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专利司法政策与案件裁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专利司法政策与案件裁判
  • 宋建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972746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专利权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专利司法政策与案件裁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专利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立法实践1

第一节 专利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

一、专利制度的起源1

二、专利制度的发展2

第二节 专利制度的基本原理3

一、专利制度的正当性理论3

(一)专利制度的道德论3

(二)专利制度的经济论4

二、专利制度的目的论6

(一)学理上的分析6

(二)立法上的总结8

三、专利制度的激励理论9

(一)激励发明理论10

(二)激励披露理论10

(三)激励创新理论11

四、专利制度的法律构造——合同理论1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利制度的沿革与发展1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13

二、我国专利法的历次修订14

(一)《专利法》的第一次修订(1992年)14

(二)《专利法》的第二次修订(2000年)15

(三)《专利法》的第三次修订(2008年)16

(四)《专利法》的第四次修订(正在进行中)17

三、我国专利制度的目的18

第二章 专利司法政策的理论和实践20

第一节 政策的分类及其系统性20

一、政策的分类20

二、政策的系统性21

(一)单项政策与政策系统21

(二)政策系统的结构21

(三)政策系统的整体效应22

第二节 司法政策的基本理论及中国实践22

一、司法政策的概念22

(一)司法政策的内涵22

(二)司法政策的外延23

二、司法政策的理论基础24

(一)司法政策的正当性24

(二)司法政策的必要性24

(三)司法政策的功能25

三、约束司法政策的考量因素26

(一)特定的司法需求27

(二)政治权力系统的结构28

(三)司法权的职责范围30

四、我国司法政策的实践31

(一)司法文件31

(二)司法解释32

(三)个案裁判34

第三节 专利司法政策综述35

一、专利司法政策的基本理论35

(一)专利司法政策的必要性35

(二)专利司法政策的限定因素35

(三)专利司法政策的定位36

二、我国专利司法政策的具体实践37

(一)专利司法文件37

(二)专利司法解释43

(三)专利司法个案裁判46

三、新时代中国知识产权制度新使命的逻辑解读48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49

(二)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50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只是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一种法律手段51

