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压直流输电设计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压直流输电设计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16/31376786.jpg)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ISBN:978751981199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1100页
- 文件大小:208MB
- 文件页数:1120页
- 主题词:高压输电线路-直流输电线路-设计-手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压直流输电设计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高压直流输电设计技术概论1
第一节 直流输电的系统构成、技术特点及应用1
一、直流输电的系统构成1
二、直流输电技术的特点4
三、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5
第二节 直流输电技术发展7
一、国外直流输电发展7
二、国内直流输电发展8
三、国内已投运的直流输电工程10
四、国内在建直流输电工程13
第三节 直流输电工程设计主要内容13
参考文献15
第二章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性能16
第一节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稳态性能16
一、直流输电系统额定值16
二、直流输电系统运行方式17
三、直流输电系统稳态运行特性及控制方式18
四、直流输电系统无功功率补偿22
五、直流输电系统交流侧滤波22
六、直流输电系统直流侧滤波23
七、直流输电系统可听噪声23
八、直流输电系统损耗23
九、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24
十、直流偏磁25
第二节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故障25
一、换流器故障25
二、换流站直流配电装置及接地极故障26
三、换流站交流侧故障26
四、直流线路故障27
第三节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动态性能27
一、直流系统的响应27
二、换流器在交流系统故障期间的运行31
三、直流输电回路谐振31
四、直流输电系统调制31
五、直流输电系统引起的次同步振荡32
参考文献32
第三章 电力系统方案论证33
第一节 电力系统方案论证主要内容及基本原则33
一、电力系统方案论证的主要内容33
二、电力系统方案论证的基本原则33
第二节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必要性33
一、输电方式选择33
二、直流输电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34
三、直流输电工程建设时机34
第三节 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系统方案34
一、输电容量34
二、输电电压等级35
三、直流输电工程的起落点选择37
四、送受端换流站接入系统方案设计37
第四节 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导线截面选择38
一、导线截面选择的主要原则和思路38
二、导线载流量及经济电流密度38
三、输电损耗40
四、经济比较40
第四章 电力系统对直流输电工程的要求42
第一节 电气计算42
一、潮流计算42
二、稳定计算42
三、短路电流计算42
四、短路比43
第二节 直流系统运行方式43
一、直流系统运行接线方式43
二、直流系统运行工作方式44
三、孤岛运行方式45
第三节 换流站无功配置45
一、无功配置原则45
二、换流站无功消耗46
三、交流系统无功支持能力47
四、换流站无功分组容量47
五、换流站无功平衡与无功配置方案48
第四节 交流系统谐波阻抗计算分析49
一、交流系统谐波阻抗概述49
