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劳动社会学教程 第2版·重排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艾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4141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劳动社会学教程 第2版·重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
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条件1
二、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3
三、劳动社会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5
第二节 劳动社会学理论7
一、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7
二、现代的劳动社会学12
第三节 国外劳动社会学研究简况17
一、国外劳动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状况17
二、部分国家的劳动社会学研究20
第四节 中国的劳动社会学22
一、中国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历史22
二、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视角24
思考题28
第二章 劳动者29
第一节 劳动者及其相关概念29
一、劳动者界定29
二、与劳动者相关的概念31
第二节 劳动者的素质分析33
一、自然素质33
二、社会素质35
第三节 劳动者与社会文化环境39
一、微观社会文化环境39
二、中观社会文化环境42
三、宏观社会文化环境42
第四节 劳动者行为43
一、劳动者行为界定43
二、劳动者行为类型44
第五节 劳动者的社会化46
一、劳动者社会化的含义与特点46
二、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47
三、劳动者社会化的过程48
四、职业地位与社会化49
五、劳动者社会化的其他因素52
思考题53
第三章 职业与行业54
第一节 职业与行业的概念及特点54
一、什么是职业54
二、职业的特点及功能55
三、什么是行业57
四、职业与行业间的关系57
第二节 职业与行业的分类标准58
一、职业分类58
二、行业分类61
第三节 职业、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65
一、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65
二、行业结构与社会发展69
思考题76
第四章 职业地位与声望77
第一节 职业地位与声望基本分析77
一、概念77
二、研究职业地位和声望的意义78
三、职业地位与声望研究的理论渊源80
第二节 影响职业地位和声望的因素分析84
一、职业性因素84
二、评价性因素86
第三节 职业地位与声望研究86
一、测定职业地位和声望的方法86
二、国外关于职业地位和声望的调查方法88
三、中国职业声望的调查与研究93
第四节 各国(地区)职业声望的比较95
一、职业声望等级相似性研究96
二、职业声望评价不一致性研究97
思考题98
第五章 职业选择99
第一节 职业择人99
一、职业对个人的要求99
二、职业对个人的选择101
第二节 个人对职业的选择103
一、偶然性观点103
二、理性决定论103
三、社会—文化影响论107
第三节 劳动者与职业的匹配113
一、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分析113
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117
三、社会学的分析视角117
第四节 当今青年的择业特点118
一、选择的多样化118
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兼顾119
三、自主性增强121
四、职业类别偏好变化122
思考题124
第六章 职业流动125
第一节 职业流动的分类和模式125
一、职业流动的概念及分类125
二、职业流动的社会结构模式130
第二节 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131
一、职业流动的结构因素131
二、职业流动的个人因素134
第三节 职业流动的研究方法136
一、职业声望的测定与流动表分析136
二、路径分析模型139
三、对数线性分析模型140
四、Logit回归与事件史分析140
第四节 中国的职业流动141
一、中国职业流动的历史回顾141
二、存在的问题145
思考题147
第七章 劳动组织148
第一节 劳动组织的结构与功能148
一、组织与劳动组织148
二、劳动组织的结构150
三、劳动组织的功能153
第二节 非正式组织153
一、非正式组织的类型153
二、非正式组织的特点155
三、非正式组织的功能157
四、对非正式组织的分析158
第三节 劳动组织理论160
一、理性——秩序下的组织理论160
二、整合——共识下的理论:人际关系学派与权变学派161
三、市场——自由下的资源依附理论和种群生态学162
四、权力—统支:制度理论简介164
五、知识与控制:组织理论中的后现代主义165
六、正义与参与:批判理论166
第四节 单位——中国的劳动组织168
一、单位制度形成的原因168
二、单位组织的特点169
三、单位制度的变化170
思考题173
第八章 企业文化174
第一节 国际企业文化的兴起174
一、企业文化的兴起174
二、企业文化兴起的原因175
第二节 企业文化的内容要素176
一、企业文化界定176
二、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178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类型及特征183
一、企业文化的类型183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186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187
第四节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189
一、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历史189
二、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191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面临的任务193
思考题195
第九章 劳动报酬与社会收入分配196
第一节 劳动报酬与员工激励196
一、劳动报酬196
二、员工激励197
三、薪酬确定200
第二节 社会收入分配问题202
一、一般社会学分析202
二、收入差异理论回顾203
三、中国的社会收入分配问题210
思考题212
第十章 工会213
第一节 工会的来历及组织形式213
一、工会的来源213
二、工会的组织形式216
第二节 工会的性质与职能223
一、工会的性质223
二、工会的职能224
第三节 工会的地位与权力227
一、工会的法定地位和权力227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工会的实际地位和权力229
思考题237
第十一章 劳动关系238
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238
一、社会关系238
二、社会关系的类型239
三、劳动关系界定239
第二节 业缘关系的类型241
一、业缘关系及其特点241
二、业缘关系的类型241
第三节 劳资关系及其变迁245
一、劳资关系的发展阶段245
二、劳资关系的类型247
三、劳资关系中的主要行动者247
四、西方国家劳资关系的新趋势251
第四节 中国的劳动关系及其变迁251
一、劳动关系的性质与类型251
二、中国劳动关系的变迁及其特点255
思考题260
第十二章 劳动制度基本分析261
第一节 劳动制度初析261
一、劳动制度的含义261
二、劳动制度的要素与特征262
第二节 政府的行政性劳动制度263
一、劳动就业制度263
二、劳动工资制度270
三、劳动保障制度276
第三节 组织中的劳动制度283
一、就业制度283
二、工资制度与激励的变迁286
三、退休制度与管理288
思考题289
第十三章 劳动社会学与劳动问题291
第一节 失业问题292
一、什么是失业292
二、失业现象产生的原因294
三、失业的代价296
四、中国的失业问题297
第二节 劳动中的特殊群体306
一、残疾人的劳动就业问题307
二、中老年人的就业问题311
三、移民群体的就业问题315
第三节 女性与就业318
一、女性劳动能力318
二、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的现状及其特点319
三、劳动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323
四、女性劳动参与面临的挑战326
思考题328
主要参考书目330