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AutoCAD Mechanical 6培训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AutoCAD Mechanical 6培训教程
  • (美)Autodesk公司编著;卢章平,赵泉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90064386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06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机械设计(学科: 制图程序) 机械设计 制图程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AutoCAD Mechanical 6培训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用户界面1

1.1使用工具栏命令1

1.2主工具栏2

1.3缩放工具栏3

1.4设计工具栏4

1.5辅助工具栏6

1.6注释工具栏6

1.7工具集工具栏7

1.8增强捕捉工具栏8

1.9设置9

1.9.1 Mechanical选项命令9

1.9.2“标准”选项卡10

1.9.3“轴”选项卡26

1.9.4“计算”选项卡27

1.9.5“标准零件”选项卡29

1.9.6“配置”选项卡30

1.10模板32

1.10.1创建模板过程总览32

练习1-1:创建自己的模板33

1.11 图层/图层组控制38

1.11.1 创建图层/图层组控制的过程总览39

1.11.2“图层控制”命令39

1.11.3“可见性增强”命令41

1.11.4“重置所有图层”命令42

1.11.5“标准零件开/关”命令42

1.11.6“构造线开/关”命令43

1.11.7“构造线锁定/解锁”命令43

1.11.8“零件参照图层开/关”命令43

1.11.9“标题栏图层开/关”命令43

1.11.13“移至另一图层组”命令44

1.11.12“移至另一图层”命令44

1.11.10“视口图层开/关”命令44

1.11.11“隐藏线开/关”命令44

1.11.14“移至零件图层”命令45

1.11.15“移至工作图层”命令45

练习1-2:图层/图层组管理45

1.12可扩展的增强捕捉52

1.12.1可扩展的“增强捕捉”命令53

1.12.2捕捉功能54

练习1-3:可扩展的增强捕捉57

第2章 机械制图工具64

2.1绘图功能64

2.1.1 矩形64

2.1.3“矩形”命令65

2.1.4剖面线65

2.1.2创建矩形的过程总览65

2.1.5创建剖面线的过程总览66

2.1.6“剖面线”命令66

2.1.7锯齿线67

2.1.8创建锯齿线的过程总览67

2.1.9“锯齿线”命令67

2.1.10打断线67

2.1.11 创建打断线的过程总览67

2.1.12“打断线”命令68

2.1.13中心线68

2.1.14创建中心线的过程总览68

2.1.15“中心线”命令68

2.1.16十字中心线69

2.1.17创建十字中心线的过程总览69

2.1.21“中心线带孔”命令70

2.1.20创建中心线带孔的过程总览70

2.1.18“十字中心线”命令70

2.1.19中心线带孔70

2.1.22中心线过角点71

2.1.23创建中心线过角点的过程总览71

2.1.24“中心线过角点”命令71

2.1.25中心线过矩形72

2.1.26创建中心线过矩形的过程总览72

2.1.27“中心线过矩形”命令72

2.1.28中心线过整圆73

2.1.29创建中心线过整圆的过程总览73

2.1.30“中心线过整圆”命令74

2.1.31 中心线带角74

2.1.32创建中心线带角的过程总览74

2.1.33“中心线带角”命令74

2.1.36“中心线过孔”命令75

2.1.37中心线介于75

2.1.35创建中心线过孔的过程总览75

2.1.34中心线过孔75

2.1.38创建中心线介于的过程总览76

2.1.39“中心线介于”命令76

2.2构造线76

2.2.1绘制构造线77

2.2.2绘制构造线命令77

2.2.3构造线图层79

2.3构造线的一些特殊功能79

2.3.1“追踪轮廓”命令79

2.3.2“自动创建构造线”命令80

2.3.3“投影开/关”命令80

2.4.1 创建对称线的过程总览81

2.4对称线81

2.3.5“删除所有构造线”命令81

2.3.4“删除构造线”命令81

2.4.2“对称线”命令82

2.5轮廓查找82

2.5.1 创建外部轮廓的过程总览83

2.5.2“外部轮廓”命令83

2.5.3创建内部轮廓的过程总览83

2.5.4“内部轮廓”命令83

2.5.5创建轮廓追踪的过程总览84

2.5.6“轮廓追踪”命令84

2.6填充84

2.6.1填充特性84

2.6.2创建填充的过程总览85

