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经营信息管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经营信息管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52/31455720.jpg)
- (日)工藤市兵卫等著;凌国良译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236105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3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经营信息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经营信息概要1
第一节 信息化的现状与动向1
1.1 信息化的意义1
1.2 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6
1.3 信息化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危险性8
第二节 经营信息的构成与内容10
2.1 经营信息系统10
2.2 销售信息系统11
2.3 物流信息系统12
2.4 生产信息系统12
2.5 生产信息关联手法14
2.6 有关信息技术的基础15
2.7 有关信息的知识15
1.1 新媒介的范围18
第一节 新媒介的意义18
第二章 信息化和信息传递新媒介的发展18
1.2 信息通信技术20
1.3 新媒介的种类和内容21
第二节 信息的产业化和新媒介25
2.1 文字图形信息网络系统25
2.2 闭路电视27
2.3 VAN32
2.4 INS34
第三章 人事劳动管理与信息37
第一节 人事劳动管理与信息37
第二节 工作分析38
2.1 工作分析的程序38
第三节 工作评价39
3.1 工作评价的几种方法39
第四节 人事考核40
4.1 人事考核的评定方法40
5.1 教育培训的方法44
第五节 教育培训管理44
5.2 对经营者、管理者、监督者的教育45
第六节 安全管理47
6.1 劳动事故统计47
6.2 事故发生的原因48
6.3 事故要因分析49
第七节 人际关系管理51
7.1 霍桑实验51
8.2 QC小组活动的现状52
第八节 班组活动52
8.1 QC小组52
第九节 信息化的人才培养55
9.1 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策略55
第四章 信息技术的基础57
第一节 计算机的五种功能57
第二节 中央处理器57
2.1 信息的表示57
2.2 CPU58
3.1 辅助存贮器59
第三节 外部设备59
3.2 输入输出装置61
第四节 程序设计63
4.1 程序语言63
4.2 程序设计的步骤65
5.1 操作系统的构成67
5.2 操作系统的作用67
第五节 操作系统67
第六节 信息处理系统的形态68
第七节 数据通信系统70
7.1 终端70
7.2 通信线路71
7.3 线路终端装置72
7.4 通信控制装置72
7.5 局部通信网络72
8.2 文件的种类73
第八节 数据库系统73
8.1 数据与文件73
8.3 数据库74
84数据结构74
85数据库管理系统76
第五章 经营信息系统78
第一节 信息管理的内容78
第二节 经营信息系统79
2.1 何为MIS79
2.2 MIS的组成内容81
2.3 MIS的设计84
第三节 决策支持系统DSS86
3.1 决策87
3.2 DSS89
3.3 DSS适用的领域90
3.4 DSS的构成要素90
3.5 DSS的分类93
第一节 销售管理96
第六章 销售信息系统96
第二节 销售预测97
2.1 短期销售预测98
2.2 预测模型98
第三节 市场调查100
3.1 调查的内容100
3.2 调查的方法100
3.3 市场调查和市场销售信息系统101
第四节 销售信息管理系统101
4.1 EOS系统103
4.2 POS系统103
第五节 推销105
5.1 推销活动106
5.2 推销活动的领域106
第六节 销售活动的关联手法107
6.1 兰彻斯特战略107
6.2 企业经营游戏108
第七章 物流信息系统110
第一节 物流的概要110
1.1 物流的对象范围110
1.2 物流的基本职能111
第二节 布局和地理位置的确定112
第三节 运输发送系统113
3.1 输送计划问题114
3.2 最优搬运路线计划116
第四节 库存管理系统118
4.1 需要量预测119
4.2 库存方针的决定120
第五节 物流信息系统121
5.1 系统化的目的121
5.2 系统的内容122
5.3 设计上的考虑点123
第一节 生产信息系统概要124
第八章 生产信息系统124
第二节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125
2.1 MRP125
2.2 生产管理系统127
第三节 质量管理系统129
3.1 质量管理129
3.2 经营和质量系统130
3.3 检查系统131
3.4 质量保证系统134
第四节 设备保全管理系统135
4.1 设备管理135
4.2 设备的预防保全系统135
4.3 设备的保全信息系统138
第五节 技术部门信息系统138
5.1 技术管理信息系统138
5.2 技术信息的概要139
5.3 技术信息的内容139
5.4 生产工序设计141
第九章 生产信息关联手法145
第一节 项目管理145
1.1 PERT145
1.2 PERT/TIME146
