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1391331.jpg)
- 孙宇,赵树宽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7794306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81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301页
- 主题词:技术革新-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选题背景1
1.2 选题意义4
1.3 研究内容5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6
1.4.1 研究方法6
1.4.2 技术路线7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8
2.1 中国情境的内涵及特征8
2.1.1 中国情境的内涵8
2.1.2 中国情境的特征8
2.2 技术创新相关研究11
2.2.1 技术创新的内涵11
2.2.2 技术创新的分类13
2.2.3 技术创新战略38
2.3 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研究40
2.3.1 基于中国情境的创新系统研究41
2.3.2 基于中国情境的产业升级研究41
2.3.3 中国情境下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43
2.4 技术轨道相关研究48
2.4.1 技术轨道及相关概念49
2.4.2 多重视角下的技术轨道研究53
2.5 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轨道研究59
2.6 本章小结62
第3章 技术轨道跃迁的方式分析63
3.1 技术轨道跃迁的内涵及意义63
3.1.1 技术轨道跃迁的内涵63
3.1.2 技术轨道跃迁的意义63
3.2 本体论与技术轨道跃迁64
3.3 技术轨道的演化机制87
3.4 技术轨道跃迁的两种方式90
3.4.1 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90
3.4.2 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96
3.5 本章小结99
第4章 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机理研究100
4.1 不同视角下的技术创新过程100
4.1.1 多层视角100
4.1.2 创新系统视角119
4.1.3 演化视角138
4.1.4 可持续发展视角141
4.2 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机理模型147
4.2.1 基于多层视角的分析148
4.2.2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151
4.2.3 基于双重视角的整合研究模型159
4.3 技术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161
4.3.1 基于多层视角的分析162
4.3.2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164
4.4 技术轨道跃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166
4.4.1 创造性积累式技术轨道跃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166
4.4.2 创造性破坏式技术轨道跃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166
4.5 本章小结167
第5章 实证设计169
5.1 变量测量169
5.2 问卷设计174
5.2.1 问卷基本内容174
5.2.2 问卷设计过程175
5.3 数据收集及统计176
5.3.1 数据收集过程176
5.3.2 样本统计结果177
5.4 实证研究方法180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180
5.4.2 信度与效度检验180
5.4.3 结构方程模型181
5.5 本章小结183
第6章 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影响的实证分析184
6.1 描述性统计184
6.2 相关分析188
6.3 信度与效度检验190
6.3.1 信度检验190
6.3.2 效度检验192
6.4 模型拟合及检验202
6.4.1 变量因子结构202
6.4.2 结构方程模型205
6.4.3 模型拟合检验207
6.5 本章小结209
第7章 实证结果讨论与启示210
7.1 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讨论210
7.1.1 基于多层视角的讨论210
7.1.2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讨论212
7.2 技术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讨论215
7.2.1 基于多层视角的讨论215
7.3.2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讨论216
7.3 技术轨道跃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讨论218
7.4 技术创新、技术轨道跃迁及创新绩效三者之间关系讨论219
7.5 管理启示222
7.6 本章小结227
第8章 结论与展望229
8.1 结论229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231
8.3 未来研究展望232
参考文献233
附录一273
附录二277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279
致谢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