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代书法名家谈 书法妙论与赏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吴兴林,陈有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ISBN:7504328626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31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56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历代书法名家谈 书法妙论与赏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书法之本质3
书为心画3
书法艺术美的基础是自然3
书法中须化入某种形态4
书法的笔画是划分界限5
书法是人与自然的直接统一6
书法是一种豁达大度7
书法有无声之音7
书法是最简练的艺术8
书法横竖都成意象9
书法是得意而忘像9
书法是世间万物的造化10
书法中的字要像活生生的人一样11
书法漾溢时代气息11
书法与人的本性自然规律相通12
书法是表现着“自我”的高层次艺术12
书法是展现人生追求的艺术13
书法是对自然的一种创造13
书法是一种造型艺术14
书法是最能够表现个性的美术15
书法可当图案画来看待15
书法是特种艺术16
书法是最高艺术17
书法是纯美术18
书法是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19
书法是一种节奏艺术19
书法是因情而生字20
书法是要强调出那要紧的线22
书法是一门姊妹艺术23
书法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23
书法几同金石之声24
书法之美是造型运动的美25
书法是国宝家珍25
书法之功能29
书法能够陶冶心灵29
书法让人喜而不厌29
书法自是人生一乐30
书法远胜打麻将31
书法可为妙文增辉32
读书人以善书法为荣33
书法有如美食良药34
书法可以玩世而流名34
书法可以自娱35
作书能养气助气36
书法是一种特健药37
书法可用以自遣自娱37
书法可表达民族美感38
作书可以写景寄情绘音39
书法可以终身向往39
书法能进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40
书体与流变45
秦书八体45
章草产生于汉代46
爻画是书法的雏形47
书体有十种源流48
草书楷书的不同在于笔势49
今草起于晋代50
用笔也有源流50
行书的流变51
名师高足代代相传52
学书要通大篆54
书法应追求遒媚55
学书要各体兼备56
唐代书法瘦变肥肥变瘦57
碑与帖不能混淆57
真草都用“盘纡”58
书法艺术具有时代风格59
书法分北派南派61
甲骨文中有笔法62
文字造型源于物象62
书法要不断从民间吸取新鲜血液63
古老的书体仍有生命力64
书法从象形发展到谐声65
学书之途径69
学书须“画地画被”69
学书最怕心力懈怠70
学书应该自卑70
学书要终生攻之71
学书要在功夫上见高低72
学书非天成73
学书应“笔秃千管”73
学书以取神气为佳74
学书要日日动笔75
学书须得趣76
学书得力于学力77
学书要有功夫78
学书忌畏忌怠79
学书须到愁惨处79
学书入神品位要高80
学书要追摹不停81
学书要有英雄胆略82
学书不可伪装82
学书全靠自己研求83
学书要数过困境84
学写字先学执笔85
初学先写大字86
始学不可尽其形势86
攻书五步曲87
初学要先立筋骨88
学书八环节89
学书要会观察大自然90
学书要懂得一个“溢”字91
学书贵在得妙趣91
学书要正草兼备92
学书须看古人真迹93
学书无非是掌握“两条”94
学书有三戒95
学书功夫分三段95
学书不能依傍时人96
学书当学用墨用笔之妙97
学书要知“墨道之最”98
学书要明“第一义”99
学书要备“六要”100
学书须“三明”101
学书须分门别户102
学书不能认定一人一帖103
学书可从篆书入手104
学书要有笔而少墨105
学书不必受一家一派所限106
