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桂林岩溶石山常见木本植物生态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桂林岩溶石山常见木本植物生态学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1/31336665.jpg)
- 梁士楚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90190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岩溶地貌-木本植物-植物生态学-研究-桂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桂林岩溶石山常见木本植物生态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桂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概况1
第一节 自然生态条件1
一、地形地貌1
二、气候1
三、土壤1
四、水系2
第二节 岩溶石山地貌类型2
第三节 物种多样性2
第二章 桂林岩溶石山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4
第一节 种类组成研究4
一、苔藓植物研究4
二、维管植物研究4
第二节 个体生态研究4
一、形态与结构研究4
二、水分生理研究5
三、光合生理研究6
四、营养元素研究8
五、生长与繁殖研究8
第三节 种群生态研究9
一、种群结构研究9
二、种间关系研究10
三、种间替代研究11
第四节 群落生态研究11
一、土壤种子库研究11
二、种类组成与结构研究12
三、分类与排序研究13
四、演替动态研究13
五、群落生物量研究14
第五节 恢复生态研究14
一、生境恢复研究14
二、种类组成与结构恢复研究14
三、恢复模式研究15
第三章 桂林岩溶石山木本植物种类及其区系特点16
第一节 种类组成16
一、科的组成37
二、属的组成40
三、种的组成47
四、生活型的组成48
第二节 区系特征48
一、科的区系成分48
二、属的区系成分50
第四章 桂林岩溶石山木本植被分类系统54
第一节 自然植被54
一、针叶林54
二、阔叶林54
三、灌丛55
第二节 人工植被56
第五章 桂林岩溶石山龙须藤生理生态特征58
第一节 龙须藤的分类学特征58
第二节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59
一、样地与供试材料59
二、龙须藤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的测定59
三、龙须藤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的测定59
四、数据统计分析59
第三节 龙须藤生境因子的动态变化60
一、龙须藤生境因子日变化60
二、龙须藤生境因子季节变化67
第四节 龙须藤生理因子的动态变化69
一、龙须藤生理因子日变化69
二、龙须藤生理因子季节变化75
第五节 龙须藤净光合速率影响因子分析78
一、龙须藤净光合速率与影响因子相关分析78
二、龙须藤净光合速率与影响因子回归分析78
第六节 龙须藤蒸腾速率影响因子分析79
一、龙须藤蒸腾速率与影响因子相关分析79
二、龙须藤蒸腾速率与影响因子回归分析79
第七节 龙须藤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子分析80
一、龙须藤水分利用效率与影响因子相关分析80
二、龙须藤水分利用效率与影响因子回归分析81
第八节 龙须藤生理因子的光响应81
一、龙须藤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82
二、龙须藤其他生理因子的光响应83
第九节 龙须藤生理因子的CO2响应84
一、龙须藤净光合速率的CO2响应85
二、龙须藤其他生理因子的CO2响应86
第十节 龙须藤对岩溶石山的光合和水分生理响应87
一、龙须藤光合“午休”现象87
二、龙须藤适应岩溶石山环境的光合生理基础89
三、龙须藤适应岩溶石山环境的水分生理基础89
第六章 桂林岩溶石山黄荆生理生态特征91
第一节 黄荆的分类学特征91
第二节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92
一、样地与供试材料92
二、黄荆光合作用及生境因子日变化的测定92
三、黄荆光合速率响应曲线的测定92
第三节 黄荆生境因子日变化93
第四节 黄荆光合生理因子日变化94
第五节 黄荆光合生理生态参数季节动态96
第六节 黄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96
第七节 黄荆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和CO2响应97
第八节 黄荆对岩溶石山生理生态适应98
一、黄荆光合“午休”现象98
二、黄荆适应岩溶光环境的光合生理基础99
三、黄荆对岩溶高温、干旱环境的适应性100
四、黄荆对CO2升高响应的生长潜能101
第七章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生态特征102
第一节 青冈的分类学特征102
第二节 青冈种群结构及动态103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103
二、青冈种群高度结构107
三、青冈种群胸径结构及动态107
四、青冈种群分布格局及动态110
第三节 青冈群落学特征116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116
二、青冈群落种类组成122
三、青冈群落区系成分124
四、青冈群落外貌特征125
五、青冈群落层次结构127
六、青冈群落物种多样性128
七、青冈群落优势种生态位137
八、青冈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142
九、青冈群落种内与种间竞争148
第四节 青冈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152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153
二、群落TWINSPAN分类153
三、群落DCA排序155
第八章 桂林岩溶石山光蜡树生态特征158
第一节 光蜡树的分类学特征158
第二节 光蜡树生理生态特性159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159
二、影响光蜡树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160
三、光蜡树净光合速率164
四、光蜡树气孔导度167
五、光蜡树蒸腾速率169
六、光蜡树胞间CO2浓度与气孔限制值171
七、光蜡树水分利用效率173
八、光蜡树光合作用季节动态175
九、光蜡树光响应曲线179
十、光蜡树CO2响应曲线181
第三节 光蜡树种群结构182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182
二、光蜡树种群高度结构184
三、光蜡树种群胸径结构186
四、光蜡树种群冠幅结构187
五、光蜡树种群分布格局189
第四节 光蜡树群落学特征191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191
二、光蜡树群落种类组成193
三、光蜡树群落区系成分195
四、光蜡树群落外貌特征197
五、光蜡树群落层次结构199
六、光蜡树群落物种多样性199
七、光蜡树群落种间关联200
八、光蜡树群落种群生态位202
第九章 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生态特征206
第一节 阴香的分类学特征206
第二节 阴香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207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207
二、阴香根解剖结构207
三、阴香茎解剖结构210
四、阴香叶解剖结构211
五、阴香营养器官结构特点与生态适应211
第三节 阴香幼苗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征213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213
二、阴香幼苗形态特征和生物量218
三、阴香幼苗生长动态226
四、阴香幼苗生态适应229
五、阴香幼苗种群分布格局233
六、阴香幼苗营养元素含量236
第四节 阴香光合生理生态特性238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239
二、阴香光合日变化241
三、阴香光合季节动态262
四、阴香净光合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266
五、阴香幼树光合日变化及季节动态269
六、阴香光响应曲线279
第五节 阴香种群结构282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282
二、阴香种群高度结构284
三、阴香种群胸径结构288
四、阴香种群冠幅结构290
五、阴香种群年龄结构294
六、阴香种群分布格局298
第六节 阴香群落学特征301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301
二、阴香群落种类组成301
三、阴香群落区系成分302
四、阴香群落外貌特征304
五、阴香群落层次结构305
六、阴香群落物种多样性306
七、阴香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308
八、阴香群落种间关联312
第七节 阴香群落数量分类317
一、样地与研究方法317
二、群落TWINSPAN分类317
参考文献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