二、谐波阻抗模型50
三、运行方式选择50
四、谐波阻抗计算结果50
第五节 次同步振荡及自励磁51
一、换流站近区机组次同步振荡51
二、换流站近区机组自励磁52
第六节 交流系统内过电压和潜供电流计算53
一、内过电压和潜供电流计算概述53
二、工频过电压53
三、谐振过电压54
四、操作过电压54
五、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55
第七节 多馈入直流输电56
第八节 直流系统调制功能56
一、直流系统调制功能概述56
二、功率调制功能57
三、频率控制功能57
四、电压控制功能57
五、多回直流协调控制57
参考文献57
第五章 直流输电系统电磁环境58
第一节 换流站的电磁环境58
一、电场58
二、磁场59
三、通信干扰59
四、可听噪声59
五、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59
第二节 换流站的电磁兼容防护60
一、传导防护设计60
二、辐射防护设计60
参考文献62
第六章 换流站电气主接线63
第一节 换流站电气主接线的设计原则63
一、电气主接线的构成63
二、电气主接线的设计依据63
三、电气主接线的设计要求64
第二节 换流器单元接线65
一、一般要求65
二、每极单12脉动换流器单元接线66
三、每极双12脉动换流器单元串联接线68
四、每极双12脉动换流器单元并联接线70
五、背靠背换流器单元接线72
第三节 直流侧接线73
一、一般要求73
二、整流站直流侧接线73
三、逆变站直流侧接线76
四、融冰接线76
第四节 交流侧接线79
一、一般要求79
二、交流配电装置接线79
三、交流滤波器区接线80
第五节 直流换流站电气主接线示例82
参考文献82
第七章 主回路参数计算83
第一节 主回路参数计算目的及计算流程83
一、主回路参数计算目的83
二、主回路参数计算流程83
三、电气量符号及定义83
第二节 环境条件和系统数据84
一、环境条件84
二、交流系统数据84
三、直流系统条件84
第三节 主回路参数计算方法86
一、直流电压计算86
二、直流电压差计算87
三、相对感性和阻性压降计算87
四、换相角计算87
五、无功功率消耗计算88
六、阀侧电压和电流计算88
七、换流变压器额定容量计算88
八、换流变压器短路阻抗88
九、换流变压器变比和分接开关计算88
第四节 直流系统运行特性计算89
一、运行特性参数89
二、运行特性参数输出结果89
三、运行特性的计算手段89
第五节 直流主回路参数计算工程算例91
一、计算条件91
二、直流系统主回路参数计算92
三、运行特性计算95
参考文献96
第八章 交流滤波器设计97
第一节 交流侧谐波分析97
一、交流侧谐波来源97
二、交流侧谐波的危害97
三、换流器产生的谐波计算97
四、实际谐波电流的选取101
第二节 交流滤波器滤波原理101
一、交流滤波性能指标101
二、交流滤波器滤波原理102
三、交流滤波器类型103
四、滤波器形式选择原则106
五、实际工程交流滤波器形式选择107
第三节 交流滤波器的计算107
一、设计思路和流程107
二、设计输入条件108
三、滤波性能计算108
四、稳态定值计算110
五、暂态定值计算111
第四节 交流滤波器设计实例113
一、计算软件界面113
二、计算条件114
三、设计过程117
四、性能计算结果121
五、定值计算结果121
参考文献124
第九章 直流滤波器设计125
第一节 设计一般要求125
一、直流滤波器的作用125
二、感应噪声及其抑制125
第二节 噪声干扰电压及其等效干扰电流的取值126
一、直流滤波器设计判据126
二、直流滤波器性能指标计算原则127
三、直流输电线路谐波电流对公众电话音频干扰的分析127
四、高压直流工程直流滤波器性能指标及通信干扰情况128
五、±800kV特高压直流工程直流滤波器性能指标128
第三节 直流侧谐波分析129
一、特征谐波129
二、非特征谐波130
三、实际谐波电压的选取130
第四节 直流滤波器设计130
一、直流滤波器选型130
二、典型直流工程直流滤波器配置方案133
三、直流滤波器性能计算133
四、直流滤波器定值计算134
五、直流滤波系统构成136
第五节 直流滤波器设计实例139
一、计算条件139
二、计算软件界面140
三、满足性能要求的配置方案142
四、稳态定值计算结果143
五、暂态定值计算结果145
参考文献146
第十章 换流站电力线载波干扰和无线电干扰147
第一节 换流站高频噪声的影响和限值147
