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唯识宗通史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唯识宗通史 下
  • 杨维中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凤凰出版社
  • ISBN:9787806439593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82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唯识宗-佛教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唯识宗通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地论学派与唯识学的传播15

第一节 《十地经论》的翻译15

一、菩提流支与唯识经典的翻译16

二、勒那摩提与唯识经典的翻译25

三、佛陀扇多与唯识经典的翻译30

四、《十地经论》、《宝性论》的翻译32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39

一、十地修行诸相40

二、“六相”44

三、“六善决定”47

四、一切三界,唯心转故49

第三节 南北两道的形成50

一、道宠行历50

二、慧光行历53

三、两道的所指58

第四节 地论师北道的传承与转向64

一、道宠弟子概观64

二、僧休及门下弟子65

三、志念及门下弟子69

第五节 地论师南道的传承71

一、僧达、僧范、昙遵72

二、慧顺、安廪、道慎79

三、法上及其门下82

四、道凭及其门下86

五、昙衍及其门下88

第六节 隋代地论三大师及其学派发展的盛景91

一、僧猛92

二、净影慧远及其门下弟子95

1.净影慧远行历95

2.净影慧远的著述105

3.慧远清化寺时期的弟子智徽和玄鉴106

4.入长安十弟子等107

5.慧远法孙灵润及其弟子117

三、灵裕及其门下弟子123

1.灵裕行历124

2.灵裕的贡献134

3.道昂、灵智138

4.?渊与至相寺地论师139

5.慧休147

四、地论学派的兴盛153

1.地论北道传承及其转向154

2.南道的兴盛以及宗派化的努力155

五、不明师承的地论师举例160

1.明芬与那连提耶舍160

2.僧粲及僧凤161

3.昙藏、明诞163

4.慧觉、智达164

5.静藏165

6.道杰165

第七节 地论学派的思想168

一、佛性当现168

二、心识说175

三、六相圆融181

四、判教说187

1.菩提流支判教说187

2.慧光等师判教说188

3.净影慧远判教说190

第二章 摄论学派及《大乘起信论》的传播196

第一节 真谛对唯识经典的传译196

一、真谛的生平及其译经活动197

1.真谛所学及来华经过197

2.富春译场199

3.重归建业设译场202

4.颠沛流离遇萧勃202

5.由豫章至晋安设译场204

6.至梁安郡设译场207

7.复返广州设译场212

二、真谛翻译的经论以及著述214

1.真谛翻译经论以及著述总数214

2.《佛性论》217

3.《遗教经论》220

4.《决定藏论》、《无相思尘论》、《解卷论》223

5.《无相论》224

6.苏公望补充的八种226

三、《大乘起信论》的翻译228

1.隋唐经录关于《起信论》译者的记载考辨229

2.《大乘起信论序》的真伪236

3.转引《四论玄义》之说质疑244

四、真谛译籍、注疏编年248

第二节 《摄大乘论》的思想249

一、《摄大乘论》汉译本及其结构249

二、心识说253

三、三性说255

四、唯识观行258

五、唯识果262

第三节 真谛弟子与摄论学派的形成264

一、智恺、曹毗265

二、法泰、智敫、道尼271

三、智文、僧宗、法准、僧忍273

四、慧旷、警韶、智休、慧偘、明勇277

第四节 隋代唐初《摄论》的传播与学派兴盛281

一、昙迁及其弟子282

1.昙迁行历及其贡献282

2.静凝、明驭289

3.道哲、道英290

4.玄琬293

二、道尼与《摄论》北传295

1.智光295

2.道岳296

三、法泰弟子靖嵩及其传承300

1.靖嵩行历及其贡献301

2.智凝及其弟子304

3.法护311

4.道基314

5.道因317

四、曹毗一系传承322

1.法侃及其弟子道抚322

2.僧荣及其弟子慧琎326

五、法准弟子净愿及其传承328

1.净愿328

2.净愿弟子道洪330

六、传承不明的摄论师举例332

1.道奘及其弟子道宗333

2.慧海334

3.法常334

4.静琳336

5.道愻、道谦、普明338

6.志超339

第五节 摄论学派的思想340

一、阿黎耶识与阿摩罗识341

二、三性释348

三、两重唯识观351

四、唯识思想的融合举要356

五、判教360

1.三法轮360

2.四教及渐、顿二教363

3.二藏四宗366

第三章 玄奘西行及其翻译活动369

第一节 玄奘早期行历370

一、玄奘三藏的籍贯370

二、玄奘三藏的生卒年考辨372

三、玄奘出家的因缘380

四、玄奘法师的早期行历383

五、玄奘在国内的师承388

1.景法师、严法师、空法师388

2.道基、宝暹、震法师390

3.道深、慧休392

4.长安四师393

第二节 玄奘西行的历程396

一、玄奘西行的动机396

二、玄奘西行首年考辨400

1.西行的时机402

2.叶护可汗404

3.李大亮407

4.西行行程的推算409

三、西行西域411

四、进入印度413

五、学有所成416