2.6.3“填充”命令85

2.6.5“自定义填充”命令86

2.6.4 自定义填充86

2.6.6“关联填充”命令88

2.7圆角和倒角89

2.7.1 圆角89

2.7.2创建圆角的过程总览89

2.7.3“圆角”命令89

2.7.4倒角90

2.7.5创建倒角的过程总览90

2.7.6“倒角”命令91

2.8局部93

2.8.1 创建局部过程总览93

2.8.2“局部”命令93

2.8.3创建局部94

练习2-1:Mechanical绘图工具95

2.8.4标注局部视图95

3.1 复制108

3.1.1 多重复制对象的过程总览108

第3章 编辑工具108

3.1.2“复制”命令109

3.2偏移109

3.2.1偏移的过程总览109

3.2.2“偏移”命令109

3.3合并图元110

3.3.1合并图元的过程总览111

3.3.2“合并图元”命令111

3.4打断111

3.4.3“在某点处打断”命令112

3.5 二维消隐112

3.4.1 在某点处打断112

3.4.2在某点处打断的过程总览112

3.5.1 二维消隐的过程总览113

3.5.2“隐藏不可见边”命令113

3.5.3 编辑隐藏边的过程总览114

3.5.4“编辑隐藏边”命令115

3.6.1 比例缩放对象116

3.6.2 XY比例缩放的过程总览116

3.6 XY比例缩放116

3.6.3“XY比例缩放”命令117

练习3:编辑工具117

第4章 尺寸标注工具125

4.1增强尺寸标注125

4.1.1 增强尺寸标注的过程总览125

4.1.2“增强尺寸标注”命令126

4.2 自动尺寸标注130

4.2.2“自动尺寸标注”命令131

4.2.1 自动尺寸标注的过程总览131

4.2.3用“增强编辑”命令来改变尺寸标注类型133

4.3配合列表134

4.3.1插入“配合列表”的过程总览134

4.3.2“配合列表”命令134

4.4孔特性图表135

4.4.1 插入孔特性图表的过程总览135

4.4.2“孔特性图表”命令135

4.5尺寸标注编辑功能140

4.5.1 多重编辑140

4.5.2 多重编辑的过程总览140

4.5.5延伸尺寸标注的过程总览141

4.5.6“线性/对称延伸”命令141

4.5.4线性/对称延伸141

4.5.3“多重编辑”命令141

4.5.7排列142

4.5.8“排列尺寸标注”命令的过程总览142

4.5.9“排列”命令142

4.5.10对齐尺寸143

4.5.11 对齐尺寸的过程总览143

4.5.12“对齐尺寸”命令143

4.5.13合并尺寸143

4.5.14合并尺寸的过程总览143

4.5.15“合并尺寸”命令144

4.5.16插入尺寸144

4.5.17插入尺寸的过程总览144

4.5.18“插入尺寸”命令144

练习4:尺寸标注工具145

4.5.21“打断尺寸”命令145

4.5.20打断尺寸的过程总览145

4.5.19打断尺寸145

第5章 增强命令160

5.1使用增强命令160

5.2增强编辑161

5.2.1“增强编辑”命令161

5.3 增强删除161

5.3.1“增强删除”命令162

5.4增强复制和增强调用162

5.4.1增强复制162

5.4.2“增强复制”命令162

5.4.3增强调用163

5.4.4“增强调用”命令163

5.5增强视图163

5.5.1“增强视图”命令163

练习5-1:增强命令164

5.6增强操纵器172

5.6.1 使用“增强操纵器”的步骤总览173

5.6.2“增强操纵器”命令173

5.6.3“增强操纵器”对话框选项174

练习5-2:增强操纵器命令177

第6章 块功能和库181

6.1在位编辑外部参照和块181

6.1.1 向工作集中复制对象181

6.1.2 向工作集中复制对象的过程总览182

6.1.3“向工作集中复制对象”命令182

6.1.4保存参照编辑182

6.1.5保存参照编辑的过程总览182

6.1.6“保存参照编辑”命令183

6.2.2“局部详图”命令184

6.2局部详图184

6.2.1 局部详图使用过程总览184

6.3 库186

6.3.1库的使用过程总览186

6.3.2“库”操作命令187

6.3.3从图形中添加188

6.3.4添加文件189

6.3.5查找190

6.3.6创建文件夹191

6.3.7选项191

6.3.8编辑193

6.3.9删除194

6.3.10连接195

练习6:块功能和库195

7.1.1工程图边框208

第7章 工程图边框和明细表208

7.1 工程图边框和标题栏208

7.1.2“工程图标题栏和边框”命令的使用过程总览209

7.1.3“工程图标题栏/边框”命令209

7.1.4标题栏211

7.2更改栏211

7.2.1 使用“更改栏开/关”过程总览212

7.2.2“更改栏开/关”命令212

7.2.3更新更改栏213

7.2.4使用“更新更改栏”命令的过程总览213

7.2.5“更新更改栏”命令213

