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系统水热原理及其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系统水热原理及其应用
  • 周国逸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气象出版社
  • ISBN:7502922768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216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2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系统水热原理及其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绪论1

1 水与热的概述1

1.1 水与热的意义1

1.2 有关水的一些基本知识1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丛书》序1

1.3 有关热的一些基本知识8

2 生态系统水量平衡与水文学的比较10

2.1 水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地位10

2.2 水量平衡与水文学11

3 本书的结构与基础11

3.2 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12

3.1 中国科学院小良水土保持试验站12

3.3 中国科学院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13

第二章 水热联系对生态系统的作用14

1 生态系统内水分循环概述14

1.1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运转概述15

1.2 系统对液态水运动的调节16

1.3 系统中湿润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18

1.4 系统的水分平衡21

2 水热状况的量度指示22

2.1 大尺度的划分22

2.3 生态系统的水热量度24

2.2 中尺度的划分24

3 几个生态系统水热条件举例26

4 水热对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作用27

4.1 南亚热带水热两因子的不配合性27

4.2 从水热的角度谈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29

5 陆地生态系统水分结构的理论探讨30

第三章 集水区形态与水热常规试验32

1 概述32

2 集水区地形32

2.1 水系分类系统32

2.2 与水文学有关的集水区参数36

3 集水区一些主要参数的测量37

3.1 集水区地形38

3.2 集水区地质39

4 小集水区径流场的建立40

4.1 思路与背景40

4.2 选择定位站的自然因素41

4.3 小集水区的封闭技术41

4.4 集水区内有关水热研究的常规测定44

第四章 大气降水47

1 降水资料的整理与分析47

1.1 点雨量数据47

1.2 由点雨量到面雨量48

1.3 双累积曲线49

1.4 降水频度曲线51

1.5 降水频率计算51

1.6 降水面积延时曲线53

2 降水类型与时段54

2.1 降水类型54

2.2 降水资料的时段55

3 森林与大气降水55

3.1 森林地降水测定点的选择55

3.2 森林分布与降水58

3.3 森林对降水的影响59

第五章 大气降水在森林中的分配64

1 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过程分析64

1.1 林冠截留64

1.2 林下植被截留65

1.3 林地死地被物的截留66

1.4 穿透水与截留过程67

1.5 树干茎流的测定68

2 林冠截留作用的本质69

2.1 林冠截留的界面现象69

2.2 林冠截留的物理模型70

2.3 林冠的最大截留量70

2.4 IM的测定与计算方法71

3 林冠留的一些半理论模型72

4 林冠截留经验模型设计74

4.1 林冠的附加截留作用74

4.2 影响林冠截留的因素分析74

4.3 一次性降水与时段性降水下的林冠截留77

4.4 林冠截留的常用经验模型77

5 树干茎流作用79

第六章 林冠对降水动能的分配81

1 雨滴直径81

1.1 大气降雨的雨滴直径81

1.2 穿透水的雨滴直径82

2 雨滴终速度84

2.1 大气降雨的终速度84

2.2 冠滴水的终速度85

2.3 大气中水滴达到稳定速度时所需的下落高度88

3 水滴动能89

3.1 林冠接受的大气降雨动能91

3.2 林地接受的雨滴动能91

3.3 实际计算举例91

4 林冠对林地所接受的雨滴动能的影响因子分析95

4.1 降雨强度的影响95

4.3 林冠高度的影响96

4.4 林冠郁闭度的影响96

4.2 大气降水量的影响96

4.5 林冠截留对降水动能的损失97

5 雨滴对地面的冲击98

5.1 小良站单位降雨量下地表侵蚀的因子分析98

5.2 不同地类的降雨--侵蚀对比分析101

5.3 地表的雨滴击实现象102

5.4 土壤抗水滴冲击的有关参数103

5.5 最小侵蚀性降雨104

5.6 一些常用的降雨侵蚀关系104

5.7 常用的土壤流失方程介绍107

5.8 本章小结108

第七章 土壤水分运动110

1 土壤水分110

1.1 土壤含水量的表述110

1.2 土壤颗粒表面的水分111

1.3 气-水界面处的的水汽压112

1.4 毛管上升114

1.5 温度对土壤中气态水的影响114

1.6 土壤水分测定法114

2 有关入渗的理论115

2.1 Horton方程116

2.2 下渗过程的几个理论模型117

3 土壤水分流方程118

3.1 饱和流118

3.2 不饱和流119

3.3 导水率(饱和渗透系数)的测定法121

4 森林与土壤水分122

4.1 几种类型土壤的持水常数123

4.2 几种森林土壤的水分动态125

第八章 集水区地下水128

1 地下水的概念128

2 地下水观测井130

2.1 一维水流131

2.2 流入井中的稳定流132

2.3 地下水流向与流量的确定133

3 地下水分布及其调查135

3.1 地下水与河水的补给135

3.2 几类地形与地下水137

4 一些森林地的地下水141

4.1 广东山区的地下水资源141

4.2 几个系统的地下水情况142

4.3 森林对地下水的影响142

4.4 短期内地下水位的周期变化146

1.1 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147

1.2 产流的形式及特点147

第九章 小集水区地表径流147

1 地表径流产流特性分析147

1.3 径流过程线的分割149

1.4 几种典型的降雨地表径流过程线150

1.5 Sherman单位线153

2 集水区有关径流参数的确定155

2.1 流域下渗曲线分析法155

2.2 集水区初损值的确定158

2.5 有效雨量160

3.1 概述160

3 生态系统类型对地表径流的影响160

2.4 流域稳定下渗率的确定160

2.3 集水区后损率的确定160

3.2 几种集水区类型的地表径流163

4 降雨径流关系的黑箱模型理论164

4.1 灰色系统理论在集水区水文问题上的应用165

4.2 广东小良试验站降水径流的一个黑箱模型167

4.3 有关黑箱模型的讨论171

5 壤中流171

第十章 生态系统的蒸散173

1 概述173

1.1 蒸散和蒸散潜力173

1.2 森林生态系统内蒸散现象的复杂性173

2.1 树木蒸腾量的测定174

2 蒸散的估算174

2.2 蒸散量的估算法175

3 水热平衡联系方程的一种新形式181

3.1 对以往公式的评价181

3.2 公式的假定和推导182

3.3 公式的讨论185

3.4 公式的检验187

3.5 有关系统保水性能的讨论187

4 蒸散量的改变189

4.1 人工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蒸散的影响189

4.2 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的蒸散191

本章附1:式(10.18)的推导过程193

1.1 主作用面和附作用面195

第十一章 集水区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195

1 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面195

1.2 作用面在时间上的变化196

2 森林的辐射平衡196

2.1 辐射平衡概述197

2.2 辐射平衡的测定与计算199

2.3 森林不同作用面的辐射平衡199

3 森林系统的热量平衡204

3.1 热量平衡概述204

3.2 几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207

参考文献2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