六、踏上归程420

第三节 玄奘归国后的译经活动423

一、玄奘归国及译场的组织423

1.归国弘福寺设译场423

2.慈恩寺译场427

3.西明寺译场433

4.玉华寺译场434

5.玄奘圆寂434

二、玄奘的翻译成就及其译学思想437

三、玄奘翻译经论编年441

第四章 唯识宗的“宗经”、“宗论”及其主要内容449

第一节 “宗经”、“宗论”概述449

一、六经450

二、弥勒诸论452

1.《大乘庄严经论颂》453

2.《辩中边论颂》455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颂》456

三、无著诸论459

1.《杂集论》460

2.《显扬圣教论》463

四、世亲诸论467

1.《大乘百法明门论》468

2.《唯识二十论》470

3.《佛性论》471

第二节 《解深密经》476

一、《解深密经》的汉译本及其结构477

二、胜义谛477

三、八识说479

四、三性与三无性481

五、观行、十地及佛果482

第三节 《瑜伽师地论》485

一、《瑜伽师地论》的翻译及中土注疏485

二、《瑜伽师地论》论题含义及其结构488

三、《本地分》十七地490

1.境摄九地491

2.行摄六地493

3.果摄二地495

四、“摄抉择分”等四分的内容497

五、阿赖耶识500

六、三性504

第四节 《成唯识论》513

一、《唯识三十颂》与《成唯识论》的汉译513

二、《成唯识论》的宗旨516

三、《唯识三十颂》的内容517

1.唯识相517

2.唯识性519

3.唯识位519

四、《成唯识论》的结构及基本内容520

第五章 唯识宗的创立523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的创立523

一、玄奘的政治影响524

二、玄奘的师承及其创造535

三、玄奘的著述539

1.《会宗论》539

2.《制恶见论》542

3.《三身论》549

四、《大唐西域记》550

五、玄奘与佛道争论553

六、玄奘与新旧译之争558

第二节 窥基与唯识宗的创立565

一、窥基生平事迹565

1.窥基出家因缘566

2.入玄奘译场570

3.独立弘教立宗573

二、窥基的著述579

三、窥基的其他弟子582

1.利贞582

2.遁伦584

3.神楷587

四、窥基佛学思想提要590

1.四重二谛590

2.五种唯识595

3.唯识境行果596

第三节 奘门弟子及其贡献600

一、嘉尚、普光、法宝601

二、神泰、行友、道卓606

1.蒲州栖岩寺、普救寺及诸高僧606

2.道卓608

3.神泰608

4.行友610

三、辩机、宗哲614

四、慧立、彦悰621

五、新罗神昉、顺璟624

第四节 唯识宗师的弥勒信仰及净土思想630

一、玄奘三藏的弥勒信仰631

二、弥勒信仰与瑜伽师633

三、窥基的弥勒信仰及其思想636

第五节 奘门三大论辩642

一、佛性论辩642

二、与吕才的论辩649

三、奘门弟子及助译僧与道教的论辩655

1.显庆三年四月的论辩655

2.显庆三年六月的论辩659

3.显庆三年冬十一月的论辩661

4.龙朔三年的论辩666

第六章 唯识宗基本教义671

第一节 五位百法671

一、心法672

二、心所有法673

三、色法679

四、心不相应行法680

五、无为法682

六、法相与唯识683

第二节 “八识”说与“唯识无境”686

一、八识686

二、“三能变”689

三、“四分”及“三类境”699

四、“唯识无境”及“唯识九难”704

第三节 种子说712

一、“种姓”与“种子”713

二、佛性与“无漏种子”718

三、“识体”、“理体”与“一分无性”723

第四节 转依论725

一、“三性”与“三无性”726

二、三性与五法731

三、转依与四智735

四、四缘具足738

五、五重唯识观741

六、五位744

1.资粮位745

2.加行位748

3.通达位750

4.修习位752

5.究竟位754

第五节 判教756

一、三时教757

二、渐、顿二教761

三、“自主”、“异宗”及其八宗判教765

第七章 唯识宗的兴盛及其传承769

第一节 圆测与西明“别派”769

一、圆测的生平事迹770

二、圆测著述775

三、圆测与窥基776

第二节 三祖慧沼及其传承779

一、慧沼法师行历779

二、慧沼的著述784

三、慧沼对唯识宗佛性思想的维护786

四、慧沼的弟子790

第三节 四祖智周以及义忠对唯识宗的贡献791

一、智周行历791

二、智周的著述793

三、智周的弟子794

四、义忠796

第四节 安国寺唯识传承798

一、大安国寺798

二、利涉法师800

三、素法师804

四、信法师805

五、义林师徒806

第五节 唐末之前不明师承的唯识师809

一、德感、浮丘809

二、道氤809

三、无染812

四、昙旷、法成、洪辩、乘恩813

第六节 唐末五代的唯识师821

一、彦晖、智佺、归屿822

二、可止826

三、息尘、巨岷、继伦828

四、贞辩、恒超、智江832

五、令諲、从隐、梦江835

六、无作、鸿楚、虚受、宗季837

第七节 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841

一、永明延寿行历842

二、“一心”说与阿赖耶识844

三、永明延寿对于唯识古今学的融合853

四、永明延寿的性相融通论855

结语:唯识宗的消亡及唯识学的传承861

附录867

一、人名索引867

二、名词索引8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