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文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617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85页
- 文件大小:158MB
- 文件页数:609页
- 主题词:生态农业-综合治理-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区域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环境综合治理和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农业生态问题与综合治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3
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对策3
一、我国农业生态现状与基本评价3
(一)治理初见成效3
(二)问题依然严峻9
(三)潜在威胁堪忧13
二、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6
(一)自然因素16
(二)社会经济因素18
(三)政策因素20
(四)发展理念与技术因素23
三、农业生态问题综合治理对策与建议23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确立现代生态农业的战略主导地位23
(二)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24
(三)重视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挖掘和已有经验的总结与提高25
(四)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农业生态工程26
(五)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学研究和能力建设28
主要参考文献29
分论33
第一章 水土流失及其综合治理33
一、水土流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33
(一)水土流失的现状33
(二)不同区域水土流失评价34
(三)水土流失发展变化趋势40
(四)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及危害41
二、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42
(一)气候因素43
(二)地形因素44
(三)地质因素45
(四)土壤因素46
(五)森林植被防止土壤侵蚀效应48
(六)人为活动因素49
三、水土流失防治经验50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治理50
(二)国家、省、县层层办重点,点面结合50
(三)户、专、群多种治理责任制相结合,双层经营51
(四)开发性治理,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51
(五)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依法防治水土流失51
(六)资金使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投资效益51
(七)把水土保持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52
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对策52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与原则52
(二)实施综合技术体系53
(三)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54
(四)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建设56
(五)加强水土保持组织建设57
(六)加强水土保持机制建设57
主要参考文献58
第二章 荒漠化与盐渍化及其综合治理59
一、荒漠化及防治现状59
(一)中国的荒漠化状况59
(二)中国荒漠化成因分析63
二、荒漠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67
(一)土地退化影响农业生态环境67
(二)荒漠化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8
三、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成就、经验和教训69
(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与教训69
(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经验和问题70
四、荒漠化防治重点布局与战略对策71
(一)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目标71
(二)我国荒漠化防治重点区域分区(类)布局71
(三)加大荒漠化防治科技支撑力度72
(四)建立荒漠化监测和工程效益评价体系74
(五)完善荒漠化防治的管理体制75
(六)建立荒漠化防治的创新机制76
五、盐渍化及其综合治理对策78
(一)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演变79
(二)盐渍化成因分析80
(三)盐渍化治理的综合措施83
主要参考文献84
第三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综合治理86
一、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86
(一)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利用86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87
(三)生物入侵的现状90
(四)生物安全的现状91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92
(一)“绿色革命”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和问题92
(二)生物入侵造成的原因93
(三)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94
三、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95
(一)生物入侵对农业发展的影响95
(二)转基因物种发展的生态风险97
四、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综合治理对策99
(一)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保护生物安全99
(二)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03
(三)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103
(四)加强生态保护教育,促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104
(五)生物入侵的综合治理对策105
主要参考文献106
第四章 气候变化与农业生态的相互影响及其对策108
一、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趋势108
(一)IPCC最新认识108
(二)气候变化的趋势109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的影响112
(一)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的直接影响112
(二)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生态的间接影响116
(三)对未来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119
(四)气候变化对未来农业生产的影响122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124
(一)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124
(二)农业土地利用、生物质变化与碳吸收127
(三)对未来农业生物质能的影响128
四、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主要对策130
(一)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130
(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132
(三)减缓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建议134
主要参考文献135
第五章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及其综合治理140
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140
(一)物种丰富,类型多样140
(二)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空间结构复杂,功能多样141
(三)森林资源绝对量高,但总量不足,人均水平低,增长缓慢142
(四)森林资源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质量不高143
(五)人工林面积大,生态服务功能弱146
