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宽带接入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宽带接入技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19/31401359.jpg)
- (美)Albert Azzam,(美)Niel Ransom著;文爱军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50536652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06页
- 主题词:宽带通信系统(学科: 接入网) 宽带通信系统 接入网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宽带接入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0章 概论1
0.1 引言2
0.2 宽带接入网类型2
0.2.1 数字用户线3
0.2.2 电缆调制解调器3
0.2.3 光纤4
0.2.4 无线接入网络5
0.3 宽带家庭网络6
0.2.5 电力线6
0.4 宽带接入的网络协议8
第1章 网络演进和法规制约的趋势11
1.1 引言12
1.2 电信业竞争的简要历史12
1.3 全世界电信市场开放14
1.4 网络开放和零售14
1.4.1 开放的DSL环路15
1.4.3 子环路开放16
1.4.2 频谱的开放16
1.4.4 环路开放的技术问题17
1.5 有线电视业的竞争18
1.6 FCC的计算机网络政策18
1.6.1 互联网话音及其管理19
1.6.2 互联网电话的诞生19
1.6.3 政策的前景20
1.6.4 经济模式和混乱20
1.6.5 互联网话音面临的技术挑战22
1.6.6 互联网话音的未来方向22
第2章 宏大的一体化网络23
2.1 简介24
2.2 推动网络一体化的因素24
2.2.1 网络融合的相关技术25
2.2.2 规模经济26
2.2.3 用户对融合服务的要求26
2.3.1 电信业的未来趋势27
2.3 ITU长期体系结构的研究27
2.2.4 管理规章的改变27
2.3.2 工业化国家的共同趋势28
2.3.3 网络趋势28
2.3.4 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方面29
2.3.5 LTA商业模型简介29
2.4 PSTN30
2.4.1 传统的PSTN31
2.4.2 未来的PSIN35
2.4.3 ATM和宽带ISDN37
2.5 互联网55
2.5.1 互联网历史回顾56
2.5.2 互联网商业概况58
2.5.3 互联网当前结构60
2.5.4 下一代互联网62
2.5.5 第二代互联网65
2.6 有线电视网络67
2.6.1 有线电视网络的现代化67
2.6.2 HFC: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68
2.6.3 HFC接入的缺陷69
2.6.4 HFC的商业情况70
2.6.5 HFC和电缆调制解调器的渗透71
2.6.6 HFC的展开问题72
2.6.7 HFC的话音业务72
2.7 二层和三层之战74
2.8 第二层交换和第三层交换之战75
2.8.1 费用76
2.8.3 傻瓜网络和智能网络77
2.8.2 端到端可靠性77
2.8.4 交换技术和效率/可扩展性78
2.8.5 赢家会是79
第3章 光纤宽带接入:ATM无源光网络81
3.1 光纤的光明前景82
3.2 光纤接入网的发展障碍82
3.3 光纤接入网的类型83
3.4 全业务接入网工业集团85
3.5 ATM无源光网86
3.5.1 物理层操作88
3.5.2 APON的带宽管理91
3.5.3 APON测距协议92
3.5.4 密码在APON上的应用92
3.6 防止ONU发射不受控93
3.7 APON系统的试验和展开93
第4章 ADSL和VDSL——铜线高速公路95
4.1 引言96
4.2 双绞线容量的演进97
4.3 双绞线的传输损伤99
4.4 ADSL101
4.4.1 系统要求参考模型101
4.4.2 性能101
4.4.3 传送模式102
4.4.4 DMT传输102
4.4.5 频谱和比特分配102
4.4.7 比特率适配103
4.4.6 纠错103
4.4.8 ADSL的特征104
4.4.9 单载波传输(RADSL)109
4.4.10 ADSL-Lite(轻型 ADSL)110
4.5 VDSL111
4.5.1 系统要求参考模型111
4.5.2 传送模型112
4.5.3 性能113
4.5.4 发送频谱113
4.5.5 功率消耗113
4.5.6 传输技术113
4.6 小结117
第5章 HFC与电缆调制解调器119
5.1 概述120
5.2 市场牵引/技术推动120
5.3 有线电视网络及向光纤与同轴混合的演变121
5.3.1 有线电视网络的历史121
5.3.2 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122
5.3.3 HFC网络123
5.3.4 上行/下行电缆频谱124
5.3.5 数字线缆网络125
5.3.6 线缆网络现代化的努力125
5.3.7 HFC接入的缺点126
5.3.8 影响Cable Modem运作的因素126
5.3.9 噪声127
5.3.10 抑制噪声的方法129
5.4.1 以ATM为中心与以IP为中心的Cable Modem的比较130
5.4 电缆调制解调器130
5.4.2 Cable Modem操作要点132
5.4.3 Cable Modem参考体系结构133
5.4.4 Cable Modem基本层次135
5.4.5 Cable Modem的运行(业务展望)145
5.4.6 高速物理层147
5.4.7 未来的DOCSIS/IEEE#802.14的里程碑149
第6章 高速无线接入151
6.1.1 技术牵引,市场推动152
6.1 引言152
6.1.2 本章内容的组织153
6.2 卫星星座基本原理153
6.2.1 GEO卫星154
6.2.2 MEO卫星155
6.2.3 LEO卫星155
6.3 SkyBridge156