7.2.6增加一更改栏213

7.2.7使用“增加一个更改栏”命令的过程总览213

7.3.1插入“零件参照”的过程总览214

7.3.2“零件参照”命令214

7.2.8“增加一更改栏”命令214

7.3零件参照214

7.3.3使用“编辑零件参照”命令的过程总览215

7.3.4“编辑零件参照”命令216

7.4引出序号216

7.4.1 创建引出序号过程总览216

7.4.2“引出序号”命令217

7.4.3使用“编辑引出序号”命令的过程总览218

7.4.4“编辑”命令218

7.5明细表数据库220

7.5.1创建“明细表数据库”的过程总览220

7.5.2“明细表数据库“命令220

7.5.3打印明细表数据库222

7.5.7分割表项223

7.5.8分割表项的过程总览223

7.5.5合并表项223

7.5.6合并表项的过程总览223

7.5.4合并和分割列表项223

7.5.9全部合并和分割的过程总览224

7.5.10明细表表示法224

7.5.11改变明细表表示法过程总览224

7.5.12排序功能225

7.5.13对明细表列进行排序的过程总览225

7.5.14设置属性值225

7.5.15设置属性值过程总览226

7.5.16报表编辑器226

7.6明细表227

7.6.1 创建明细表过程总览227

7.6.4编辑明细表过程总览228

7.6.3 编辑明细表228

7.6.2“明细表”命令228

7.6.5过滤明细表过程总览230

7.7标准特性设置231

7.7.1 设置明细表特性的过程总览231

7.7.2设置明细表特性231

7.7.3 引出序号特性233

7.7.4定义引出序号特性过程总览234

7.7.5 明细表特性235

7.7.6定义明细表特性过程总览235

练习7-1:绘制边框和明细表237

练习7-2:明细表和标准设置251

8.1.1绘制通孔的过程总览273

8.1.2“通孔”命令273

8.1 孔273

第8章 孔和符号273

8.1.3插入盲孔的过程总览275

8.1.4“盲孔”命令275

8.1.5创建沉头孔的过程总览275

8.1.6“沉头孔”命令276

8.1.7创建倒角孔过程总览276

8.1.8“倒角孔”命令276

8.1.9插入通槽过程总览276

8.1.10“通槽”命令277

8.1.11创建盲槽过程总览277

8.1.12“盲槽”命令277

8.2符号277

8.2.1 表面粗糙度符号278

8.2.2创建表面粗糙度符号过程总览278

8.2.5使用形状公差的过程总览279

8.2.4形位公差符号279

8.2.3“表面粗糙度”命令279

8.2.6“形位公差符号”命令280

8.2.7使用基准标识的过程总览280

8.2.8“基准标识符号”命令280

8.2.9基准目标符号280

8.2.10插入基准目标符号的过程总览281

8.2.11“基准目标符号”命令281

8.2.12焊接符号281

8.2.13添加焊接符号过程总览282

8.2.14“焊接符号”命令282

8.2.15简单焊接符号284

8.2.16插入简单焊接符号的过程总览284

8.2.18形状识别符号285

8.2.19使用形状识别符号的过程总览285

8.2.17“简单焊接符号”命令285

8.2.20“形状识别”符号命令286

8.2.21边界符号286

8.2.22附着边界符号的过程总览286

8.2.23“边界符号”命令287

8.2.24标注符号287

8.2.25指引线注释的过程总览287

8.2.26“标注符号”命令287

8.2.27符号指引线289

8.2.28改变符号指引线的过程总览289

8.2.29“附加指引线”命令289

练习8:孔和符号289

第9章 模型空间和布局300

9.1 关联局部视图300

9.1.1 创建关联局部视图的过程总览300

9.1.2“关联局部视图”命令301

9.2视口/缩放区域302

9.2.1 在模型空间中创建缩放区域的过程总览303

9.2.2“视口/缩放区域”命令303

9.2.3在布局中创建视口的过程总览304

9.2.4“视口/缩放区域”命令304

9.3缩放监控器306

9.3.1 在模型空间下使用缩放监控器的过程总览306

9.3.2“缩放监控器”命令306

9.4 自动创建视口307

9.4.1 在模型空间中使用“自动创建视口”命令的过程总览307

9.4.2在布局中使用自动创建视口的过程总览308

9.4.3“自动创建视口”命令308

9.5缩放所有视口308

9.5.1 使用“缩放所有视口”命令的过程总览308

练习9:模型空间和布局309

9.5.2“缩放所有视口”命令309

第10章 标准零件320

10.1零件库320

10.1.1零件库使用的过程总览320

10.1.2“零件库”命令321

10.2标准零件323

10.2.1 孔323

10.2.2插入螺纹通孔的过程总览323

10.2.3“通孔”命令323

10.2.4“盲孔”命令324

10.2.5“螺纹通孔”命令324

10.2.6“螺纹盲孔”命令324

