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音乐社会学概论 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曾遂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7503915404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32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百科全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音乐社会学概论 当代社会音乐生产体系运行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音乐社会学学科认识论1
第一节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的音乐与社会2
一、原始社会中的音乐社会观3
二、先秦时期的音乐社会观5
三、秦以后时期的音乐社会观18
第二节 西方早期音乐思想中的音乐与社会30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社会观31
二、中世纪的音乐社会观34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社会观38
四、17世纪以后的音乐社会观41
第三节 音乐社会观与音乐社会学49
一、音乐与社会双向联系中的“静”与“动”51
二、国外音乐社会学研究对象观55
二、国外某些音乐听众分类成果述评58
第二章 中国音乐社会学学科建设论71
第一节 中国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73
一、音乐社会运动过程概览73
二、音乐社会学研究音乐的横向运动与综合运动77
一、音乐社会学学科内部结构82
第二节 中国音乐社会学的学科结构82
二、音乐社会学学科族系结构86
第三节 中国音乐社会学的学科职能87
一、思想观念上的科学认识职能89
二、音乐建设中的科学实践职能90
三、音乐发展中的科学预测职能92
第四节 中国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方法93
一、中国音乐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94
二、中国音乐社会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借用96
三、中国音乐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应认识的几种关系102
第三章 社会音乐生产论107
第一节 社会音乐生产的本质108
一、适应社会精神需求的音乐生产109
二、富于创造性的音乐生产114
三、非盈利性、非商品性的音乐生产117
一、音乐创作生产119
第二节 社会音乐生产的结构119
二、音乐唱奏生产124
三、音乐传播生产127
四、音乐伺服生产130
第三节 社会音乐生产内部环节的动力分析133
一、社会音乐生产内部环节的动力运行模式135
二、社会音乐生产的良性运转138
三、社会音乐生产的非良性运转144
第四章 社会音乐听众论152
第一节 中国音乐听众分类的理论思考154
一、音乐听众分类问题在当代的提出154
第二节 中国音乐听众分类的实际操作162
一、中国音乐听众所处的地域特点与社会特殊群体163
二、音乐听众的年龄分布特点164
三、音乐听众所具备的主体条件166
四、中国音乐听众分类的系统图169
一、当代社会音乐听众的整体趋势174
第三节 中国音乐听众的宏观观察174
二、现代传媒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群体179
第五章 社会音乐传播论193
第一节 音乐传播的概述与功能194
一、音乐传播--“传必求通”195
二、音乐传播四项基本功能196
第二节 民间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的基本模式197
一、音乐传受双方对音乐信息的“共享”198
二、音乐传播原始形态的特性199
第三节 乐谱媒介与音乐传播207
一、乐谱媒介的历史回顾207
二、乐谱媒介带来音乐传播性质的变化211
第四节 声音记录、电子媒介与音乐传播212
一、唱片媒介212
二、无线电广播媒介214
三、电视媒介216
第五节 当代音乐传播的五种形式217
一、“(1+2+3)+6”式音乐传播218
二、“1+2+6 式音乐传播219
三、”1+2+3+6“式音乐传播220
四、“1+2+3+4+6”式音乐传播222
五、“1+2+3+4+5+6”式音乐传播223
第六章 社会音乐流行论228
第一节 音乐流行的概念和分类特征229
一、什么是音乐流行230
二、两种类型的音乐流行现象233
三、两种音乐流行形态的相互转换235
一、音乐流行现象的内因结构237
第二节 音乐的流行模式分析237
二、音乐流行模式的三环制约图239
三、音乐流行的激发与抑制242
第三节 音乐流行强度的测定244
一、“比尔博德”流行度统计表245
二、阿尔比特伦公司流行测定法249
三、尼尔森公司流行测定法250
四、心理反等级流行测定法252
第七章 社会音乐商品论263
第一节 音乐与音乐商品264
一、什么是音乐商品264
二、音乐商品价值内涵的两个方面267
三、音乐商品的特殊性268
第二节 音乐商品的历史进化与发展272
一、音乐--商品价值零值时期272
二、音乐商品--商品价值萌芽、发展时期275
三、音乐商品--商品价值膨胀时期281
第三节 音乐商品的分类289
一、流动型音乐商品290
二、冻结型音乐商品292
三、隐伏型音乐商品294
四、媒体型音乐商品295
第四节 音乐商品的社会参与296
一、音乐商品与社会音乐生产296
二、音乐商品与音乐传播302
三、音乐商品与音乐流行308
四、音乐商品与音乐听众310
第八章 音乐职业论320
第一节 社会音乐生产结构衍变发展中的音乐职业322
一、原始社会的音乐“职业“考察323
二、奴隶社会的音乐职业概略326
三、欧洲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音乐职业334
四、中国封建社会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音乐职业342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音乐职业351
一、50年代新型的职业音乐团体351
二、团体型音乐从职人员353
三、20世纪90年代中国音乐家职业活动的双向特点358
四、个体型音乐从职人员363
第三节 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功能367
一、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功能概述368
二、音乐从职人员的社会作用强化期371
三、音乐从职人员的职业道德379
第九章 社会音乐批评论393
第一节 音乐批评的科学依据394
一、音乐批评的感性阶段395
二、音乐批评的理性阶段396
第二节 音乐批评的科学功能398
一、科学的音乐批评是促成音乐传播运动中”传必求通“结果的有效保证398
二、科学的音乐批评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舆论手段399
三、科学的音乐批评是音乐生产活动中进行艺术竞争的有效监督400
四、科学的音乐批评是一切音乐现象价值评估的公正天平401
第三节 音乐批评的科学标准401
一、对音乐社会功利价值的评价403
三、对音乐作品和谐性的要求404
二、对音乐作品普遍性的要求404
四、对音乐作品独特性的要求405
第四节 音乐批评的科学方法405
一、音乐批评的社会观察406
二、音乐批评的分析408
三、音乐批评的科学抽象409
附录一:本书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413
附录二:本书各章引用相关概念、术语一览422
后记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