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
  • 李建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966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文化史-研究-中国-宋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概念的梳理:《春秋》学衍生历程的回溯1

(一)从“春秋”到《春秋》:通名化为专名1

(二)从《春秋》到《春秋》经:鲁史升为儒经2

(三)从《春秋》经到《春秋》传:一经衍为三传4

(四)从《春秋》传到《春秋》学:传注蔚为显学6

二 选题的考量:宋代《春秋》学研究的省思8

(一)研究的省思:成果与问题8

(二)选题的考量:价值与方法16

第一章 宋代《春秋》学的发展历程18

第一节 宋代《春秋》学的文化背景18

一 从唐型文化到宋型文化19

(一)唐宋社会的巨大变迁19

(二)唐宋文化的范型转换25

二 宋型文化的脉络与结构26

(一)宋型文化的历史脉络26

(二)宋型文化的内在结构30

第二节 宋代《春秋》学的演变阶段31

一 创发新义期:北宋前期、中期31

(一)时代背景:儒学复兴,经学革新31

(二)本期特色:不惑传注,创发新义36

二 借经淑世期:北宋后期、南宋初年42

(一)时代背景:靖康创巨,民族痛深42

(二)本期特色:牵合时政,借经淑世43

三 经史交融期:南宋前期、中期52

(一)时代背景:理学成型,史学兴盛52

(二)本期特色:事义会通,经史交融54

四 归结守成期:南宋后期、晚期65

(一)时代背景:国势衰微,圣学确立65

(二)本期特色:踵武前贤,归结守成66

第二章 宋代《春秋》学与政治80

绪言:《春秋》学与政治的历史渊源80

第一节 宋代《春秋》经传的政治解读85

一 经世视角下的《春秋》经传研究85

(一)主要文献:着眼于经世的两宋《春秋》学著述85

(二)典型事件:王安石与《春秋》博士的三废三立87

二 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的经世思想89

(一)尊王思想90

(二)攘夷思想105

(三)孙复经世思想的历史价值116

三 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的政治本色119

(一)内政方面之主张122

(二)邦交方面之立场148

(三)胡《传》政治本色的历史评判183

第二节 宋代《春秋》学对政治生活的浸润渗透187

一 以《春秋》议礼187

(一)议宗庙之礼187

(二)议禘祫之礼189

(三)议时享之礼189

(四)议忌日之礼190

(五)议后宫之礼190

二 以《春秋》断事191

三 以《春秋》决狱193

四 用《春秋》尊王黜奸194

(一)用《春秋》尊王194

(二)用《春秋》黜奸196

五 用《春秋》倡言复仇198

六 用《春秋》说解灾异200

七 借《春秋》进行政争202

第三章 宋代《春秋》学与理学204

绪言:《春秋》学与理学的时代联结204

第一节 宋代《春秋》经传的理学阐发206

一 理学视角下的《春秋》经传研究206

(一)胡安国《春秋传》的理学色彩207

(二)罗从彦《春秋指归》的理学气息214

(三)蔡沆《春秋五论》的理学涵蕴216

(四)张洽《春秋集注》的理学质素217

二 宋代《春秋》经传研究的理学取向——以二程《春秋》学为例221

(一)理学视角观《春秋》224

(二)伦理维度解《春秋》226

(三)天人应合论《春秋》242

第二节 宋代《春秋》学对士节世风的砥砺涵育245

一 《春秋》大法砥砺士节247

(一)胡安国知行合一卓有气节247

(二)吕大圭以身殉国大节凛凛250

(三)家铉翁义不二君彰显士节251

二 《春秋》宏义涵育世风252

(一)《春秋》厉气节忠义252

(二)《春秋》弘民族尊严253

(三)《春秋》论贤责其备254

(四)《春秋》责臣诛其心254

第四章 宋代《春秋》学与文学256

绪言:《春秋》学与文学的时代遇合256

第一节 宋代《春秋》经传的文学体察258

一 《春秋》经传意蕴的文学解读258

(一)先宋对《左传》文辞叙事的揣摩论析258

(二)宋代对《春秋》经传意蕴的文学解读260

二 《春秋》经传素材的文学著述268

(一)以《春秋》经传为素材的赋对之作268

(二)以《春秋》经传为素材的史论散文269

第二节 《春秋》义法与宋代诗文著述298

一 《春秋》义法的基本内涵298

(一)表层结构:属辞比事而不乱299

(二)深层结构:辞微指博寓劝惩304

二 《春秋》义法对宋代诗学批评的渗透——以杨万里、张戒为例311

(一)理论基础:《诗》与《春秋》妙相通312

(二)表现形式:《春秋》义法作诗论315

(三)缘由意义:吸纳有故垂戒远322

三 《春秋》义法对宋代散文创作的浸润——以尹洙、欧阳修为例324

(一)背景:《春秋》义法从湮没到重显,由修史而撰文325

(二)征迹:从尹洙的简而有法到欧阳修的深婉谨约328

(三)意义:羽翼古文运动,孕育六一风神352

第五章 宋代《春秋》学与史学359

绪言:《春秋》学与史学的历史因缘359

第一节 宋代《春秋》经传的史学诠释362

一 《春秋》经传体例的史学改编362

(一)改编为纪传体362

(二)改编为国别体364

(三)改编为纪事本末体365

(四)改编为图、谱、表368

(五)改编为类书体371

二 《春秋》经传意蕴的史学解读——以吕祖谦为例372

(一)吕祖谦《春秋》学著述考辨372

(二)吕祖谦《春秋》研究的经学维度374

(三)吕祖谦《左传》研究的史学取向379

第二节 《春秋》义法与宋代史学著述395

一 涵化《春秋》义法的宋代史学著述395

(一)尹洙《五代春秋》395

(二)欧阳修《新唐书》397

(三)孙甫《唐史记》、《唐史论断》401

(四)范祖禹《唐鉴》406

(五)司马光《资治通鉴》409

(六)胡寅《读史管见》413

(七)朱熹《资治通鉴纲目》417

二 《春秋》义法对宋代史学著述的影响——以《新五代史》为例425

(一)语境:政治生态·道德需求·学术风习428

(二)表征:《春秋》义法与《五代史记》的撰修429

(三)价值:义法史学杰作·经史结合范例449

结论: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453

一 宋型文化与宋代《春秋》学的路向453

(一)学术路径:舍专门务会通453

(二)学术取向:不泥古常疑经455

(三)学术重心:略名物重治道457

(四)学术范式:弃训诂精义理459

(五)学术视野:破经学藩篱尚文化融会462

二 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的衍生463

(一)宋代《春秋》学和政治的相互吸纳与宋型文化的民族意识463

(二)宋代《春秋》学和理学的彼此融会与宋型文化的道德精神465

(三)宋代《春秋》学和文学的交互渗透与宋型文化的创造精神467

(四)宋代《春秋》学和史学的双向会通与宋型文化的会通精神468

附录:宋代《春秋》著述目录471

参考文献487

后记5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