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对地观测与对空监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钧屏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9154X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28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对地观测与对空监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环境与资源应用对地观测技术3
第一章 对地球观测技术发展的简要历程3
1.1 20世纪60年代的空间实验3
1.1.1 气象卫星3
1.1.2 地球资源卫星4
1.2 实用化遥感技术的形成4
1.2.1 海洋遥感卫星5
1.2.2 空间遥感商业化发展5
1.2.3 空间遥感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推广6
1.3 全新一代对地观测技术7
1.3.1 空间站对地观测系统(EOS)8
1.3.2 “行星地球”国际计划9
1.3.3 对地观测小卫星及其星座技术9
参考文献10
2.1.1 物理基础和实验验证11
2.1 成像光谱技术和超光谱成像技术11
第二章 对地观测应用的技术基础11
2.1.2 成像光谱仪的原理构型13
2.1.3 超光谱成像仪技术15
2.1.4 成像光谱功能的元部件技术16
2.2 高分辨率成像雷达技术18
2.2.1 合成孔径侧视雷达(SAR)技术原理19
2.2.2 频带和极化20
2.2.3 相控阵天线21
2.2.4 T/R组件及雷达接收机22
2.2.5 雷达信号的成像处理23
2.3 激光雷达技术24
2.3.1 激光雷达系统的构成和种类24
2.3.2 激光谱线的选择26
2.3.3 激光雷达对激光器功率的要求27
2.3.4 激光雷达的接收器及其探测系统28
2.3.5 空间激光雷达技术29
参考文献30
第三章 空间对地观测系统31
3.1 对地观测极轨平台31
3.1.1 美国对地观测卫生系统(EOS)32
3.1.2 欧洲空间局环境卫星系统(ENVISAT-1)33
3.1.3 高极地球观测卫星-Ⅱ(ADEOS-Ⅱ)34
3.1.4 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35
3.2 空间对地观测典型遥感仪器系统36
3.2.1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36
3.2.2 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ERIS)38
3.2.3 高级空间热发射和反射辐射计(ASTER)39
3.2.4 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40
3.2.5 多角度成像光谱辐射计(MISR)41
3.2.6 地球反射比的偏振化和指向性(POLDER)仪器42
3.2.7 对流层污染测量仪(MOPITT)43
3.2.8 被动式大气探测麦克尔逊干涉仪(MIPAS)44
3.2.9 大气制图扫描成像吸收分光计(SCIAMACHY)45
3.2.10 高分辨率动态临边探测仪(HIRDLS)46
3.2.11 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46
3.2.12 地球观测系统合成孔径雷达(EOS-SAR)47
3.2.13 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SAR)49
3.2.14 双频雷达高度计(ALT)50
3.2.15 “海风”散射计(SeaWinds)51
3.2.16 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52
3.3 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系统(EOSDIS)53
3.3.1 EOSDIS建设原则和关键功能53
3.3.2 EOSDIS的构成54
参考文献57
第四章 小卫星及其星座的对地观测系统技术58
4.1 小卫星技术是新一代空间技术58
4.2 地球环境监视小卫星星座技术59
4.2.1 意大利地中海盆地观测小卫星星座59
4.3 廉价光学监测小卫星技术60
4.2.2 灾害监视萨里微卫星星座60
4.3.2 CCD推帚式扫描摄像机的设计62
4.3.1 基本的设计要求62
4.3.3 瞄准视线的控制技术63
4.4 地图测绘和超光谱遥感小卫星64
4.4.1 NEMO卫星遥感仪65
4.4.2 星上数据实时处理系统66
4.5 小卫星SAR技术67
4.5.1 MEDSAT卫星的SAR系统67
4.5.2 SkyMed/COSMO卫星SAR的设计68
4.5.3 小型多模态SAR技术69
参考文献70
第五章 机载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71
5.1 机载遥感技术是当代对地观测技术发展的基本内容71
5.1.1 专题技术应用的综合飞行实验71
5.1.2 专项应用遥感飞行实验72
5.2.1 遥感应用飞机技术平台73
5.1.3 新型遥感技术的飞行实验73
5.2 对地观测飞机平台73
5.2.2 遥感飞机平台体系75
5.2.3 无人机遥感平台75
5.3 机载成像光谱仪和超光谱成像仪(HSI)76
5.3.1 机载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AVIRIS)76
5.3.2 实用型模块化机载成像光谱仪(OMIS)78
5.3.3 推帚式扫描成像超光谱成像仪(HSI)80
5.4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发展81
5.4.1 发展多频段、多极化、多视角机载SAR系统81
5.4.2 干涉SAR技术82
5.4.3 机载聚束合成孔径雷达83
参考文献84
第六章 遥感技术的商业化发展86
6.1 遥感商业化发展的产品和市场86
6.1.2 主要市场位置87
6.1.1 遥感数据产品87
6.2.1 提高地面分辨率水平是打开遥感图像数据产品市场的关键89
6.2 提高应用技术水平89
6.2.2 大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CIS)90
6.3 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系统91
6.3.1 “Early Bird”(“晨鸟”)卫星92
6.3.2 埃柯诺斯(Ikonos)商业遥感卫星93
参考文献94
第二篇 空间目标探测与监视97
第七章 空间监视技术基础97
7.1 空间监视的任务、组成及工作过程97
7.1.1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97
7.1.2 空间目标监测、识别和编目系统99
7.2 空间目标探测的技术及手段101
