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24/30150373.jpg)
- 廉永杰,赵延新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24050547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文化——自然的人化1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9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0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衍化的基础和条件13
第一节 中国文化所依赖的地理环境13
一、复杂而广大的中国地理环境13
二、地理环境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17
第二节 中国文化所依赖的经济土壤20
一、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20
二、农业自然经济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23
第三节 中国文化所依赖的社会结构27
一、以宗法制度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27
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作用30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33
第一节 孕育与发端——上古时期33
一、中国人的起源和文化的孕育发端33
二、上古文化的多元分布34
三、炎黄始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35
第二节 从天国降落人间——殷商西周时期38
一、“天命神权”的神本文化38
二、“以德配天”的文化维新39
第三节 从礼崩乐坏到百家兴起——春秋战国时期41
一、诸子蜂起的文化前提41
二、百家争鸣及其学派特征42
第四节 从一统天下到一统文化——秦汉时期46
一、映现时代特色的文化精神46
二、与一统帝国相适应的文化统一47
第五节 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48
一、玄学兴起48
二、道教创立49
三、佛教传播51
四、儒、玄、道、佛的冲突与整合51
第六节 气势恢宏 成就辉煌——隋唐时期52
一、隋唐文化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52
二、兼容并蓄的宏大气派53
三、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54
第七节 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与异趣共生的雅俗文化——两宋时期55
一、理学的出现55
二、雅俗文化并进56
三、学校遍设天下 科技发展极盛57
第八节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辽夏金元时期58
一、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58
二、对外开放与中外文化的交汇59
三、元杂剧的崛起与兴盛60
第九节 衰落与革新——明清时期61
一、严酷的文化专制61
二、思想启蒙与批判63
三、传统文化的总结63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古代哲学65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萌芽65
一、《易经》及其主要哲学观念65
二、《洪范》的唯物主义观念以及西周时期怀疑上帝鬼神的思想68
第二节 中国古代哲学主干及其基本思想69
一、儒家及其基本思想69
二、道家及其基本思想77
三、中国佛教及其基本思想79
第三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82
一、宇宙观82
二、人生观86
三、价值观88
第四节 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93
一、辩证思维93
二、直觉体悟96
三、知行合体99
第四章 中国传统政治系统的精神支柱——中国古代政治文化103
第一节 儒、法相对立的政治理论103
一、儒家以仁、礼为本的德政与王道理论103
二、法家以法、术、势为内容的霸道理论106
第二节 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政治体系109
一、奴隶主贵族君主专制政体109
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112
第三节 体系完备的政治制度114
一、宗法制度114
二、官吏制度117
三、法律制度121
第四节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30
一、儒家的德政与尚贤才理论导致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以“圣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130
二、科举制度使“学而优则仕”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和风尚130
三、宗法制导致中国古代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131
四、儒家的政治理论导致了中国文学的“教化”功能132
第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伦理道德133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中国文化133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133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138
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40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41
一、传统道德规范141
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42
三、传统美德与道德人格149
第六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道教与佛教151
第一节 道教及其与多元文化的融合151
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151
二、道教的信仰与教义155
三、道教的文化地位及影响157
第二节 佛教传入及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160
一、佛教的教义与教旨160
二、佛教在中国的流传163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167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中国古代史学173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173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兴起和发展173
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功能和作用179
第二节 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83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183
二、中国古代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187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学家的风范190
一、学兼天人,会通古今190
二、借鉴垂训,经世致用192
三、实录历史,直笔不隐194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摇篮——中国古代教育197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的兴起与发展197
一、中国古代学校源流197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203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205
一、尊师爱生,教学相长205
二、循序渐进,由博返约207
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208
四、学思结合,温故知新210
五、言传身教,身体力行211
第九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中国古代科技213
第一节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伟大成就213
一、天文学213
二、数学217
三、医学218
四、地学221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技术的巨大成就223
一、火药223
二、指南针225
三、造纸术227
四、印刷术229
第三节 中国古代科技在近代落后的原因231
一、经济上,中国科学技术缺乏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32
二、政治上,封建制度对科技发展具有严重的束缚阻碍作用233
三、中国科技内部的缺陷使科技发展缺乏内在动力234
第十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粹——中国古代军事学236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兵制236
一、兵制的历史沿革236
二、中国传统的兵制思想原则242
第二节 博大精深的兵法244
一、中国古代兵法及其基本内容244
二、中国古代谋略战法理论248
三、中国古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252
四、中国古代战争后勤理论255
第三节 中国古代兵学的文化地位及其影响256
一、中国古代兵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56
二、中国古代兵学在世界的流传和影响258
第十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261
第一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261
一、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文学261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265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268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征和艺术风格279
一、“诗以言志”的人文精神279
二、“文以载道”的教化功能280
三、“重在写意”的表现手法281
四、“意在传情”的独特风韵282
五、“人物第一”的创作原则283
六、“中和之美”的诗教色彩284
第三节 中国古代文学的作用、影响及现代意义285
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85
二、中国古代文学对世界文明的影响287
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288
第十二章 五彩缤纷的珍奇殿堂——中国古代艺术290
第一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290
一、陶器、瓷器与青铜器290
二、建筑与雕塑295
三、书法与绘画298
四、音乐与舞蹈302
五、戏曲305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内涵308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基本类型308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人文精神309
三、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境界310
第十三章 文化王国的一朵奇葩——中国民俗311
第一节 中国的饮食习俗311
一、食文化312
二、茶文化315
三、酒文化320
第二节 中国的婚丧习俗324
一、婚姻习俗324
二、丧葬习俗329
第三节 中国的衣冠习俗332
一、常服333
二、礼服335
三、丧服335
第四节 中国的岁时节令习俗336
一、春节336
二、元宵观灯336
三、清明337
四、立春、春社、春祈337
五、端午节338
六、中秋节339
七、重阳节339
八、除夕339
第五节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功用340
一、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340
二、中国民俗的社会功能342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345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345
一、文化类型说345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类型347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352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352
二、重人道,轻天道354
三、重实际,求稳定356
四、重整体,倡协同358
五、重道轻器359
六、尊君重民相反相成361
第十五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63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释义363
第二节 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365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365
二、贵和持中,豁达乐观367
三、修养品行,经世治邦369
四、追求真理,崇尚气节371
五、知行合体,求是务实373
六、忧国忧民,恋土爱国376
第十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与现代化379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379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379
二、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过程381
第二节 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中国近代文化385
一、近代文化论争385
二、中国新文化的发展方向392
第三节 中国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395
一、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阶段395
二、当代中国的“文化热”396
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397
后记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