一、换流站高频噪声对载波通信和无线电通信的影响147
二、换流站PLCI和RI限值148
第二节 换流站PLCI和RI计算148
一、计算模型148
二、噪声源149
三、仿真计算150
第三节 PLC和RI噪声的抑制151
一、PLC和RI噪声干扰的抑制措施151
二、交流线路PLC噪声衰减计算152
三、PLC噪声测量实例154
四、PLC和RI噪声滤波器配置原则158
第四节 PLC和RI噪声滤波器设计159
一、PLC和RI噪声滤波器典型型式159
二、PLC和RI噪声滤波器设计基本步骤159
三、PLC和RI噪声滤波器降噪性能仿真计算160
四、PLC和RI噪声滤波器典型案例161
参考文献162
第十一章 换流站过电压保护与绝缘配合163
第一节 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研究的目的和方法163
一、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163
二、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63
第二节 内部过电压保护164
一、暂时过电压164
二、操作过电压164
三、陡波前过电压165
第三节 雷电过电压保护166
一、直击雷保护166
二、雷电侵入波保护170
第四节 换流站的绝缘配合172
一、换流站避雷器配置及参数初选172
二、换流站过电压研究179
三、换流站主要设备绝缘水平的确定181
四、避雷器配置方案及参数实例182
第五节 换流站外绝缘189
一、换流站空气净距计算189
二、换流站直流爬电比距确定192
三、海拔修正194
第六节 计算实例197
一、±500kV换流站典型工程过电压及绝缘配合计算197
二、±800kV换流站典型工程过电压及绝缘配合计算200
三、背靠背换流站典型工程过电压及绝缘配合计算205
参考文献208
第十二章 暂态过电流计算209
第一节 每极单12脉动换流器接线暂态过电流分析209
一、故障类型209
二、不同故障下暂态过电流计算方法210
第二节 每极双12脉动换流器及背靠背换流器接线暂态过电流分析216
一、每极双12脉动换流器接线暂态过电流分析216
二、背靠背换流器接线暂态过电流分析217
第三节 暂态过电流计算算例218
一、算例概述218
二、详细计算219
第四节 暂态过电流仿真结果224
第十三章 换流站电气设备选择226
第一节 设备选择的一般要求226
一、总的原则226
二、技术条件226
三、环境条件226
第二节 换流阀227
一、换流阀性能要求227
二、换流阀型式选择229
三、换流阀其他要求232
第三节 换流变压器232
一、一般要求232
二、换流变压器型式选择233
三、换流变压器参数选择233
第四节 平波电抗器235
一、平波电抗器的配置235
二、平波电抗器型式选择236
三、平波电抗器参数选择237
第五节 开关设备238
一、直流转换开关238
二、直流旁路开关240
三、直流隔离开关241
四、交流断路器243
第六节 直流测量装置244
一、直流电流测量装置244
二、直流电压测量装置247
第七节 穿墙套管及绝缘子248
一、型式选择248
二、参数选择248
参考文献249
第十四章 换流站电气布置250
第一节 设计原则与要求及换流站布置区域划分250
一、总的原则与要求250
二、换流站布置区域划分250
第二节 换流区布置251
一、设计原则251
二、两端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换流区布置251
三、背靠背换流站换流区布置264
第三节 阀厅电气布置266
一、设计原则266
二、采用二重阀的阀厅电气布置267
三、采用四重阀的阀厅电气布置275
四、背靠背换流站阀厅电气布置281
第四节 直流配电装置布置287
一、设计原则287
二、每极单12脉动换流器的双极系统换流站直流配电装置287
三、每极双12脉动换流器串联的双极系统换流站直流配电装置289
四、户内直流配电装置293
第五节 交流配电装置布置295
一、设计原则295
二、屋外HGIS布置296
三、屋外GIS布置296
四、屋内GIS布置301
五、换流变压器进线回路PLC设备的布置302
第六节 交流滤波器区布置304
一、设计原则304
二、交流滤波器区大组布置304
三、交流滤波器区小组布置308
第七节 电气总平面布置313
一、两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电气总平面布置313