7.2.1 探测手段及原理101
7.2.2 空间目标的轨道测量与确定103
7.3.1 识别的概念和原理106
7.3 空间目标的识别技术106
7.3.2 空间目标识别的一般方法和要求107
7.4 空间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107
参考文献108
第八章 国外空间监测系统109
8.1 美、俄(前苏联)弹道导弹预警系统109
8.1.1 发展概况109
8.1.2 美国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组成和技术特点110
8.1.3 俄罗斯(前苏联)导弹预警系统组成及技术特点115
8.2 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空间目标监视系统119
8.2.1 概述119
8.2.2 美国的空间监视系统120
8.2.3 俄罗斯(前苏联)的空间监视系统(SSS)129
参考文献130
9.1.1 雷达系统组成131
第九章 空间目标的雷达探测技术131
9.1 雷达原理及系统分类131
9.1.2 雷达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132
9.1.3 雷达分类方法133
9.2 雷达性能和雷达方程134
9.2.1 雷达性能134
9.2.2 雷达方程136
9.3 脉冲精密测量雷达137
9.3.1 脉冲精密测量雷达的发展137
9.2.3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137
9.3.2 脉冲精密测量雷达的特点和原理138
9.4 空间监测相控阵雷达141
9.4.1 相控阵天线的原理及系统组成141
9.4.2 相控阵雷达的技术特点与作用145
9.4.3 空间监视相控阵技术的发展146
9.5 双(多)基地雷达系统149
9.5.1 双(多)基地雷达的基本概念149
9.5.2 双基地雷达方程150
9.5.3 双基地雷达测量参数精度151
16.1 概述154
参考文献154
10.1 光学望远镜的原理及分类155
10.1.1 望远镜的简单光学原理155
第十章 光学/光电探测技术155
10.1.2 望远镜的分类156
10.2 光学系统的像差158
10.2.1 单色像差158
10.2.2 色差159
10.3 空间监视光学/光电探测系统159
10.3.1 电磁波谱与光电技术的基本概念160
10.3.2 红外辐射的一些基本概念161
10.3.3 激光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164
10.4.2 CCD的工作原理166
10.4.1 CCD的物理基础--MOS结构166
10.4 光电荷耦合器件--CCD166
10.4.3 CCD的分类及微光工作模式168
10.5 新一代红外探测器--IRFPA169
10.5.1 扫摸型IRFPA169
10.5.2 凝视型IRFPA170
10.6 激光探测与激光雷达170
10.6.1 激光探测的基本概念170
10.6.2 激光雷达的原理和性能171
参考文献173
第十一章 空间目标的成像技术174
11.1.1 ISAR成像的原理174
11.1 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174
11.1.2 ISAR成像的运动补偿技术175
11.1.3 几种有效的ISAR成像算法177
11.1.5 逆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的优缺点179
11.1.4 影响ISAR成像质量的几个因素179
11.2 自适应光学成像技术180
11.2.1 自适应光学成像的原理180
11.2.2 空间目标的光学成像183
参考文献186
12.1 卫星运动与二体问题187
12.1.1 开普勒定律187
第十二章 空间目标的轨道确定187
12.1.2 二体问题188
12.2 人造卫星轨道摄动理论189
12.3 人造地球卫星的摄动计算192
12.3.1 分析方法192
12.3.2 数值方法194
12.3.3 数值方法和分析方法的比较194
12.4 人造卫星轨道确定的原理194
12.4.2 轨道改进195
12.4.1 初轨确定195
12.5 初轨计算的常用方法196
12.5.1 经典天文测轨方法196
12.5.2 基于现代观测技术的轨道计算方法198
12.6 利用天基平台对空间目标进行跟踪测量200
12.7 卫星定轨的时间和坐标系统201
12.8 轨道确定技术的发展202
参考文献203
第三篇 信息处理技术207
第十三章 图像处理207
13.1 概述207
13.2 小波变换208
13.3 图像压缩209
13.3.1 图像压缩的历史和现状209
13.3.2 静止图像压缩方法的分类和几种现代图像压缩技术分析211
13.3.3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压缩现状及分析213
参考文献214
14.1 引言215
14.2 微波遥感技术的特点和优势215
第十四章 SAR成像处理及其应用215
14.3 SAR成像机理及发展现状216
14.3.1 SAR基本工作过程216
14.3.2 成像机理的三种分析方法218
14.3.3 SAR的发展过程和趋势221
14.4 UWB-SAR和INSAR技术223
14.4.1 UWB-SAR的原理及发展状况223
14.4.2 INSAR技术原理及发展状况224
14.5 SAR的成像处理及其常用算法比较226
14.5.1 典型的成像处理过程226
14.5.2 几类成像算法的比较228
14.6 SAR数据的校正处理技术231
14.6.1 辐射校正231
14.6.2 几何校正232
14.7 SAR目标特征提取及识别234
14.7.1 判读依据和目标特征234
14.7.2 特征信息提取技术235
参考文献238
第十五章 影像目标立体定位239
15.1 影像成像的数学模型239
15.1.1 地面点坐标变换的数学模型--通用模型239
15.1.2 面阵成像的数学模型241
15.1.3 线阵成像的数学模型242
15.1.4 侧视雷达瞬时成像的数学模型244
15.2 影像目标立体定位原理246
15.3 立体影像匹配249
参考文献253
第十六章 高光谱信息处理254
16.2 图像数据存储格式变换254
16.3.1 正切校正255
16.3 成像光谱图像几何校正255
16.3.2 利用地面线性地物校正图像X方向扭曲256
16.3.3 根据控制点作精确校正257
16.4 快速预处理258
16.5 成像光谱数据的无损压缩258
16.5.1 基于线性预测的无损压缩方法259
16.5.2 空间维预测编码259
16.5.3 光谱维预测编码260
16.5.4 空间维和光谱维的结合的预测编码260
16.5.5 压缩实验260
16.6 成像光谱信息的可视化技术260
16.6.1 图像立方体--成像光谱信息集260
16.6.2 二维光谱信息表达--光谱曲线261
16.6.3 三维光信息表达--光谱曲面图262
参考文献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