学书要求内劲外秀107
学书要遍学百家107
学书最好能在墙壁上书写108
临摹要熟视古人书109
要分清临摹之别110
临摹之前要朝夕观看字帖111
临书要努力得精神112
临摹要会群妙于一心113
学书须背帖114
临帖要先了解作书人性情114
临摹要遍仿各家115
看帖临帖两者不可偏废116
学书不可只求形似117
临摹“五点论”118
对临不如背临119
临摹贵在心摹手追120
临摹不是摹古121
临摹最好三套功夫并用122
书法之技法125
一、执笔125
执笔要尽全身之力125
执笔在于便稳126
执笔贵在用意精至127
涩快轻重要配合运用128
运笔“八字真言”129
执笔歌130
运笔须通身协调运动131
执笔当用“五字法”131
写小字最好也悬肘133
执笔松紧要恰到好处133
点画要有立体感134
执笔应懂拨镫法135
二、运笔136
运笔要富于变化136
运笔“三要”136
运笔要迟速得宜137
运笔当如画沙印泥138
点画之间变化多139
用笔之力不在力139
落笔时要凌空起步140
运笔可在空中练141
运笔不须笔笔中锋142
运笔不能随意142
运笔应懂蹲锋入纸143
运笔以方圆为主144
笔毫动作就像双脚行走144
运笔要逆入平出145
用笔须辨方圆轻重146
用笔要富于变化147
用笔的精粹148
用笔当刚柔相济149
三、结体146
作书不能“状如算子”149
疏密长短怎相宜151
布白三步曲151
结体技巧152
结体“四难”154
真书莫以平正为善154
结体因时相传155
要从“黑白”两处求法度156
实处之妙生于虚处156
中宫统领八宫157
下笔要会许多变化158
“不稳”自有高境界159
胸有全纸目无全字159
无字之处也有字160
无墨处也能造妙境161
怎么避免“状如算子”162
字形要出人意料163
书法之创作167
一、怎样胸有全局167
作书前要默坐静思167
作书时要心正气和168
作书时须知“乖合论”168
作书当求与众不同169
作书前要胸有全局170
作书不可偏废九生法171
作书大病是轻佻172
作书须知十戒173
作书要善用万物174
作书前要定志养气174
作书要做到三要175
作书要自然进入佳境176
作书要草意笔法兼收177
作书应求草率177
作书不必十分到家178
作书要动静相治179
作书应心空笔脱180
作书须迟速互救181
作书莫忘法度气魄181
作草书要气足形完182
作书要待有兴时183
作书先使头脑中有一无形格式184
作书不能随人意184
作书要会“触电”185
二、怎样寄寓性情186
作书要先散怀抱186
作书要以神采为上186
作书要明各体特点187
作书应筋多肉少188
作书要胸中有个天大字189
作书要有神气骨肉血190
作书要稳险老润190
作书应有筋骨血肉191
作书要中沉外丽192
作书要“瘦而腴”、“肥而秀”193
作书务求沉着痛快194
作书须刚柔相济194
作书应宁丑勿媚195
作书要明了各种笔画的作用196
作书应如云水树石197
作书要重筋节197
作书宁瘦勿肥198
学书当从形质始199
作书要有表现筋骨血肉的技法199
作书七要200
三、怎样出神取韵202
作书以出神为上202
作书以韵为主203
作书求风神“八须”203
作书要兼有沉着痛快204
作书要悟入205
作书要有一派天机206
作书不可有霸气206
作书要有高韵深情坚质浩气207
作书要入“我神”208
作书要会枯中取韵208
作书有韵要去“五病”209
作书成家“三要素”210
四、怎样继承创新210
作书要突出“我”字210
作书“似”则俗211
作书要会变体212
作书要自出新意213
作书要总而成之213
作书不能泥古214
作草书要不忘合于法度215
作书要使胸中纵横有像215
作书要撷取诸家法意216
作书要能出帖217
作书要实出己意217
作书要从平正中创出新意218
作书须处处有我219
作书要“积千家米煮成一锅饭”220
作书要从“无我”到“有我”221
作书不能尽信法221
作书关键在于用笔222
作书要学碑帖中的模糊处223
作书要先读千碑224
作书创新不是乱涂225
作书不能过早强调个人风格225
品评与欣赏229
书法多力丰筋为好229
欣赏书法要反复观看229
书法佳作并不美观230
书作可分五个等级231
鉴赏书法要会书法232
笔意“四贵四不贵”233
板桥为何爱学且园书法233
书法佳作离不开“深沉”235