1.3 CPM146
1.4 PERT/COST147
第二节 OR147
2.1 线性规划法147
2.2 模拟法149
2.3 排队问题151
第三节 统计的方法152
3.1 分布153
3.2 估计与检验154
3.3 试验设计156
3.4 多变量解析法156
1.1 什么是办公室自动化158
第一节 办公室自动化158
第十章 办公室自动化与工厂自动化158
第二节 OA的现状和动向159
第三节 OA的发展阶段160
第四节 LAN164
4.1 什么是LAN164
4.2 LAN的分类165
4.3 LAN的引进效果166
第五节 工厂自动化(FA)168
5.1 什么是FA168
5.2 FA的现状170
第六节 FMS171
6.1 朝FMS方向的发展171
6.2 FMS的对象领域171
6.3 FMS的分类173
第七节 产业机器人173
7.1 产业机器人的定义173
7.2 产业机器人的现状和展望174
第八节 CAD/CAM175
8.1 什么是CAD/CAM175
7.3 产业机器人的种类175
8.2 CAD177
8.3 CAM177
第九节 生产管理信息处理系统178
9.1 什么是生产管理信息处理系统178
9.2 生产管理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构成178
10.1 FA和质量管理179
9.3 生产管理信息处理系统的必要条件179
第十节 FA和诸项管理工作179
10.2 FA和设备管理180
10.3 FA和劳动管理180
第三节 安全保障对策的现状180
第十一章 信息化与安全保障182
第一节 信息化与安全保障182
1.1 安全保障必要性的背景182
1.2 安全保障184
第二节 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184
2.1 安全保障管理的方针与基本思想187
2.2 安全管理的步骤187
2.3 安全保障管理的对象和范围188
2.4 安全保障管理的对策措施188
3.1 计算机的主要业务189
3.2 业务中断次数及原因189
3.3 物理的安全对策191
3.4 系统的运用管理192
3.5 技术的安全对策195
3.6 软件的开发保护197
第四节 计算机犯罪198
4.1 计算机犯罪的定义198
4.2 计算机犯罪的特征199
4.3 计算机犯罪的类型200
5.1 知识产权201
第五节 软件的法律保护201
5.2 著作权法203
5.3 专利权204
第六节 系统监查207
6.1 系统监查的定义207
6.2 系统监查的方法207
第十二章 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应用213
第一节 会计的意义213
第二节 会计技术214
第三节 制度会计215
3.1 依据商法的信息表达215
3.2 关于证券交易法的说明217
3.3 税务会计制度217
第四节 管理会计220
第五节 成本的意义223
第六节 掌握成本的方法226
7.2 成本中各项经费开支的计算227
第七节 实际成本的计算227
7.1 成本计算基准227
7.3 各部门的成本计算228
7.4 各个产品的成本计算228
第八节 标准成本的计算228
8.1 标准成本计算的必要性228
8.2 标准成本的确定230
8.3 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231
第九节 直接成本的计算233
9.1 直接成本计算的计算顺序234
9.2 直接成本计算的优点234
9.3 直接成本计算的缺点234
第十节 成本降低与改善235
10.1 降低成本的原理235
10.2 材料费的降低236
11.1 作业时间的内容239
11.2 工资率的降低239
第十一节 作业时间和效率的理解方法239
11.3 缩短作业时间240
第十二节 生产经费的节减241
12.1 生产经费的明细与节减241
12.2 生产间接费的节减242
第十三章 全球战略246
第一节 从泰勒到丰田经营方式246
第二节 美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泰勒246
第三节 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福特生产方式248
第四节 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249
第五节 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德雷克251
第六节 丰田主义(丰田生产方式)253
6.1 丰田生产方式的目标253
6.2 丰田生产方式的原理与特征255
6.3 丰田生产系统的基本255
第七节 丰田生产方式的具体介绍257
7.1 成本与利润257
7.3 准时制的追求258
7.2 确保适当的在库量258
第八节 看板方式260
8.1 看板方式260
8.2 看板的使用方法261
8.3 看板使用的前提条件262
8.4 看板使用上的约束条件263
8.5 看板的种类和周转方式263
第十四章 全力经营273
第一节 会计与评价(成本并非唯一)273
第二节 技术发展与法律274
第三节 法律与经济276
第四节 国际化、法律、经济与技术277
第五节 今后生产体制的课题280
5.1 信息化时优与生产体制280
5.2 总体系统与应用计算机的生产管理体制281
第六节 根据比较原则的合算计算法282
6.1 优劣分岐点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