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教育史
  • 孙培青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2326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12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1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1

一、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1

二、教育的起源2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3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3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4

三、原始宗教教育4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5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6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6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6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8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9

本章小结10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1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11

一、夏代的教育11

二、商代的教育13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16

一、西周的社会16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8

三、六艺教育22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25

一、官学衰废25

二、私学兴起26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28

第四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29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30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30

三、提倡“有教无类”32

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33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34

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7

七、主张自觉修养德行41

八、树立教师的典范45

九、历史影响47

本章小结48

一、养士之风盛行50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50

第一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50

二、百家争鸣52

三、私学发展53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55

一、稷下学宫始末55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57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61

第三节 墨瞿和墨家的教育思想62

一、墨瞿生平和墨家学派62

二、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63

三、教育内容64

四、教育方法66

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67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67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69

三、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70

四、理想人格71

五、教学思想72

六、社会分工与教育73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74

一、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74

二、教育与社会群体76

三、“性恶论”与教育作用77

四、教育目的78

六、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79

五、教育内容79

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81

第六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82

一、从商鞅到韩非82

二、绝对的“性恶论”83

三、禁“二心私学”84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85

五、提倡“耕战”86

第七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87

一、《大学》88

二、《中庸》90

三、《学记》93

四、《乐记》95

本章小结98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99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99

一、统一文字99

二、严禁私学100

三、吏师制度101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101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101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03

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104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04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109

一、生平及政治主张112

第四节 贾谊的教育思想112

二、论教育的社会作用113

三、论胎教113

四、论早期教育114

五、论品德修养114

六、论教学方法115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116

一、生平和著述116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116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17

四、论道德教育117

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19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121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121

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122

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123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124

五、论学习124

本章小结12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127

第一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127

一、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127

二、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129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132

一、宋与齐的学校教育133

二、梁与陈的学校教育134

第三节 北朝的学校教育136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136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138

第四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139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139

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139

三、论学校教育140

四、论道德教育141

第五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142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142

二、论士大夫教育142

三、论儿童教育144

四、论学习态度和方法146

本章小结147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148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148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149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149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151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151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151

二、中央官学153

三、地方官学156

四、私学157

五、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158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160

一、隋朝科举制的产生161

二、唐朝科举制的发展162

三、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163

四、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167

五、科举制的影响168

第四节 隋唐时期的中日教育交流169

一、中日教育交流兴起的历史背景169

二、人员交流在中日教育交流中的巨大作用170

三、中日教育交流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171

四、中日教育交流对中国教育的影响174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175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175

二、“性三品”说及教育的作用176

三、“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177

四、关于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思想178

五、论尊师重道179

六、论教学方法181

第六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182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182

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183

三、论教师184

四、论教学185

本章小结186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188

第一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89

一、文教政策189

二、教育制度191

第二节 辽金元的教育197

一、辽朝的教育制度197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198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200

第三节 宋元的书院204

一、书院的萌芽204

二、宋朝的书院205

三、元朝的书院209

第四节 宋元的蒙学210

一、蒙学教育的发展210

二、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211

三、蒙学教材212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213

第五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213

二、主持“熙宁兴学”214

三、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215

四、系统的人才理论217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218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18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219

三、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220

四、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222

五、论读书法224

第七节 陈亮、叶适的教育思想226

一、陈亮的教育思想226

二、叶适的教育思想227

本章小结229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231

第一节 明朝的文教政策231

一、广设学校,培育人才231

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232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233

第二节 明朝的官学制度234

一、中央官学235

二、地方官学237

第三节 明朝的书院239

一、明朝书院的发展239

二、东林书院241

第四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242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42

二、论教育作用243

三、论道德教育244

四、论儿童教育245

第五节 王廷相的教育思想246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47

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247

三、论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248

四、论认识与知识248

五、论学习与修养249

本章小结24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251

一、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52

二、广兴学校,严订学规252

第一节 清朝的文教政策252

三、软硬兼施,加强控制254

第二节 清朝的官学制度254

一、中央官学255

二、地方官学258

第三节 清朝的书院260

一、清朝书院的发展260

二、诂经精舍和学海堂262

第四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263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63

二、“公其非是于学校”264

三、“取士八法”265

四、论教育内容266

五、关于教学思想267

六、论教师269

第五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270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70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271