欣赏书法看“十美”235
欣赏书法是“静变动”236
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修养237
欣赏书法有六条标准238
书法佳作是一股“生命之流”239
书法欣赏有几项原则239
欣赏书法名作要进行艺术再创造240
品评书法要寻找各种感觉241
好书法使人不觉其好242
书品与人品245
贤人的书作才能流传245
品评书作要看人品246
书作可辨人的邪正246
学书要胸有道义248
人品关系到书品249
人品高书品才能高250
人正则书正250
要依靠修养去领悟书法本质251
学书要重品节252
学书首先要立品253
学书要甘于淡泊254
书法要体现人格255
学书不能追名256
书法何以柔媚256
书艺与修养261
学书要向万事万物学习261
书法重在抒发内心情感262
学书要技道俱进263
学书要多读书264
学书要知力并进264
书法与人的学识气质直接相连265
学书要搞通书法的意趣266
学书要善于触类旁通267
学书要先做学问268
写字何以剑拔弩张268
学书“功夫在书外”269
名家与评说273
一、王羲之273
羲之可与钟、张比273
羲之书作为上之上274
王羲之古今一人274
羲之作草如真、作真如草275
右军书:力屈万夫、韵高千古275
右军手迹临摹多275
二、王献之277
献之书法多媚趣277
献之绝笔章草胜父亲277
献之草书胜羲之278
献之行草古今独绝278
献之草书入神品279
献之开尚奇之门280
三、欧阳询280
欧体险劲超过王羲之280
欧阳询八体尽能281
欧体体方而笔圆282
欧体清劲秀健282
欧体世上最流行283
学欧容易入门283
四、虞世南284
虞书神态气韵如献之284
虞书得智永笔法285
虞书过于纯熟286
虞书承前启后286
虞书可与二王并肩287
虞书内含筋骨287
五、褚遂良288
褚书美若婵娟288
褚书采用多种笔法289
褚书瘦硬通神289
褚遂良把笔提空290
褚书如鹤游鸿戏291
六、孙过庭291
孙过庭博学多才291
孙过庭得意之作不减二王292
孙过庭《书谱》是草书至宝293
七、李邕294
李邕是书中仙手294
李书不像乍富小民294
李邕行书如大象奔跑295
李书对后世影响很大296
李邕点画如抛砖落地297
八、张旭298
张旭草书狂怪而入规矩298
张旭狂字来自狂态299
张旭楷书也擅长300
张旭草书肥劲精绝300
张旭颠又不颠301
张旭不是“书工”302
九、颜真卿303
颜真卿得张旭笔法真传303
颜书如忠臣烈士304
颜书雄视千古304
颜书纵横有像305
颜书法外求法306
颜书为“恶札”之祖307
颜书不清畅307
十、怀素308
怀素草书天下独步308
怀素作书如闪电309
怀素以狂继承颠310
怀素醉时作草书311
怀素观云悟笔意312
十一、柳公权313
柳公权从学王入手313
柳书学颜又变颜314
柳书瘦而不露骨314
柳字横竖同重315
柳书便于初学316
十二、杨凝式317
杨凝式为颜书以后第一人317
杨凝式为书中豪杰317
杨凝式号“杨风子”318
杨书把真草笔法融会一起319
杨凝式行草第一手320
十二、蔡襄321
蔡襄当为一代主盟321
蔡襄创立“散草”322
蔡书誉为本朝第一322
蔡书各体都精妙323
蔡书最为平易324
十三、苏轼325
东坡终生喜爱书法325
东坡当为宋朝第一善书325
东坡书法充满书卷气326
东坡书法寄妙理327
东坡中年晚年书风大异328
东坡字肥而不俗329
十四、黄庭坚330
黄庭坚以势运腕330
黄庭坚观荡浆悟用笔331
黄庭坚变体自成一家332
黄字多“战掣笔”333
黄字清癯雅脱333
十五、米芾334
米芾书法风樯阵马334
米芾集古自成家335
米芾运笔如跳丸舞器336
米芾写字如画竹337
米字并非不可学338
十六、赵孟頫339
赵字为当代第一339
赵字各体都有渊源340
赵字各体都有师承340
赵书远接右军341
赵书领一代风骚342
十七、董其昌343
董书多率意343
董其昌为一大宗师344
董书神气寒俭345
董书明朝第一345
笔墨与纸张349
纸笔要强弱不等349
好笔具备“四德”349
用墨要看书体350
笔锋要长劲而圆351
书写关键在于纸笔调和351
退笔也能写出好作品352
初学书法要用好纸次笔353
写字技巧用墨第一353
硬笔软笔用法不同354
