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政治理论课简明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政治理论课简明教程](https://www.shukui.net/cover/22/31508136.jpg)
- 李士坤等编写;《政治理论课简明教程》编写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26560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政治理论课简明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
一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1
哲学篇1
二 哲学基本问题2
三 哲学基本派别3
四 哲学的党性和阶级性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7
二 哲学发展中上的伟大变革8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学说9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10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建设1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的指南11
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11
思考题13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4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的基本形式14
一 物质14
二 运动16
三 时间和空间18
第二节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20
一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20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22
一 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23
第三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23
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5
思考题26
第三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7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27
一 联系的客观普遍性27
二 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28
三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29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30
一 发展的客观必然性30
二 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31
三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2
一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34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34
二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5
思考题36
第四章 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37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37
一 原因和结果及其客观普遍性37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38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38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8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39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40
一 可能性和现实的区别40
二 可能性和现实的统一41
二 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42
一 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42
第四节 形式和内容42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43
一 本质和现象的含义43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44
思考题44
第五章 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46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46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46
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47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9
四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51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52
一 质、量、度52
二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54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56
一 辩证的否定观56
二 否定之否定57
思考题59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60
第一节 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60
一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和不可知论的对立60
二 能动的反映论同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61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1
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反映61
二 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62
三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62
一 由实践到认识,批判经验论和唯理论63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63
二 由认识到实践,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66
三 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67
四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68
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68
一 归纳和演绎68
二 分析和综合68
三 从抽象到具体69
四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69
思考题70
一 什么是真理71
二 真理是客观的71
第一节 真理和客观直理71
第七章 真理71
三 对唯心主义直理观的批判72
四 坚持真理一元论,批判真理多元论73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74
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74
二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批判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74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统一75
一 真理和谬误及其辩证关系75
二 真理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76
第四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6
一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76
二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77
三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77
思考题78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79
一 社会历史观的含义79
二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79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79
三 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80
第二节 两种历史观的对立80
一 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80
二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对立的主要表现81
三 唯物史观的产生是社会历史观上的革命81
第三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要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2
一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2
二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2
思考题83
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83
第九章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84
第一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4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84
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矛盾运动86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7
第二节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88
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88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89
三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9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90
一 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点和经济体制改革90
二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点和政治体制改革92
一 社会形态及其划分94
二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94
第四节 社会形态及其发展94
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95
思考题97
第十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98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98
一 阶级及其起源和实质98
二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99
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100
第二节 国家101
一 国家的起源101
四 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101
二 国家的特点102
三 国家的实质和职能102
四 国体和政体103
五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103
第三节 社会革命105
一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实质105
二 社会革命发生的条件和主要形式105
三 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06
思考题106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07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和一般特点107
一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107
二 社会意识的结构107
一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108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08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和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109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诸种形式110
一 政治和法律思想110
二 道德110
三 艺术111
四 宗教111
思考题112
第十二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13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13
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性范畴113
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14
一 个人和杰出人物及其作用115
第二节 个人的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15
二 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必然和偶然的统一116
三 正确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116
第三节 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践线117
一 无产阶级领袖是个集团117
二 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118
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19
思考题119
政治经济学篇121
第一章 导论121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21
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21
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123
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125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125
第三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27
二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科学的抽象法127
思考题128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129
第一节 商品129
一 商品的二因素129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31
三 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变动规律132
四 商品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34
第二节 货币136
一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136
二 货币的职能138
一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141
第三节 价值规律141
二 价值规律的作用142
思考题143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144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144
一 资本与货币的区别144
二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45
三 劳动力成为商品146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47
一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147
二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49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150
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51
三 生产自动与剩余价值生产153
第四节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155
一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155
二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59
三 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和银行利润160
四 资本主义地租164
思考题167
第一节 个别资本的运动169
一 产业资本的循环169
第四章 资本运动及其矛盾169
二 产业资本的周转172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运动176
一 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基本理论前提176
二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177
三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179
四 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182
第三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和表现183
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83
二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184
三 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及其原因186
思考题187
第五章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189
第一节 私人垄断资本的形成和实质190
一 私人垄断的形成190
二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和统治192
三 垄断统治的实质194
四 垄断和竞争195
五 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196
六 帝国主义时期生产和技术发展的两种趋势197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9
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99
二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201
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202
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203
第三节 垄断资本国际化204
一 资本输出204
二 国际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发展206
三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体化207
第四节 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208
一 帝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208
二 社会主主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210
思考题21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212