6.3.1 SkyBridge的历史156
6.3.2 SkyBridge星座156
6.3.3 SkyBridge的优势157
6.3.4 SkyBridge体系结构157
6.3.5 SkyBridge费用和合作伙伴160
6.4 Teledesic160
6.4.1 Teledesic的历史160
6.4.2 Teledesic星座161
6.4.3 Teledesic体系结构161
6.5.1 铱星历史163
6.5 铱星163
6.4.4 Teledesic费用和合作伙伴163
6.5.2 铱星星座164
6.5.3 铱星体系结构164
6.5.4 铱星工作频率166
6.5.5 铱星费用和合作伙伴166
6.6 LMDS167
6.6.1 LMDS体系结构167
6.6.2 LMDS的实现因素169
6.6.4 FCC许可170
6.6.3 LMDS的商用情况170
6.6.5 LMDS标准化171
6.7 DBS171
6.7.1 简介171
6.7.2 DBS体系结构171
6.7.3 压缩技术172
6.7.4 DBS业务173
6.7.5 FCC管制173
第7章 另一种接入技术:电力线载波175
7.1 引言176
7.2 历史的回顾177
7.3 作为高速传输媒质的电力线177
7.4 电力线传输的一种体系结构178
7.5 电力线上的噪声179
7.6 物理层传输180
7.6.1 多频调制180
7.6.2 扩展频谱调制180
7.8 电力线数据通信在美国的应用181
7.7 媒质接入控制和数据链路层181
7.8.1 电力线数据通信在欧洲的应用182
7.8.2 电力线载波的未来183
第8章 家庭网络185
8.1 引言186
8.2 家庭网络的分类187
8.3 HomeRF局域网187
8.3.2 HomeRF网络体系结构188
8.3.1 HomeRF系统概念188
8.3.3 物理面189
8.3.4 控制面190
8.3.5 HomeRF优点和预计费用190
8.4 电力线以太网191
8.4.1 电力线以太网的应用191
8.4.2 电力线以太网的系统概念192
8.4.3 可供选择的物理层技术193
8.4.4 可供选择的控制层技术194
8.4.5 数字电力线的优点和费用195
8.5 家庭电话线(Phoneline)195
8.5.1 家庭Phoneline系统的概念196
8.5.2 对Phoneline接入的要求197
8.5.3 Phoneline网络体系结构197
8.5.4 物理层197
8.5.5 Phoneline:业务、优/缺点和费用198
8.6 基于同轴电缆的家庭网络199
8.6.1 基于同轴电缆家庭网络的体系结构200
8.6.2 优点和缺点201
8.6.3 费用201
8.7 赢家会是…201
第9章 业务和新应用203
9.1 引言204
9.2 业务和应用的定义204
9.3 业务方面205
9.3.1 业务分类205
9.3.2 ATM业务机制206
9.4 应用领域210
9.4.1 主要的传统应用210
9.4.2 正在发展的应用213
9.4.3 正在研究中的应用217
第10章 接入性能221
10.1 概述222
10.1.1 性能术语的基本定义222
10.2 网络性能的方方面面223
10.1.2 本章的组织223
10.3 性能要求和基础设施的演变224
10.3.1 多少个“9”才够?224
10.3.2 网络性能原理226
10.3.3 现有的研究团体229
10.3.4 国际参与229
10.4 可能的应用230
10.5 ADSL技术简述231
10.5.1 ADSL:无限制的双绞线上的技术232
10.6 Cable Modem技术概述234
10.7 ADSL与Cable Modem的比较234
10.7.1 容量235
10.7.2 吞吐量235
10.7.3 可扩展性236
10.7.4 性能/业务种类236
10.7.5 安全性236
10.7.9 互联网应用比较237
10.7.8 可靠性237
10.7.7 话音适配237
10.7.6 费用237
10.7.10 Cable Modem的市场规模239
10.7.11 ADSL的市场规模240
10.8 可能的获胜者240
第11章 标准243
11.1 标准化的作用244
11.2 与接入相关的标准244
11.2.1 ADSL/VDSL244
11.2.2 Cable Modem/HFC246
11.2.3 线缆数据通信接口规范(DOCIS)计划249
11.2.4 IEEE802.14250
11.2.5 Cablelabs252
11.2.6 ATM论坛252
11.2.7 数字视听协会254
11.2.8 互联网(Internet)相关标准255
11.2.11 XIWT257
11.2.10 协会/组织与标准257
11.2.9 Abeline257
11.2.12 ISOC258
11.2.13 VON联合会258
11.2.14 IETF258
11.2.15 Bellcore258
11.2.16 ECTF259
11.2.17 IMTC259
第12章 主要参与者261
12.2.1 SBC通信公司262
12.2.2 Ameritech262
12.1 简介262
12.2 RBOCs262
12.2.3 Bell Atlantic公司263
12.2.4 BellSouth263
12.2.5 US West264
12.3 MSOs264
12.3.3 Comcast公司265
12.3.2 Cablevision265
12.3.1 TCI族265
12.3.4 Continental Cablevision(大陆有线电视公司)266
12.3.5 Cox通信公司266
12.3.6 时代华纳(Time Warner)266
12.4 互联网业务提供商266
12.4.1 UUNET268
12.4.2 AOL268
12.5 竞争性本地交换承载商269
12.5.1 时代华纳电信269
12.4.4 PSINet269
12.4.3 BBN269
12.5.2 Frontier270
12.5.3 Allegiance270
12.5.4 Level3270
12.5.5 NextLink271
12.5.6 McleodUSA271
术语273
缩写词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