二、背靠背换流站换流区域布置313
第十五章 换流站站用电系统320
第一节 站用电系统接线320
一、站用电系统接线原则320
二、站用电源引接方式320
三、站用电压等级及中性点接地方式321
四、站用电接线321
五、站用电负荷322
六、站用电负荷供电方式325
七、检修供电网络333
八、工程实例333
第二节 站用电系统设备选择335
一、站用电负荷统计及计算335
二、站用变压器选择335
三、其他设备选择338
四、工程实例339
第三节 站用电气设备布置341
一、布置原则341
二、站用变压器的布置341
三、站用配电装置的布置342
四、工程实例342
第四节 站用电二次系统345
一、站用电控制系统345
二、继电保护346
三、备用电源自动投入347
第五节 新能源在站用电中的应用前景349
一、概述349
二、太阳能光伏发电349
三、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换流站中的应用及展望350
参考文献351
第十六章 换流站控制系统352
第一节 总体设计要求352
一、系统分层352
二、冗余要求352
三、性能要求352
四、控制系统与保护配合要求353
五、控制系统与换流阀配合要求353
六、不同技术路线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及要求353
第二节 运行人员控制系统354
一、系统构成354
二、系统功能356
三、通信及接口359
第三节 极和换流器控制系统360
一、基本控制策略360
二、系统构成361
三、系统功能366
四、直流远动系统375
五、通信及接口379
第四节 站控系统381
一、系统构成381
二、功能配置383
三、通信及接口384
第五节 换流阀的触发控制系统385
一、系统构成385
二、功能配置386
三、通信及接口387
第六节 工程实例388
参考文献393
第十七章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保护394
第一节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保护特点及要求394
一、直流系统保护特点394
二、直流系统保护通用要求395
三、直流系统保护分区396
四、直流系统保护动作出口399
第二节 直流保护400
一、直流保护配置400
二、直流保护整定计算410
三、装置及外部接口412
四、工程实例413
第三节 换流变压器保护416
一、换流变压器保护配置416
二、换流变压器保护整定计算421
三、装置及外部接口424
四、工程实例425
第四节 直流滤波器保护425
一、直流滤波器保护配置425
二、直流滤波器保护整定计算429
三、装置及外部接口430
四、工程实例431
第五节 交流滤波器及无功补偿电容器保护432
一、交流滤波器及无功补偿电容器保护配置432
二、交流滤波器及无功补偿电容器保护整定计算438
三、装置及外部接口439
四、工程实例440
第六节 直流系统暂态故障录波440
一、直流系统暂态故障录波配置440
二、直流系统暂态故障录波装置技术要求442
三、直流系统暂态故障录波装置录波信号443
四、装置及外部接口444
第七节 直流线路故障定位及监测444
一、直流线路故障定位系统444
二、接地极线路故障监测系统445
参考文献446
第十八章 换流站二次辅助系统447
第一节 站用直流电源系统447
一、系统配置及接线447
二、负荷统计及设备选择454
三、监测、监控及信号455
四、通信及接口457
第二节 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457
一、系统配置及接线457
二、负荷统计及设备选择459
三、监测及信号461
四、通信及接口462
第三节 阀冷却控制保护系统462
一、系统构成462
二、阀冷却控制系统功能463
三、阀冷却保护系统功能467
四、设备配置及接口方案468
第四节 谐波监视系统471
一、系统配置472
二、系统功能473
三、装置及外部接口473
第五节 全站时间同步系统473
一、系统结构473
二、系统功能475
三、二次设备的时间同步要求476
四、工程实例476
第六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476
一、探测范围及区域划分476
二、系统设计478
三、火灾探测器的选择483