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及特点212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2
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213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5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15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结构216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18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218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8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党的基本路线219
思考题221
第一节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222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客观必然性222
第七章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实质222
二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223
三 其他所有制经济22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实质227
一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227
二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和技术进步228
三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230
四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231
思考题23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233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233
第八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33
二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重大意义235
三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236
四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237
第二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39
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239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企业及其经营机制244
一 社会主义企业244
二 企业的经营机制及其转换246
三 我国的乡镇企业248
第四节 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249
一 社会主义市场与市场机制249
二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252
思考题2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255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55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调控255
二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必要性256
三 正确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25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259
一 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内容及特点259
二 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260
三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26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262
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62
二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内容263
三 宏观经济调控手段264
思考题2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268
一 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268
第十章 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68
二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270
三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7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274
一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274
二 按劳分配实现的具体形式276
三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77
四 一部分人先富,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279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81
一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的重要性281
二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284
思考题28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86
一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286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286
二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28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288
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288
二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290
第三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293
一 建立经济特区293
二 建立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94
三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295
四 加快内地对外开放的步伐296
思考题296
结束语297
思考题299
中国革命史篇301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301
第一节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02
一 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302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304
三 洋务运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305
四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307
第二节 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挽救国家和民族的不屈斗争311
一 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311
二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312
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维新运动315
第三节 辛亥革命及其意义319
一 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建立319
二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322
三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反袁斗争324
思考题329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330
第一节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331
一 五四爱国运动331
二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333
三 中国共产党的初期活动335
第二节 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338
一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338
二 国民党的改组和国共合作的建立339
三 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反共活动340
第三节 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革命的失败344
一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高涨344
二 北伐战争后期的形势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347
三 国民党右派集团的相继叛变和国民革命的失败348
思考题350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351
第一节 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及其反动统治352
一 国民党全国政权的建立352
二 国民党政权的对内对外政策353
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355
一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55
二 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357
三 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和国统区文化“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359
四 王明的“左”倾错误和红军长征的胜利360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362
一 九·一八事变,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362
二 华北事变,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363
三 国民党统治下的经济状况364
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365
思考题366
第四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367
一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抗战368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高潮的掀起368
第一节 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和高潮的掀起368
三 持久战的理论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370
第二节 相持阶段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斗争371
一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371
二 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374
第三节 敌后军民克服抗战的严重困难,巩固抗战阵地375
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新形势375
二 敌后战场的严重困难和敌后军民的反“扫荡”斗争376
三 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377
第四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378
一 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和民主运动的高涨378
二 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380
三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81
思考题382
第一节 战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383
一 战后形势,各党派的政治主张383
第五章 全国解放战争383
二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384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386
一 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386
三 共产党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386
二 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388
三 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和政策390
一 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391
二 国民党政权的覆灭391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91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92
思考题395
第一节 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396
一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396
第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96
二 恢复国民经济的战略策略方针397
三 各项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399
四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401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403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403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404
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405
四 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4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胜利408
一 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408
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410
三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12
思考题413
第一节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14
一 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414
第七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414
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41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419
一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419
二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420
三 纠正“左”倾错误的中断,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421
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和十年经济建设的完成425
一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贯彻425
二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427
三 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的成就430
思考题433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43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435
一 “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435
二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436
三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438
一 “一月风暴”掀起夺权狂潮440
二 所谓的“二月逆流”440
第二节 “全面夺权”,全面大动乱440
三 全国动乱的升级442
四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443
第三节 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受挫446
一 在“左”倾方针指导下的斗、批、改运动446
二 林彪集团的篡权阴谋及其覆灭448
三 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中断449
第四节 清青集团的被粉碎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451
一 “批林批孔”运动,江青等人组阁阴谋的失败451
二 1975年全面整顿及其反复452
三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被粉碎453
四 “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454
思考题455
第九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456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转折457
一 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457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458
三 拨乱反正的伟大成就459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62
一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62
二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463
三 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46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467
一 址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467
二 治理整顿的开始468
三 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469
第四节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471
一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471
二 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472
三 党的十四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主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74
思考题478
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