小字墨宜浓354
用墨要干湿互用355
怎么检查用笔与墨气356
笔墨怎样才能淋漓357
论书法要先讲用笔357
什么样的墨汁才算好358
毛笔宣纸最便于书法创作359
笔不同功能就不同359
字体与笔的硬软有关360
用笔“三步曲”361
书写要注重墨色361
墨的黑色多种多样362
选笔选墨的依据是书体362
术语与典故367
一、笔意367
布棋布算367
枯骨断柴367
墨猪肉鸭368
八病368
野狐368
字匠369
字格369
四贤373
逸锋373
变法373
书品374
流便375
生熟375
铁画银钩375
银钩虿尾376
壁坼376
折钗股376
屋漏痕377
画沙印泥377
握拳透爪378
沉著痛快378
乖合378
正奇379
笔断意连379
意在笔前380
心相380
形质性情380
内气外气381
神化381
性灵381
风神382
精气神382
笔意383
二、笔势383
缓前急后383
八面383
九宫384
计白当黑385
分行布白385
章法385
间架结构386
横鳞竖勒386
永字八法387
笔阵图388
空中摇笔389
取势389
笔势389
三、笔法390
墨法390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391
丝牵391
搭锋391
换笔心392
万毫齐力392
毫铺纸上392
藏头护尾393
逆入平出393
运笔法393
疾涩394
肥瘦395
筋骨血肉395
方圆395
擒纵396
虚实396
曲直397
迟急397
笔锋397
笔力398
执使转用398
笔法十门399
笔法400
书道400
书法401
四、典故401
信速不及草书401
放生求书402
书扇偿负402
美人呵笔403
夏云奇峰403
舞剑得神404
萧翼窃书404
笼鹅405
墨禅406
题咏题名406
书无百日工407
匆匆不及草书407
九生法408
笔法传授409
五、书体409
书体409
正体410
草体410
三元八会 群芳飞天410
篆书411
石鼓文411
隶书412
真书412
楷书413
草书413
行书414
杂体415
六分半书416
钢笔书416
碑帖与名迹421
一、古文籀篆421
群星丽天“甲骨文”421
结体高古《散氏盘》423
字字珠玑《石鼓文》424
无上神品《琅琊台》426
方笔始祖《秦诏版》428
稀世鸿宝《少室铭》429
非篆非隶《三公山》431
风流绝伦《三坟记》433
直接二李《六屏条》434
气势豪逸《天帱联》436
二、古隶及隶书438
古隶代表《裴岑纪功碑》438
开张峻爽《石门颂》439
方整尔雅《张迁碑》441
飘逸飞荡《孔庙碑》442
匀整秀劲《乙瑛碑》444
丰腴雄伟《鲁峻碑》445
方严凝重《西狭颂》447
篆情隶意《杂志轴》448
秀逸疏朗《七言联》450
三、楷书452
古雅有余《宣示表》452
众美兼备《曹娥碑》454
正书第一《乐毅论》456
风神秀逸《洛神赋》458
雄强茂美《龙颜碑》460
婉丽虚和《刁遵志》462
飞逸奇浑《石门铭》463
疏朗丰伟《瘗鹤铭》465
奇古高美《灵庙碑》467
遒劲奇伟《郑文公》468
潇洒古谈《张猛龙》471
超然浑厚《金刚经》471
隋碑第一《龙藏寺》474
遒劲婉润《醴泉铭》476
含蓄生动《庙堂碑》478
典雅纤细《圣教序》479
颜体典型《麻姑坛》482
柳体杰作《玄秘塔》483
小楷高峰《汉汲黯传》485
学碑台阶《赠郑庵》487
四、行书草书489
草书冠军《冠军帖》489
登峰造极《月仪帖》490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492
法书第一《鸭头丸》494
八面威风《千字文》497
流秀遒美《枯树赋》498
独标古劲《论座帖》500
下第二行书《祭侄稿》502
草书入门之径《书谱》504
豪放杰作《云麾碑》506
狂草经典《肚痛帖》508
奥妙绝伦《自叙帖》510
尚意经典《寒食帖》512
清癯雅脱《松风阁》514
秀杰痛快《蜀素帖》516
灵秀绰约《十三跋》518
奇峰乍起《赤壁赋》519
苍润有致《五言轴》522
字拙毋巧《传镫诗》524
乱石铺街《自叙轴》526
援篆入行《七言联》528
魏碑行书《梅花庵》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