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基础 新世纪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基础 新世纪第2版
  • 张登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156440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中医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学基础 新世纪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一)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1

(二)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2

(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2

(四)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3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3

(一)基础医学3

(二)临床医学4

(三)药物学4

(四)方剂学5

(五)针灸学6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6

一、整体观念6

(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6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7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8

二、辨证论治8

第三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特点10

一、司外揣内10

二、整体思维10

三、援物比类11

四、形象思维11

五、直觉思维11

第四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12

一、《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12

二、《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13

第一章 阴阳五行14

第一节 阴阳学说14

一、阴阳的概念14

二、阴阳的特性15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16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9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9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19

(三)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20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21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22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22

第二节 五行学说23

一、五行的概念23

二、五行的特性23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24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25

(一)一般状态的调节平衡25

(二)特殊状态的相互影响26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7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27

(二)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28

(三)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29

(四)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治疗30

第二章 藏象34

第一节 五脏34

一、心34

(一)心的主要生理34

(二)心的系统联系35

[附]心包络37

二、肺37

(一)肺的主要生理38

(二)肺的系统联系39

三、脾41

(一)脾的主要生理41

(二)脾的系统联系42

[附]胰43

四、肝44

(一)肝的主要生理44

(二)肝的系统联系46

五、肾47

(一)肾的主要生理47

(二)肾的系统联系49

[附]命门50

第二节 六腑52

一、胆52

(一)贮藏排泄胆汁52

(二)参与精神情志活动52

二、胃53

(一)胃的主要功能53

(二)胃的生理特点53

三、小肠53

四、大肠54

五、膀胱54

六、三焦55

(一)三焦的主要功能55

(二)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以及功能特点55

第三节 奇恒之腑56

一、脑56

(一)脑的主要功能56

(二)脑与五脏的关系57

二、髓57

三、骨57

四、脉58

五、女子胞58

(一)女子胞的主要功能58

(二)女子胞与脏腑经络的关系58

[附]精室59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59

一、脏与脏的关系59

(一)心与肺60

(二)心与脾60

(三)心与肝60

(四)心与肾61

(五)肺与脾61

(六)肺与肝62

(七)肺与肾62

(八)肝与脾62

(九)肝与肾63

(十)脾与肾63

二、脏与腑的关系63

(一)心与小肠64

(二)肺与大肠64

(三)脾与胃64

(四)肝与胆65

(五)肾与膀胱65

三、腑与腑的关系66

第五节 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66

一、生命活动与五脏的调节67

(一)神志活动与五脏的调节67

(二)呼吸运动与五脏的调节68

(三)消化吸收排泄与五脏的调节68

(四)血液循行与五脏的调节69

(五)水液代谢与五脏的调节70

(六)生长发育与五脏的调节70

(七)生殖能力与五脏的调节71

(八)感觉功能与五脏的调节71

(九)肢体运动与五脏的调节72

二、五脏与自然界的联系72

(一)五脏与五时相通应72

(二)五脏与五味相通应73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77

第一节 精77

一、精的基本概念77

二、精的生成77

三、精的主要功能78

(一)生殖繁衍78

(二)促进生长发育78

(三)生髓充脑、养骨、化血78

(四)滋养濡润78

(五)防御卫外79

第二节 气79

一、气的基本概念79

二、气的生成79

三、气的主要功能80

(一)推动作用80

(二)温煦作用80

(三)防御作用80

(四)固摄作用80

(五)气化作用81

(六)营养作用81

四、气的运动81

(一)气机的含义82

(二)气的运动形式82

(三)气的运动与脏腑关系82

五、气的分类82

(一)元气82

(二)宗气83

(三)营气83

(四)卫气83

第三节 血84

一、血的基本概念84

二、血的生成85

三、血的主要功能85

(一)濡养作用86

(二)运载作用86

(三)血是精神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86

四、血的运行86

第四节 津液87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87

二、津液的代谢87

(一)津液的生成87

(二)津液的输布88

(三)津液的排泄88

三、津液的主要功能89

(一)滋润营养作用89

(二)化生血液作用89

(三)运载作用89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89

一、精与气的关系89

(一)精能化气89

(二)气能生精90

二、精与血的关系90

(一)精能化血90

(二)血能生精90

三、精与津液的关系90

四、气与血的关系90

(一)气能生血90

(二)气能行血91

(三)气能摄血91

(四)血能化气91

(五)血能载气91

五、气与津液的关系91

(一)气能生津91

(二)气能行(化)津92

(三)气能摄津92

(四)津液载气92

(五)津液化气92

六、血与津液的关系92

第四章 经络95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95

一、十二经脉95

二、奇经八脉96

三、十五别络96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97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97

(一)循行分布规律97

(二)循行分布部位100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106

(一)循行分布规律106

(二)循行分布部位108

三、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109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13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113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114