四、系统设备的设置483
五、系统布线484
六、系统供电485
七、通信及接口485
第七节 图像监视及安全警卫系统485
一、监控范围485
二、系统功能485
三、系统设计486
四、设备配置488
五、设备布置及安装491
第八节 设备状态监测系统492
一、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功能要求492
二、设备状态监测对象及参量492
三、系统设备配置493
四、通信及接口494
五、工程实例495
第十九章 换流站二次回路设计及布置496
第一节 直流系统测量装置496
一、一般要求496
二、直流系统测量装置配置496
三、直流系统测量装置的选用要求500
四、工程实例506
第二节 二次接线510
一、断路器及隔离开关二次接线510
二、换流变压器二次接线514
三、选相控制器配置及二次接线517
四、控制电缆和控制光缆选择519
五、二次接地及抗干扰要求520
第三节 二次设备布置521
一、一般要求521
二、控制楼二次设备布置522
三、就地继电器小室布置527
四、直流及交流不间断电源设备布置528
第二十章 换流站通信设计530
第一节 换流站业务信息种类及传输要求530
一、常规电网生产、调度及管理业务信息530
二、直流输电系统专有业务信息531
第二节 业务信息对传输通道及接口的要求531
一、换流站至调度端的系统调度信息531
二、换流站与换流站的站间信息531
三、换流站与变电站的站间信息531
四、换流站图像监视信息531
五、换流站站内通信信息531
第三节 换流站站间业务信息通道组织532
一、电力系统主要通信方式532
二、光纤通道组织基本原则532
三、通道建设及带宽的选择原则532
四、光缆纤芯的选择原则532
五、光纤通信中继站的设置原则532
六、换流站站间通道组织的实现方式533
七、直流输电工程通道建设及组织方案示意图533
第四节 直流远动通道传输时延计算533
第五节 站内通信及辅助设施534
一、系统调度交换机及行政交换机534
二、电力综合数据网及电力调度数据网534
三、广播系统535
四、会议电视系统535
五、通信用房535
六、通信电源535
七、综合布线535
八、动力和环境监测系统535
第二十一章 换流站总图设计536
第一节 站址选择及总体规划536
一、站址选择536
二、总体规划544
第二节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544
一、总平面布置544
二、竖向布置548
第三节 道路及广场550
一、道路550
二、站区广场553
第二十二章 换流站建(构)筑物设计554
第一节 阀厅设计554
一、一般说明554
二、建筑设计555
三、结构设计581
第二节 控制楼设计595
一、一般说明595
二、建筑设计595
三、结构设计608
第三节 其他建(构)筑物设计613
一、户内直流场613
二、综合楼621
三、换流变压器及油浸式平波电抗器基础623
四、搬运轨道基础624
第二十三章 换流站供水及消防627
第一节 供水627
一、换流站用水627
二、供水水源628
三、给水系统629
第二节 消防633
一、建筑物消防633
二、换流变压器及油浸式平波电抗器消防634
第二十四章 换流站阀冷却系统638
第一节 系统设计638
一、阀冷却系统功能及分类638
二、阀内冷却系统638
三、阀外冷却系统640
第二节 阀冷却设备644
一、阀内冷却设备644
二、阀外冷却设备645
第三节 设备及水管布置650
一、阀内冷却设备及水管布置650
二、阀外冷却设备及水管布置652
第二十五章 换流站供暖通风及空调657
第一节 阀厅供暖通风及空调657
一、室内环境标准657
二、供暖设计657
三、通风设计658
四、空调设计659
五、防火及排烟设计663
第二节 控制楼供暖通风及空调663
一、室内环境标准663
二、供暖设计664
三、通风设计664
四、空调设计667
五、防火及排烟设计676
六、空调集中监控系统676
第三节 换流站其他建筑物供暖通风及空调677
一、户内直流场供暖通风及空调677
二、换流变压器隔声罩通风677
第二十六章 换流站噪声控制678
第一节 概述678
一、噪声678
二、声学基础知识678
三、噪声控制原则680
四、噪声控制主要内容680
第二节 噪声控制标准680
一、环境噪声控制标准680
二、站界噪声排放限值681
三、工作场所噪声控制标准681
四、噪声监测要求681
第三节 设备噪声源683
一、换流变压器683
二、电抗器683
