管RTA(Ⅳ型)690

第六节 急性肾损伤69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691

二、实验室检查691

第七节 慢性肾病69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691

二、实验室检查692

第八节 尿路感染69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692

二、实验室检查692

第47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检验&张葵693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93

一、动脉粥样硬化693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96

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及原则699

第二节 高血压69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699

二、临床表现与分类700

三、实验室检查700

第三节 心力衰竭700

一、病因701

二、临床表现701

三、实验室检查701

第48章 内分泌疾病检验&耿娟703

第一节 概述703

一、内分泌及其调控703

二、内分泌疾病的常用生物化学检验704

第二节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704

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及其调节704

二、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705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706

一、甲状腺激素及分泌调节706

二、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707

第四节 肾上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708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分泌调节708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分泌调节709

三、肾上腺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709

第五节 性激素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712

一、性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分泌调节712

二、性激素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713

第49章 治疗药物监测&李贵星715

第一节 药物在体内的过程715

一、药物吸收715

二、药物分布715

三、药物代谢716

四、药物排泄716

第二节 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716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717

一、药动学模型717

二、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717

三、多剂重复用药的消除动力学719

四、非线性动力学消除719

第四节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与临床应用720

一、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依据720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721

三、个体化给药方案的调整721

第五节 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721

一、常用标本721

二、取样时间721

三、样品预处理722

第六节 需要浓度监测的主要药物722

一、地高辛722

二、抗癫痫药723

三、免疫抑制药724

四、茶碱724

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725

第50章 妊娠与营养状况检验&张璘726

第一节 妊娠的生物化学检验726

一、妊娠及生物化学特征726

二、正常及异常妊娠的生物化学检验729

第二节 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评价730

一、妊娠期的母体疾病730

二、妊娠中的胎儿疾病732

三、胎儿肺成熟度评价试验732

四、胎儿的先天性缺陷733

五、胎儿脏器功能的评价734

第三节 妊娠相关检验735

一、新生儿代谢特点735

二、新生儿疾病筛查736

第51章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黄彬738

第一节 概述738

第二节 病毒的基因检测739

一、乙型肝炎病毒739

二、丙型肝炎病毒741

三、人乳头瘤病毒743

四、巨细胞病毒744

第三节 细菌的基因检测745

一、结核分枝杆菌745

二、淋病奈瑟菌746

第四节 真菌的基因检测747

一、真菌的基因组结构747

二、常用的分子诊断方法748

三、临床意义748

第五节 其他常见病原体的基因检测749

一、沙眼衣原体749

二、解脲脲原体750

第52章 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郑芳752

第一节 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诊断752

一、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752

二、遗传标记的概念及其分类756

三、单核苷酸多态性758

四、单基因遗传病的分子诊断策略760

第二节 染色体病的分子诊断763

一、常见的染色体病763

二、常见染色体病的无创产前筛查763

三、NIPT技术的临床应用764

第53章 复杂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潘世扬765

第一节 复杂性疾病的分子诊断策略765

一、复杂性疾病分子诊断765

二、复杂性疾病分子诊断常用的检测标本765

三、分子诊断的常用方法与思路766

第二节 肿瘤的分子诊断766

一、肿瘤的发病机制766

二、早期分子诊断及预后767

三、分子检测在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768

四、分子检测在肿瘤筛查中的应用768

五、肿瘤微小残留病的分子检测769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769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遗传769

二、原发性高血压的分子诊断770

第四节 糖尿病770

一、1型糖尿病770

二、2型糖尿病771

第54章 分子诊断的其他应用&黄彬772

第一节 分子诊断在移植配型中的应用772

一、HLA与器官移植772

二、组织配型中的DNA分型技术773

三、组织配型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775

第二节 分子诊断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775

一、亲子鉴定775

二、个人识别777

三、性别鉴定与Y基因检测778

四、线粒体DNA分析778

第三节 分子诊断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779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782

