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转向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转向研究
  • 范永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20334136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260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275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关系-政治-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转向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1

一 新社会运动、文化理论和文化政治的兴起2

二 文论政治化的学理解析5

三 文论政治化的路径与策略9

四 文论政治化的局限性13

五 本书的写作思路和内容框架17

第一部分 文学理论的政治转向27

第一章 “权力论”视域下的文学与政治27

一 “权力”:后现代文论思潮的核心概念28

二 福柯的“权力系谱学”与后现代文论的政治转向31

三 “权力论”影响下的文学与政治34

四 走向文学的权力分析38

第二章 “主体位置”与身份认同政治39

一 从“主体”到“主体位置”39

二 福柯论“主体位置”42

三 揭露“主体位置”的建构机制44

四 “去除认同”:一项未竟的事业46

第三章 走向叙事政治学:后现代叙事理论的政治转向48

一 叙事理论政治转向的原因49

二 政治化叙事的三大流派51

三 叙事形式与文化政治55

四 叙事政治学的未来58

第四章 从心理分析走向政治批评:后精神分析文论的政治转向61

一 精神分析文论政治转向的原因61

二 从拉康再出发65

三 政治化精神分析文论的三种形态66

第五章 走向文学阅读政治学:文学接受理论的政治转向73

一 政治语境和阅读构形73

二 读者身份与差异阅读75

三 意义累积和文本政治77

四 文学阅读政治学评价79

第二部分 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化文论83

第六章 从反映论到建构论: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逻辑83

一 从反映论到建构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变革84

二 文化建构社会现实87

三 文化建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89

四 文化建构“主体位置”或身份/认同92

五 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评价95

第七章 后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意识形态论98

一 从“历史唯物主义”到“文化唯物主义”“语言建构主义”99

二 作为“机构/制度”(institutions)的审美意识形态102

三 审美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106

四 “日常生活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建构之必要113

第八章 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政治学116

一 哲学的政治:从反映论到话语—权力建构论117

二 命名的政治:从文学本质论到文学体制论119

三 文本的政治:从文本分析到话语分析121

四 阅读的政治:“阅读构形”理论123

五 后马克思主义文学政治学评价125

第九章 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与创新128

一 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模式的变革129

二 两个核心观念的转变133

三 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的创新136

四 走向复杂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141

第十章 “实在界”: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新视角143

一 为什么要以“实在界”为视角?144

二 穿越幻象—认同症候146

三 从欲望图看“实在界”视角的超越性149

四 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贡献与不足151

第三部分 当代西方政治化文论批判157

第十一章 后现代建构主义文论范式的构建与转型157

一 后现代建构主义文论范式的构建158

二 后现代建构主义文论范式的特征160

三 后现代建构主义文论范式的转型164

第十二章 文学情感肌质的存在论根基:反本质主义文学观批判168

一 陷入“语言牢笼”的反本质主义文学观168

二 文学情感肌质的生存体验性171

三 文学情感肌质的生命交往性173

四 文学情感肌质的精神超越性175

第十三章 走出“强制阐释”:理论之后的审美阅读策略178

一 “强制阐释”:理论时期的阅读模式179

二 重建文学观念:文学是审美的人学181

三 始于“审美判断”:审美阅读策略之一183

四 关注“文学的质量”:审美阅读策略之二186

五 重提“审美溶解”:审美阅读策略之三189

第十四章 反对“强制阐释”与中国审美阅读学的兴起193

一 反对“强制阐释”与倡导“本体阐释”193

二 “中国审美阅读学”的理论谱系195

三 “中国审美阅读学”的理论创新198

四 “中国审美阅读学”的发展愿景201

第十五章 “纯粹文学性”与“依存文学性”:“文学性”新论204

一 从解构“文学性”到重构“文学性”204

二 “纯粹美”与“依存美”207

三 “纯粹文学性”与“依存文学性”209

四 两种文学性的辩证关系和结合方式212

五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性”理论215

第十六章 “诗的正义”:一个亟须重建的文学研究视角219

一 “诗的正义”概念的两大缺陷219

二 “诗的正义”:从“惩恶扬善”到“以美显善”222

三 重释“诗的正义”的内涵与特性226

四 “诗的正义”:文学研究的超越性视角230

结语 当代中西文学政治学的理论异质辨析233

一 历史生成:“政治化”与“再政治化”233

二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236

三 政治内涵:“宏观政治”与“微观政治”239

四 文学观念:“审美化”与“去审美化”242

五 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政治学”245

参考文献250

后记25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