10.2.7“沉头孔”命令324

10.2.12“螺纹末端”命令325

10.2.10“盲槽”命令325

10.2.11“外螺纹”命令325

10.2.8“倒角孔”命令325

10.2.9“通槽”命令325

10.2.13 销326

10.2.14插入圆柱销的过程总览326

10.2.15“圆柱销”命令326

10.2.16“圆锥销”命令326

10.2.17“带槽销”命令327

10.2.18“开口销”命令327

10.2.19“带孔销”命令327

10.2.20铆钉327

10.2.21“普通铆钉”命令327

10.2.24“螺塞”命令328

10.2.25“油嘴”命令328

10.2.26“密封圈”命令328

10.2.22“沉头铆钉”命令328

10.2.23螺塞328

10.2.27钻孔套筒329

10.2.28“钻孔套筒”命令329

10.2.29“带孔钻孔套筒”命令329

10.3螺纹联接329

10.3.1 插入螺纹连接的过程总览329

10.3.2“螺纹联接”命令330

10.4.2插入螺纹联接模板的过程总览332

10.4.3“螺纹联接模板”命令332

10.4螺纹联接模板332

10.4.1 创建螺纹联接模板的过程总览332

10.5标准零件工具334

10.5.1 改变表示方式334

10.5.2 改变表示方式的过程总览334

10.5.3“改变表示方式”命令334

10.5.8插入型材的过程总览335

10.5.7型材335

10.5.4指引线注释335

10.5.6“指引线注释”命令335

10.5.5插入指引线注释的过程总览335

10.5.9“型材”命令336

10.5.10弹簧336

10.5.11 弹簧插入的过程总览336

10.5.12 “压缩弹簧”命令338

10.6链条/皮带341

10.6.1 链条或皮带插入的过程总览342

10.6.2“链条/皮带连接”命令342

练习10-1:标准零件343

练习10-2:型材357

练习10-3:弹簧365

练习10-4:链条/皮带370

11.1.1使用轴生成器的过程总览378

11.1轴生成器378

第11章 轴生成器378

11.1.2“轴生成器”命令379

11.1.3轮廓功能380

11.1.4使用键盘381

11.1.5选择点381

11.2轴的标准件388

11.2.1平键/半圆键388

11.2.2插入平键/半圆键的过程总览388

11.2.3“平键/半圆键”命令388

11.2.4挡圈389

11.2.5密封件389

11.2.6锁紧挡圈389

11.2.7中心孔389

11.2.10“选择轴打断”对话框390

11.2.8退刀槽390

11.2.9轴端390

11.2.11滚动轴承391

11.2.12滑动轴承391

11.2.13轴用锁紧螺母391

11.2.14环形垫片391

练习11:轴生成器——标准件392

第12章 计算410

12.1惯性矩计算410

12.1.1 力矩的计算410

12.1.2惯性矩命令411

12.1.3预定义轮廓412

12.1.4“预定义轮廓截面”命令412

12.2挠度线412

12.2.2定义支撑和载荷413

12.2.1“挠度线”命令413

12.2.3 材料414

12.2.4执行计算414

练习12-1:惯性矩-挠度线415

12.3轴承计算421

12.3.1轴承计算的过程总览421

12.3.2“轴承计算”命令421

12.4螺栓预运算424

12.4.1 螺栓预运算过程总览424

12.4.2“螺纹连接”命令424

练习12-2:螺栓计算426

12.5螺栓计算430

12.5.1独立计算的过程总览430

12.5.2“螺栓计算”命令431

练习12-3:螺栓计算433

12.6.1计算轴的过程总览438

12.6轴计算438

12.6.2“轴计算”命令439

练习12-4:轴计算440

12.7有限元方法(FEA)447

12.7.1“FEA”命令448

练习12-5:FEA计算450

第13章 定制463

13.1标题栏463

13.1.1注意事项463

13.1.2定制标题栏过程总览463

练习13-1:定制标题栏464

13.2零件库473

13.2.1打开数值编辑器473

13.2.2定制零件库过程总览474

13.2.3插入新列474

13.2.5打开程序选项对话框475

13.2.4插入新行475

练习13-2:零件库的扩充477

第14章 附加工具488

14.1语言转换器488

14.1.1 激活在线翻译过程总览488

14.1.2“语言转换器”命令489

14.1.3转换后的文字491

14.1.4使用转换后的文字过程总览491

14.1.5“转换后的文字”命令491

练习14-1:语言转换器492

14.2脚本生成器496

14.2.1 生成脚本文件过程总览497

14.2.2“脚本生成器”命令497

练习14-2:脚本生成器4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