第55章 概论&孔海深 陈瑜782

第一节 临床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和重要任务782

一、微生物、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782

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主要任务783

三、临床微生物学关注的热点783

第二节 临床微生物学与微生物学检验进展785

一、临床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微生物学对医学的贡献785

二、微生物学检验的发展786

第56章 临床微生物学及其检验的基本技术788

第一节 细菌感染及其检验技术&李智山 孙自镛788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788

二、细菌的感染与免疫790

三、细菌的基本检验技术790

第二节 真菌感染及其检验技术&简翠 孙自镛793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793

二、真菌的感染与免疫794

三、真菌的基本检验技术795

第三节 病毒感染及其检验技术&甄燕 孙自镛798

一、病毒的结构与增殖798

二、病毒的感染与免疫799

三、病毒的基本检测技术801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甄燕 孙自镛805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805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质量保证806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反质谱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808

第五节 细菌的自动化检验技术&李智山 孙自镛809

一、自动化血培养系统809

二、自动化细菌鉴定系统810

三、自动化药敏试验系统812

第六节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监测814

一、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814

二、临床重要的耐药菌及其检测820

第七节 医院感染控制及其检测技术&孙自镛825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特征825

二、医院感染诊断方法和检测827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830

第57章 临床细菌学检验832

第一节 革兰阳性球菌&马筱玲832

一、葡萄球菌属832

二、链球菌属835

三、肠球菌属838

第二节 革兰阴性球菌&马筱玲839

奈瑟菌属839

第三节 肠杆菌科细菌&马筱玲841

一、概述841

二、埃希菌属843

三、志贺菌属845

四、沙门菌属846

五、耶尔森菌属848

六、枸橼酸杆菌属849

七、克雷伯菌属和柔特勒菌属849

八、肠杆菌属850

九、沙雷菌属850

十、变形杆菌属851

十一、普罗威登斯菌属和摩根菌属851

十二、邻单胞菌属851

第四节 不发酵糖的革兰阴性杆菌&马筱玲852

一、概述852

二、假单胞菌属853

三、不动杆菌属855

四、产碱杆菌属和无色杆菌属855

五、金黄杆菌属856

六、窄食单胞菌属856

七、伯克霍尔德菌属857

八、莫拉菌属858

九、军团菌属858

第58章 临床病毒学检验860

第一节 肠道感染病毒检验&崔大伟 陈瑜860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861

二、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862

三、手足口疫病毒862

第二节 呼吸道感染病毒检验&李雪芬 陈瑜866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866

二、禽流感病毒868

三、SARS冠状病毒869

四、副黏病毒871

五、其他呼吸道病毒873

第三节 肝炎病毒检验&李雪芬 陈瑜875

一、甲型肝炎病毒875

二、乙型肝炎病毒876

三、丙型肝炎病毒879

四、丁型肝炎病毒880

五、戊型肝炎病毒882

第四节 疱疹病毒检验&毛卫林 陈瑜883

一、巨细胞病毒883

二、单纯疱疹病毒885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885

四、EB病毒886

第五节 HIV病毒检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叶波 陈瑜887

一、概况887

二、病毒特性887

三、致病机制889

四、临床意义890

五、实验室检查890

六、防治和治疗891

第六节 人乳头瘤病毒检验——人乳头状病毒&楼滨 陈保德 陈瑜892

第59章 临床真菌学检验&杨青 陈瑜895

第一节 酵母样真菌检验895

一、念珠菌属895

二、隐球菌属897

三、毛孢子菌属900

第二节 丝状真菌901

一、曲霉菌属901

二、青霉菌属903

三、镰刀菌属904

四、赛多孢菌属905

五、接合菌906

第三节 卡氏肺孢子虫907

第60章 临床微生物不同类型感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褚云卓909

第一节 血液909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909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910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911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912

第二节 脑脊液913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913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913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914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914

第三节 尿液915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915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915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915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916

第四节 痰液917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917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918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918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919

第五节 脓液、穿刺液和引流液921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921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922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922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922