三、教学思想272

四、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273

五、论教师275

第六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275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275

二、对传统教育的批判276

三、学校为“人才之本”277

四、“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278

五、“习行”教学法279

六、论劳动教育280

本章小结281

第十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282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败和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282

一、明末清初西学的输入和早期“西学东渐”的中止282

二、封建教育的病态发展283

三、改革派的文化教育主张284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教育287

一、文化教育的基本政策与措施287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和内容289

第三节 早期的教会学校291

一、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291

二、教会学校的竟相设立294

本章小结296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298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创立和发展298

一、洋务学堂概览298

二、京师同文馆301

三、福建船政学堂305

四、洋务学堂的特点307

第二节 洋务留学教育308

一、幼童留学美国308

二、留欧学生的派遣311

第三节 “中体西用”的演变及张之洞的《劝学篇》313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13

二、张之洞及其《劝学篇》314

三、“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317

第四节 教会教育的扩张318

一、教会学校的发展318

二、从“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到“中华教育会”320

三、教会学校的课程321

四、教会学校的性质和影响323

本章小结324

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326

第一节 维新教育的渐次推进326

一、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326

二、维新教育实践328

三、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330

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331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332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335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339

第二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342

一、清末学制的建立343

二、废科举、兴学堂347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348

四、留学教育的勃兴349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351

一、揭露封建教育的奴化本质351

二、革命与改良政治论争中的教育定位352

三、开展革命教育活动353

本章小结355

一、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357

第十三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357

第一节 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357

二、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358

三、封建教育的回潮359

第二节 壬子癸丑学制360

一、学制的形成过程360

二、学制体系361

三、课程标准362

四、学制的调整364

第三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364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364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366

三、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368

四、教育独立思想372

本章小结373

第十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375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375

一、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传统教育的抨击375

二、新文化运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377

三、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380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382

一、平民教育思潮383

二、工读主义教育思潮384

三、职业教育思潮386

四、实用主义教育思潮386

五、勤工俭学运动387

六、科学教育思潮389

七、国家主义教育思潮391

八、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392

第三节 1922年的“新学制”394

一、“新学制”的产生过程394

二、“新学制”的指导原则和学制体系395

三、“新学制”的课程标准396

第四节 收回教育权运动398

一、教会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教育主权的进一步丧失398

二、向教会收回教育权的斗争398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399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00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401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402

四、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办的干部学校404

五、李大钊的教育思想407

六、恽代英的教育思想410

本章小结414

第十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415

第一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415

一、“党化教育”的实施和废止416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颁行417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419

四、《中华民国宪法》中的教育法规42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421

一、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421

二、“戊辰学制”的颁行422

三、初等教育423

四、中等教育424

五、高等教育426

第三节 国民政府对学校教育的管理控制措施427

一、“整饬学风”,建立训育制度428

二、实行童子军训练和军训429

三、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431

四、实行毕业会考制度432

第四节 日伪占领区的奴化教育和反奴化教育的斗争434

一、沦陷区文化教育事业的空前浩劫434

二、沦陷区的奴化教育435

三、沦陷区人民反对奴化教育的斗争437

第五节 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教育运动438

一、美国文化教育渗透的加剧439

二、国民党统治区教育的衰败440

三、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民主教育运动441

第六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443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443

二、论教育的本质443

三、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点的批驳445

四、“全人生指导”446

第七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448

一、生平与教育实验活动448

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449

第八节 梁潄溟的教育思想452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452

二、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453

三、乡村教育的实施455

第九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457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457

二、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457

三、职业教育思想体系458

第十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462

一、生平与“活教育”实验462

二、“活教育”的目的论463

三、“活教育”的课程论465

四、“活教育”的教学论466

第十一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467

一、生平教育活动与教育思想的发展467

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468

三、生活教育理论470

本章小结476

第十六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477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和确立477

一、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的提出478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479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482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484

第二节 苏维埃根据地的教育486

一、干部教育486

二、成人教育488

三、普通教育489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的发展490

一、干部教育491

二、社会教育494

三、普通教育496

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497

第四节 解放区新民主主义教育建设501

一、中小学教育的正规化502

二、高等教育的整顿与建设503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505

一、教育为政治服务505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06

三、依靠群众办学507

本章小结508

参考书目51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