三、电容器684
四、空气冷却器噪声684
五、其他噪声源684
六、声源的典型声功率级和频谱特性685
第四节 噪声预测686
一、预测软件686
二、预测模型686
三、预测方法687
四、预测内容691
五、预测结果691
第五节 噪声控制措施692
一、站址选择及总平面布置692
二、噪声源控制693
三、控制传播途径694
四、接收者的听力保护699
第六节 常用声学材料和工程实例699
一、常用声学材料的规格及性能要求699
二、换流站噪声预测及控制方案实例701
第二十七章 接地极及其引线设计705
第一节 概述705
一、接地极的作用705
二、接地极运行特性706
三、对接地极引线的要求706
四、大地回线运行方式的优缺点及设计要点707
第二节 设计技术条件707
一、系统条件707
二、腐蚀寿命708
三、最大允许跨步电位差709
四、最高允许温升711
五、溢流密度712
六、临界接地电阻712
七、电磁环境713
第三节 接地极址选择713
一、对极址的一般要求713
二、极址选择一般工作流程714
三、规划选址714
四、工程选址718
第四节 极址参数测量与勘探720
一、大地(土壤)电阻率721
二、土壤热容率、热导率724
三、地形图724
四、基岩埋深图724
五、其他参数725
六、数据处理725
第五节 接地极主要材料727
一、馈电元件材料727
二、活性填充材料730
三、实际工程应用技术731
第六节 接地极设计731
一、接地极类型及其选择731
二、接地极布置形状及其选择732
三、电极形状的优化735
四、接地极临界尺寸736
五、接地极埋深738
六、导流系统739
七、辅助设施741
八、计算示例742
第七节 特殊型接地极设计743
一、目的与概念743
二、共用接地极(址)744
三、紧凑型接地极746
四、分体式接地极750
五、垂直型接地极751
第八节 接地极电流对周边设施的影响755
一、对电力系统的影响755
二、对埋地金属构件的影响760
三、对铁路系统的影响767
第九节 接地极恒定电流场及温升计算767
一、恒定电流场计算方法767
二、温升计算方法774
三、ETTG软件功能简介778
第十节 接地极引线设计780
一、导地线截面选择780
二、绝缘配合782
三、绝缘子串设计788
四、其他特殊设计要求788
参考文献789
第二十八章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试验790
第一节 功能试验和动态性能试验790
一、功能试验(FPT)790
二、动态性能试验(DPT)791
三、试验系统792
第二节 设备试验793
第三节 分系统试验793
一、一次设备分系统试验793
二、二次设备分系统调试795
三、辅助设备分系统调试796
第四节 站系统试验797
一、试验目的797
二、试验内容797
第五节 端对端系统试验799
一、试验目的799
二、试验内容799
参考文献801
第二十九章 电压源型直流输电系统802
第一节 概述802
一、技术特点802
二、应用领域803
三、技术路线806
第二节 运行特性809
一、伏安特性809
二、功率特性810
三、谐波特性811
第三节 电气主接线812
一、系统接线方式813
二、交流侧接线814
三、直流侧接线815
四、直流系统接地方式815
第四节 主回路参数计算816
一、子模块数量确定817
二、子模块电容器电容值确定818
三、出口连接电抗值819
四、联接变压器变比820
五、联接变压器分接开关820
六、功率运行范围复核821
七、启动电阻821
八、直流电抗器823
第五节 过电压与绝缘配合823
一、考虑的过电压类型823
二、避雷器配置原则及类型824
第六节 主设备选型825
一、换流阀826
二、联接变压器829
三、桥臂电抗器829
四、启动电阻器830
五、直流电抗器830
六、测量装置830
第七节 典型布置830
一、换流站布置基本特点830
二、换流站典型布置型式830
第八节 控制保护834
一、电压源型直流控制保护技术特点834
二、电压源型直流控制系统835
三、电压源型直流保护系统840
第九节 发展与展望845
参考文献845
第三十章 多端直流输电系统846
第一节 概述846
一、技术特点846
二、发展概况846
三、接线方式及比较846
第二节 并联电流源型多端直流输电系统848
一、典型工程系统接线848
二、控制系统850
三、保护系统851
第三节 并联电压源型多端直流输电系统852
一、典型工程852
二、控制系统852