(六)林业发展后劲较大,森林资源向有利于可持续利用发展147
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及其原因148
(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148
(二)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152
三、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对农业的影响157
(一)侵蚀土壤,毁坏农业生态条件157
(二)引起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作物减产161
(三)改善区域农田小气候的能力下降162
(四)防治御风灾的能力下降163
(五)控制农田生物灾害的能力下降164
(六)保护野生作物资源多样性的功能下降164
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对策165
(一)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加速森林资源培育力度165
(二)坚持分区指导,实行分类经营166
(三)坚持科学造林和营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167
(四)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培育健康森林生态系统168
(五)加快森林结构的调整,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169
(六)充分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快发展现代林业170
(七)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立林业发展长效机制171
(八)应对全球变暖,拓展林业发展新领域173
(九)把深化林业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增强林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173
主要参考文献174
第六章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及其综合治理176
一、草原生态系统及其利用现状176
(一)草原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176
(二)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79
(三)草地资源利用现状183
二、草原退化及其危害186
(一)草原退化的类型186
(二)草原退化的现状与趋势187
(三)草原退化的危害188
三、草原退化的原因189
(一)自然因素189
(二)人为因素190
四、草原退化的综合治理对策194
(一)因地制宜,分区治理194
(二)严格执法,强化管理195
(三)加强草原生态工程建设195
(四)提高草原地区综合发展能力196
(五)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197
(六)加强草地生态恢复与保护的技术研究与应用198
主要参考文献200
第七章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及其综合治理203
一、我国湿地的类型与分布203
(一)湿地的概念203
(二)湿地的类型204
(三)我国湿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205
二、湿地的主要生态问题209
(一)天然湿地的大面积丧失209
(二)湿地的退化212
三、湿地退化对农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8
(一)加剧了洪涝与干旱灾害218
(二)湿地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219
(三)湿地萎缩使渔业资源受损220
(四)土壤侵蚀和海岸侵蚀加剧221
四、湿地的生态保育与综合治理对策与湿地恢复策略222
(一)确立正确的湿地生态保育的原则222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保护区的保护能力建设和有效管理223
(三)实施《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推进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226
(四)以流域为单元,对防洪工程、水资源开发项目、湿地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和优化管理227
(五)将湿地保护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天然湿地用途转化许可证和湿地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实现天然湿地的“零损失”228
(六)完善湿地保护的法制体系,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经济调节机制228
(七)加强湿地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230
(八)建立有序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231
主要参考文献232
第八章 农田和农村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234
一、农田和农村的主要生态问题234
(一)农村废物处理系统的缺失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234
(二)农业生产的工业品投入增加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238
(三)工业扩散对农田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244
二、农田和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247
(一)国家政策未落实到位,农村公共投入严重不足247
(二)部门或者企业在经济上的急功近利248
(三)缺乏科研积累和技术储备248
(四)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249
三、农田和农村生态问题综合治理对策250
(一)加强生态规划,调整农村政策,不断增加农村公共投入250
(二)加快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建立循环农业体系250
(三)研发并推广农田和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技术251
(四)加强科研、教育和推广工作,为生态治理提供科技支撑254
主要参考文献256
第九章 水的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258
一、水的生态问题258
(一)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258
(二)水多的问题260
(三)水少的问题261
(四)水脏的问题263
(五)水浑的问题265
(六)水生态失衡的问题266
(七)水贫困的问题268
二、水的生态服务与生态需水268
(一)水的生态服务功能268
(二)水足迹与虚拟水资源271
(三)生态需水分析274
三、水生态问题的综合治理对策277
(一)提高水安全意识277
(二)开辟水资源来源278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279
(四)提高水资源效率与效益280
(五)减少水环境污染,提高水生态功能281
主要参考文献281
第十章 东北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285
一、区域概况285
(一)土地资源286
(二)水资源288
(三)气候和植被分区288
(四)农业发展及社会经济概况289
二、主要农业生态问题及其驱动因素291
(一)水土流失与黑土退化291
(二)土地盐碱化295
(三)土地沙漠化297
(四)草地退化299
(五)森林资源的破坏302
(六)湿地萎缩和污染303
(七)水资源短缺加剧,地下水超采与水位下降306
三、农业生态问题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307
(一)粮食生产能力下降307
(二)加剧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波动大308
(三)水土污染危及饮用水安全和食物安全309
(四)阻碍草地畜牧业发展312
四、综合治理对策313
(一)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黑土保护工程313
(二)遵循自然规律,加强东北西部土地“三化”的综合防治314
(三)加强天然湿地的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318
(四)加强水污染防治,合理配置水资源318
(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319
主要参考文献320
第十一章 华北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322
一、区域概况322
(一)自然状况322
(二)社会经济状况326
(三)农业发展状况327
二、主要农业生态问题及其原因327
(一)水资源短缺和干旱及其原因327
(二)氮肥过量施用与污染问题及其原因331
(三)湿地萎缩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及其原因331
