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认知语言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认知语言学
  • 王寅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0205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81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16页
  • 主题词:认知科学:语言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认知语言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认知研究简介1

第一节 认知、认知科学、认知语言学1

一、认知1

二、认知科学8

三、认知语言学10

第二节 两代认知科学16

一、两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17

二、两代认知科学的心理学基础18

三、两代认知科学与范畴理论21

四、两代认知科学的语言观21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主要语言学派25

一、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关系26

二、与TG语言学的关系28

三、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关系31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36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36

一、西方认识论研究简史回顾38

二、客观主义理论与非客观主义理论53

三、客观主义语言学与非客观主义语言学62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63

一、近代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63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66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71

一、生成语义学71

二、认知语用学74

第三章 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上)88

第一节 范畴与范畴化89

一、范畴、概念、意义89

二、范畴化(Categorization)95

第二节 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98

一、经典范畴理论(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98

二、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The Prototype Theory)99

三、“原型”的含义112

四、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分117

第四章 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下)136

第三节 范畴化的基本层次136

第四节 范畴化的上义层次和下义层次139

第五节 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141

一、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142

二、基本层次词在英汉构词中的应用对比145

第六节 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150

一、音位、音节和升降调151

二、词与词缀152

三、多义词153

四、词性154

五、所有格构造157

六、时态和语态161

七、句型162

八、主谓宾构造164

九、主从复合句165

十、普遍现象的程度性165

十一、语言演变与变异166

十二、施为句168

第五章 意象图式171

第一节 概述172

一、研究简史172

二、意象图式的形成及特征174

三、其他学者论意象图式178

四、小结179

第二节 “OVER”、“ON”、“上”的意象图式与语义分析180

一、对“OVER”的分析181

二、对“ON”的分析185

三、对“上”的分析187

第三节 动觉意象图式与形式空间化假设188

一、Lakoff论三种意象188

二、动觉意象图式189

三、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简称SFH)191

四、意象图式融合193

第四节 意象图式与句法构造194

一、Lakoff的论述194

二、Turner的论述195

三、Langacker的论述195

四、结合原型范畴理论的解释196

五、小结198

第六章 认知模型理论203

第一节 基本概念203

一、CM的定义和性质203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206

三、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208

第二节 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213

第三节 ICM与语义理解217

一、现实世界与认知世界之间的差异217

二、ICM理论的解释力220

第四节 ICM与转喻232

一、概述232

二、其他转喻模型233

第七章 事件域认知模型238

第一节 事件域认知模型提出的理论背景238

第二节 解释基本句法构造的成因241

第三节 兼顾线性与层级分析244

第四节 兼顾动态与静态分析245

第五节 缺省信息与转喻机制246

第六节 间接言语行为248

第七节 词性转换250

第八节 转喻的体验基础250

第九节 词义变化方式251

一、词义扩大251

二、词义缩小252

三、词义扬升252

四、词义贬降253

五、词义转移253

第十节 反义同词现象254

一、始末关系255

二、因果关系255

三、施受关系256

四、美恶同辞256

第十一节 结语258

第八章 认知语义学260

第一节 语义研究简史260

第二节 客观主义语义观与非客观主义语义观266

一、客观主义与非客观主义266

二、客观主义与形式主义266

三、客观主义语义学与非客观主义语义学269

第三节 语义外在论与语义内在论275

一、语义外在论276

二、语义内在论279

三、小结283

第四节 认知语义学主要内容285

一、体验观(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The View of Body-based Meaning)286