三、保护系统856
第四节 关键技术及展望856
一、关键技术856
二、展望857
参考文献858
第三十一章 直流输电系统损耗859
第一节 换流站的损耗859
一、换流站损耗分类及计算条件859
二、换流站损耗的确定859
第二节 直流线路损耗864
一、电阻损失864
二、电晕损失864
三、直流线路电能损失分析865
四、算例866
第三节 接地极系统损耗866
一、接地极线路损耗866
二、接地极损耗867
参考文献868
第三十二章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869
第一节 可靠性评价指标869
一、术语定义869
二、评价指标871
三、设计目标871
第二节 可靠性评估方法871
一、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子系统划分872
二、可靠性评估方法简介872
第三节 提高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措施873
一、直流输电系统设计要求873
二、影响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因素873
三、提高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的主要措施875
第四节 部分直流输电系统可靠性指标统计表877
参考文献881
第三十三章 直流线路电磁环境882
第一节 电晕882
一、电晕现象882
二、起晕电场强度882
三、导线表面电场强度计算883
四、电晕损失887
五、算例891
第二节 电场效应891
一、电场效应原理及特点891
二、人在直流输电线下的感受892
三、合成电场与离子流密度的限值893
四、合成电场与离子流密度测量893
五、合成电场强度与离子流密度计算方法894
六、算例898
七、典型单回双极直流线路的合成电场与离子流密度899
第三节 无线电干扰909
一、无线电干扰的形成机理与特性909
二、无线电干扰的计量和测量911
三、无线电干扰的限值911
四、无线电干扰的预估912
五、典型单回双极直流线路的无线电干扰913
六、算例917
第四节 可听噪声918
一、可听噪声产生机理与特性918
二、可听噪声的计量和测量919
三、可听噪声限值920
四、可听噪声的预估方法920
五、典型直流线路的可听噪声921
六、算例925
第五节 磁场926
一、磁场限值926
二、直流线路磁场的计算926
第六节 相关标准927
一、国外无线电干扰限值标准927
二、国外可听噪声限值标准928
参考文献928
第三十四章 直流线路导地线选择930
第一节 导线选择930
一、导线选择原则930
二、导线选择流程930
三、常用导线型式分类及用途930
第二节 导线截面934
一、电流密度934
二、经济电流密度934
三、允许载流量935
第三节 导线电磁环境936
一、电磁环境限值936
二、电磁环境计算936
三、电磁环境对导线外径的要求936
第四节 电线机械性能937
一、设计安全系数937
二、铝部应力937
三、弧垂特性938
四、悬点应力和允许高差939
五、风偏特性939
六、荷载特性939
第五节 地线选择939
一、地线型式939
二、地线机械性能940
三、地线表面电场强度940
四、耐雷性能941
五、地线热稳定要求941
第六节 经济性比较944
一、初期投资944
二、损耗及运行维护费用945
三、资金的时间价值945
四、全寿命周期经济性比较方法946
五、算例947
第七节 导地线资料948
一、说明948
二、钢芯铝绞线950
三、钢绞线956
四、铝合金绞线956
五、铝包钢绞线958
六、钢芯铝合金绞线960
七、铝合金芯铝绞线962
八、铝包钢芯铝绞线964
参考文献967
第三十五章 直流线路绝缘配合968
第一节 直流线路绝缘配合特点968
一、直流线路绝缘子的积污特性968
二、直流线路绝缘子的污闪特性968
三、直流线路绝缘子污闪电压与极性的关系968
第二节 直流线路绝缘子型式968
一、盘形悬式绝缘子968
二、复合绝缘子969
三、长棒形瓷绝缘子969
四、盘形瓷/玻璃复合绝缘子969
五、直流绝缘子型式选择969
六、直流线路盘形绝缘子电腐蚀抑制措施969
第三节 工作电压下直流线路盘形绝缘子片数选择970
一、地区污秽等级的确定970
二、污耐压法970
三、爬电比距法975
四、严重覆冰条件下的绝缘子片数976
五、规程规定978