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115

四、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115

第五章 体质117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117

一、体质及相关概念117

(一)体质的概念117

(二)体质与人格、气质、性格、素质118

二、体质的特点119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120

四、体质的构成要素121

五、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22

六、影响体质的因素124

七、体质的分类127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127

(二)常见体质的类型及其特征128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129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129

二、阐释发病原理130

三、解释病理变化130

四、指导辨证131

五、指导治疗131

(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132

(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132

(三)兼顾体质特征重视善后调理132

六、指导养生133

第六章 病因134

第一节 外感病因134

一、六淫135

(一)风邪136

(二)寒邪137

(三)暑邪137

(四)湿邪138

(五)燥邪139

(六)热(火)邪139

二、疫气141

(一)疫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41

(二)疫气发生和疫病流行的原因142

第二节 内伤病因142

一、七情内伤142

(一)七情内伤的概念及其形成因素142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43

二、饮食失宜144

(一)饮食不节144

(二)饮食不洁145

(三)饮食偏嗜145

三、劳逸过度146

(一)过劳146

(二)过逸146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146

一、痰饮147

(一)痰饮的形成因素147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147

二、瘀血148

(一)瘀血的形成因素148

(二)瘀血的致病特点149

三、结石150

(一)结石的形成因素150

(二)结石的致病特点151

第四节 其他病因152

一、外伤152

(一)跌打损伤、持重努伤、枪弹伤、利器损伤152

(二)烧烫伤152

(三)冻伤152

(四)虫兽伤152

(五)化学伤153

(六)电击伤153

二、寄生虫153

(一)血吸虫病154

(二)蛔虫病154

(三)蛲虫病154

(四)钩虫病154

(五)囊虫病和绦虫病154

三、药邪154

(一)药邪的形成154

(二)药邪的致病特点155

四、医源性因素155

五、先天因素155

(一)遗传因素156

(二)胎传因素156

第七章 病机157

第一节 发病原理157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57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157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158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158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158

(一)气候变化158

(二)地域特点159

(三)生活、工作条件159

(四)体质特点159

(五)精神状态159

三、发病途径159

(一)外感病邪侵入的发病途径160

(二)内伤病因伤人的发病途径160

(三)其他病因致病的发病途径160

四、发病形式161

(一)感而即发161

(二)伏而后发161

(三)徐发161

(四)继发161

(五)复发162

第二节 基本病机163

一、邪正盛衰163

(一)邪正盛衰与病邪出入163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64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65