二、概念化(The Conceptualization View)296

三、互动观(The Interactionism View)299

四、百科观(The Encyclopaedia View)303

五、原型观(The Prototype View)304

六、意象图式观(The Image Schema View)305

七、隐喻观(The Metaphor View)305

八、寓比观(The Parable View)与概念整合观(The Conceptual Blending View)306

九、象似观(The Iconicity View)307

十、认知模型观(The Cognitive Model View)308

十一、联想观、激活观(The Association View,the Activation View)308

十二、整合观(The Integration View)309

第五节 结语310

第九章 认知语法与构造语法313

第一节 历史回顾314

一、认知语法的出现背景314

二、从习语说起316

三、Fillmore对习语的分析318

第二节 象征单位和构造319

一、象征单位:认知语法的基础319

二、构造:认知语法的核心321

三、构造的解释力323

第三节 区分两种自治观324

第四节 Langacker论构造语法理论325

一、简介325

二、构造语法理论对“形”的理解328

第五节 Croft和Cruse论构造语法理论329

一、Fillmore等人的构造语法(简称FCG)331

二、Lakoff(1987)和Goldberg(1995)的构造语法(简称LGCG)333

三、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简称LCG)337

四、Croft的激进构造语法(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简称RCG)339

第十章 认知与语篇(上)343

第一节 语篇研究简介343

一、术语理解343

二、语篇研究简史346

三、语篇研究的语言学理论348

第二节 衔接与连贯350

一、语篇缺少衔接手段不一定就不连贯355

二、充满衔接手段的语篇不一定就连贯355

三、代词有时在上下文中找不到确切的指称对象356

第三节 认知世界与语篇连贯357

一、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法的提出357

二、认知世界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366

第十一章 认知与语篇(下)380

第四节 动态分析380

第五节 连贯的程度性与原型理论381

第六节 话题与连贯385

一、核心句型385

二、核心句型是语言的共性394

三、话题统领性与语篇连贯395

第十二章 隐喻认知理论(上)402

第一节 隐喻的性质和定义402

第二节 隐喻的分类408

一、著名学者的分类408

二、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412

第三节 语音隐喻431

一、Fónagy论语音隐喻431

二、语音隐喻之我见432

三、小结441

第四节 语法隐喻441

一、概述441

二、Halliday对语法隐喻的分类445

三、语篇隐喻447

四、语法隐喻的使用448

第十三章 隐喻认知理论(下)452

第五节 隐喻的特点452

一、跨学科性与普遍性454

二、体验性与无意识性455

三、矛盾性与统一性457

四、系统性与限制性458

五、新奇性与生成性459

六、创造性与开放性459

七、程度性与模糊性462

八、单向性与互动性463

九、共时性与历时性464

十、转换性与辩证性466

第六节 隐喻的产生原因及其功能468

一、语言方面468

二、认知方面470

三、其他原因471

第七节 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471

一、概述471

二、隐喻工作机制与语言工作机制475

三、隐喻的五位一体认知机制477

四、两类不同隐喻的工作机制481

第八节 中西隐喻研究对比483

一、概述483

二、我国比喻研究简史484

三、“比、兴”与“隐喻”491

四、隐喻与文化493

第九节 隐喻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494

一、多读诗歌,加强文学修养495

二、注意收集隐喻表达,于微细之处见思想496

三、利用隐喻认知规律,不断开拓创新思维498

四、利用现有形象思维,促动隐喻机制形成499

第十四章 语言符号象似性505

第一节 象似性的狭义和广义理解507

一、对“能指”与“所指”的理解507

二、对“象似性”的理解508

第二节 象似性与任意性争论简史512

一、两论相持时期(古希腊—19世纪末)513

二、索绪尔时期(20世纪初至60年代)519

三、后索绪尔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521

第三节 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哲学基础528

一、任意性:象似性=二元论/自治论:体验论528

二、任意性:象似性=纯内指论:体验内指论529

三、任意性:象似性=非隐喻性:隐喻性530

第四节 单层面与多层面532

第五节 描写性与解释性535

第六节 理论性与实践性538

一、语言教学538

二、英汉对比539

三、文体分析540

四、语用分析541

第七节 象似性辩证观与任意性支配观541

第十五章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545

第一节 拟象性话语545

第二节 象似性原则与语用原则比较552

一、数量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552

二、顺序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555

三、标记象似性的语用分析559

第三节 小结563

第十六章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565

第一节 传统语义观与翻译565

一、指称论566

二、观念论567

三、功用论、语境论567

四、替代论568

五、关系论569

第二节 解释派哲学的语义观与翻译569

一、经验论与传统语文学571

二、唯理论与结构主义语言学572

三、解释派哲学与后结构主义语言观574

四、小结579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581

一、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581

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583

三、小结591

第四节 实例分析592

第十七章 认知语言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597

主要参考书目615

附录一:本书主要术语汉译对照表647

附录二:国外主要人名汉译对照表6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