第六节 粪便924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924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924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924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925

第七节 生殖道标本928

一、标本中常见的病原体928

二、标本的采集和运送928

三、标本的接种和培养928

四、细菌学检验和报告928

第61章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及质量保证&孔海深 陈瑜930

第一节 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管理930

一、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管理要求930

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要求930

三、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管理制度931

四、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和措施931

五、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932

六、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管理932

第二节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933

一、生物安全水平和要求933

二、生物安全保障935

三、生物安全技术936

第三节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937

一、分析前质量保证937

二、分析中质量保证937

三、分析后质量保证942

第六篇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943

第62章 概论&杨再兴 仲人前943

第一节 免疫学基本理论和重要概念943

一、免疫器官943

二、免疫细胞944

三、免疫分子946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和特点948

一、抗原抗体反应基本原理948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949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949

第三节 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保证949

一、分析前质量保证949

二、分析中质量保证950

三、分析后质量保证950

第63章 免疫分析技术及应用&蔡蓓 王兰兰952

第一节 酶免疫技术及应用952

一、酶免疫技术的基本原理953

二、酶免疫技术分类954

三、酶免疫测定方法的评价955

第二节 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及应用956

一、生物素-亲和素免疫放大技术的基本原理956

二、生物素-亲和素标记的基本类型及技术特点956

三、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的应用评价957

第三节 放射免疫技术及应用958

一、放射免疫技术概述958

二、放射免疫分析958

三、免疫放射分析958

四、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质量控制958

五、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959

第四节 荧光免疫技术及应用959

一、荧光免疫技术基本原理959

二、技术要点959

三、方法学评价960

四、荧光免疫技术质量保证960

五、荧光免疫技术的临床应用960

第五节 金标记免疫技术及应用960

一、免疫胶体金标记的原理961

二、免疫胶体金标记技术特点961

三、金标记免疫技术的应用961

第六节 自动化免疫分析技术962

一、自动化免疫比浊分析技术962

二、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964

三、荧光免疫自动化分析967

四、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质量保证968

第七节 流式细胞分析术原理及应用969

一、流式细胞仪的分析和分选原理969

二、流式细胞术的技术参数971

三、流式细胞仪分析的技术要求972

四、流式细胞术的应用评价976

五、流式细胞术在免疫学检查中的应用976

第八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979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原理979

二、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980

三、亲和组织化学染色981

四、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981

五、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982

六、免疫标记电镜技术982

七、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982

八、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983

第64章 体液免疫检验&耿红莲 仲人前985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检测985

一、IgG、IgA、IgM测定985

二、血清IgD测定987

三、血清IgE测定988

四、轻链测定988

五、M蛋白的检测与鉴定988

第二节 补体检测990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测定990

二、旁路途径的溶血活性测定(AP-CH50)991

三、单个补体成分的测定991

第三节 特定蛋白检测993

一、C反应蛋白993

二、铜蓝蛋白993

三、α1酸性糖蛋白994

四、抗链球菌溶血素“O”994

五、类风湿因子994

六、转铁蛋白995

七、触珠蛋白995

八、α2-巨球蛋白996

九、α1-抗胰蛋白酶996

十、尿微量清蛋白997

十一、α1-微球蛋白997

十二、β2-微球蛋白998

第65章 细胞免疫检验及应用999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及应用&袁向亮 沈立松999

一、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1000

二、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1001

三、自然杀伤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1003

第二节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及应用&王剑 沈立松1004

一、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测1004

二、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1007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细胞黏附分子检测及应用&李美星 沈立松1008

