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1717175.jpg)
- 张杰著;陈雨露,郭庆旺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8562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农村金融-金融体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注资博弈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调整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
第二节 注资博弈: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较量3
第三节 小农经济与中国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既有政策的盲区10
第四节 农信社体制:国家无法割舍之“痛”15
第五节 结论18
上篇 理论分析23
第一章 中国农村的二元金融结构:初步分析23
第一节 引言23
第二节 理论模型25
第三节 考虑不同惩罚约束的情形28
第四节 结论30
第二章 中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与农户借贷行为33
第一节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与“梁启超不可能定理”:问题的提出34
第二节 信息与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一个框架37
第三节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竞争均衡:正式金融的障碍42
第四节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均衡:非正式金融的优势与边界47
第五节 两类放贷人的竞争均衡:替代还是互补51
第六节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中供求缺口的内生性:进一步推导55
第七节 二元金融结构条件下的农户借贷行为:总的图景58
第八节 农户借贷行为与两类金融交易方式的信号选择:Probit检验63
第九节 结语69
第三章 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上的借贷行为76
第一节 背景与思路76
第二节 相关成果的归纳与评述78
第三节 农村金融部门借贷行为:需求方面79
第四节 农村金融部门借贷行为:供给方面86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90
第四章 中国农户需求行为差异与农村金融制度的分层供给95
第一节 引言96
第二节 文献综述99
第三节 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特征与分类103
第四节 供给者与需求者的行为选择111
第五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132
第五章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141
第一节 引言142
第二节 现有金融制度能给中国农村提供什么样的金融服务?144
第三节 中国农村存在什么样的金融需求?148
第四节 究竟什么样的金融服务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156
第五节 结论162
下篇 案例研究167
第六章 中国农村民间借贷利率:一个金融需求视角——以重庆二塘村为例16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67
第二节 农村民间借贷利率的现状169
第三节 农村民间借贷利率决定:一个分析框架172
第四节 二塘村例证178
第五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182
第七章 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基于对河南西北部平原地区三个村庄的调查187
第一节 引言188
第二节 调查方法和被调查对象特征描述189
第三节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贷需求现状191
第四节 农村信贷需求的满足情况调查202
第五节 桑坡村的民间借贷问题211
第六节 结论214
第八章 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金融需求满足程度——基于湘、闽两省的调查分析217
第一节 引言217
第二节 农信社与农户金融需求的满足:初步判断220
第三节 农户收入水平与金融需求的关系227
第四节 非经济因素与农户金融需求满足236
第五节 农信社改革与“关系借贷”238
第六节 结语240
第九章 政府的偏好还是农民的需求——以浙江省温岭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例24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45
第二节 温岭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简要描述247
第三节 信贷供需结构与农户满意度分析254
第四节 两个关键问题的进一步讨论262
第五节 结论269
第十章 民营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供给机制与农户金融需求——以山西“平遥模式”为例272
第一节 引言273
第二节 调查方法和被调查对象:简要描述275
第三节 贷户选择与金融需求满足程度278
第四节 关于贷款利率290
第五节 贷款条件与贷款方式选择297
第六节 结论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