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阶段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发展阶段论
  • 严黎昀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80745309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2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36页
  • 主题词:经济发展-阶段论-研究-中国;社会发展-阶段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阶段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全景视野下的科学发展阶段研究1

(一)研究的对象: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

(二)研究的目的: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思路4

(三)研究的意义:在新的实践逻辑起点上解读发展阶段5

二、划分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与原则9

(一)划分的理论依据9

(二)划分的基本原则15

(三)科学发展三阶段18

三、三维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的交集22

(一)三维的研究方法23

(二)多元的学科交集25

上篇以“反贫困、奔小康”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31

第一章 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全景审视31

一、一般经济社会发展阶段31

(一)不发达阶段31

(二)起飞阶段32

(三)发达阶段33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35

(一)美国36

(二)英国38

(三)德国40

(四)日本42

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44

(一)苏联44

(二)东欧48

四、不同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51

(一)经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的特点51

(二)计划经济国家发展的一般特点56

(三)苏联东欧计划经济体制的裂变57

(四)苏联关于发展阶段理论的误区61

第二章 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中的战略选择65

一、“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66

(一)改革初期的主要问题67

(二)中央决策的战略视野68

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胆识83

(一)提出“富裕”口号的缘起83

(二)提出“发展”政策的胆略86

(三)政策执行的效果和问题89

三、“反贫困、奔小康”的战略方针93

(一)小康标准的国际量化表述94

(二)我国小康水平的量化标准96

(三)“奔小康”的阶段性成果97

第三章 转型初期改革开放的内生性障碍101

一、相关制度缺位101

(一)制度缺失及其表现102

(二)制度缺位引起的问题107

二、环境污染严重113

(一)城乡污染状况113

(二)防污意识淡薄117

(三)治污的主要缺口120

三、价值观念多元124

(一)价值观念多元标志时代进步125

(二)价值观念多元的实践具象128

(三)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弊端130

中篇以“重效益、轻公平”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跨越阶段135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效益崇拜的市场向度135

一、世纪之交的小康跨越135

(一)市场取向选择的时代烙印136

(二)实现小康跨越的梯度实践142

二、效益崇拜的经济追求150

(一)效益崇拜的理性缺乏150

(二)效益崇拜的营利策略155

(三)效益崇拜的社会代价160

三、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166

(一)产业结构调整167

(二)三农问题瓶颈169

(三)区域发展差距174

第五章 战略调控与利益抉择的进进退退179

一、宏观调控中的权宜取向179

(一)调控政策中的制度弱化与执行弹性179

(二)宏观控制中的区间矛盾与周期忽视183

(三)经济调控中的行政干扰与利益平衡187

二、“软着陆”背后的策略让步191

(一)以微观经济向弱为代价的宏观经济向好191

(二)以局部利益丧失为代价的全局利益获得199

(三)以短期效益归零为代价的长期效益增长204

三、二元经济结构的予取博弈212

(一)选择予取博弈的二元经济结构213

(二)走向市场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221

(三)二元结构市场化选择的阵痛226

第六章 超常发展与畸高成本的异形组合229

一、片面追求效益导致的资源滥用229

(一)环境资源滥用230

(二)土地资源滥用233

(三)金融资源滥用235

(四)人力资源滥用238

二、“改革”大旗掩饰下的国资流失243

(一)谁是国资的看守者244

(二)以“公共权力”名义的国资盗窃250

(三)国资的制度性流失253

三、无监控情境下的公众利益蚕食256

(一)改革成本中的“利维坦”——公权外衣下的利益侵占257

(二)制度铁幕后的“金环蚀”——私权操纵下的利益吞噬261

(三)公众利益的“合法性”丧失——特权把持下的公意藐视272

下篇以“求协调、讲和谐”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完善阶段281

第七章对GDP热的冷思考是现代经济的理性自觉281

一、GDP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281

(一)GDP是国际经济比较的“世界标准语”282

(二)GDP的局限及其负面效应的蔓延291

(三)让GDP回归经济指标的本来面目297

二、唯GDP论面临的深层次矛盾301

(一)唯GDP论难以全面解决社会的矛盾302

(二)唯GDP论无力挑战道德律令的沉重307

(三)唯GDP论不能反观自照法治的缺失316

三、GDP与当代社会的多元和谐323

(一)从GDP图腾走向社会多元和谐是理性的选择323

(二)科学审视GDP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是理性的反思327

第八章 健全社会福利指标是人本意义上的动态平衡332

一、和谐社会面临的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332

(一)转型时期的就业问题333

(二)一果多因的就业困境341

(三)解决就业问题的政策设计359

二、公共产品分配的社会公平与指标确立364

(一)医疗养老的瓶颈与出路365

(二)教育平权的问题与现实376

(三)社会救助的困境与保障382

三、改革时期社会贫困消除的量化与监测388

(一)绝对贫困的扶持与消除389

(二)相对贫困的界定与化解398

(三)贫困消除的量化与监测407

第九章 推进新伦理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诉求417

一、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417

(一)道德教养的完善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418

(二)科学素养的培育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提升426

(三)法律素质的提高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433

二、社会责任的提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440

(一)政府的社会责任441

(二)企业的社会责任447

(三)个人的社会责任456

三、新伦理建设应成为和谐社会的主流道德文化460

(一)新经济伦理建设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461

(二)新政治伦理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471

(三)新生态伦理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文明追求480

第十章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三阶段的反思488

一、科学发展阶段论的实践理念是对实践本质的思考489

(一)合规律性的实践价值489

(二)合目的性的实践内涵492

(三)重视操作性的实践方法496

二、科学发展阶段论的系统理论是对发展逻辑的尊重499

(一)系统理论的逻辑基础500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要义503

(三)系统理论的实践原则505

三、科学发展阶段论的创新理念是对世界潮流的响应507

(一)凸显个体知性思考理论深度的科学性507

(二)把后现代思想引入发展过程的时代性511

(三)把过程理论运用于经济社会的革命性513

参考文献518

后记524

表2-1国内生产总值(1978—1990)100

表3-1 1992年污染损失一览116

表3-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境政策124

表4-1国内生产总值(1991—2001)146

表4-2全国人民小康目标的实现情况149

表4-3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比较174

表6-1我国经济转型期腐败行为的构成要件269

表6-2我国在各种腐败指标中的排名情况270

表6-3 1984—1999年度我国基尼系数和受贿金额占GDP比重情况271

表7-1 1979—2007年的GDP增长率一览表287

表8-1 2002—2006年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构成情况338

表8-2 1993—2007年国企下岗职工人数及再就业率340

表8-3我国同其他主要国家的劳动参与率比较345

表8-4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比较351

表8-5 1999—2007年的民政事业费支出统计384

表8-6 1999—2006年城镇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比较406

表8-7 2000—2007年贫困标准比较409

表8-8联合国为衡量千年发展目标——1990—2015年根除赤贫和饥饿选定的指标410

图2-1 1979—2007年来的三阶段GDP走势66

图2-2 1978—198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较76

图2-3 1979—1989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比较78

图2-4 1979—1990年工业、农业产值增长比率比较79

图2-5 1979—1990年GDP增幅走势100

图4-1第二阶段(1991—2001年)的GDP增幅走势145

图4-2第二阶段(1991—2001年)GDP值146

图4-3 1991—2001年我国三大产业比例构成147

图7-1 1950—2002年英国的MDP与GDP发展状况对比303

图8-1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镇登记失业率3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