一、细胞因子1008

二、细胞黏附分子1013

第66章 感染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陈保德 胡志东1018

第一节 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检验1018

一、甲型肝炎病毒1018

二、乙型肝炎病毒1019

三、丙型肝炎病毒1022

四、丁型肝炎病毒1024

五、戊型肝炎病毒1025

六、庚型肝炎病毒1025

七、输血传播病毒1025

第二节 HIV免疫学检测1026

一、HIV感染导致的人体变化1026

二、HIV感染的三种临床结局1027

三、HIV血清学检测1027

第三节 TORCH的免疫学检验1030

一、弓形虫感染1030

二、风疹病毒感染1031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1032

四、单纯疱疹病毒感染1034

第四节 其他病原体的免疫学检验1034

一、沙眼衣原体感染1034

二、轮状病毒感染1036

三、腺病毒感染1036

四、肺炎衣原体感染1036

五、肺炎支原体感染1037

六、梅毒螺旋体感染1037

第67章 变态反应的免疫学检验&李会强1040

第一节 变态反应的基础1040

一、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1040

二、Ⅱ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1041

三、Ⅲ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1041

四、Ⅳ型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1041

第二节 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相关检验1042

一、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042

二、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1042

第三节 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相关检验1046

一、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046

二、Ⅱ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1047

第四节 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相关检验1049

一、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049

二、Ⅲ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1049

第五节 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及其相关检验1051

一、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1051

二、Ⅳ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相关检验1051

第68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1053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梁艳 仲人前1053

一、发病机制1053

二、分类1054

三、检测方法与项目1054

第二节 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梁艳 仲人前1055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1055

二、干燥综合征1056

三、类风湿关节 炎1056

四、系统性血管炎1057

五、抗磷脂综合征1059

六、系统性硬化1059

七、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1060

八、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061

第三节 消化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梁艳 仲人前1061

一、自身免疫性胃炎1061

二、自身免疫性肝炎1062

三、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1063

四、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064

五、炎性肠病1064

第四节 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邓琳 沈立松1066

一、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1066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068

三、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069

四、恶性贫血1070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邓琳 沈立松1071

一、自身免疫性心肌炎1071

二、扩张型心肌病1072

第六节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周韵斓 沈立松1073

一、重症肌无力1073

二、多发性硬化1073

三、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1074

四、副肿瘤综合征1074

第七节 内分泌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周韵斓 沈立松1075

一、Graves病1075

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077

三、1型糖尿病1078

四、Addison病1079

五、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综合征1079

第八节 生殖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潘秀军 沈立松1080

一、免疫性不育1080

二、免疫性流产1081

第九节 皮肤自身免疫性疾病&潘秀军 沈立松1081

一、天疱疮1081

二、类天疱疮1082

第69章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免疫学检验&唐中1085

第一节 免疫增殖性疾病的概述1085

一、免疫增殖病的发病机制1085

二、免疫增殖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085

三、免疫增殖病的分类1086

四、免疫增殖病的检测方法与项目1086

第二节 多发性骨髓瘤1090

一、疾病概况1090

二、发病机制1090

三、临床特征1090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090

第三节 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097

一、疾病概况1097

二、发病机制1097

三、临床特征1097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097

第四节 巨球蛋白血症1098

一、疾病概况1098

二、发病机制1098

三、临床特征1098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098

第五节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099

一、疾病概况1099

二、发病机制1100

三、临床特征1100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100

第六节 霍奇金病1101

一、疾病概况1101

二、发病机制1101

三、临床特征1101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101

第七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1102

一、疾病概况1102

二、发病机制1102

三、临床特征1102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103

第70章 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唐中1105

第一节 免疫缺陷性疾病概述1105

一、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分类1105

二、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共同临床特征1105

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检验1106

第二节 原发性B细胞免疫缺陷病1106

一、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106

二、选择性IgA缺陷1106

三、X性连锁高IgM综合征1106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107

第三节 原发性T细胞免疫缺陷病1108

一、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1108

二、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病1108

三、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1108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108

第四节 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病1109

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1109

二、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综合征1110

三、伴湿疹血小板减少的免疫缺陷病1110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110

第五节 原发性吞噬细胞缺陷病1110

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1110

二、白细胞黏附缺陷1110

三、慢性肉芽肿病1111

四、实验室检测与分析1111

第六节 原发性补体系统缺陷病1111

一、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