(四)盐渍化问题及其原因333
(五)森林破坏及其原因334
(六)草场退化及其原因334
三、农业生态问题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335
(一)传统农业面临的挑战335
(二)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336
(三)农民增收面临的挑战336
(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337
四、综合治理对策338
(一)综合治理战略338
(二)农业发展与综合治理模式339
(三)中低产区生态农业模式344
(三)综合治理关键技术349
(四)苦干政策建议353
主要参考文献356
第十二章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358
一、区域位置与农业生态分区358
(一)区域位置358
(二)农业生态分区358
(三)农业现状362
二、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农业生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363
三、农业生态问题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371
(一)干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371
(二)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371
(三)风沙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376
四、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对策376
(一)确立科学理念,树立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是长期任务,生态改善是渐进的生态建设观376
(二)建设坝系高效稳产基本农田,实现粮食农产品自给,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化害为利的基本措施378
(三)依靠自然恢复功能,封管造结合,以水定树搞好植被恢复与建设379
(四)建立农业生态综合治理的调控技术体系382
(五)因地制宜地确定农业生态治理与发展模式384
(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391
(七)深化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地方法规和乡规民约自律体系建设392
主要参考文献392
第十三章 西北内陆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395
一、区域概况395
(一)区域范围与特点395
(二)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396
(三)涉农社会条件403
二、主要农业生态问题403
(一)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干旱缺水是首要问题403
(二)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天然绿洲逐渐萎缩405
(三)草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草地退化面积剧增409
(四)盐渍化问题依然严重410
(五)河湖萎缩、干涸断流412
(六)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重,危害农业生产414
三、综合治理对策414
(一)认真解决西北内陆区的缺水与河湖萎缩问题414
(二)狠抓西北内陆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415
(三)草原退化治理对策418
(四)合理开发和保护绿洲419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西北内陆区农业发展难题攻关421
(六)宏观策略与政策法规422
主要参考文献425
第十四章 中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427
一、区域概况427
二、主要农业生态问题及其原因429
(一)耕地锐减430
(二)生态破坏432
(三)水土流失435
(四)湿地萎缩438
(五)环境污染442
(六)土壤退化450
(七)生物入侵453
(八)生物多样性降低459
(九)食品安全面临挑战460
三、综合治理对策461
(一)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461
(二)加强水利建设,增强蓄水抗灾能力462
(三)采取综合措施,整治生态环境462
(四)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以法维护生态安全463
(五)加强生态教育,提升生态素质464
(六)建立激励机制,实行有偿保护464
(七)增加经费投入,加强队伍建设464
(八)强化科学研究,确保农业生态安全465
主要参考文献466
第十五章 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469
一、区域概况469
(一)地形地貌条件469
(二)气候资源状况470
(三)水资源状况471
(四)生物资源状况471
(五)农业生产状况471
二、主要农业生态问题及其原因472
(一)森林破坏472
(二)水土流失473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475
(四)生物入侵476
(五)湿地萎缩477
(六)环境污染479
三、农业生态问题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481
(一)土壤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481
(二)农作物病虫害失控,农业生产成本和经济损失增加483
(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风险增加484
(四)全方位的农业环境污染,农产品安全问题将日益突出485
四、综合治理对策489
(一)恢复与营建大江大河中上游地区和沿海地区的两大绿色生态屏障489
(二)加强对石灰岩地区、红壤丘陵地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地区的恢复与重建490
(三)以生态农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水产业为载体,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492
(四)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加强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493
(五)全面推进生态农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494
(六)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业生态补偿制度495
(七)发展生态工业,建设生态城市,促进区域大环境的改善496
(八)建立农业灾害与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系统497
主要参考文献498
第十六章 西南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500
一、区域概况500
(一)自然条件500
(二)社会经济状况505
二、农业生态问题及其原因506
(一)主要的农业生态问题506
(二)不同地区的农业生态问题513
(三)农业生态问题的影响因素519
三、综合治理对策525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525
(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轻农村生态压力527
(三)市场导向下农业生产形式的多样化528
(四)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529
(五)完善农业产品进入市场管理体制531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32
(七)在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地实施生态移民532
(八)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岩溶区石漠化533
主要参考文献536
第十七章 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态问题及其综合治理539
一、区域概况539
(一)气候资源特征539
(二)大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布格局541
(三)青藏高原农牧业发展的现状543
二、主要农业生态问题546
(一)农林地带546
(二)农业地带547
(三)牧业地带553
(四)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556
三、综合治理对策562
(一)农林区562
(二)农业区563
(三)牧区566
主要参考文献568
第十八章 综合治理的对策与政策建议570
一、农业生态问题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570
二、综合治理对策572
主要参考文献583
课题组成员名单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