第四节 我国知识产权法院建设与改革述评52

一、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52

(一)知识产权法院的设立背景与过程52

(二)知识产权法院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53

(三)知识产权法院的特点55

二、司法改革的先行先试57

(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57

(二)上海知识产权法院59

(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60

三、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机制的先行探索62

(一)探索建立技术事实查明机制62

(二)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审判案例指导制度63

(三)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划案件的集中管辖机制63

(四)积极探索焦点式庭审程序64

(五)注重确立裁判规则64

四、结束语65

第三章 专利授权确权案件的司法政策67

第一节 专利授权确权程序67

一、中国专利授权确权程序68

(一)中国专利授权程序68

(二)中国专利确权程序69

(三)我国第四次专利法修订《送审稿》对确权程序的修订意见及其评述69

二、美国专利授权确权程序70

(一)美国专利授权程序70

(二)美国专利确权程序71

三、比较与小结73

第二节 专利申请文件的披露问题74

一、专利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的问题74

二、权利要求书是否得到说明书的支持问题76

(一)权利要求书的作用76

(二)权利要求书与说明书的关系77

(三)“权利要求书以说明书为依据”的具体含义及其立法目的77

(四)权利要求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的司法判断78

三、权利要求书是否清楚的问题81

(一)“权利要求书是否清楚”的判断主体是本领域技术人员82

(二)“权利要求书清楚”与权利要求撰写错误之间的关系83

(三)“以说明书为依据”与“权利要求清楚”之间的关系83

四、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是否超范围的问题84

(一)立法目的分析84

(二)“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的司法界定87

(三)判断专利申请文件的修改是否超出范围应当考虑个案特点89

(四)专利无效宣告程序中权利要求书的修改方式91

(五)针对“发明点”和“非发明点”的修改而采取不同的标准93

第三节 可授予专利权客体的判断标准94

一、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及其实践94

二、美国专利法的规定及其实践95

(一)Diehr案96

(二)Flook案98

(三)其他类似案件99

三、中美对待新技术的立场100

(一)生物技术领域发明100

(二)计算机软件技术与商业方法102

四、比较与小结104

第四节 实用性的判断标准106

一、我国的实用性标准106

二、美国的实用性标准108

三、比较与小结109

第五节 新颖性的判断标准109

一、新颖性的定义及标准109

二、我国新颖性的规定及实践110

(一)我国《专利法》中新颖性的标准110

(二)现有技术的判断111

(三)新颖性的审查原则112

三、《美国专利法》中的新颖性112

(一)美国2011年专利法修订前113

(二)美国2011年专利法修订后对新颖性的影响114

四、比较与小结115

第六节 创造性的判断标准116

一、我国的“创造性”标准116

(一)我国《专利法》“创造性”标准概述116

(二)当前专利“创造性”相关概念的定义与理解117

(三)当前专利“创造性”的具体判断119

二、美国的“非显而易见性”标准122

三、比较与小结125

第四章 专利侵权案件的司法政策127

第一节 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130

一、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前提与依据130

(一)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前提:专利权推定有效原则130

(二)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依据131

二、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原则132

(一)全部技术特征原则与多余技术特征指定原则132

(二)我国专利司法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具体选择133

(三)多余指定原则的政策评述140

三、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限定因素142

(一)创新程度对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作用142

(二)发明目的对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作用143

(三)主题名称对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作用144

(四)实施例对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作用145

(五)使用环境特征对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作用146

(六)技术特征中的术语对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作用147

四、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规则147

(一)以所属领域技术人员为主体进行解释147

(二)“一般含义”规则148

(三)“特别含义”优先规则149

(四)权利要求的区别解释规则150

(五)解释专利权利要求所使用的证据及其运用152

(六)包含功能性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的解释155

第二节 判定被诉侵权物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159

一、技术特征再现在量的方面的要求160

(一)全面覆盖原则160

(二)全面覆盖原则与“不完全实施”162

二、技术特征再现在质的方面的要求165

(一)相同原则165

(二)等同原则167

(三)等同原则与变劣实施170

三、适用等同原则的司法限制171

(一)适用等同原则的司法政策趋势:适度从严171

(二)等同原则适用的司法限制172

四、专利侵权构成的举证问题178

(一)产品专利侵权的举证责任179

(二)方法专利侵权的举证责任181

第三节 不侵权抗辩的司法适用187

一、现有技术抗辩的司法政策188

(一)现有技术抗辩在司法政策上的初步引入189

(二)现有技术抗辩在司法政策上正式适用190

(三)现有技术抗辩在司法政策上的进一步扩张191

(四)目前司法政策对现有技术抗辩的适用191

(五)小结195

二、先用权抗辩的司法政策196

(一)现行司法政策的相关规定及其述评197

(二)司法个案中先用权抗辩的审查与认定198

三、医药领域Bolar例外的抗辩201

(一)Bolar例外的背景201

(二)Bolar例外抗辩在我国司法政策上的间接否认202

(三)Bolar例外抗辩在我国司法政策上的初步探讨204

(四)Bolar例外在我国司法政策上的“曲线”引入204

(五)Bolar例外的独立入法207

四、专利权穷竭抗辩208

(一)专利权穷竭制度的立法目的208

(二)专利权穷竭制度在我国专利立法中的历史沿革209

(三)专利权穷竭制度在司法中的理解与适用211

(四)有待继续充实的司法政策空间217

第四节 专利侵权的司法救济措施219

一、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的救济措施221

(一)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救济措施概述221

(二)我国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措施的立法规定223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224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查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行为保全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231

(五)典型案件分析232

二、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234

(一)衡平法上的永久禁令及其在专利侵权案件中的适用234

(二)我国专利侵权案件中适用停止侵害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237

(三)停止侵害民事责任在我国专利侵权案件中的适用238

(四)专利侵权案件中不适用停止侵害民事责任的建议249

三、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251

(一)我国损害赔偿民事责任专利立法的历史沿革251

(二)我国专利司法政策对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立法的理解与适用253

(三)损害赔偿责任在专利侵权司法个案中的具体适用259

第五章 涉专利竞争案件的司法政策281

第一节 确认不侵犯专利权案件的司法政策281

一、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背景:诉前警告功能的异化281

二、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基本理论:以反不正当竞争诉权为切入点283

(一)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利益基础:以权利的本质为出发点283

(二)反不正当竞争诉权的司法标准:以美国联邦反不正当竞争诉权的司法裁判标准为样本286

(三)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本质和目的297

三、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在司法上的逐步引入298

(一)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298

(二)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98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99

四、“侵权警告”的认定标准:从形式到对象呈扩张趋势299

(一)“血塞通”案:被告向原告发送侵权警告300

(二)“电磁锁”案和“无放射源核料位计”案:被告向原告的客户发送侵权警告302

(三)“木工雕刻机”案:被告在展会上投诉原告专利侵权303

(四)“桂枝茯苓片”案:被告起诉原告侵犯专利权后又撤诉304

(五)“金刚藤”案:被告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反映原告涉嫌侵犯专利权305

五、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管辖306

(一)侵权之诉的地域管辖306

(二)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地域管辖的个案分析308

(三)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与专利侵权之诉管辖争议的解决308

六、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中两个未决问题312

(一)问题一: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中的损害赔偿问题312

(二)问题二:确认不侵犯专利权之诉的举证责任问题314

第二节 涉专利反垄断审查案件的司法政策316

一、我国涉知识产权反垄断审查的实践316

(一)我国涉知识产权反垄断审查的立法规定316

(二)我国涉知识产权反垄断审查的司法解释317

(三)我国知识产权反垄断审查的行政执法实践318

二、美国专利反垄断司法审查的历史考察321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反垄断司法审查324

(一)案情简介325

(二)相关市场的界定问题325

(三)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一般方法328

(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认定329

(五)本案审理法院对相关问题的处理329

四、涉专利垄断协议的反垄断司法审查334

(一)FTC v.Watson Pharmaceuticals,Inc.案的基本情况335

(二)《美国Hatch-Waxman法》简介337

(三)专利诉讼反向支付和解协议是否需要进行反垄断审查340

(四)如何对专利诉讼反向支付和解协议进行反垄断审查342

(五)适用何种判定原则对专利诉讼反向支付和解协议进行审查344

(六)对专利诉讼反向支付和解协议进行反垄断审查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346

(七)结论349

第三节 实施纳入标准的专利问题349

一、实施纳入标准的专利是否构成侵权349

(一)最高人民法院〔2008〕民三他字第4号复函349

(二)《CL结构设计规程》案350

(三)小结352

二、实施纳入标准的专利的许可费或专利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353

(一)〔2008〕民三他字第4号复函353

(二)《CL结构设计规程》案353

(三)“FRAND”原则下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费的计算354

结束语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专利政策356

一、专利制度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保障356

二、法律程序的设置应有助于专利权的保护357

三、专利授权确权的实质要件需要进行适当调整357

四、要从促进科技创新、促进专利实施的角度处理专利侵权案件358

五、专利侵权的法律救济要宽严适当359

六、采取多种制度限制专利权的滥用360

参考文献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