二、阴阳失调166

(一)阴阳偏胜166

(二)阴阳偏衰167

(三)阴阳互损168

(四)阴阳格拒169

(五)阴阳亡失169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170

(一)精的失常170

(二)气的失常171

(三)血的失常172

(四)津液代谢失常174

(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175

四、“内生五邪”病机177

(一)风气内动177

(二)寒从中生177

(三)湿浊内生178

(四)津伤化燥178

(五)火热内生179

第八章 诊法180

第一节 望诊180

一、望神181

(一)得神181

(二)少神181

(三)失神181

(四)假神181

(五)神志错乱182

二、望色182

(一)常色182

(二)病色183

三、望形态183

(一)望形体184

(二)望姿态185

四、望头颈五官185

(一)望头面185

(二)望五官186

(三)望颈项188

五、望舌188

(一)望舌质189

(二)望舌苔191

(三)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193

六、望皮肤194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195

(一)观察方法195

(二)临床意义195

八、察二阴196

(一)望前阴196

(二)望后阴196

九、望排出物196

(一)望痰涎涕唾197

(二)望呕吐物197

第二节 闻诊198

一、听声音198

(一)正常声音198

(二)病变声音198

二、嗅病气202

(一)病体之气202

(二)病室之气202

第三节 问诊202

一、一般问诊203

(一)问主诉203

(二)问现病史203

(三)问既往史204

(四)问个人生活史204

(五)问家族史204

二、问现在症状204

(一)问寒热205

(二)问出汗206

(三)问疼痛207

(四)问饮食口味209

(五)问大小便210

(六)问睡眠211

(七)问耳目211

三、妇科问诊212

(一)问月经212

(二)问带下213

(三)问胎产213

四、儿科问诊213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213

(二)问预防接种情况及传染病史214

(三)问发病原因214

第四节 切诊214

一、脉诊214

(一)切脉部位215

(二)切脉方法215

(三)正常脉象216

(四)常见病脉216

(五)相兼脉的主病规律220

(六)脉症顺逆与从舍220

二、按诊220

(一)按肌肤221

(二)按手足221

(三)按脘腹222

(四)按腧穴223

第九章 辨证224

第一节 八纲辨证224

一、表里辨证225

(一)表证225

(二)里证225

(三)表证里证的关系226

二、寒热辨证226

(一)寒证226

(二)热证227

(三)寒证热证的关系227

(四)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229

三、虚实辨证229

(一)虚证229

(二)实证229

(三)虚证实证的关系230

(四)虚证实证与表证里证寒证热证的关系231

四、阴阳辨证232

(一)阳证232

(二)阴证233

第二节 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233

一、气病辨证233

(一)气虚证233

(二)气陷证234

(三)气滞证234

(四)气逆证234

二、血病辨证235

(一)血虚证235

(二)血瘀证235

(三)血热证235

(四)血寒证236

三、津液病辨证236

(一)津液不足证236

(二)水液停聚证237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238

(一)气虚血瘀证238

(二)气滞血瘀证238

(三)气血两虚证239

(四)气不摄血证239

(五)气随血脱证239

(六)津停气阻证240

(七)气随津脱证240

(八)津亏血瘀证240

(九)津枯血燥证240

五、阴阳失调病辨证241

(一)阳盛证241

(二)阴盛证241

(三)阳虚证241

(四)阴虚证242

(五)阴阳两虚证242

(六)亡阳证242

(七)亡阴证243

第三节 脏腑病辨证24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243

(一)心气虚证243

(二)心阳虚证244

(三)心阳暴脱证244

(四)心血虚证244

(五)心阴虚证245

(六)心火亢盛证245

(七)心脉痹阻证245

(八)痰蒙心神证246

(九)痰火扰神证246

(十)小肠实热证24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247

(一)肺气虚证247

(二)肺阴虚证247

(三)风寒束肺证248

(四)风热犯肺证248

(五)燥邪犯肺证248

(六)热邪壅肺证249

(七)寒痰阻肺证249

(八)痰湿阻肺证249

(九)大肠湿热证250

(十)大肠液亏证250

(十一)肠虚滑脱证250

三、脾与胃病辨证251

(一)脾气虚证251

(二)脾气下陷证251

(三)脾不统血证251

(四)脾阳虚证252

(五)脾阴虚证252

(六)寒湿困脾证252

(七)脾胃湿热证253

(八)胃气虚证253

(九)胃阴虚证253

(十)胃阳虚证254

(十一)胃热(火)证254

(十二)胃寒证254

(十三)食滞胃肠证255

(十四)胃腑气滞证255

(十五)胃腑血瘀证255

(十六)胃肠实热证256

四、肝与胆病辨证256

(一)肝气郁结证256

(二)肝火上炎证257

(三)肝血虚证257

(四)肝阴虚证257

(五)肝阳上亢证258

(六)肝风内动证258

(七)肝胆湿热证259

(八)寒滞肝脉证260

(九)胆郁痰扰证260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260

(一)肾精不足证260

(二)肾阴虚证261

(三)肾阳虚证261

(四)肾气不固证261

(五)肾不纳气证262

(六)膀胱湿热证262

六、脏腑兼病辨证262

(一)心肺气虚证263

(二)心脾两虚证263

(三)心肝血虚证263

(四)心肾不交证263

(五)心肾阳虚证264

(六)肺脾气虚证264

(七)肺肾阴虚证264

(八)脾肾阳虚证265

(九)肝肾阴虚证265

(十)肝脾不调证265

(十一)肝气犯胃证266

(十二)寒犯肝胃证266

(十三)肝火犯肺证266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267

一、六经辨证267

(一)常见证候267

(二)病传规律271

二、卫气营血辨证272

(一)常见证候272

(二)病传规律274

三、三焦辨证274

(一)常见证候275

(二)病传规律276

第十章 养生·防治·康复279

第一节 养生279

一、养生的重要意义279

(一)增强体质279

(二)预防疾病280

(三)延缓衰老280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280

(一)顺应自然281

(二)形神兼养281

(三)动静结合281

(四)调养脾肾282

第二节 预防282

一、未病先防283

(一)调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283

(二)外避病邪,防止邪气侵害283

二、既病防变284

(一)早期诊治284

(二)控制病传284

第三节 治则284

一、扶正祛邪285

(一)扶正与祛邪单独使用285

(二)扶正与祛邪兼用286

(三)扶正与祛邪先后使用286

二、标本先后286

(一)急则治标287

(二)缓则治本287

(三)标本兼治287

三、调理阴阳287

(一)损其有余287

(二)补其不足288

四、正治反治288

(一)正治288

(二)反治289

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89

(一)因人制宜289

(二)因时制宜290

(三)因地制宜290

第四节 康复291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291

(一)形神结合291

(二)内外结合291

(三)药食结合291

(四)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292

二、常用的康复方法292

(一)饮食康复法292

(二)药物康复法292

(三)针灸推拿康复法293

(四)气功康复法293

(五)怡情康复法293

(六)运动康复法294

(七)自然康复法294

附:主要参考资料2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