第四节 工作电压下直流线路复合绝缘子长度选择978
一、复合绝缘子的直流污闪特性978
二、污耐压法981
三、爬电比距法981
四、算例981
第五节 海拔及串型修正981
一、海拔修正981
二、绝缘子串型式982
第六节 过电压条件下的绝缘子片数982
一、操作过电压982
二、雷电过电压983
第七节 空气间隙选取983
一、工作电压间隙983
二、操作过电压间隙985
三、雷电过电压间隙987
四、空气间隙影响因素987
五、空气间隙取值989
第八节 绝缘子资料989
参考文献998
第三十六章 直流线路防雷设计1000
第一节 直流线路雷电过电压1000
一、雷电放电过程1000
二、输电线路雷电过电压1000
三、直流输电线路雷电特性1001
第二节 雷电参数1003
一、雷暴日1003
二、地闪密度及地面落雷密度1003
三、雷电流幅值及概率分布1003
四、雷电流等效波形1004
五、雷电通道波阻抗1005
第三节 输电线路反击闪络率计算1005
一、输电线路雷电反击计算模型1005
二、耐雷水平计算1008
三、反击闪络率计算1009
四、雷电反击闪络率计算流程1009
五、简化计算方法1009
第四节 输电线路绕击闪络率计算1010
一、电气几何模型法(EGM)1011
二、绕击闪络率计算1012
三、雷电绕击闪络率计算流程1012
四、经验法1012
第五节 雷击档距中央地线1012
一、雷击线路一般档距中央地线1012
二、雷击线路大档距中央地线1013
第六节 接地设计1013
一、土壤电阻率及其测量1013
二、杆塔接地装置设计1015
三、常用接地装置1023
四、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接地问题1024
第七节 防雷接地的相关规定及措施1029
一、防雷设计的有关规定1029
二、防雷设计的相关措施1030
参考文献1030
第三十七章 直流线路对地及交叉跨越1032
第一节 对地及交叉跨越的有关定义及基本原则1032
一、有关定义1032
二、基本原则1032
第二节 导线对地距离要求1033
一、居民区、非居民区、交通困难地区导线对地最小距离要求1033
二、导线与山坡、峭壁、岩石之间的最小净空距离要求1033
第三节 交叉跨越距离要求1034
一、对公路的最小距离要求1034
二、对铁路的最小距离要求1034
三、对电力线的最小距离要求1035
四、对弱电线的最小距离要求1035
五、对管道的最小距离要求1035
六、对河流的最小距离要求1036
七、导线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距离要求1036
八、导线与树木之间的最小距离要求1036
第四节 走廊设计1037
一、房屋拆迁1037
二、林木处理1037
三、直流线路与采石场、炸药库的距离要求1037
第五节 对地及交叉跨越距离汇总1038
第三十八章 对有线和无线通信设施的影响及防护1042
第一节 对电信线路危险影响1042
一、直流输电线路极导线电感量1042
二、故障电流与变化率1044
三、无限长接近线路互感系数计算1045
四、危险纵电动势计算1046
五、危险影响允许值1048
六、危险影响防护措施1050
第二节 对电信线路干扰影响1050
一、直流输电系统的谐波1050
二、干扰影响综述1051
三、等效干扰电流1052
四、电信线路的变换损耗与敏感系数1056
五、干扰影响噪声电动势的计算1057
六、干扰影响允许值1059
七、干扰影响防护措施1060
第三节 对无线通信设施影响1061
一、无线电干扰机理1061
二、防护间距1062
三、无线电干扰防护措施1065
参考文献1065
第三十九章 直流线路杆塔设计1066
第一节 导线布置1066
一、单回直流线路导线布置1066
二、同塔双回直流线路导线布置1066
三、导线的线间距离1066
第二节 杆塔型式1071
一、拉线塔1071
二、自立式铁塔1071
第三节 杆塔荷载1075
一、杆塔荷载组合1075
二、杆塔导、地线荷载1075
三、杆塔风荷载1078
第四节 杆塔材料1079
一、杆塔材料的使用原则及要求1079
二、常用材料性能参数(GB 50545—2010、GB 50790—2013、DL/T 5154—2012、GB 50017—2003、GB 50010—2010、DL/T 5485—2013、YB/T 5004—2012)1080
三、常用型材的设计参数1084
索引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